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构建定位明晰的现代职教体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尹析明

  2011年是“十二五”时期的开局之年,围绕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制定了96个专项规划加以支撑,其中“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作为单独的专项规划之一,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战略的具体行动,也是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一次重要的发展机遇。作为一所高职院校,如何深刻理解国家战略,以院校的力量投入国家战略的执行中,是历史赋予的重任。
  一、深刻理解国家职教规划与职教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我国职业教育已有相当长的历史,2011年职业教育受到政府的特别关注,职业教育受到的重视程度是在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密切相关性。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而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又对国家职业教育水平和规格提出了要求。我国职教的层次在历史上是不太清晰的,这也使得职教培养人才在满足产业发展需求上存在着错位与交叉,企业所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从现实中来看存在着相当的不足,职教体系与产业体系不能吻合。在此时,提出国家职教规划,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教体系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任务。国家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将职教规划作为一个单独规划特别提出,这也反映出国家经济发展对职教建设的强烈需求。
  我国职教体系的建设目标,是要使职业教育形成一个适应外部发展、有效衔接、多元立交、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准的职业教育体系。这个要求非常的高。鲁部长在第二期高等职业学校院校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专题研修班讲话中指出建设现代职教体系三步走的战略,第一步便是2011-2012年实现“十个衔接”,包括中高职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教材、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招生制度、评价机制、教师培养、行业指导、集团化办学等十个方面的衔接。这十个衔接,除去政府层面上的指导,根本任务是落实在各个职业院校上。
  我校作为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单位,在新形势下,准确理解国家职教规划目标,理解国家职教体系,对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十个方面的衔接,也将是我校在2012年的重要工作,使这十方面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二、进一步思考新形势要求下学校的发展定位
  我校成立于1939年,建校伊始便定位于“实业”型教育,并提出了“工程师之素养,技工之身手”的人才培养目标。反观学校70余年的发展历史,一直到八十年代初期,我校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式方法上,一直贯彻着这一思想。近二十年来,虽然我校仍然坚持着职业教育的路线,但由于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也遭遇着人才培养环节中与企业互动的缺乏和尴尬。在国家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认真思考并明确学校定位,这将关系着学校发展的方向与道路,甚至决定着学校的生死存亡。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对某一特指学校而言,则必须明确学校培养的人才是如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也就是明确学校的定位。学校的定位,一是类型定位,我校已经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类型,对人才的培养目标是高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二是面向产业定位。我校是一所冠名为“纺织”的行业特色鲜明的职业院校。纺织是支持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但纺织行业的外部依存度相当高,整体创新水平很低。我国是一个纺织大国,但还不是纺织强国。在国家产业体系的发展中,要坚持“面向纺织”的定位,就必须深刻认识纺织行业、纺织产业的现状与发展方向,紧随行业、产业发展的步伐。三是面向区域定位。我校位于成都市,是成渝经济规划区中心。在纺织产业由东向西的转移过程中,面向成渝经济规划区发展建设,就必须理解区域产业体系的构建与产业发展的规划。我校已与成都市重点打造的纺织服装产业园区――彭州纺织服装产业园区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与四川省内各重点纺织服装产业园区也在搭建共建合作平台。明确这一定位,对指导学校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三、深入思考新形势下学校建设的内容与途径
  (一)校企合作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企业的发展决定了其对高职教育的强大依赖性,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企业在学校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校企合作的各种方式中,占主导地位的是育人,学校和企业间的关系是企业要人、用人,学校育人、送人。因而,学校培养人才应该与企业的人才培养观点高度统一,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应该是人才培养上的合作,而科研合作是在此合作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与衍生出来的合作类型。因而在学校进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就当坚持“乙方”的态度,始终站在一种服务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由此方能使校企合作成为一种长远的、对学校发展产生根本性促进作用的合作,避免校企合作的表面化、形式化、短期化。我校在“订单班”的建设中完全贯彻这一指导思想,但在其他合作中还应将这一指导思想继续深入贯彻下去,使我们的学生“特色化”,应用能力和技能能力充分满足企业需求。
  (二)动态调整是产业发展对学校提出的基本要求
  经济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产业是在不断发展的,企业是在不断发展的,科技更是在不断发展的。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要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这就要求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也不断发展,不断调整。具体反映在专业设置要动态调整,专业定位要动态调整,教学计划要动态调整,课程内容要动态调整,课程方法要动态调整等。我校长期以来各专业均有来自行业与企业的专业级教学指导委员会,2010年又成立了学校层面的、行业企业参与的校级教学指导委员会,如何发挥这两个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我们将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进行动态调整,除了直接与行业企业对话,另一个重要依据便来自于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我校2011年已经委托麦可思公司对我校各专业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结果对我校下一步专业建设具有非常切实的指导价值,我们将继续跟进调查,将调查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深入做下去。
  (三)课程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
  就学校教育来说,任何人才培养的方案与改革,最后都要落脚到课程改革上,因此必须加强课程建设。一是课程体系的建设,二是课程内容的建设,三是课程方法的建设。
  在课程的建设中,应当考虑的不仅是职业标准的对接(岗位能力是职业能力的重要部分,但替代不了职业能力,并且在现实操作中,“职业标准”并不是所有行业、企业都能在短期内将其作为用人的现实要求),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还应考虑学生就业后的持续发展能力,要从社会能力、操作能力、发展能力三个领域进行设计;这种考虑,也是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的。因此,课程的设置,必须进行科学的探讨,要做到每一门开设课程都有其对学生就业与发

展、对企业用人、育人有着切实的意义。在课程建设中,要注重课程内容、教材、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的建设,课程的内容、教材的内容一定要和学生未来的工作实际相结合,要强调“必须、够用”的原则。
  在课程的建设中,应当考虑的不仅是专业能力的培养,更要考虑其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与社会能力的培养,在知识素质、技能素质的培养中,贯通职业素质的培养。
  我校今年开展了课程改革的大赛,这是一个起步,感受到我们还做得很不够,还很肤浅,今后在课程改革上还要更多的投入,要将课程改革作为学校建设的一个重要“指示剂”来考察。
  (四)教师队伍的培养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
  学校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知识型”的组织,其最重要的资源就是“教师”,其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应当考虑由此入手。
  “中国特色、世界水准”职教体系的落实,要从师资队伍上进行落实。所以教师要有国际化视野,要有实践经验。作为教育,我们要提前为产业升级,为国际化做准备。纺织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转移,某一地区纺织产业发展的重点不断地调整,西部在承接转移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提高,提高的同时,更有一部分产业在向国际市场转移。我们培养人才,应当看到长远的、国际化的需求。所以首先我们的教师要具备这样的国际化视野,了解国际纺织产业的发展与转移。
  同时,由于人才培养要紧跟经济社会与产业发展的需求,教师转型和技能就是非常重要和必须的。要使学校能持续发展,就必须使学校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学校本身需要不断地学习,学校的重要组成与核心资源――教师――也必须不断地学习。学校要从顶层设计上保证教师的持续发展,而不能将教师的实践与发展演变为一种“个体”行为,这应是我校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着力解决的工作。
  (五)职教体系的实践是学校引领示范的根本任务
  作为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单位,进行职教体系建设既是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我校正在进行“西南纺织职业教育联盟”项目建设将在国家关系职教体系的构建思想指导下,切实开展,认真落实。以中、高职衔接为突破口,以课程改革为重点,寻求适合我校特色的从中等职业教育到高等职业教育、并适应高中教育到高等职业教育的道路。
  作者简介:
  尹析明,四川成都人,男,汉族,中共党员,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教授。西华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理学学士。2000年被评为全国纺织教育先进工作者,2010年被评为全国纺织职业教育优秀校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6367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