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品牌视角建设“产业飞地”的路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严莉

  【摘 要】飞地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空间重构策略逐渐被国内不少地区的政府重视。从近年来国内先进地区对飞地模式的实践经验来看,飞地经济的发展必然与飞地产业品牌的建设密切相关。基于此,论文深入分析品牌发展与“产业飞地”建设之间的内在关系,结合不同类型飞地模式的特征,探究以品牌建设打造“产业飞地”的有效路径,有利于推动高水平“产业飞地”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产业飞地;品牌建设;路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2)06-0148-03
  1 引言
  多年来,不少国内外地区在飞地经济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我国上海、浙江、江苏等多个省份相继出台了飞地经济的支持政策,形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做法,也发展了一大批的“产业飞地”品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为加快实现共同富裕发展目标,在国内国外双循环发展格局下,从品牌建设视角入手,深入探讨产业飞地发展的有效路径和合作模式,有利于厘清产业飞地发展与品牌建设的内在联系,有利于深入贯彻落实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培育新的产业动能,有利于优化配置跨区域产业发展资源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2 飞地经济与“产业飞地”的发展概述
  2.1 飞地经济与“产业飞地”的含义及模式
  “飞地”一词最先出现在中世纪,它是指属于某一行政区但地理位置不与此行政区毗邻的土地[1]。“飞地经济”是指两个经济发展落差明显的不同行政地区,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以实现两个地区资源互补、经济协调发展为出发点,采取跨区域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的一种互利共赢、协同发展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2]。从过往的典型产业飞地案例中可以看到,产业飞地模式可以充分挖掘两个地区的禀赋资源差异,取长补短,通过跨空间的产业共建、园区共建、要素共建,建立具备区域特色的飞地产业园区。
  “飞地”又被称为一种特殊的人文地理现象。传统的产业飞地模式是正向飞地,即飞出地一般为经济发达地区,提供资金支持、技术支持等,飞入地一般为欠发达地区,提供人力资源、土地资源等。随着产业飞地模式的创新化发展,在多样的飞地合作摸索过程中,“飞地经济”已悄然迈入2.0时代,出现了不少“反向飞地”(即从欠发达地区进入发达地区发展“飞地经济”的模式),例如,浙江省为强化山海协作,探索出了“消薄飞地”“生态补偿飞地”“科创飞地”三大类“从低向高飞”的特色模式。
  2.2 国内产业飞地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在国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指引下,产业飞地模式作为一种能有效破解区域间的要素不平衡和发展不均衡问题的发展路径而备受关注。自2003年国内首个长三角产业飞地――江阴、靖江工业园区建成以来,国内不少地区立足自身发展特点开始了对飞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从区域角度来看,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以及四川、辽宁等区域的飞地经济发展较好,中西部省市飞地经济发展快速崛起。其中,江浙沪皖四省设立的省际、市(县)际飞地型经济园区已超过200个,安徽作为“飞入地”与江浙沪合建的省际飞地园区已达100多家。广东现有飞地园区50多个,在湖南湘西、贵州瓮安、新疆喀什等地都建有跨省产业转移工业园。
  从政策环境来看,早在2015年国家发改委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支持有条件地区发展“飞地经济”。2017年,国家发改委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飞地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3],进一步提出创新“飞地经济”合作机制,积极探索主体结构、开发建设、运营管理、利益分配等方面的新模式。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推进共同富裕发展目标,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2021年3月,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鼓励探索共建园区、飞地经济等利益共享模式。
  当然,尽管不少地区在飞地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成功经验,但由于飞地模式涉及不同地区政府、企业、园区等多方主体,在以往的飞地模式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例如,飞出地和飞入地政府的市场界线不明、园区运营管理和治理效能较弱等矛盾,以及涉及政策协调、平台对接、利益分享等体制机制性问题都会对飞地项目的实施造成负面影响和障碍因素。
  3 品牌建设与“产业飞地”建设的内在关系
  3.1 品牌建设是带动“产业飞地”发展的驱动力
  品牌是企业产品品质的象征,是产业发展的根基。在商品极大丰富的今天,品牌的优劣对企业发展影响之深往往超出了人们的预判。特别是随着消费升级趋于理性,注重品牌、追求品牌、购买品牌产品的消费现象日益明显。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品牌建设是产业飞地作为结构调整、提升服务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想要提升飞地产业发展能级,就必须从战略的高度上重视飞地产业园区品牌的发展,制定以品牌升级为支撑的发展策略,进一步提升品牌地位,树立品牌化发展理念,努力做到飞地品牌的个性鲜明、定位准确、独树一帜。
  3.2 品牌效应是促进“产业飞地”发展的牵引力
  品牌影响力是产业发展竞争力的重要支撑,高质量的飞地品牌可以带动整条飞地产业链的快速发展,从而加速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品牌效应也是影响产业发展的有效因素之一,尤其在经济发达地区,政府、企业等主体都高度重视本地品牌效应的建设。将品牌效应与产业飞地建设充分地结合起来,能够进一步挖掘品牌效应的文化内涵,品牌效应的发挥更有利于推动飞地产业合理、健康和可持续地发展。
  3.3 高水平“产业飞地”与飞地品牌发展息息相关
  在增长极理论、区域比较优势理论、产业梯度转移理论支撑下的产业飞地模式时间过程中,当某一种产业在空间区域形成专业化集聚发展态势后,该产业在区域范围内就将累积形成相当规模的生产能力、市场占有率与影响力,作为产业集群的外在形象――品牌形象将逐步形成。因此,从飞地模式的本质特征出发,飞地经济的发展从另一种层面来看也可以说是区域产业品牌的l展,也就是说高水平产业飞地的建设与飞地产业品牌的建设是相辅相成、息息相关的。

nlc202210101552



  4 以品牌建设打造高水平“产业飞地”的路径分析
  4.1 不同飞地模式下品牌发展的可行性
  4.1.1 正向飞地模式下的品牌发展
  正向飞地模式也可以称为“低飞型”飞地,在这种模式中,产业园建立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区域内,即经济发达地区为飞出地,提供资金、管理人才和技术以及策划管理方案等,经济欠发达地区为飞入地,提供劳动力、土地以及执行园区具体管理事务[4]。正向飞地产业园区的品牌入驻飞地产业园区,以飞出地(经济发达)的制造型企业品牌为主,从动因来看,通常是因为飞出地一部分制造型企业面临成本上升和转移压力,新进入高新企业面临无地可用的窘境,用地成本不断增高,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用地矛盾日益凸显,为突破飞出地土地指标紧张、劳动力紧缺等制约因素,企业选择入驻飞地产业园区,形成“总部+基地”“研发+生产”的发展格局,企业生产基地转移至飞地后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和水电成本等都大幅下降,通过合作飞入地也通过园区共建的方式新增了主导产业,加快了摆脱贫困的步伐。以深汕特别合作区为例,深圳地区是国内工业制造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历经多年的开发,土地开发强度已经达到40%以上,面临的是空间拓展严重不足的发展问题。汕尾地区属于欠发达地区,缺乏经济发展的先进管理技术和资金支持,但拥有粤东地区最长的海岸线,土地综合利用率最低。合作区飞地模式实践以来,布局了智能机器人、安全节能环保、智能网联汽车业、新材料、海洋产业、新能源6个集群,既突出了合作区已有的产业基础优势,产业领域得到延伸与拓展,同时又结合了海岸线、海滩和深水良港等资源优势。
  4.1.2 反向飞地模式下的品牌发展
  反向飞地模式可以称为“高飞型”飞地,飞入地为经济发达地区,飞出地为相对欠发达地区,通常飞入地具有良好的市场基础,信息畅通,在基础设施等方面优势明显。在反向飞地模式下,通过在相对欠发达地区设立飞地产业园区,进行招商引资、引智等,吸收优质项目入住飞地进行孵化、培育,项目发展至一定规模后,可以转移到本地进行产业化开发。反向飞地产业园区的品牌入驻飞地产业园区,以科创型企业品牌为主[5]。从动因来看,科创品牌凭借两地复合叠加的政策优势,通过借势、借力、借脑、借生态,柔性引进飞出地的高端产业要素,承接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落地,实现飞入地的本地优势产业对接飞出地的创新资源,以达到科创产业能级大幅跃升的目的。以浙江衢州为例,通过与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经济发达的城市合作设立“反向飞地”,寻找并引进创新资源和要素,实现“逆向孵化”和“逆向创新”。衢州海创园区就是一个以科创品牌引进为特色的反向飞地产业园区案例,园区集聚一大批国内领先的创新资源和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品牌,依托杭衢两地早有山海协作基础,衢州以土地指标换取余杭“飞地”空间,衢州海创园便在这种创新模式下诞生。经过多年的建设,衢州海创园已然成为杭州未来科技城建设的“标杆”项目,园区作为孵化器平台,建立专业化的研发中试和产业化基地,借势借地借人才,逐渐形成一条完整的“孵化―加速―研发―中试―产业化”科技创新链条。
  4.2 以品牌建设推动产业飞地发展的路径分析
  4.2.1 推动品牌发展与飞地产业园区建设深度融合
  飞地品牌的发展与飞地产业园区建设是密切相关的。首先要立足飞地产业园区内的品牌建设实际情况,强化精准定位,进一步明确飞地产业园区建设的发展战略、目标定位是飞地产业园区建设的首要环节。品牌定位是基于鲜明的市场竞争导向而提出的,飞地产业园区发展定位亦是如此。其次是做好顶层设计,结合园区品牌的重点项目服务园区的发展规划目标,提出有效的产业化扶持政策和手段,实现园区入驻品牌的飞地项目的发展方向与整个飞地产业园区支持的着力点相契合。最后是强化产业发展要素的协同机制,以优势产业为主导,将品牌引进和项目落地的产业领域集中化,同时依托园区共建共享平台,强化品牌建设过程中的要素流通和f同共享水平,能有助于推动飞地产业园区高水平建设。
  4.2.2 强化品牌合作、品牌帮扶,赋能产业飞地发展
  飞地产业园区是品牌孵化、培育和建设的重要平台,依据入驻品牌的发展条件和阶段不同,园区平台可以牵头组织企业交流活动,鼓励入驻品牌之间共享发展模式和成功经验,依据品牌发展的共性问题,也可以邀请专业的专家团队和品牌运营机构进行帮扶。针对发展基础好、竞争能力强的企业品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对园区内部的初创型品牌进行结对帮扶,从研发支持、结构优化、管理指导等多个角度,多维度、全方位开展园区品牌帮扶工作。与此同时,充分发挥飞地产业园区的产业优势,加强项目招引帮扶,积极对接,选准突破口,不断地挖掘、跟踪一批园区主导产业的重点项目,针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可以探索品牌合作空间,建立园区内部品牌之间的合作共赢机制。
  4.2.3 依托企业品牌传播渠道,加强宣传产业飞地平台
  品牌传播是企业利用不同渠道对企业产品、企业文化等进行宣传,从而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传播手段包括公域/私域广告、公共关系、人际传播、平台传播以及其他传统媒介资源等。依托飞地产业园区的企业品牌传播渠道,鼓励、引导企业在塑造品牌形象的同时,积极推广飞地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塑造飞地产业园区的品牌效应以企业自身为案例,献身说法,在招商会议、产业论坛、项目资讯等场合下进行平台推介,不断扩大飞地产业园区的影响力,提高园区在主导产业领域内的区域知名度,进一步提升园区的市场认可度、行业公信力、社会认同感,进而提升飞地产业园区的行业整体形象和辐射水平。
  4.2.4 以品牌项目建设为抓手,提高飞地园区招商引资水平
  充分发挥经济发达地区的品牌总部的资源高地效应,谋划、培育、引进一批体现品牌化特色的重点项目落户飞地产业园区,切实提高园区品牌的产业规模和项目建设水平。对接当地市场需要和产业发展导学,孵化一批优质的初创型品牌,构建系统化的园区品牌孵化体系,邀请相关部门的行业专家,从品牌策划、战略定位、渠道推广、资源引进等多个角度给予建议和指导,积极争取飞出地和飞入地两方的政府扶持政策,帮助初创型品牌建立差异化发展优势,不断做强做大,成为飞地产业园区的优质品牌样板,打造飞地产业园区的品牌化标志,从而提高整个飞地产业园区的招商引资水平。

nlc202210101552



  5 发展建议
  一是从要素保障角度突破,优化飞地品牌发展环境。人才方面,加大对飞地产业园区的人才支持力度,争取政府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发挥品牌总部的优势,重点引进一批高层次的项目带头人和高水平的技术研发队伍;资金方面,双方政府加强对于园区的财政扶持和金融支持力度,按照市场化运作原则,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基金,用于支持飞地主导产业项目,鼓励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共同出资并参与基金的运营和管理。二是从平台资源角度突破,强化飞地双方资源互补。充分利用平台跨区域的共建共享机制,统筹兼顾,强化双方的资源互补、提升效率,按照取长补短的原则,合理安排“输血”项目和“造血”项目、“硬件”项目与“软件”项目、物质帮扶项目和智力帮扶项目,使帮扶的“短效”成果与“长效”机制结合起来,加强受扶方的自我发展能力。三是从战略协调角度突破,探索飞地产业集群发展。从战略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做好飞地模式的顶层设计,结合资源禀赋条件,谋划一批园区重点打造的主导优势产业,不断探索飞地产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将项目与计划、规划有机结合起来,以项目为点,以计划、规划为面,整体上带动受扶方的社会经济发展。既要按照结对关系突出帮扶项目,又要统筹兼顾与受扶地计划、规划的结合;既要突出产业扶持这一重点,又要兼顾基础设施、人才支持、基础设施等项目。四是从产业融合角度突破,拓展飞地模式新业态、新空间。深入挖掘飞地产业的发展潜力,积极探索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对接多地现代化产业园区、科创孵化平台、新型产业集群等,探讨飞地模式下的创新模式、利益分配机制,以产业融合发展为突破口,以品牌化合作为桥梁,争取更多的飞地产业发展新空间。
  【⒖嘉南住
  【1】何一民,高中伟,廖羽含.新时代兴藏战略的路径选择――基于开放共赢原则下的“飞地经济”援藏模式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1(12):204-212.
  【2】胡航军,张京祥.创新型反向飞地――飞地经济模式的跨梯度创新发展[J/OL].城市规划:1-10[2022-08-30].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2378.TU.20220524.1046.002.html.
  【3】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关于支持“飞地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J].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文告,2017(37).
  【4】张贵.飞地经济的发展逻辑及效能提升[J].人民论坛,2021(26):68-72.
  【5】杨亚琴,张鹏飞.双向飞地模式:科技创新和产业联动跨区域合作的探索[J].发展研究,2022,39(05):46-52.

nlc20221010155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440732.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