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城市化进程中的邻避冲突及其成因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邻避设施是政府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衍生问题的必要项目,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遭遇邻避冲突成为了当代政府无法摆脱的困境。本文试图对邻避冲突的成因开展分析,以探究邻避冲突的规避机制,完善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
  关键字:邻避冲突 成因分析 规避机制
  一、邻避冲突与邻避设施:
  邻避冲突源于邻避设施,邻避设施是指服务于广大地区的民众或是特定的经济目标,却对附近居民健康与生命财产造成威胁的设施。就如一些特殊的公共设施如垃圾焚烧厂、垃圾转运站、加油站、殡仪馆、火葬场等,它们往往是城市化进程中所不可或缺的公共设施,却常常遭到居民的反对和抵制。究其根源,邻避设施所产生的成本由少数人承担,但带来的利益却由社会多数人享有,当这些公共服务设施影响到一定程度或随着民众认知程度的提升,这些成本的负担者会产生强大的反对这些设施的动机和能力并付诸于行动,邻避冲突往往由此而生,使得设施建设遭受巨大的阻力,同时,还造成了社会秩序的不稳定。
  “邻避”一词最早在1980年由英国记者Emilie Travel Livezey提出,她在《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上发表文章,描述当时美国人普遍对于化工垃圾极为警觉和反感的态度,后被媒体和学界广泛使用。美国著名民意测验机构Doniel Yonkelovich Group曾做过一项人性服务设施体系的调查,发现在美国最受欢迎的公共设施市学校、托儿所、疗养院、医疗诊所,而最不受欢迎的公共设施则是垃圾掩埋厂、监狱,甚至是购物中心等。台湾学者何纪芳也曾就台北生活圈内的67项都市服务设施进行接受意愿与邻避效应的调查,发现除了公园、图书馆之外,其余所有设施都有可能产生邻避效应。
  二、邻避冲突的成因分析
  邻避冲突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常态,其成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需要从多学科、多角度开展分析。
  (一)显失公平
  事实上,有些居民能够了解到邻避设施对于社会全体所具有的效益,但问题在于他们会质疑为什么这个工程要设置在他们家的“后院”而不设置在他处。作为公共设施,一般的邻避设施之所以要兴建是在于它能够为社会全体或者特定区域内的所有居民带来一定收益,但是邻避设施的问题在于,它们带来收益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成本,比如噪音、污染等。对于那些靠近邻避设施的人来说,他们是这种成本的主要承担者;甚至在某些时候,他们所要承受的成本还会超过他们从此邻避设施所获得的收益,而当他们将自身的情况与周围收益小区的居民相比较后,其心理上的“不公平感”和“被剥夺感”为更加强烈。
  (二)政府信任危机
  近年来,“暗箱操作”常见于经济和人事领域,特别指在招标、采购、录用和审批的过程中以权谋私的权力寻租行为。久而久之,老板姓对此心知肚明,习以为常。最后,一般民众把政府官员放到了相对立的位置,列为“他们”的行列。这种官民虚拟空间的对立造成了一种“你如何解释我都不相信”的状态,所以在涉及到邻避争议时,群众往往会主观上直接选择不相信政府及其相关部门。
  (三)集体行动的逻辑
  在个人自利的前提下,受益者阵营因成员众多、地理分布广、每个成员利益涉入程度较低,比较容易遭到成员搭便车企图的影响,在追求成员间共同利益的集体行动上会面临较大的困难;反之,成本负担者阵营则因其成员人数较少,分布的地理区域较集中,同时设施对于成员个人的健康、生活品质、财产等方面的影响非常大,使其有强烈的动机参与集体行动来抗拒该设施。在支持者不动员而反对者却热衷于参与抗争的不对称结构下,设置这类设施的政策往往遭遇到极大的阻力而无法推动。
  (四)成本效益的因素
  邻避情节的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成本与效益的不能平衡,即邻避设施产生的外部成本一般集中在附近的居民身上,其所造成的负面的外部成本远大于经济利益。而从居民的角度出发,采取抗争对于这些担负负面成本的居民而言是有利无害的,假若抗争成功,他们将能够得到相应的补偿或者是较低的风险威胁;即便抗争失败,对于居民来说也没有任何的损失,其结果不过是维持未抗争之前的原状罢了。
  四、邻避冲突的规避机制探究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扩展,政府管理的风险不断地强化,邻避冲突将会持续的存在并作为一个“难缠”的问题不断的困扰地方政府。对于邻避冲突的成因分析,有助于我们探究邻避冲突的规避机制,完善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 合理的回馈与补偿机制
  回馈补偿一般分为金钱补偿和实物补偿两类:1、金钱补偿。对于邻避性公共设施周围居民直接给付金钱或提供有关赋税的见面,但这种方式涉及受损失居民及其程度界定的问题容易引发新的争议,同时这种方式也较为容易被看做贿赂而引起反效果。2、实物补偿即以实物回馈的方式对邻避性公共设施附近的居民进行补偿,如兴建公园、游泳池、游乐设施、图书馆等收到居民所青睐的公共设施供其使用,用这些设施多带来的正效应来降低邻避设施所带来的负效应,降低居民的负面情绪,以减少邻避冲突的发生。而根据居民的访谈以及调查的结果,这种回馈方式往往比直接的金钱补偿更加容易让人接受。
  2、 建立具体的风险保障措施
  风险保障主要通过向民众提供应对邻避设施可能造成损害的各种安全性、保障性措施,来降低邻避设施附近民众的不安和恐惧心理,降低放抗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主要包括:(1)各级政府和项目方必须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标准和各项安全措施,使邻避设施在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同时安全运行,从而减轻附近居民的担忧。(2)定期对周边环境进行检测。(3)签订环境保护协定,政府与居民设施的项目方可以通过与当地民众签订环境保护协定的方式,明确设施运营之后的安全和环保,包括环境损害赔偿和违约责任等,来降低居民的不安心理,提高居民接受邻避设施的意愿。
  3、 健全公民参与的机制。
  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了,公民参与对于邻避冲突的缓解乃至解决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麦卡维之处,在邻避设施选址中,居民不是非理性、自利和无知的,社区居民能在参与协商的过程中,学到大量关于技术性问题的知识。他认为民主的决策虽然是笨重而缓慢的,但是,他可以将“邻避”转化为“迎臂”。尽管公民参与本身不一定能保证一项设施能够得到公民的支持,但通过这样一个参与的过程,政府可以引导、教育公众增进对技术以及风险的理解,这会有利于把各种观点相互协调,达成妥协,培育信任,寻找到更好的解决矛盾的方法。至少,在设施建设前便发现矛盾并妥善解决,要比在设施建设过程中遭到抵抗造成建设中断要好得多。
  健全公民参与机制的关键在于如何将有序的公民参与纳入到公共管理过程中,在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中融入积极、有效的公民参与。而埃尔文和斯坦伯利提出了有效的公众参与的策略与原则,包括:(1)公众参与要在选址早期便要开始;(2)持续的公众参与;(3)资金支持,提高公众参与的能力;(4)建立相互合作、商谈的氛围;(5)审慎的选择利益相关者代表;(6)透明的决策过程以建立信任;(7)清晰的决策主题;(8)公正、有能力的辅助群体。他们认为,如果这些条件能够得到满足,则公众参与便可以到积极结果,制定出有效的政策。
  参考文献:
  1、郭巍青,陈晓运.风险社会的环境异议——以广州市民反对垃圾焚烧厂建设为例(J).公共行政评论,2011(1)。
  2、张向和,彭绪亚,彭莉,基于人性公平视角的垃圾处理厂邻避现象及其机制设计研究[J].求实,2011(S1)
  3、何艳玲,“中国式”邻避冲突:基于事件的分析[J].开放时代,2009(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49467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