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回顾与展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龚雪永 杨依雷

   摘 要:现阶段,低碳经济的迅速发展,提出一种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上市公司环境信息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公司发展模式,同时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不间断的发生,使得环境信息披露成为一个热点。在研究分析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进行综合性做一次综述性分析:首先,环境信息披露的必要性;其次,我国现阶段针对高速发展的经济应该建设环境信息披露的框架;最后展望我国环境信息披露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环境信息披露 监管制度 展望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2-159-02
  
   近年来环境污染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国家相关部门正在逐步完善我国环境信息披露制度。证监会2001年公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03年《关于对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上市企业进行环境保护核查的规定》;2006年《上市公司治理准则》;2006年《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2008年1月,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关于重污染行业生产经营公司IPO申请申报文件的通知》等规定进一步强制性要求相关环境信息的披露。2010年7月,中国大连两条输油管道爆炸,导致数千加仑的原油泄漏,原油泄漏严重污染附近地区,带来了严重的损失。与前段时间发生墨西哥湾石油泄漏BP公司表现相比环境信息披露在我国的发展任重道远。葛家澍(1992)通过分析西方会计领域中的绿色会计理论体系,提出了中国绿色会计领域的发展。通过多年的研究,中国很多学者在环境披露方面作出了较大的贡献。现在对环境信息披露的研究进行简要回顾并对以后的研究进行展望。
   一、环境信息披露产生的必要性
   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剧,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危害人类的生活,给社会带来了现实和潜在的灾难性后果。周洁(2005)采用个案研究和事例对比的方法,比较中美两国相关行业的环境信息披露现状,提出我国在环境信息披露方面没有很好保护环境和其他相关者利益,提出要加强并提高环境信息披露质量。陈玉清(2005)通过选择2000年之前上市的全部A股公司(剔除不符合要求),采用单变量和多变量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上市公司对利益相关者承担的真实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相关性,发现关联性不是很强,信息不能够充分在市场体现出价值,要完善环境信息披露的层次和质量,提高环境信息的实效性。蒋麟风(2010)选取2008年242家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和回归性分析来分析公司治理与环境信息披露的关系,从公司治理角度提出要进行环境信息披露。
   王雄元(2006)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出发,通过寻租理论、经济后果理论和印象管理理论来分析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利用寻租理论说明上市公司为什么披露信息;经济后果理论可以分析上市公司为什么选择性披露信息,也就是披露对公司有正面影响性的信息;印象管理理论则可以解释上市公司如何通过管理信息披露来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当今的市场环境下要求企业进行信息披露(包括环境信息披露)。
   二、环境信息披露与企业特征的关联性研究
   环境信息的主体主要集中在重污染行业,因为这些行业相对来说对环境的破坏比其他公司的大,社会公众给予的关注度也不一样,所以环境信息的披露主要集中在化工、建材建筑、能源电力、酿酒食品、轻工制造、冶金等行业。肖淑芳等(2004)选取沪深两地上市交易的1195家上市企业公布的2002、2003年度报告作为研究对象,从行业角度进行区别分析环境信息披露水平。
   很多学者从企业的特征和财务角度进行实证性研究,对我国环境信息汤亚莉等(2006)从上市公司规模、公司绩效角度分析其大小是否影响环境信息披露,进而通过回归检验得出详细披露环境信息的上市公司与没有披露环境信息的上市公司在公司规模、公司绩效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尚会君等(2007)年从九大重污染行业进行分析研究其财务报表中环境信息的披露状况。沈洪涛(2007)年以石化塑胶行业作为研究分析的样本,主要从公司特征:公司规模、盈利能力、财务杠杆和融资需求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公司规模、盈利能力与环境信息披露呈正相关,同时环境法规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李晚金等(2008),以企业业绩、企业规模、公司财务杠杆、股权性质、股权集中度、法人股比例、独立董事比例为因素,以可能会污染环境的行业为研究对象,得出我国总体环境信息披露比例很低、公司财务杠杆不影响环境信息披露,过多的流通法人股有利于环境信息披露,股东的性质与环境信息披露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三、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研究
   环境信息的披露集中于企业财务指标方面和社会绩效活动,分析披露前后对公司的经营活动和社会效应产生的影响。从财务与会计角度分析,完善会计科目,改善环境会计准则中不够详细的部分。
   1.环境信息披露成本不一样。公司倾向于不披露“坏消息”。肖华等(2008)将环境信息披露分为7大类36项:环境支出与发现、法律与规章制度、污染减轻、土地污染与治理、可持续发展报告等,发现披露分数较高是“环保拨款、三废收入、补贴与税收减免”等三项,进而通过年度纵向对比,得出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存在路径依赖现象。负面的环境信息披露的很低,企图隐瞒其环境行为方面的“坏消息”。
   2.聚焦于易于披露但实质性不大的环境会计科目。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不健全,很大程度上涉及到具体的会计科目,无从下手,一些学者研究发现现有的会计报表准则中存在较大的漏洞。肖淑芳等(2004)发现,很多公司以非货币形式披露历史性信息为主,这些对于其他利益相关者来说,没有多大的实用性。周一虹等(2006)发现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主要是环保投资、绿化费、排污费、环保拨款等项目,这些项目比较易于说明,同时国家给予企业的环保拨款与补贴在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3.亟需健全与完善的环境会计科目。由于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较晚,一些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环境会计科目没有出现在财务报表中,进而使环境信息披露实效性大打折扣。周洁等(2005)以中美两国化工行业、钢铁行业、石油行业六家超级大型公司的财务报告中关于环境信息披露的相关项目:环境投资、环境经营成本、环境恢复成本、环境债务准备、EH&S资本进行比较,环境支出和环境负债的披露,美国企业对环境投资和环境费用做了一定的描述,对研究、再利用和环境健康管理方面有一定的表述,而中国企业则没有做到。王建明(2008)从企业环境政策信息、企业环境责任信息、企业环境保护信息、企业环境信息的质量控制、遵循统一的信息产生的制度、企业特殊环境信息的特殊披露方面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与引导性。
   四、环境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研究
   法律法规在现有的环境信息披露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直接影响到环境信息披露的质量。有效的监管机制可以使法律法规更好地发挥作用,完善我国环境信息披露的水平。
   1.法律法规作为强制性制约因素,对企业财务具有重大影响。一些学者从强制性制约因素为起点,分析相关环保法律法规起到的作用。李建发(2002)单独设计调查问卷,从环境支出与环境收入项目及其会计处理、环境报告现状与环境信息需求、环境报告内容与形式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环境支出”受环境法规的影响较大,对于企业的财务具有长期影响性。刘长翠等(2006)以九大重污染行业为研究对象,发现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与社会贡献率之间存在正相关性,有利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2.相关法律法规没有建设成一个有效的连环监管机制。国家法律法规作为一种强制性约束手段,在规范环境信息披露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完善的环境法规审核制度可以有效的制约企业对环境污染的破坏行为。耿建新等(2002),通过研究发现我现有的法规主要集中于罚款等财务手段加强企业内部工作,没有对进行信息披露做出要求,通过减免税鼓励企业防止污染,但这些法规中缺乏信息披露的明确规定,现有的法规过于笼统,没有与国家其他的法规很好的协调,因此在信息披露方面不能够起到充分发挥的作用。王建明(2008)年,通过建立线性回归模型,进而验证了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水平与其受到的外部监管制度压力呈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外部的法律法规越是完善,对于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的作用就越大。
   3.环境信息披露的方式。环境信息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不同的位置出现在财务报表中,会对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起到很大的影响。肖淑芳等(2004)企业环境信息主要以存在董事会报告和报表附注中的形式对外披露,除此以外很少会以其他方式加以披露,多以文字性描述为主。周洁等(2005),中国企业的环境信息一般以定性信息为主,多出现在年度财务报告或者年度董事会中;而美国企业以定量信息为主,在年报管理层讨论分析部门披露环境信息。周一虹等(2006)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以货币形式、非货币形式或者两者结合的方式进行披露,非货币信息主要集中在环境认证、政策影响等难以量化的项目中。
   五、对我国上市公司充分披露环境信息的建议
   基于我国现阶段的环境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许多学者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主要从环境法律法规和具体的会计操作两个方面提出改善。
   1.监管部门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政府相关监管部门应该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让企业做到充分披露环境信息。耿建新等(2002)通过一些认证指标列示强污染企业名单并且向社会公布,加大社会公众的监管力度,政府部门要在环境信息披露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审核制度、规则,通过定量的数据型指标进行指导。建立有关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准则。王建明(2008)解决环境问题不仅需要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下严格执行,而且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外部监管制度在环境信息透明制度建设中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需要重视环境制度建设。
   2.加大审核力度,提高环境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从不同方面对环境信息进行审核,确保其符合国家相关政策以及会计准则规定。刘长翠等(2006)针对我国现有的环境信息披露现状,提出建立社会责任审计制度、加大专门的社会责任方面的审计。曹国志等(2010)从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程序、部门联动机制、监督和惩罚机制三个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环境保护部门与证券监管部门协调合作,加大第三方审核力度,监管部门根据核查结果实施奖惩措施。
   3.提供详实可用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在完善法律法规的同时,国家相关部门要给予具体的操作指南,以便环境信息披露做到统一性。沈洪涛(2007)提出国家应该提供相应的自愿信息披露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指引,对有关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范围、具体内容和披露方式进行指导。肖华等(2008)提出改进《环境信息公开办法》,增加环境会计、环境报告审计、环境业绩指标的内容以提高环境信息披露的决策有用性,同时制定相应的披露指南。
   4.切实可行的会计财务报表操作。李建发等(2002)提出会计核算实施中增加与环境信息披露相关的会计科目,资产负债表中通过增设“环境资产、环境负债”;利润表中增加“环境收入、环境费用”;现金流量表中开设“环境活动引起的现金流入和流出”或者通过单独的报表形式按照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六、对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展望
   2009年底,联合国气候大会在哥本哈根召开,探讨减排等问题,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采取新的协议。这是人类历史上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
   我国现有的环境信息披露实证研究多集中于2008年之前的数据,对于市场大环境的变化,国际环保力度的加强,我国企业是否自愿性进行环境信息披露,达到国际环境执行标准,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方面享有盛誉的公司愿意进行购买其产品,那么自愿性披露环境信息与企业经营业绩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
   环境信息披露很大程度上是强制性,国家的环保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对各个行业的影响程度大不相同,已有的环境信息披露研究只是得出环境信息披露与制度压力之间存在一个正相关性,但是没有能够精确地分离环境信息披露中行业差异和外部制度压力各自影响程度。同时对于如何计量制度执行变量仍需要进一步的加以探索研究。
   现有的环境信息披露指数EDI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够较好地诠释各个变量之间的关联性。对环境信息披露及时性、效率与质量则没有做过很好的实证研究,因此,信息披露是否会造成信息甬余我们并没有关注。现有的研究都是从环境会计出发,对于涉及到的非会计基础的信息该如何让进行计量、披露,这也正是我们以后研究所要尝试的新视角。
  
   参考文献:
   1.李建发.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现状、需求与未来[J].会计研究,2002(3)
   2.肖淑芳.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现状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6)
   3.周洁.中美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比较[J].环境保护,2005(6)
   4.刘长翠.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6(10)
   5.汤亚莉.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状况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6(1)
   6.周一虹.中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实证分析[J].会计与审计,2006(11)
   7.尚会君.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现状的实证研究[J].环境保护,2007(4)
   8.肖华.公共压力与公司环境信息披露[J].会计研究,2008(5)
   9.王建明.环境信息披露、行业差异和外部制度压力相关性研究[J].会计研究,2008(6)
   10.吕书权.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J].财会/审计,2009(2)
   11.李晚金,匡小兰,龚光明,.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沪市201家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5)
   12.张荣海.浅谈建立我国环境会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农业经济,2009(1)
   13.曹国志.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机制研究[J].价值工程,2010(2)
   14.蒋麟风.公司治理、财务状况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J].财会通讯,2010(6)
   15.王雄元,王永.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策略的理论基础[J].管理经纬,2006(2)
   16.陈玉清,马丽丽.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市场反应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5(11)
   17.叶林.中国优质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决策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8(7)
   18.葛家澍,李若山.90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J].会计研究,1992(5)
   19.孟凡利.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及其相关的理论问题[J].会计研究,1999(4)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 上海 201800)
  (责编:贾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6410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