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乌干达宪政改革的历史背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乌干达被誉为非洲大陆一颗耀眼的明珠。而乌干达的宪政改革的成果,同样在非洲大陆分外夺目。本文拟探究乌干达宪政改革的历史背景,限于篇幅,主要是探讨乌干达殖民时期受到西方思想与非洲政治民主化浪潮的影响,对目前北非与中东,动荡不安局势的启示。
  关键词:乌干达;宪政改革;抵运制
  1.乌干达人文简介
  乌干达是非洲一个古老的国度,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法律传统。它位于非洲东部、是地跨赤道的内陆国家,享有"非洲明珠"之美誉。东邻肯尼亚,南与坦桑尼亚与卢旺达交界,西与刚果民主共和国接壤,北与苏丹毗连。
  早在公元11世纪,南部的布干达人便建立起统一的王国。1881年国王宣布伊斯兰教为国教。公元1850年左右,因为阿拉伯人所信奉的伊斯兰教、西方殖民主义的基督教相继传播到布干达地区,使得原本信奉原始宗教的布干达境内爆发宗教战争。公元1890年,殖民主义国家英国与德国签订瓜分东非协议,布干达划为英国殖民地的势力范围。公元1888年英国将乌干达地区置于不列颠东非公司管辖。公元1894年6月,英国宣布布干达为其"保护国"。公元1896年,英国将"保护国"范围扩展到乌干达全境,并于公元1907年在乌干达设立总督。由于布干达王国优越的地理位置极为适合,作为英国殖民主义者侵略乌干达的战略枢纽。布干达地区成为侵略乌干达的一个跳板,由英国殖民者间接进行统治。不同社会结构与文化发展水平迥异的各地区被人为的结合而成为一个国家。英国统治乌干达大部份是通过当地机构。这种形式被称为间接统治。在布干达王国、托罗王国、昂科雷王国和布尼奥罗王国,国王变成英国统治的工具,酋长与人民被卷入殖民体系中。签订一系列协定,规定殖民政府与当地统治者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协议是1900年布干达协议,确认了布干达王国作为乌干达的一部分。类似的协议包括1901年英国与托罗签署,1933年英国与布尼奥罗签署。这些协议可称为乌干达近代历史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在那些没有建立统一王国的地区,殖民主义未能签署类似协议。因此,殖民统治这些地方则是基于一系列的法令。殖民统治者利用不同制度进行殖民管理。在中央集权的社会,殖民主义法律与命令的有效适用需要通过王国的结构体系。殖民统治者试图利用一种统一的管理体系广泛适用于整个乌干达。从一开始,殖民主义者就遭到乌干达人民的出于社会、经济以及爱国等原因的抵抗。乌干达人民历经三个阶段的反抗,最终于1962年10月9日宣布独立。第一个阶段从1890年至1920年初。第二个阶段自1920年至1930年,改革派要求废除殖民主义者定制的法律,民众亦在各地进行积极的响应。乌干达巴塔卡(Bataka)地区为减少土地税展开斗争。并迫使英国于1926年通过减少税收的法案。这一阶段的反抗主要集中在经济利益。而第三个阶段则是为争取独立的政治斗争。乌干达国内先后建立诸多政党共同反抗殖民统治。第一个政党是乌干达全国代表大会(Uganda National Congress)成立于1952年。该党派要求废除殖民暴政,要求实现自治。其它政党亦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例如民主党(The Democratic Party)成立于1954年,进步党(The Progressive Party)成立于1955年,乌干达人民大会(The Uganda People's congress)成立于1959年。经过多年的艰苦抗争,乌干达终于在1962年宣布独立。
  独立后,乌干达国内政治环境欠佳,民族众多,教派林立。全国约有65个民族。按照语言划分,有班图人、尼罗人、尼罗-闪米特人和苏丹人四大族群。每个族群由若干民族组成。班图族群占总人口的2/3以上,包括巴干达(占总人口的18%)、巴尼安科莱(占总人口的16%)、巴基加和巴索加等20个民族。尼罗族群包括兰吉、阿乔利等5个民族。尼罗-闪米特族群包括伊泰索、卡拉莫琼等7个民族。苏丹族群包括卢格巴拉、马迪等4个民族。主要信奉天主教(占总人口45%)、基督教新教(40%)、伊斯兰教(11%),其余信奉东正教和原始拜物教。各教派之间曾爆发惨烈的宗教战争,迫害异教徒时有发生。各种族之间,亦频频出现残杀行为。乌干达宪政改革前,国内的社会矛盾突出,经济发展落后,民怨沸腾。乌干达的宪政改革正是在其国内矛盾重重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
  2.非洲政治民主化浪潮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的非洲大陆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反抗殖民统治,各国纷纷争取民族解放与独立,建立独立国家。然而,独立初期,因为饱受殖民奴役之苦,不少国家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政局动荡不堪。一部分国家转而效仿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选择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而其中大部份国家,因为频频发动军事政变,国家权力掌控在军人手中,变成军政权国家。斗转星移,进入80年代末,非洲各国不同程度受到国内外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民主化"的浪潮的冲击,不少国家又效仿西方多党制的模式。由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非洲政治民主化浪潮的传播,宪政理念与民主思想,已经在非洲各国生根发芽,并极大的促进了多党民主制在非洲大陆的深入传播。经过不断的磨合与探索,绝大部多数非洲国家从一党制、军政权统治向多党民主制转变,并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发展出一套具有非洲特色的宪政制度。正因如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非洲宪政发展对乌干达宪政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非洲各国独立初期,宪政发展之路曲折而漫长。绝大多数非洲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艰难的获得独立后,从此开始宪政发展之路。尽管都是拥有完全主权的国家,然而显而易见的是宪政之路或多或少受到西方模式的影响,甚至干涉的因素。但是令人欣喜的是众多非洲国家已经制定并颁布宪法,组建政府,尊重人民基本权利。在某种程度上,非洲国家宪政发展在其各自独立之初,已经取得可喜成就。1994年3月28日举行的制宪会议选举中,穆塞维尼的支持者已经取得214个席位中的120个席位。制宪议会的顺利产生,新宪法草案也就呼之欲出。1995年9月,由全国抵抗远动委员会指定代表组成的制宪议会通过新宪法,将"全国抵抗运动"更名为"全国运动",明确规定运动制延续到2000年,并决定此后每五年举行一次全民公决,由全体人民就继续实行运动制还是改行多党制做出选择。1995年10月8日正式颁布实施新宪法。1996年6月,乌干达选举产生国民议会,取代了全国抵抗运动委员会的议会职能。2000年6月乌干达举行的全民公决中,运动制以绝对优势击败多党制,为乌干达在未来5年内继续实行运动制取得法律依据。
  3.结语
  20世纪90年代席卷非洲的政治民主化思潮,是非洲国家独立以来最广泛而深刻的一场政治变革,对非洲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乌干达穆萨维尼总统任期的宪政改革正式在这一大国际背景下进行的。妥善处理部族矛盾、平衡各派政治势力利益,化解国内社会矛盾,拥有较好的群众基础。而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则是本文所研究的乌干达。乌干达宪政改革的成果,是基于本国的基本国情,不盲目照抄照搬西方的政治模式,亦不屈服与强权的干涉。因而,对目前的北非与中东地区的局势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对以利比亚为代表的北非与中东国家,有着极强的模范作用。
  参考文献:
  [1]高晋元.肯尼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2页.
  [2]Paul Fordham.Uganda and Its New Constitution-The International Background[J].Transition,No3,1962.
  作者简介:刘腾飞,男,(1986- ), 湖南湘潭人,湘潭大学法学院2009级法律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30572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