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股权结构对盈余管理的治理效应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郝颖

  【摘 要】 企业股权结构的治理效应在资本市场中较为常见,但学术界关于股权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仍然存在“隧道效应”和“利益趋同”的意见分歧。文章以2009―2019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讨公司股权结构在治理管理层盈余操纵行为中发挥的作用。研究发现:(1)机构投资者持股对管理层应计盈余操纵行为起到了积极的抑制作用,但却无助于抑制真实盈余管理行为,股权集中度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内部控制质量效用的发挥。(2)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加强了机构投资者持股的抑制效应,说明内部控制可以弥补机构投资者持股自身存在的缺陷;在高质量的内部控制下,股权集中度表现出“利益趋同”效应,抑制了盈余管理行为。(3)具体途径探寻发现,外部监督力度更强和信息透明度更高是股权结构抑制盈余管理行为的主要渠道。(4)在非国有控股公司中,股权结构治理效应的发挥受内部控制影响更大。研究为改善公司治理、加强投资者保护提供了经验借鉴,也为理解企业盈余管理治理提供了来自股权结构视角的新证据。
   【关键词】 机构投资者持股; 股权集中度; 治理效应; 内部控制; 盈余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34.3;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2)10-0002-08
  一、引言
   管理层采取多种手段粉饰企业利润表的行榧从余管理。实务界藉由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的经济后果尤为普遍。股权结构作为公司治理机制的组成部分,对企业的治理效应产生重要作用。据以往研究,股权结构的治理效应主要在机构投资者持股、股权集中度等方面发挥作用,目前尚未有经验证据直接表明机构投资者持股、股权集中度对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行为是否有抑制作用。
   已有文献表明,整顿和规范企业盈余管理离不开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受到各界高度关注。2008年以来,我国相继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等被誉为“中国版萨班斯法案”的规范和指引文件,填补了我国内部控制领域的空白[1-2 ]。李万福和陈晖丽[ 3 ]研究指出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遏制管理层的投机行为。总结以往文献,内部控制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改善公司投资效率[ 4-5 ]、提高盈利持续性[ 6 ]、优化环境绩效[ 7 ]等方面。从笔者所掌握的文献来看,缺少一些从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角度探讨股权结构对盈余管理行为治理效应的研究。此外,股权结构与内部控制质量是否会对盈余管理行为产生交互影响,如果有,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这些问题都有待深入研究。
   本文以2009―2019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理论总结和实证方面的补充。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持股对管理层的应计盈余管理行为有积极的抑制作用,但却无助于真实盈余管理;股权集中度在治理盈余操纵行为方面存在“隧道效应”和“利益趋同效应”,当内部控制质量提升时,会表现出显著的利益趋同效应。本文探寻发现了上述逻辑形成的主要路径,验证了因信息更透明和外部监督更多有效地缓解了信息不对称,有助于股权结构发挥对盈余管理的治理效应。另外,在非国有控股公司中,内部控制对股权结构治理效应的调节作用更大。使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替换自变量度量方法以及子样本回归缩小样本区间等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均得到了合意的结果,说明本文的结论具有稳健性。
   与既有研究相比,本文的增量贡献主要体现在:(1)从内部控制质量的角度,分析并检验了机构投资者持股和股权集中度这两种情况对盈余管理行为的治理效果,丰富了盈余管理以及公司股权结构治理效应方面的文献。(2)采用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在探索股权结构、信息透明度、监督力度与盈余管理行为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发现了内部控制质量会对“股权结构―信息透明度/监督强度―盈余管理”的作用机制产生调节作用,不仅完整地勾勒出股权结构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机制,而且打开了股权结构影响盈余管理行为的“黑箱”,丰富和深化了人们对机构投资者持股与股权集中度影响盈余管理行为作用机制的理解,有利于改善公司现有不合理的内部治理结构。
  二、理论分析与假设发展
   (一)机构投资者持股、内部控制与企业盈余管理
   近年来,股权结构及其治理效应一直备受关注。
  首先,就机构投资者持股而言,机构投资者的角色得以发挥,主要有以下方面的证据支撑:一是源于机构投资者监督动机的加强。梁琪等[ 8 ]发现外国战略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越能抑制银行的盈余操纵行为;Pound[ 9 ]的研究表明,机构投资者通过有效监督、利益冲突以及战略联盟等途径来发挥公司治理的机制效应。究其原因主要是机构投资者具备强大的资金实力,尤其当专业性更强时,不仅拥有巨大的投资资金,而且在被投资公司中也会拥有绝对的发言权,也更有动机监督公司管理层的行为,以提高盈余质量(Chen等,2007)。二是源于机构投资者信息渠道的天然优势。相比于普通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以及获取上市公司各类信息的多种渠道,因此,有效规避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潜在投资风险,便于股东发现上市公司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并及时止损。程书强[ 10 ]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可以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增强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抑制作用,使经营更加规范;高雷和张杰[ 11 ]研究表明,机构投资者持股并参与上市公司的经营治理,弱化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
   其次,内部控制要求企业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报告。Doyle等[ 12 ]、李万福和陈晖丽[ 3 ]研究表明,要想有效抑制管理层盈余操纵行为,就需要高质量的内部控制为支撑。从理论上来说,在确保公司遵循企业相关制度、保护利益相关者权益方面,内部控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本文认为外生的机构投资者持股机制与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交互作用可以强化对应计盈余管理的治理效应。但就真实盈余管理而言,企业往往以真实经营行为为“噱头”,对利润进行暗箱操纵,增加了该行为的隐蔽性,并且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经营事务的可能性较低[ 13 ]。

nlc20220530172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432468.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