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内部控制效率研究:回顾与展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曙光

   摘要:内部控制是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基石,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确保公司的正常运作与发展;内部控制效率的高低,意味着公司运作的好坏。本文对国内外主要学术刊物发表的关于内部控制效率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回顾与评述,并在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内部控制效率 内部控制缺陷 公司治理
  
  内部控制理论的演进,主要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和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五个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内部控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内部控制是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基石,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确保公司的正常运作与发展;内部控制效率的高低,意味着公司运作的好坏。本文拟通过对国内外主要学术刊物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目的在于对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简要介绍和总结,以期望能够为我国在内部控制效率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一、西方国家内部控制效率研究综述
  ( 一 )内部控制效率研究回顾 安然、世通等舞弊案件的爆发,充分说明内部控制失效会给投资者、公司员工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带来巨大的损失。为了加大对内部控制的监管力度,2002年美国颁布了SOX法案,以提高公司所披露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重建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根据SOX法案302和404条款的要求,在美国的公众公司必须在定期报告中公开披露管理层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由于内部控制数据可以公开获得,这也为进行实证研究提供了大量数据。在国外的实证研究中,通常以内部控制缺陷来衡量内部控制效率(Doyle et al.,2007;Ashbaugh-Skaife et al.,2009)。一些学者从内部控制缺陷的决定因素出发,分析了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所具有的特征。Ge和Mcvay(2005)认为,发生重大内部控制缺陷的概率与公司业务复杂程度正相关,与公司规模和盈利能力负相关;Doyle et al.(2007)则发现,规模较小、成立时间较短、财务状况差、业务复杂、增长速度快或处于重组阶段的公司,存在重大内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比较大。可以看出,公司规模、盈利能力、财务状况以及公司业务等方面,都有可能对内部控制效率的高低产生影响。在SOX 法案404条款及SEC的配套规定下,在上市公司的定期报告中必须披露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Material weakness),而对于重要缺陷(Significant deficiency)和控制弱点(Control deficiency)则属于自愿性披露。Hamersley et.al(2008)认为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及其特征具有信息含量,能够向市场传递信息。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公司,往往财务信息质量较低,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较大,客观上增加了审计风险。由于内部控制对审计模式与审计风险的重要影响,许多学者进一步研究了内部控制缺陷所带来的经济后果。把缺陷存在视为风险较高的标志,研究其对审计收费、审计师变更和审计延迟的影响。审计依赖于内部控制,审计师利用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可以减少审计时间和成本,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当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存在缺陷时,不但会增加审计工作强度和审计成本,还会增加审计师的风险,因此审计师会倾向于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Hogan和Wilkins(2008)认为较高的内部控制风险,将导致审计费用的增加。实证研究结论证明了这一观点,即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公司,审计费用明显较高。J.Bedard et.al(2006)认为在非加速申报下,披露内部控制需支付更多的审计费用。审计师事务所在非加速申报下采用风险导向审计定价的方法,针对公司存在的内部控制问题会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R.Hoitash et.al(2008)选择了加速申报的样本,检验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审计费用的影响。他们发现针对内部控制风险,审计师倾向于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审计费用随着公司内部控制缺陷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内部控制效率的高低是影响审计师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内部控制风险较高的公司,往往财务风险也较高,客观上增加了审计风险。审计师为了规避风险,容易退出高风险的审计领域。国外学者通过研究内部控制与审计的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检验了内部控制对审计师变更的影响效应。SOX法案404条款要求审计师必须对管理层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进行审核,并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Chan Li(2007)和Yun-Chia Yan(2007)在他们的博士论文中都指出,公司在收到负面内部控制审核意见之后,容易发生主动解聘审计师现象。Zhang et.al (2007) 的研究结论表明,审计师独立性越强,越容易发现公司的内部控制缺陷;最近年度发生审计师变更的公司,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比较大。Krishnan(2005)认为,与内部控制不存在缺陷的公司相比较,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公司发生审计师变更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民间组织的调查报告也证实了这一结论,如FEI的研究发现,那些披露重大控制弱点的公司中有44%的公司选择变更会计师事务所,即从原来的四大改为较小的事务所审计。
  ( 二 )内部控制效率研究述评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财务报表出现错报的可能性较大,审计师需要扩大审计范围,加大审计投入,从而会导致审计时间的延长。因此,检验了内部控制缺陷对审计报告时滞的影响。Chan Li (2007)认为内部控制缺陷的存在,将会导致更长的审计延迟。Michael et.al(2006)研究发现,内部控制水平的高低对审计报告时滞有显著影响,即内部控制效率越高,审计报告时滞较短。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出现与更长时间的审计报告时滞相关;与具体的重大缺陷相比,一般重大缺陷与更长时间的时滞相关性更为显著。总之,较低的内部控制效率会影响财务报告披露的及时性,内部控制缺陷的存在会导致更长的审计报告时滞。
  二、我国内部控制效率研究综述
  ( 一 )内部控制效率研究回顾 随着政府保护投资者的意识日益增强,从90年代开始,政府加大了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管力度。在我国内部控制的建设中,财政部、注册会计师协会、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等监管部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08年和2010年,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先后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以及《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在基本建成我国企业内控规范体系的同时,确立了企业内控有效性的自我评价制度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由此推动我国企业内控体系贯彻实施步入了法制化、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刘玉廷、王宏,2010)。由于内部控制数据的局限性,我国对内部控制效率的研究以规范分析为主,从理论上分析公司治理结构、产权制度、信息技术、分工和控制权配置、资源基础观以及人的行为等因素对内部控制效率的影响。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国内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国内学术界存在着三种观点:(1)内部控制包含公司治理,将公司治理作为内部控制的环境因素;(2)公司治理包含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实现公司治理的基础设施建设;(3)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相互交叉与重叠,具有很强的关联性。虽然目前并没有统一的结论,但不可否认的是,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之间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因此,公司治理是否会影响企业的内部控制效率,也引起了国内学者的普遍关注。吴粒、滕丽丹(2005)指出,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的基本要素,不同公司治理结构下的内部控制制度效率是不同的。徐桂菊(2006)把内部控制分为以下几个层次:以股东为主体的董事会关键控制,以经理人为主体的内部控制,以监事会为主体的监督控制。内部控制的效率主要取决于这三个层次的控制效率,这是因为在不同的治理模式中,董事会、管理层、监事会的设置和功能存在差异,所以不同的治理模式的内部控制效率也不同。任悦(2009)指出,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嵌合关系,决定了公司治理是否完善对内部控制效率会产生重大影响。冯均科(2001)认为不同产权结构下的内部控制具有不尽相同的效率。只有把握好了产权结构以及其所引致的治理结构的内在规律,才有可能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效率。刘志远和刘洁(2001)探讨了信息技术对内部控制效率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内部控制框架的内部构成产生了新的变化,给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率、增强内部控制效果,带来了新的机会,也产生了潜在的风险。林钟高和徐虹(2009)在研究内部控制效率时,引入了分工和控制权配置理论。从涉及的领域看,内部控制效率是生产和交易领域互相促进和影响的效率;从涉及的时间看,内部控制效率是短期的静态配置效率和长期的动态变迁效率在时空转换的效率;从理论基础看,内部控制效率是微观各责任主体互动形成的一种企业内部整体效率。林钟高和吴林(2010)将资源基础理论与企业成长理论纳入到内部控制效率的分析框架,即企业内部控制模式的配置行为和效率不仅是基于产权理论节约交易成本的效率性行为,更是基于资源基础理论追求持续成长优势的战略性行为。另外有一些学者认为,“人的行为”也能够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效率。冯均科(2001)基于“好的制度可以使坏人变好,坏的制度可以使好人变坏”的思想,提出在提高内部控制效率方面,没有比配备诚实的员工更重要的控制要素。陈志斌(2004)认为,问责制能影响制度执行人的行为,从而影响制度的实施效果,提高内部控制效率。邓春华(2005)指出,“以人为本”是内部控制效率的核心特征。一个能力强并且讲道德的人,可以大大节约企业委托代理关系中的监督成本,而低的监督成本与高的内部控制效率是正相关的。

  ( 二 )内部控制效率研究述评 由于内部控制数据的局限性,我国在内部控制效率方面的实证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根据信号传递理论,信息披露是重要的信号显示机制,作为最了解内部控制效率高低的管理当局,会通过一些信号向外部传递其真实信息。因此,一些学者以信号传递理论为依据,在内部控制效率领域展开了实证研究。陈丽蓉、周曙光(2010a)利用2008年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数据,实证检验了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效率状况,结论表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不高,内部控制效率普遍较低。陈丽蓉、周曙光(2010b)实证检验了内部控制效率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在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效率的高低是影响盈余管理程度的重要因素。
  三、结语
  国外对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起步比较早,已进入相对成熟阶段;我国对内部控制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的法律法规正在逐步完善。但我国内部控制规范的建设,在借鉴国外理论成果和实务经验的基础上,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SOX法案实施以后,由于内部控制信息数据可以公开获得,在美国出现了大量的内部控制实证研究文献。内部控制缺陷是内部控制效率较低的标志,根据内部控制与审计的密切关系,很多学者以审计为切入点,研究了内部控制缺陷对审计费用、审计师变更、审计延迟等方面的影响,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我国在内部控制效率方面的研究,以规范分析为主。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在2006年分别颁布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要求从2007年度起上市公司在年度报告中需要全面披露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情况,标志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由此进入了强制性阶段,这为实证检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效率提供了数据支撑。“他山之石,可以功玉”,国外的研究理念与研究成果,为我们研究中国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效率,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与启示。然而,内部控制效率是一个相对的、抽象的指标,不能通过实物观测与衡量。对内部控制效率的衡量,首先需要设定一个评价标准,它取决于人们的判断。但是,目前国内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评价指标。因此,如何构建准确的内部控制效率度量标准,将是我们今后进行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陈丽蓉、周曙光:《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效率实证研究――基于审计师变更视角的经验证据》,《当代财经》2010年第10期。
  [2]陈丽蓉、周曙光:《内部控制效率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财会通讯》2010年第10期。
  [3]陈志斌:《问责机制与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会计研究》2004年第7期。
  [4]邓春华:《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及发展建议》,《审计研究》2005年第3期。
  [5]冯均科:《不同产权结构下内部控制效率的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8期。
  [6]李享:《美国内部控制实证研究:回顾与启示》,《审计研究》2009年第1期。
  [7]刘玉廷、王宏:《提升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制度安排》,《会计研究》2010年第7期。
  [8]刘志远、刘洁:《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企业内部控制》,《会计研究》2001年第12期。
  [9]林钟高、徐虹:《分工、控制权配置与内部控制效率研究》,《会计研究》2009年第2期。
  [10]袁敏:《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美国经验及借鉴》,《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11]Ashbaugh-Skaife, Hollis ,Daniel W. Collins,William R. Kinney Jr, and Ryan Lafond. The Effect of SOX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on Firm Risk and Cost of Equity.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09.
  [12]Chan Li. Three Essays on the Effect of the Sarbanes-Oxley Act of 2002 on the Audit Environment.Doctoral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Kansas, 2007.
  [13]Doyle,J.,Weili Ge,and Sarah McVay. Accruals Quality and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The Accounting Review , 2007.
  [14]Ge Weili,and Sarah McVay. The Disclosure of Material Weakness in Internal Control after the Sarbanes-Oxiey Act. Accounting Horizons , 2005.
  [15]Hoitash R.,U.Hoitash,J.Bedard. Internal controls quality and audit pricing under the Sarbanes Oxley Act. Working Paper. Bentley College, 2008.
  [16]Krishnan,J.. Audit committee quality and internal control:an empirical analysis.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5.
  [17]Yan Zhang,Jian Zhou,and Nan Zhou. Audit Committee Quality, Auditor Independence, and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es.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2007.
  [18]Yun-chia Yan. Associations Between SOX 404 Opinions and Auditors,Audit Committees,and Executives. Doctoral dissertation,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2007.
  ( 编辑 聂慧丽 )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470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