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绸缪农民增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方言

  在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快速推进,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农民收入增长实现“八连快”,城乡统筹取得重大进展的有利形势下,如何继续保持农业发展的势头、如何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如何均衡农产品合理收益与CPI上涨的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多因素影响农产品价格走势
  (一)生产、消费结构变化加大了农产品供求的压力
  近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结构、农业生产方式发生很大变化,有一组数据值得注意:一是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1.3%,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低于50%。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城乡结构发生了变化,消费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转移到城里的新市民加上原有城镇居民的消费升级,使得农产品需求进入一个较快增长期。也就是说过去自给自足的、为城镇居民提供农产品的部分生产者转为了农产品的消费者。
  二是农业从业人口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低于50%。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从事农业生产的男性大多年龄在50岁以上,大量的妇女、儿童、老人留守在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使得机械、科技替代劳动成为趋势,农业生产物化投入大大增加,物化投入已占农业生产成本50%以上。
  三是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低于50%。这一方面反映了中央财政对农民的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农民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增多,以及农民工打工收入增加。但同时也反映出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兼业化程度变得更高,家庭经营性收入占比下降。
  此外,我们还面临水土资源不断减少、环境污染以及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等问题,上述种种加大了农产品的供求压力。因而,这几年农产品供求关系绷得比较紧,今后一个时期我们面临的形势将更加严峻。
  (二)农产品类金融化导致其价格不断偏离其价值
  在农产品供求偏紧的情况下易形成通胀预期,加上流动性过剩导致个别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且价格波动频率加快。大宗农产品除了本身的商品属性外,已成为期货和投资的主要对象,其金融衍生品属性表现得极其充分。在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中,玉米、大豆、棉花流动性仅次于原油、标普500等,与黄金白银等并列为流动性第二位。这说明不论在中国还是国际市场,农产品都是期货炒作对象,炒作已使其价格背离了商品本身的价值。
  (三)天气条件及舆论炒作加剧农产品价格波动
  农产品的生产特性是播种面积确定产量预期,但是产量预期与天气密切相关,气象灾害会造成农产品结构性、阶段性短缺。一旦发生极端性的天气,就会引发产量的低估,加上媒体的放大效应,从而引起了价格波动,给政府构成压力,给居民带来恐慌。去年初因低温带来菜价肉价上涨,媒体不断报道后,无形中放大了价格信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综上分析,天气—农产品供给—价格之间构成了一个循环。即天气不好可能带来的减产,成为游资炒作的机会,引发农民对产品的惜售,从而抬高价格;而农民惜售和游资炒作又影响了对市场供给的信心,出现阶段性供给的不足,商家开始囤积,商家的囤积又加剧了阶段性供给不足,导致价格进一步上涨,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反之亦然。
  那么,今年的天气如何?今年是农历龙年,龙年在农业气象中为非正常年份,农谚说得好“牛马年好耕田”,农历牛年、马年多为风调雨顺,龙年意味着水多水少会交替发生。今年春节前后南方出现低温,影响部分作物生长。5月以后,江南、华南提前进入汛情,部分地区大雨引发泥石流;安徽等地气温上升较快,前一段时间气温已到30摄氏度,部分地区棉花早稻秧苗受到影响。如果这些信号放大,都会对农产品预期产生影响。
  当前农产品供需和价格走势分析
  (一)预期大宗农产品稳定,棉花面积有所下滑
  粮食面积稳定在16.8亿亩,与上年持平,主产区面积有所扩大,但是南方双季稻区问题突出,由于用工成本大幅增加,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水稻“双改单”趋势非常明显,浙江、福建、广东都有这种趋势。
  棉花种植面积下滑,预计不足7000万亩;糖料和油料面积基本持平,糖料面积略有增长,主要是东北地区恢复甜菜生产。2011年生猪存栏略增,出栏略减,但增减幅度均在1%以内,生产基本平稳。近期出现的猪价下跌,主要由于部分生猪集中出栏所致。5月,在猪粮比价跌至5.5∶1的最低点时,国家启动收储,之后价格有回升,意味着下一轮生猪补栏即将开始。今年上半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较快,随着春耕生产结束,此轮价格上涨告一段落,下一步,中央财政会根据价格上涨的情况增加补贴金额。
  (二)菜篮子产品供给平稳,短期价格波动较大
  去年以来,菜篮子产品生产稳定,供应充足,但价格波动较大。今年5月初几大乳品企业相继提高牛奶价格,近期鸡蛋价格也在上涨。价格波动的原因,有土地、人工成本及天气因素推高价格,也有市场信息不对称因素,盲目生产造成的价格低迷。
  蔬菜水果的价格变动较大。1999年以来,果菜生产发展较快,到2008年,果菜面积分别比1999年增长20%和30%,产量分别增长2倍和46%;人均占有果菜分别是世界人均水平的2倍和3倍。而此后,果菜面积继续扩大,2011年果菜面积已达1.7亿亩和2.9亿亩,比2008年增加了6.25%和7.4%,产量也增加了10.5%-15%,蔬菜的人均占有量达到500公斤,比2008年又增加了50公斤。从供求关系看蔬菜、水果已是供大于求。但是由于天气灾害造成了阶段性短缺,加上产后损耗及流通成本过高,导致价格暴涨。果菜生产的供大于求也反映出各地农业生产结构趋同,农民增收措施相对单一。
  (三)国内粮食需求总体偏紧,粮棉油价格走势分化
  目前,国内粮食市场需求偏紧。粮食连年增产,库存相应增加,4月国家粮食库存增加200多亿斤。库存虽然增加,但由于玉米、大米需求较旺,价格仍然上扬,小麦价格相对平稳。棉花和食用植物油价格不断下跌。棉花由于国外订单不足,纺棉需求不足,期货价格已从去年每吨30200元跌到19000元以下。食用植物油国内产不足需,对外依存度大,国内价格已与国际市场紧密相联,5月7日美国农业部宣布增加大豆种植面积,当日芝加哥期货市场大豆价格下跌9%,随即国内菜籽油也经历了“黑色星期”,5月8日-11日,期货价格从10800元跌到10200元。专家分析,5月,地处南半球的巴西大豆上市,原预期今年巴西大豆减产,此前一些游资炒高大豆价格,美国在巴西大豆上市之际宣布本国大豆面积增加,无疑打压了巴西大豆价格。6月12日,美国农业部调整大豆库存量,国内菜籽油价又有所反弹,回升至10500元/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34191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