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资银行海外并购 风险与机遇相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何莎莎

  2012年,国内外整体金融环境依然复杂多变。欧洲银行系统性风险急速增高,欧洲银行存贷面临进一步萎缩风险,穆迪、标准普尔、惠誉等国际信用评级机构下调了多家欧洲银行评级,欧洲银行业整体呈现萧条景象。在美国,由于投资者对于银行信心降低,进而导致美国银行业融资艰难。在多种国际与国内不确定因素影响之下,中国银行业在2011年的利润却仍保持高速增长势头。
  据中国银监会2012年2月数据显示,2011 年末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达113.28万亿元,同比增长18.9%;中国商业银行2011 年全年累计实现净利润1.04万亿元,比2010 年增加2775 亿元,同比增长36.3%。商业银行2011 年累计实现净利息收入 2.15 万亿元,同比增长29.3%。
  在此环境之下,中国银行业“走出去”的步伐在逐渐加快。各银行通过自设机构、投资并购以及依托合作伙伴等方式拓展自己的业务领域,其中,海外并购作为快速扩张的方式,成为中资银行国际化版图中重要的部分。在2002年至2011年10年间,中资银行总计完成了38项海外并购,金额高达201.6 亿美元。
  对此,独立投资银行美驰集团(Moelis & Company)董事总经理周凡表示:“相比较能源、消费品或者制造业,银行业务只能看到一堆票据及数字,加之中资银行与国际跨国银行之间的差距较大,因此,到海外并购银行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海外并购需求一直存在
  《投资与合作》:不少学者认为,目前,全球经济形势整体低迷,而中国相对较好,因此,当下是中资银行海外并购的最佳时机。对于这个观点,您怎么看?
  周凡:中国银行业一直都有海外并购的需求,因此,任何时间都适合并购。不过由于每家企业所处的时间、地点和需求不同,不同企业也就有着不同时间点的并购时机。并购能够节省大量网点建设费用和技术费用,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和中国崛起的影响,中国银行业也势必要迎合这种趋势,海外并购的需求会越来越旺盛。
  《投资与合作》:对于一家中资银行而言,为什么要进行海外并购?海外扩张的目的是什么?
  周凡:在经过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很多人都意识到自身受制于美元体制。尽管中国出口走向了世界,但是由于中国银行机构服务没有跟着贸易走向世界,因此结算仍然需要使用美元。即使现在有了欧元,在某种程度上也只是美元的替代品,归根结底是别人的东西。中国企业已经走向了世界,这些企业同时也希望得到银行的支持。从国家整体战略层面来说,国家经济活动在全世界的扩张,并不能只是扩张生产产品,金融服务也要全球扩张。
  《投资与合作》:您认为中资银行是否准备好了去海外并购?
  周凡:中国银行业确实特别,国有体制的特殊属性会让中资银行在海外并购中的节奏比竞争者慢半拍,因此尽管中资银行有很多人才,但是体制问题确实会让中资银行在海外并购中错失良机。中资银行的业绩都很好,但海外收购不仅需要有充足的资金,还需要有好的理念、好的产品、好的服务以及好的人员,而中资银行并不具备所有成功因素。
  《投资与合作》:您认为中资银行应该如何扬长避短,从而降低海外并购风险?
  周凡:首先,需要了解国外银行的管理、环境、产品结构、国外文化以及国外法律基础等方面的情况。当中资银行熟悉了这些后,可以采取小步前进的方法进行并购,这种方法相对稳健。以美资银行为例,并购时通常会先从美国境内的银行开始进行并购,这是因为对当地环境比较熟悉,双方有共同的语言以及司法体制。在美国境内并购到一定程度之后,开始转移到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因为这些国家同美国一样使用相同的语言,国家体制也基本区别不大。在并购过程中,美资银行会逐渐积累经验,然后再进一步向欧洲等非英语国家推进。
  此外,美资银行有很多创新产品,能够将其产品与当地市场环境相结合,慢慢转变成为主流。并购之后的融合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上世纪80年代,日本就仗着自己有充足的资本而去海外大肆并购,最后却铩羽而归。中国不能走日本的老路,但不等于不走路,我认为中资银行可以先在香港地区或者新加坡等相对比较熟悉的金融市场上进行收购,然后再逐渐走向欧美。
  要征服市场 必先适应市场
  《投资与合作》:中国民生银行在收购美国本土商业银行――联合银行(UCBH)过程中,发现多处问题,但都未能终止这笔帮助民生银行实现国际化的交易,最终让民生银行蒙受8.87亿美元损失,为什么中资银行海外收购如此艰难?
  周凡:主要还是我们自己在思路上存在问题。国内金融业相对来讲非常不发达,那么进入一个相对发达的市场后,必然会看到很多新事物,同时你很难判断这些新事物是好还是坏。很多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如果你没有学会如何驾驭这些事物,那么事情有可能就会变得更坏。中国政府在鼓励本国金融机构走向海外,但是在具体执行层面上,中资银行缺乏相应人才,特别是熟悉海外市场的人才,而中国国有银行的薪酬体制又很难吸引到这样的人才,这就成了中资银行的一个瓶颈问题。
  《投资与合作》:人才匮乏会对中资银行海外收购产生怎么样的影响?
  周凡:银行业是服务行业,需要有人来做,因此人才对于银行非常重要。早年中资银行会委派自己的人去海外拓展业务,但基本很难进行下去。这就像是让一个没有驾照的人去开车,你想开公共汽车至少要有开大车的执照和经验,否则出事故的风险很大。
  《投资与合作》:中资银行海外并购,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周凡:到海外并购,一定要知道海外银行的运作模式、风险管理体制、资源配置体系等问题。并购不是价钱问题,即使别人的价格便宜,我们买过来能做些什么,必须要先有一个战略上的规划,然后还要有实施方案。为什么我们能成功?并购除了能为被收购方带来好处外,我们自身能得到什么?如果这些问题没有想清楚,并购失败的概率就会陡然增加。人们潜意识里都会做出习惯性动作,所以要想做到入乡随俗并不容易,而在银行业这个竞争激烈的行业中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必然处于劣势。
  《投资与合作》:目前,美国经济开始好转,而欧洲经济依然持续低迷,相比美国与欧洲两地的银行业,是不是意味着后者更具有并购价值?
  周凡:并非如此。欧洲经济出现问题,可能只是在银行的价格上会相对比较低,但是中资银行海外收购之后是要解决问题的,如果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只不过是买了一个倒霉的企业。欧洲银行业现在问题很多,如果只因为便宜去收购,而便宜的原因在于其背后有着一大堆官司和债务,那么你不过是买了一个还债的权利,所以并购要看清楚是买股权、买权益还是买资产。
  《投资与合作》:您提到欧洲银行业有很多问题,那么您觉得大部分的问题是因为资金,还是因为内部管理体系混乱而造成的根本性问题?
  周凡:欧元区虽然有统一的货币,但没有统一的货币管理,这就是问题的本质。欧元区各国财政独立,没有统一的中央政府,因此有些国家乱花钱、乱发债,当这些国家出现问题时,不出手援救必然会打垮市场对欧元的信心。从某种程度上讲,希腊政府已经破产,但是政府破产与企业破产不同,债权人无法进入前者管理层,因此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投资银行促进海外并购
  《投资与合作》:对于投资银行来说,它们的人才更加国际化,那么在中资银行海外并购过程中,投资银行的介入是否能够降低失败风险?
  周凡: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降低风险。如果想降低风险,一定要让大家的利益一致。举例来说,一家资金相对比较充足的中资银行准备去海外收购,为了找到熟悉海外市场的人来降低风险,可以寻找一个海外基金与自己“搭伙”,你出2元,我出8元,这时海外基金就会更加认真,谈判也会更加仔细,大家共同进退。美驰自己有一部分资金就是这种用途,在说服国内某大型企业去收购一家公司时,我们会投放一部分资金进去,提高企业对我们的信任度,就像是一个保险。企业提供资金,我们提供人才等资源,利益同时又捆绑在一起,合作成功的几率也就更大。

  《投资与合作》:如何界定投资银行在并购中的角色?
  周凡:有时候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保险,有时候也是一种资源共享。很多外资进入中国以后,最终在中国市场管理的仍然是中国人,中国的银行到了海外,同样也需要走这一步。需要对当地的文化、风俗、人情等方面了如指掌,要有全球化的资源网络,这些是很多中资银行所欠缺的。
  在资本圈里,很多并购、重组的机会是外人很难知道的。比如一家银行受到资金的压力而不得不把一部分资产变卖出去回笼资金,这种消息很私密,因为这对于银行的商业信誉很重要,会影响到其业务,如果你没有网络必然无从得知,自然也就无法抓住这样的好机遇。目前,市场的不确定性需要独立的顾问机构帮助客户判断未来趋势,正确决策。每家公司在选择并购时机和并购对象时,都应该提前了解自己的行业状态和公司的发展阶段,这也是独立投行比较看重的一个方面,希望能为这些公司提供客观建议。在给客户提供服务时,核心的考虑是如何帮助客户把交易做对、做好。
  《投资与合作》:中资银行与海外的银行在体制上有很大不同,那么并购后,双方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如何融合?
  周凡:当地的企业绝对不能用中国的方式去管理,那么,什么是当地的模式,这就是投资银行的价值。美驰集团大部分成员都是行业专家,有广泛的人脉,也更了解国外银行在各个环节如何运营,同时还可以为银行寻找专业人才。有些准备上市的企业需要CFO,如果该企业有外资背景,那么所找到的CFO一定与纯民企的不一样,这就是品牌效应。
  《投资与合作》:美驰集团如何去选择一个目标银行?
  周凡:我们会判断商业模式上是否符合逻辑。比如一家银行要进行收购,为什么要收购、收购了能否成功、其优势在哪里、双方的互补能否产生更大的效益,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考虑。如果不符合逻辑,我们会建议客户不要继续进行。例如类似兴业银行这样规模的商业银行来说,虽然无法超越国有银行,但是在商业银行中也算规模较大、也是比较有特色的。作为一家闽南的银行,有地区上、文化上和政治上的优势,去台湾地区并购,相对国有银行而言更容易获得台湾金管局的审批。在中国正准备同台湾一体化的背景下,还能够进一步推动海峡两岸的互动。同时,对于海峡两岸语言、文化的了解,更有助于兴业银行并购之后的整合。而台资银行由于台资企业纷纷到中国内地开拓市场,同样也有在中国内地开展业务的迫切需要,但台资银行在中国内地没有吸纳存款的能力。所以双方均需通过联合,才能进入各自的目标市场,获取在目标市场的服务网络、客户资源和管理经验,因此,这是一个双赢的选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22851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