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牛玲

  摘要: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政府与社会关注的焦点。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与企业在多方面的就业能力认知上都存在差异,实习与高校就业服务对缩小差异具有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认知差异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根据教育部的数据,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而其中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尤其值得关注。我国高等教育培养体系往往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突出表现在就业能力培养目标不清晰,学生对企业就业能力的实际需求缺乏了解,在此基础上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差异,导致大学生就业出现结构性矛盾。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重视软能力
  尽管专业不同,但就业能力模型都越来越重视软技能在工作场所的重要性,包括责任心、团队合作、成就动机、表达能力、学习能力等。软技能经常和一个人内在的、情感的、行为的技巧联系在一起,在本质上是感性和行为化的,很大程度上是个人特性、品质以及内在技能的结合,包括有效沟通,与别人友好相处,在团队中友好协作能力(也包括与竞争者友好竞争),在解决问题和发现机会的时候充满创造性,对变化反应快速以及乐于变化的能力等。
  科技的迅速发展、国际化和新经济的出现,使得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和职业生涯的特性发生了巨大变化,就业环境呈现动态性和不确定性,更多的雇员必须要在组织内部的不同岗位和不同的组织之间流动,大学生必须强化软技能,才能适应快速变迁的产业结构和多元弹性的职业生展。同时,服务业兴起也对大学生具备的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传统的工作部门相比,服务行业利润成长主要来自对顾客服务,雇员需要更多的人际关系技能和积极的态度来处理与顾客的关系,协调好与其他雇员的工作关系。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认知与企业需求存在差异
  从目前的情况看,大学生与企业方在个性特征、基础能力与通用技能等方面的认知会存在差异。个性特征包括责任心、敬业精神与成就动机等,就业能力中所表达的个性特征是劳动者在就业过程中就业动机、态度、价值观的综合表现,是就业过程的一种内在驱动力,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但很多大学生则认为一些通用技能如外语和计算机能力等更加重要,并且在这种认知的指导下,投入相当大的精力学习外语等,忽视了个性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并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反映出高等教育的培养结构与企业需求不能匹配。如果不缩小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认知差异,就难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使高等教育的培养符合市场导向。
  三、高校就业能力的培养与高等教育发展息息相关
  高等教育很多环节会影响到大学生能否清晰了解到企业对能力的需求,比如学生的实习活动、教学设计、教师状况以及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就业服务等。
  实习是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的主要方式,通过在企业的工作,学生可以加深对工作环境、工作职责与工作要求的认识,从而了解企业对就业能力的需求,并且正确评估与发展有利于工作的个人特质,发展具体的沟通与互动能力,建立职业生涯计划与发展策略。因此,实习时间越长的学生更加熟悉企业环境、工作内容与工作职责,对企业的能力需求有较清晰的了解,与企业方在就业能力认知方面的差异越小。但目前很多高校的实习以参观为主要形式,学生能够亲自实践的机会较少,实际工作经验的缺乏使学生难以了解企业方的需求,就会出现就业能力的认知差异。同时,教师是决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主体,在很多国家的应用性大学,教师来源多元化,注重强调教师实际工作经验的背景要求。而我国高校大多数专业教师大多直接来自高校,缺乏实践经验,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与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在以往的研究中发现, 大学提供就业服务的质量对就业能力的影响非常大,就业服务满意度越高,企业和在校生之间的就业能力认知差异会减小。但目前我国高校的就业服务的应发挥的作用还有待提高,在信息服务方面,大学的就业指导机构主要以发布招聘信息为主,企业职位内容、能力需求等方面的信息为学生提供的较少,尤其缺乏与企业的沟通联系,忽视了对招聘企业能力需求的了解,难以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在咨询服务方面,就业指导机构缺乏专业化的职业咨询顾问,很难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一对一”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职业和自己。
  四、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建议
  一方面,高校在课程设计中吸取企业及毕业校友的意见,并明确设定要培养的核心能力及指标,对于毕业生就业之后的表现进行追踪调查,为教师提供调整与改进教学的依据,也让正在高校就读的学生能够据此规划自己的学习发展方向。同时促进学校教师与企业的联系,提升教师对于实践的了解,提高教师的能力素质。在师资力量方面, 可以适度引入兼职教师,包括企业管理者、技术专家与知名学者等,提供学生实践应用及产业发展的知识。
  另一方面,高校需要继续强化就业服务工作,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实习机会。针对在校生,提供个人咨询,利用心理测验等方式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相关决策,提供企业需求相关信息。并与雇主互动合作,提供雇主与学生联系的机会,对雇主定期进行调查,以了解他们要求的毕业生质量。
  参考文献:
  [1](美)帕特丽夏·威奈尔特,等,编.ISSA丛书《就业能力——从理论到实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8).
  [2]曾湘泉.青年就业:我国就业战略研究关注的重点领域[J].中国劳动,2005(10):12-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46520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