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建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南崇波

  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一种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教育类型,决定了其教育方式必须走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办学之路。该文旨在通过阐述国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一些典型模式,加以分析比较,以探求我国如何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大中专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其初衷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现状与趋势
  “校企合作”是国际上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随着21世纪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教育的国际化竞争和跨国化渗透特点越发凸现出来。纵观国外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办学发展职业教育的典型模式,大致有以下几种:德国“双元制”模式,美国“合作教育”模式,英国“工读交替”等模式。
  美国“合作教育”模式。美国的合作教育其实施办法是:新生入学后,先在大学里学习半年,而后便以两个月左右为期限在企业进行实际训练和在大学学习理论知识,到毕业前半年再集中在大学授课,最后完成毕业设计。其目的是减轻大学在设施设备上的负担,优化教育资源配制,并使学生在学习期间获得就业技能和经验。其主要特点:办学以学校一方为主,学校根据所设专业的需要与有关企业取得联系,双方签订合作合同,明确权利与义务。学校一方派教师到企业去指导、监督学生劳动,沟通学校与企业合作双方的要求:企业一方提供劳动岗位、一定的劳动报酬,并派管理人员辅导学生适应劳动岗位、安全操作,协助学校教师确定学生应掌握的技能,共同评定学生成绩、劳动态度、工作数量和质量等。教学时间分配上,大致分为1:1,一半在校学习,一半在企业劳动,学习与劳动更换的方式灵活多样。美国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是社区学院,“合作教育”贯穿于社区学院的办学全过程。实践证明,合作教育符合社会的发展要求,贴近大众的生活需求,是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合作,三方受益的育模式。
  德国“双元制”模式。所谓“双元制”,就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双元制”中的一元是职业学校,主要负责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等校外实训场所,主要负责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专门培训。这种模式的特点:职业培训是在企业和学校两个完全不同的场所进行的,但以企业培训为主。在企业受训的时间是学校理论教学时间的3-4倍,以突出职业技能培训。针对性强,企业参与度高。政府出面干预并使校企合作制度化。
  英国“工读交替”模式。英国的工读交替制也称“三明治”学制。其主要特点是在正规学程中,安排工作学期,在工作学期中,学生是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顶岗工作并获得报酬。其学制主要分为长期和短期两种。长期的工读交替制指在学院学习和在企业工作的年限都较长如4年制的课程,前两年在学校学习,第3年在企业工作,第4年又回到学院学习、考试,取得证书,即“2+1+1”。而短期的则通常为6个月。工读交替制的学生也分为两类:以企业为依托的和以学院为依托的。以企业为依托的学生,无论是在企业工作还是在学院学习,都由企业付给薪金。以学院为依托的学生,在学院学习期间由学院提供资助,在企业时领取企业付给的工资。企业的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获取更高的职业资格,改善其职业前程;学院的学生由于在企业实习,因而有可能在择业中处于优势。这种学习形式要求有非常细致、周密的组织。使得学院的学习与企业实习融为一体,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实践证明,这一模式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掌握生产技巧和生产过程中较为重要的管理知识。熟悉自己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及其前后衔接的生产程序和关系。
  以上的概括起来主要呈现为三种不同的模式:以企业为主的模式;以学校为主的模式;以行业为主导的模式。
  国外的几种模式的比较分析具有的共同点:拥有完备的职教法规;企业全程参与办学;有政府财政和政策的积极支持;确立完备的人事保障机制。
  目前在我国已通过“校企共建、校校联建、引资援建、产业化辐射、订单培养”等校企合作方式,在许多成人高校和职业院校建立了校内和校外的实训基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实训基地的优势日益凸显,已形成当今我国成人高校和职业院校应用型专业的特色和灵魂,也是应用型专业赖以生存的根基。虽然我国近年来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设施建设与校企合作模式探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推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处于起步阶段,实训基地的建设还相对滞后。
  国外的几点启示
  完善政策法规,进一步加大政府支持力度。通过有关立法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使职业教育走上法制化、规范化道路。完善的职业教育法规是各国职业教育得以健康发展的前提。目前,校企合作更多的是处于民间活动状态,表现为学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冷,加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责、权、利的规定比较模糊,双方无法建立长期稳定、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因此,国家对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应有政策、基金等方面的鼓励和支持政策,促进高职院校大力开展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应给予包含实际利益(如减免税额)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主动参与到校企合作的全过程。
  发挥政府行政功能和行业主导作用。校企合作是学校、企业在各自不同利益基础上寻求共同发展、谋求共同利益的一种组织形式。由于两者隶属关系和任务目标等的不同,仅靠它们自身,或者各自的主管部门来协调双方的利益和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难以实现的,必须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组织协调和强有力的工作才能实现。
  我国应组建从中央到省、地(市)的各级职业教育工作专门机构(该组织与各院校无行政隶属关系,由政府、行业、教育各界代表组成),来统筹、协调、监督、评价职业教育工作,发挥政府的行政功能和服务社会功能,充当校企合作的推动者、协调者、监督者、评价者,以使校企双方承担自己的合作职责,实现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推进校企合作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应重视行业组织的建设,加强行业组织对职业教育的指导和服务职能,发挥行业组织在职业院校教育改革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专业开发、设计培养方案、人才需求信息、办学质量评估、师资培养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加快落实职业资格制度。职业资格制度是一种证明从事某种职业的人具有一定的专门能力、知识和技能,并被社会承认和采纳的制度。它是以职业资格为核心,是围绕职业的资格考核、鉴定、证书颁发等而建立起来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组织机构的统称。
  更新观念,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双方互动机制。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校企合作中政府和法律这些外部的政策和法规保障至关重要,但还有赖于学校和企业内部的动力支撑。只有利益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双赢,校企合作才能成为双方的自觉行为,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双方互动。目前,我国企业参与合作办学的积极性不高,内在动力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应该增强服务意识,发挥自身优势,提高服务功能,积极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技术公关、员工培训,帮助企业解决他们急需解决的技术、管理、生产以及劳动力问题,使其切身感受到合作办学的重要性,形成相互依赖的“利益共同体”。从而转变观念。将校企合作变成自觉行为,真正建立起校企合作、谋求双赢的长效机制。
  拓宽思路,开拓校企合作领域
  目前,许多学校在寻找校企合作的工作岗位时跳不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圈子,仍然套用过去安排生产实习的方式,或者为了便于管理,总希望把学生安排在少数几个工作单位,由于一次性可以接纳十几个人的单位比较少,因而给校企合作的开展造成很大困难。近年来民营企业异军突起,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生力军,职业院校只有转变观念,不断开拓校企合作领域,路子才能越走越宽。
  我国,职业教育学是一门理论基础尚为薄弱,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不小。为了缩小差距,达到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目标,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和经验,深入研究内涵丰富、影响广泛的国外职教思潮,结合我国国情充分加以吸收和利用,以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理论水平,就成为我们选取的重要捷径。研究国外职教思潮有助于探究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对指导我国职业教育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44493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