企业战略管理发展前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吴小云
摘要:基于对SMJ近些年发表的文献进行梳理,文章力求较为详尽地展示战略管理领域的研究风貌,聚焦于考察其研究专题,并将其归类为企业绩效、企业并购、CEO与高管团队、战略联盟以及其他主题五大板块,兼顾相应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战略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将不断吸引更多新的学者进入。因此无论在研究专题、研究视角还是研究方法上,战略管理都会有进一步的细分和融合,这也是未来战略管理研究者贡献的机会所在。
关键词:企业战略管理;文献综述;理论视角;研究方法
一、引言
战略管理作为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世纪70年代末正式成立,发展至今依然迸发出生机与活力,成为当代学术研究的热点。战略管理的理论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经济学的影响,同时作为一个综合的应用研究领域,战略管理也受到管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启发。随着时间推移,战略管理逐渐取得长足发展也创建了一些属于自己领域的“准研究范式”,产生了独特的理论贡献。
战略管理是一门以实践为导向的学科,战略管理以企业(组织)为基本分析单元,承认它们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的来源十分广泛,包括企业自身的资源和特点、企业的高层领导与管理团队、企业战略决策和实施过程、企业战略的具体内容和形态、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企业之间也因为这些差异的存在而表现出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的异质性。而战略管理领域需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解释企业经营绩效之间的差异并增进个体企业的经营绩效,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众多与当代管理实践相对应的研究主题。纵观近些年SMJ的文献,战略管理主要集中在企业绩效、企业并购、CEO与高管团队、战略联盟以及其他主题的研究。文章主要根据这五大专题进行文献梳理,简述其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致力于为战略管理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二、企业绩效相关研究
企业绩效的关注及其决定因素的探究,是战略管理领域贯穿始终的重要问题。在解释企业绩效差异的过程中,有两种相互竞争的理论观点――产业组织(IO)经济学和资源基础观(RBV)。信息产业经济学的观点认为,企业外部因素,如产业结构和竞争条件,是企业绩效的主要决定因素;而资源基础观的支持者认为,企业绩效由企业内部的因素所决定,如企业的资源和能力。然而,这两种观点的见解仅限于上市公司,Fitza和Tihanyi另辟蹊径,发现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企业群体不同的行为和策略具有不同的所有权形式。通过对欧盟多家不同所有权形式的企业进行方差分解分析,他们的研究量化了所有权形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扩展了以往关于企业绩效差异来源的文献。Kuusela等学者考察了企业应对绩效不足的方式,他们指出,企业越接近期望的绩效水平,就越有可能通过资源消耗型收购来弥补绩效差距,而距离期望绩效越远,就越有可能通过剥离自有资源来应对绩效不足。
动态能力也是解释企业经营绩效的重要因素。Moeen和Agarwal强调了动态能力对于企业促进创新和改善业绩的关键作用,并利用陶氏化学过去20年的收购、合资企业和资产剥离的丰富定量和定性数据,提出了一个发展“并行学习”概念的新型理论框架,探讨企业发展多种动态能力的过程,并阐述了这个过程对企业绩效的深刻影响。动态能力的发展固然重要,但是发展速度也不能忽视。Rockart和Dutt不仅关注到企业能力发展轨迹的速度,还注意到能力发展的潜力,即企业通过一系列活动能够达到的最大能力水平。他们的研究表明,能力发展的速度和潜力的差异会导致企业获取的竞争优势不同,企业的特定活动在提高能力发展速度的同时,会以降低企业的改进能力为代价。Keum测试了企业活动中用于调整资源和实施变革的相互依赖性,指出限制一种资源的调整会影响劳动力和资本投资的扩张、收购、剥离、首席执行官更替等,并增加(缩短)负(正)业绩的持续性。
绩效不仅是企业追求的重要目标,同时绩效反馈也有助于企业调节后续行为。在以往的研究中,已有许多学者指出,当企业的实际绩效低于期望值时,企业更可能选择激进冒险的措施来改善绩效表现,例如增加风险投资、企业并购以及开发新产品。但在企业的实践过程中,由于受到企业战略规划、组织结构以及资源的限制,不同企业的行为会有所差异。Smulowitz等学者将社区嵌入性作为调节企业绩效反馈行为的调节变量,他们指出,社区导向的企业更多由当地拥有和管理,企业规模较小,所在的地理区域较窄,拥有这些特征的企业更强调对当地的所有权和控制欲,会导致企业承担风险的概率减小,因为当地的所有者和管理者对潜在的公司失败更加谨慎。他们的研究将企业行为理论与社会学的局部嵌入概念相结合,拓展了绩效对企业行为的影响机制。
三、企业并购相关研究
并购在帮助企业实现增长目标、开拓新市场、填补能力差距和促进创新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并购已经成为企业战略的一种流行模式。因此,有关并购的研究几乎占据了近五年SMJ文献数量的一半。在并购行为的研究方面,Meyerdoyle等学者认为,企业和管理者在参与收购的能力和动机以及从这些收购中创造和获取价值的能力上可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不同的企业对于并购行为和并购后绩效也会有所差异。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层面和经理人层面的因素都能解释并购行为的异质性,但是经理人层面的因素更重要,也解释了更大一部分的绩效差异。并购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了解并购者如何选择各自的目标,当企业通^并购寻求外部资源时,往往存在信息不对称,导致企业无法正确评估潜在目标的资产和能力。Chen等学者的研究指出地理因素能够帮助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促进并购双方达成交易。更具体来说,收购方目标公司业务和活动的地理重叠更能够提高交易的成功率。与其不同的是,Chakrabarti和Mitchell等借鉴了地理战略的观点,强调直接经验和背景经验对完成相关收购的重要影响。他们认为,与不相关的收购相比,地理距离越大,完成相关收购的可能性越小。先前在相关收购方面的经验越多,地理距离越小,完成相关收购的可能性就越小;若收购方能获得距离较远的地区背景信息,收购成功率也会增加。Haleblian等学者将研究对象集中在高声誉公司。研究表明,声誉高的公司会获得投资者更大的期望,为了维护其声誉,高声誉公司会比普通公司进行更多的收购,包括无关项目。企业实行并购战略的重要原因是获取资源,而人力资本是产生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Younge等学者利用战略因素市场理论的逻辑,发现预期员工流动率与该公司成为收购目标的可能性之间存在负向影响,员工离开目标公司给收购方评估收购价值带来了不确定性,降低了目标公司在收购方心中的未来价值。Li等学者利用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收购的数据。研究发现,国有企业具有信息公开不透明的特征,这种不透明会在收购时产生阻力,使其完成收购的概率低于其他所有制的企业。Berchicci等学者关注企业收购与环境绩效的关系,结果表明,通过促进用于环境改善的专门能力的转让,可以改善环境绩效。
nlc20220427124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4297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