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瑞幸造假事件看财务舞弊企业的自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卢锐 唐子桢 杨蕾

  【摘 要】 2020年瑞幸咖啡财务舞弊事件振聋发聩,尽管后来风波已渐平息,但它所引发的财务舞弊企业的自救与重组问题值得探究。跌入谷底的瑞幸,何以触底反弹?它的自救之路对处于类似情况的其他企业有何借鉴意义?文章以瑞幸案例为基础,结合学界主流观点就瑞幸的自救行为进行剖析,提炼出“舞弊企业与历史坚决切割,不断自省自新”的浴火重生之路。同时从会计诚信视角探究舞弊行为的动机,重申会计诚信在商业文明中的重要性,并对落实会计诚信的措施进行分析,具有较强的人文关怀价值。自救重组与会计诚信并举,实践措施与人文修养并重,对当今上市公司管理者有较强的警示作用。
   【关键词】 财务舞弊; 瑞幸事件; 企业自救; 会计诚信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2)18-0156-05
   2020年初浑水公司一份长达89页的报告,揭开了彼时蒸蒸日上的瑞幸咖啡财务舞弊的真相,让瑞幸公司一时间成为众矢之的,跌入谷底。此事件所带来的信任危机不只针对瑞幸这一个体,更是波及了众多中概股企业。然而两年之后,瑞幸咖啡逐步走出泥潭,其背后是一条艰辛的重组自救之路。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现象可谓屡禁不止,2022年初的证监会通报中指出,2021年办理虚假陈述案件163起,同比增长8%,其中财务造假案件就占75起之多[ 1 ],造假手法愈发复杂多变。关于“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这一主题,学术界对舞弊的动机或成因不乏丰富的研究成果,其主流观点包括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机制的不健全以及管理者职业素养缺失、审计制度不够完善和审计独立性不强[ 2 ]等。还有其他诸如公司内外部压力和会计从业人员的价值判断等也是推动舞弊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著名的舞弊三角理论认为压力、机会和借口是财务舞弊形成的三个主要因素[ 3 ]。但是目前,鲜有文献研究财务舞弊企I的重组与自救问题,瑞幸的起死回生正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详实的案例――舞弊企业如何进行自我革命,从而实现自我救赎。本文基于瑞幸一案,对瑞幸的自救行为进行详细剖析,挖掘其背后的逻辑,提出启发性意义。同时,从会计诚信的人文视角出发,论述了会计诚信是“低成本且高效”的信任工具,是人类商业文明的结晶,从而有必要筑起会计诚信的长城。最后,站在各方视角对预防财务舞弊提出建设性看法。在经营环境复杂、会计信息治理面临严峻挑战的今天,本文开创了舞弊企业自救这一领域的研究,对身处舞弊危机中的企业及其管理者具有警示与借鉴作用。
  
  一、瑞幸咖啡造假事件始末
  (一)精准定位,异军突起
   2017年10月,瑞幸咖啡在厦门成立,第一家门店开业试运营。作为中国现制咖啡行业中的一个“后来者”,瑞幸在短短几年时间凭借强大的融资能力和精准的战略定位异军突起,几乎达到与咖啡界著名品牌星巴克平起平坐的地位。一方面,得益于我国咖啡现制品市场的赛道不断升温且融资火爆,各类咖啡新品牌层出不穷,估值越来越高。一些消费类投资人敏锐地意识到了商机,纷纷涌入,瑞幸乘着这股东风实现了快速巨额融资,于2019年5月17日在纳斯达克敲钟上市,创下18个月赴美上市的最快纪录。另一方面,瑞幸的崛起与其战略定位息息相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咖啡在中国市场的前景愈发广阔,行业渗透空间较大。据统计,中国大陆2020年人均咖啡消费仅9杯,还有足够的市场空间等待提升。纵观我国各式咖啡品类,高端咖啡由星巴克等巨头把持,低端平价的速溶咖啡虽“散落满地”,但由于其价值低廉难以形成用户粘性。瑞幸咖啡正是瞄准了中端消费的区间(约15~25元),将服务对象定位为年轻人群,频繁推出爆款新品和发放优惠券,积极打造门店自取模式[ 4 ],一时间,“小蓝杯”红遍大江南北。
  (二)平地惊雷,身陷囹圄
   好景不长,2020年2月1日浑水公司发布长篇调研报告,指认瑞幸咖啡财务造假。不日,瑞幸对此矢口否认。同年4月2日,瑞幸咖啡三位独董组成的特别委员会对外公告,自曝公司虚增销售额22亿元人民币,股价暴跌80%,盘中数次暂停交易,造假一事基本坐实。屋漏偏逢连夜雨,社会各界关注使得瑞幸咖啡造假事件持续发酵,瑞幸股价再次暴跌15.94%,4月4日报收5.38美元。中国证监会此前也对该公司财务造假行为表示强烈谴责。迫于压力,瑞幸咖啡于4月7日宣布停牌,直至完全满足纳斯达克补充信息的要求,此时瑞幸咖啡至少陷入4起股东集体诉讼。6月29日,瑞幸咖啡退市,股价为1.38美元,市值为3.21亿美元,转向场外交易。7月,由于股权质押贷款爆仓,大股东陆正耀的持股进入清算流程,大钲资本成为公司投票权最高的机构股东。在9月23日收到中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处罚决定,将支付6 100万元人民币罚款后,瑞幸又在12月17日发布公告称同意支付1.8亿美元罚款,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达成第一次和解。
   作为瑞幸曾经的大股东,陆正耀以他自己和时任CEO钱治亚名下的公司所持有的瑞幸股票为担保,从摩根士丹利、巴克莱银行、高盛、中金等金融机构获得过5.33亿美元贷款。财务丑闻爆出之后,陆正耀所质押的股份被强行平仓,留下高达3亿多美元的债务缺口。由于其海外公司分别注册于英属维尔京群岛(BVI)和开曼群岛,这些海外公司持股被BVI和开曼群岛法院判决由毕马威(KPMG)代表全体债权方“托管清算”。这笔价值可观的股份长期“漂流在外”。由于瑞幸在丑闻爆出后股价一再下落,这部分股票也始终被冷遇。清算方为了出售这部分股权,需要先将之转换为ADS,但瑞幸的存托行纽约梅隆以公司未满足上市公司监管要求为由拒绝。此后,清算方换到场外交易,巴克莱也帮他们找到了26家潜在投资方,但又因为瑞幸2019年年报迟迟未出,机构无法完成尽调而放弃,因此这些股份的转让清算问题一直悬而未决。
  (三)积极自救,起死回生

nlc20220909164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439553.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