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河西走廊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玲玲 梁建忠

  摘 要:河西走廊具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对甘肃调整经济结构、实现跨越发展,到2020年建成文化旅游大省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河西走廊文化旅游开发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文化旅游开发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河西走廊 文化旅游 开发
  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为实现特殊文化感受,对旅游资源文化底蕴进行深入体验,从而得到全方位精神享受的一种特殊旅游方式 。随着旅游业发展,文化在旅游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成为整个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决定着旅游业的发展方向。河西走廊具有丰富的石窟文化、长城文化、民族文化等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对甘肃到2020年建成文化旅游大省有着重要意义。
  1.河西走廊文化旅游开发的优势
  1.1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
  一是丰厚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河西走廊现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1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1 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两处(敦煌莫高窟、嘉峪关长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三座(武威、张掖、敦煌)[1]。灿烂的古代文明遗留下了石窟、雄关、烽隧、古长城和古墓等众多珍贵的文化胜迹。二是独特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河西走廊26个民族在漫长生活交融中,形成了特有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如裕固族的“祭鄂博”、 哈萨克族的“叼羊”、“姑娘追”。
  1.2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是对西部旅游业全方位的政策支持。近些年来,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等政策,对西部旅游业发展做出了宏观规划,形成了河西走廊文化旅游发展的宏观政策平台。二是国内外文化旅游持续升温。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 到2020 年中国接待入境旅游的数量将达到13710万人次, 成为世界上入境旅游接待量最大的旅游目的地 [2]。据统计,河西走廊西端的酒泉市,2011年接待游客511.65万人次,增长39%;实现旅游收入43.4亿元,增长41%[3]。
  1.3良好的开发条件
  一是旅游经济初具规模,旅游市场已形成。改革开放以来,河西走廊旅游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游客人数年均增长18%,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11年旅游业总收入占GDP的7.6%,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二是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河西五市地处312国道沿线,高速公路和陇海——兰新铁路全线贯穿,航空、公路等交通设施水平不断提高。三是旅游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旅游综合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接待档次有所提升。
  1.4日趋成熟的旅游消费模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消费模式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旅游消费心理日渐成熟,旅游消费层次从低级向高级转化,由大众化旅游阶段向个性化旅游阶段发展[4] 。在个性化的旅游阶段,旅游消费者越来越看重旅游消费的内涵,求得自身的文化素养在旅游中获得提升。
  2.河西走廊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2.1产品结构性矛盾突出
  一是产品的类型结构不协调。河西走廊旅游产品以文物观光型为主,而非文物型文化旅游产品过少,产品比例失调,旅游内容单一。二是产品的空间结构不平衡。河西走廊地域辽阔,优势旅游品牌主要集中在酒泉、嘉峪关,文化旅游区域开发不平衡,旅游产品难以产生整合力,优势旅游品牌辐射效应受到局限。
  2.2投入不足,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河西走廊文化旅游开发规模不断扩大,但由于投入不足,自我发展能力弱,旅游基础设施在数量和质量上还不能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存在交通、供排水、通信等设施方面的供求脱节及接待条件简陋等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文化旅游的有效开发。
  2.3开发程度较低,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目前河西走廊文化旅游开发仍处于模仿阶段,旅游产品形式大同小异,旅游产品单一、老化,除了敦煌莫高窟知名度较高外,其他景点游客知之甚少。另外文化旅游缺乏广度和深度开发,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忽视了最大限度展示自己特有的文化内涵。
  2.4专业人才短缺,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文化旅游从业人员要具备包括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在内的综合知识体系,具有高新技术知识及管理才能,有能力依靠高新技术、着眼新的思维视点来研制开发新型高质文化旅游产品,并通过切实可行的途径将文化旅游产品的实质内涵、潜在价值及无穷乐趣传达给旅游者。而河西走廊旅游业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是中专、高中文化程度,大专以上的所占比重很小,经过专门培训的专业旅游人才匾乏,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不能满足当地文化旅游开发的需求。
  3.河西走廊文化旅游开发策略
  河西走廊文化旅游开发的重点应落在“文化”二字上,将河西走廊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等与旅游相结合,使传统旅游升华到全方位高层次多效益的文化旅游。
  3.1更新观念 树立区域文化旅游发展观
  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支柱产业,有其丰富的内涵和自身发展规律。一个地方旅游业能够兴旺发达,最终还要依靠旅游资源的内在品质。河西走廊要实现做强旅游经济的目标,就必须更新观念,树立文化旅游发展观,走文化旅游之路。只有发展文化旅游,才能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增加游客消费,从而促进河西走廊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
  3.2打造精品 开发专题文化旅游产品
  首先不断开发、挖掘和拓展已有文化旅游产品的内涵,使莫高窟、嘉峪关长城、魏晋壁画墓、铜奔马等河西走廊代表性的旅游文化符号永葆时代的活力和内涵,成为河西文化旅游形象的集中体现。其次开发新的文化旅游产品。在原有的基础上,开发出生态旅游和特色旅游等旅游产品,满足国内外旅游者的不同层次需求。第三以航天文化为依托,开发以航天体验、航天模型等为基础的现代航天文化旅游产品。
  3.3加大投入 改善文化旅游基础设施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对旅游的投入;加大商业性融资途径;鼓励引导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和外商资本,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投资,构建河西走廊便捷的旅游交通网络;完善重点旅游城市服务功能,在张掖、酒泉、嘉峪关分别建立旅游散客服务中心和旅游咨询服务中心;进一步完善旅游导览标识系统,提高景区通达能力,改善河西走廊文化旅游基础设施。
  3.4加强宣传 打造文化旅游新形象
  旅游市场竞争激烈,形象塑造已成为旅游竞争中占领市场的关键因素之一。河西走廊地区旅游形象定位,要依据国内外旅游者心理需求的角度,根据旅游市场需求变化来树立区域整体旅游形象,推出如“石窟走廊”、“丝绸之路探寻”等一系列旅游形象新理念,开发“寻梦飞天”、“多彩河西”等河西走廊文化旅游品牌[5]。利用互联网,建立河西旅游地电子商务网或目的地营销系统,将河西的整体形象宣传出去。
  3.5加快从业人员素质培训,提高服务质量
  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旅游从业人员良好的个人修养,是文化旅游开发的重要因素之一。要切实重视旅游从业人员队伍的素质、文化旅游管理水平、旅游服务质量等软件建设,树立优良的服务意识,建立一支高标准、高素质、高效益的职工队伍;逐步制定可操作的有关“吃、住、行、游、娱、购”等方面的综合服务标准,建立定点服务、管理、监督和投诉制度,确保旅游者的合法利益。
  参考文献:
  [1]王世金、何元庆、焦世泰等.河西走廊地带旅游营销策划战略[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9.2 (1):74-77
  [2]魏小安.旅游区(点)的发展[N].中国旅游报,2001-01- 08 (B1)
  [3]2012酒泉市政府工作报告
  [4]魏小安.关于旅游发展的几个阶段性问题[J].旅游学刊,2000,(5):9-14.
  [5]贾芳.甘肃河西走廊地区旅游合作研究[J].甘肃理论学刊 .2011.7(4):123—126
  作者简介:
  吴玲玲,女,酒泉市行政学院讲师;
  梁建忠,男,酒泉市行政学院副教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32282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