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建设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当务之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鲁昕

  今年6月27日,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闭幕式时强调,要认真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切实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构建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技能型人才队伍。国家领导的指示及教育规划纲要的规定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供了思路和指明了方向。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
  一是《纲要》定义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特征。《教育规划纲要》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描述,包含了三个定语,明确了三个特征:第一,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第二,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第三,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二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满足这几个特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第一,适应需求,就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要求和人的全面发展,遵循职业人才成长规律,实现科学定位、科学分工和科学布局;第二,有机衔接,就是统筹协调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以课程衔接体系为重点,促进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资源、招生制度、评价机制、教师培养、行业指导、集团化办学等领域相衔接,切实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多样化;第三,多元立交,就是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沟通,实行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并重,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系统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支撑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能力。
  三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层次和结构。职业教育作为一个类型的教育,其体系之内既要有层次又要有结构。层次包括专业层次和学科层次。当前我们的职业教育只有学校层次,分为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但这并不代表职业教育的专业层次和学科层次,一些中职学校和高职学院所办的相同专业竟然学习的内容也一样,完全体现不出层次来。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层次和学科层次体现要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体系、教学过程、人才标准等方面有所区分,分别给予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不同的内涵。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结构体现在层次结构和类型结构上。在层次结构上,我们要设计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数量,如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应用型本科和专业硕士层次各自的数量。同时在职业教育体系之内,面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各自的人才培养数量也要具备合理的结构。结构的设计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对人才的需求相匹配。
  四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四个必要条件。为此,我们在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进程中,应着力加强四个要素建设:
  第一,从制度安排的角度,要形成一套以法律法规为基础,突出强制性、规范性、操作性和保障性的职业教育制度框架,确立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使命;
  第二,从教育资源的角度,要形成满足不同社会成员接受学历和非学历职业教育需求的平台和资源,完善职业教育实施主体及实施形式的体系框架。
  第三,从培养模式的角度,要形成体系建设、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成熟模式,并使行业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
  第四,从运行机制的角度,要形成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人民需求相协调的互动机制,使职业教育的培养结构、内容形式更加符合实际需要。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步骤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我们提出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是2011-2012年实现“十个衔接”。今年起重点推进中高职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教材、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招生制度、评价机制、教师培养、行业指导、集团化办学等十个方面的衔接。第二步是“十二五”期间形成初步架构。第三步是力争十年内建成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是坚持问题入手,科研先行。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总体原则是坚持问题入手,科研先行。认真理清当前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将实践问题转化为立项课题,从理念、结构、质量、衔接、投入和制度等六个方面开展全局性、系统化和针对性研究,并从国家制度层面上加以深刻总结和精心提炼,从而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为了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科研工作,我们今年在天津职业技能大赛期间召开了第一次职业教育科研工作会议,同时为了编制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专项规划和准备明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我们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对外经贸大学的研究中心为我们开展相应的研究,组织了17个专题调研组赴全国各地进行调研。
  除上述课题外,我们还需要针对一些重大问题开展深入研究,也希望各职业学校积极参与。这些重大问题主要包括: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与系统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研究;高端技能型人才课程体系建设研究;职业教育招生制度改革研究;终身学习理念下学生能力持续增长的研究;支撑技能型人才持续发展的课程衔接体系研究;校企深度融合国家政策问题研究;集团化办学主体能动性以及集团化办学的内涵、政策研究;职业院校建设标准研究,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标准和规格研究;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职业教育教学研究;职业教师队伍建设和队伍能力提升的研究。以及一些职业教育国家政策、体制、机制等问题的研究。
  二是坚持统筹规划,系统设计。当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列入了国家专项规划。规划的编制必须兼顾全国各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产业布局特点,结合具体国情和省情设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类型和实现形式。用系统培养人才的理念和多样化模式的理念统筹设计出符合国家需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三是坚持着眼长远,分步实施。要建设这样一个目标长远、内涵丰富、满足各方面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可能一蹴而就。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切入点是中高职协调发展。今年我们重点推进十个衔接,今后两年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初步架构,为最终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好基础。
  四是坚持分类试点、创新实践。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填补国家空白,在确立体系建设阶段任务、工作重点、具体模式等方面不能“一刀切”。在坚持分类指导的前提下,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先行先试。当前,我们已设计并实施了56项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我们鼓励这些项目大胆创新。整体推进这些项目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充分挖掘和深入总结各地行之有效的建设经验,将成功案例上升为国家制度,并最终化为政策行动。
  五是坚持放眼国际,立足高远。国

际经验是我们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案例。坚持在全球的视角上观察经济社会的运行,在国际视野的宏观框架内思考问题、努力对接国际平台、瞄准世界水准,充分借鉴世界各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经验或者教训。这样既能少走弯路,也能保证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世界水准。
  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深入分析我们面临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准确回应国家发展战略对职业教育改革提出的新需求,要求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教育理念还不适应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③职业教育行政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还不适应职业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脱节、断层、重复十分严重;项岗实习的实际效果和实现形式还远没有理清也没有解决;职业教育国家制度仍有许多缺失;行业指导和企业参与缺少制度支撑;职业教育国家标准不健全不完善也不成体系;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差距大、发展不平衡。这些问题的存在根本上在于我国职业教育作为一个类型,其体系不畅通。
  针对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所面临的问题,我们要积极更新职教观念,创新办学定位。要创新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在各自层面上办出特色、提高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是创新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定位。
  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中等职业教育的国家定位:第一,基础职业教育,是面向每一个有中高等技能需求的人的教育,是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础的教育;第二,高中阶段教育,是面向社会未成年人的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定位:第一,面向未成年人学历与职业生涯的教育,使受教育者获得基本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持续发展能力;第二,面向社会上有择业培训需求成年人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具备和提高再就业和创业的能力;第三,面向有提高生活质量需求的社会成员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具备改善生活质量的能力。
  二是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高等职业教育的国家定位:第一,高端职业教育,是面向每一位有高端技术需求的择业者、就业者、创业者和技能复合者的教育。第二,高等阶段教育,是面向具备基础职业技术技能和高中以上文化知识水平所有需求者的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的学校定位:第一,高等阶段教育,是面向具有高中阶段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学历教育,第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技能教育和择业教育,第三,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终身教育。
  四、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重点做好“十个衔接”
  在推进“十个衔接”的过程中,高等职业学校要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从人才层次结构上看,高等职业教育处于技能型人才成长的中枢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处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高端,下牵中等职业教育,上接应用性本科和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具有引领和导向性的作用。从教育功能上看,高等职业教育优势突出。高等职业教育在推动集团化办学、面向社会提供技术服务,以及传播和建设工业文明和企业文化方面,具有更为突出的优势和更为广阔的空间。
  从服务面向上看,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转变观念,创新定位。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要“眼睛向下看”,面向社会、面向人人开展社会培训,开放优质资源,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老百姓的文化需求。高等职业学校应努力实现年社会培训1000万人次以上,非全日制成人学历继续教育规模达到全日制在校生的30%以上,实现750万人非全日制成人学历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
  一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统筹与衔接。在《教育部关于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中职的培养目标是技能型人才,高职的培养目标是高端技能型人才。但是二者具体的规格和标准我们并没有给出,这也是我们下一步要努力开展的工作之一,就是要给出中职和高职教育各个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可以从部分专业做起,逐步完善。同时也希望各位校长可以先着手做起来,同一地区的中职和高职教育之间加强沟通、互相协调,根据区域经济结构布局和产业升级需要,确定本地中职和高职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是专业结构布局的统筹与衔接。去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目前正在修订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管理办法。中职的新专业目录中已经有了对接的高职和本科专业。这次高职新修订的高职专业管理办法也一定要参照中职的专业目录,研究确定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接续专业,做好专业设置的衔接和专业布局的统筹。
  三是课程体系和教材的统筹与衔接。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既要满足学生的就业要求,又要为学生职业发展和继续学习打好基础。一个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要围绕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接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体系和教材的开发建设。在同一个专业领域,中职学校课程体系和教材的开发设计一定要有相同专业的高职教师的参与,同样高职学校课程体系和教材的开发设计也需要有中职学校相同领域教师的参与。这样中高职间才能知晓彼此相同专业核心课程、门类、内容、难度及所使用教材等。
  四是教育教学过程的统筹与衔接。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都要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认识活动,在不同教育阶段应考虑教学内容和环节的侧重点,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教学安排上,针对有些内容相同或类似的课程,可以考虑进行统筹。比如同样的实践课程教学,中高职之间可以互通互用或取长补短,这样可以避免中高职在教学安排上脱节或重复。
  五是信息技术应用的统筹与衔接。在信息平台建设、数字化资源开发、信息资源应用等方面,中高职学校之间可以互相开放、共享,统筹规划、集约建设一批信息资源,实现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融合与共享。
  六是人才成长途径的统筹与衔接。这个问题在前面的创新招生制度中我已讲到,这里不再详细论述。总之,我们一定要打通职业教育这一类型教育人才的成长途径,使对有接受更高一层级教育需求的学生有学习的机会,这既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也符合广大老百姓的实际需求。
  七是教师培养培训的统筹与衔接。我们正在努力构建职业教育师资的体系构建、制度建设、资源开发与共享。我们要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训制度、教师企业实践制度上有所突破,在这个过程中,对中高职学校我们一定会统筹考虑。同时中高职学校之间也可以根据学校的专业优势和设置调整情况,推动校际之间教师的相互流动。
  八是行业指导作用的统筹与衔接。支持和鼓励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开展本行业各级各类技能型人才需求预测,在教学指导、实习指导、教材指导、评价指导、规划指导、教师队伍指导、人才需求指导、专业布局指导等八个方面行业指导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行业指导的重要作用。要逐步整合当前的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转变为职业教育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统一开展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工作。
  九是校企深度合作的统筹与衔接。引导和鼓励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以专业和产业为纽带,与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建立紧密联系,创新集团化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并切实发挥职业教育集团的资源整合优化作用,实现中高职之间以及与政府、行业、企业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十是评价模式改革的统筹与衔接。以综合能力为核心,以职业资格标准为纽带,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有效衔接。
  今年我们还与财政部联合,启动了“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实施工作。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部署,围绕现代农业、制造业发展重点方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和生活性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兼顾农林水地矿油等艰苦行业建设,支持1000个左右紧贴产业需求、校企深度融合、社会认可度高、就业好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我们鼓励有条件的省份开展省级重点、特色专业建设,形成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多样化发展与区域重点产业布局相适应、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国家“十二五”规划总体产业布局相协调的发展格局。
  我们要求,重点建设专业要围绕“五个对接”、“十个衔接”,做好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校企对接;探索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制度和形式,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强化实践育人;推行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转变培养方式;完善教师队伍培养和评聘机制,建立“双师型”教学团队;加强信息化管理,建立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明年,我们对项目进行绩效中期考核,考评不好或不合格的将核减经费或终止支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6370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