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育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向磊

  一、什么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
  竞争力反映的是参与竞争的主体争夺某种东西或取得某种资源的能力,它从根本上决定了资源配置与使用效率。对一个企业而言,企业的竞争力表现为比竞争对手以更具有吸引力的价格和质量进行设计和销售货物,以及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机会。体现在获取专有资源、占领市场与谋取利润的能力上。高职院校与企业虽然属于不同类型的组织,有不同的性质与组织目标,但对于竞争力的研究能够帮助高职院校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并持续发展
  高职院校与企业的任务不同,其主要的使命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它最主要的竞争力强弱体现在所培养的“最终产品”――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的优劣与技能水平的高低上,一所竞争力强的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必定是社会急需并广为欢迎的。竞争力强的企业总是能吸引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竞争力强的高职院校也总是能获取更多的社会稀缺资源,这种稀缺资源获取能力就是高职院校的竞争力。反之,不具备这种能力的高职院校只能逐步萎缩,直至消亡。这就是管理学上的“马太效应”在起作用。如果一所高职院校能够持续拥有这种能力,并长时间保持竞争的优势,则该高职院校就具备了其核心的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指一个组织长时间形成的、组织特有的、蕴涵于组织内部的、能保持持续竞争优势并取得主动发展的组织整体能力。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指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通过组织学习、资源整合、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与创新,所形成的能为其在教育市场竞争中带来持续竞争优势和掌握进一步主动发展的整合能力。它具有五大特点: 1)价值性:能培育各类人才,给学生和社会带来长期的利益和价值。2)独特性:即具有唯一性,难以模仿性。3)延展性:是高职院校的“技能源”和“发展源”。4)凝合性:是其内部资源的长期协调、凝聚和提升的结晶。5)核心性:学校师生构成了核心竞争力的行为主体。高职院校必须依靠其独特的办学理念、管理体制、技能优势、校园文化以及外部资源等竞争力诸要素的组合,形成突出于其他院校的特色和优势能力体系,并且该能力体系具有难以模仿性、长久性。
  二、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1)突出职业特色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准确定位,突出职业特色,是高职院校实现战略发展的关键。每一所职业院校都应该认真地思考自身定位的问题,围绕高职教育的特点来办学。而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通过普通高等院校改制或过渡而来,容易受到过去普通高等院校办学理念和办学思维惯性的影响。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发展定位不准确,未能够充分地考虑到国家经济、社会企业对于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对高职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没有正确的估量,只是盲目地追求招生规模的扩大,增加开设专业的数量,而忽略了社会与区域经济发展对于学生素质与技能的切实需求,在办学规模发展不断扩大的同时,配套的基础设施设备、师资队伍力量、校园文化建设等却没有跟上,导致专业建设与发展难以适应现代职业结构变动的需求,既影响了自身的协调发展,同时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达不到社会需求,不能很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从而影响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应在全面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明确自身的优势、劣势,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学校的定位上要发挥自身的优势,集中优势兵力,以创新求发展,以特色办高职,培育和发展能在未来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的核心能力。因此,要站在全国乃至全球教育发展的高度,在研究教育成长趋势和内外部竞争环境的基础上,把握自己所处的地位和兄弟高校的发展动向,选择符合现实和未来需求又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为主攻方向,以此来制定和不断完善核心能力的发展战略。在确定发展重点时,充分发挥优势是首先要考虑的方向,这是建立核心能力的基础。必须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创新出适合本校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手段。
  (2)加强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在专业设置方面,必须有自己的特点。其专业方向应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在专业设置上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树立市场意识,主动适应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二是解决好专业口径的宽与窄的问题,设置复合型专业,拓宽学生的就业适应面。三是处理好专业调整和相对稳定性的关系。要特别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既要注意专业前景,也要考虑专业发展的基本条件。要通过整合、交叉渗透等形式,实现对传统专业的提升和改造,使之更加符合社会的需要。专业建设是一项综合性、长远性的基础建设,其建设水平是衡量其整体水平的重要标志。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专业体系和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专业,就难以形成有效的核心竞争力。专业建设首先要抓好重点专业,以点带面,要找准重点专业的生长点,明确专业定位,确定专业建设的目标,使重点专业建设与学校的整体建设和规划相一致,从而最佳的整合和运用学校的资源。通过对众多高校核心竞争力形成过程的分析发现,学校的资源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能运用多少,在于对资源的整合能力和水平。在高校国际化、通信网络化、人才高度流动化的新经济时代,最佳的资源整合和运用是高校培养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学校的资源概括划分为:市场品牌资源、人力资源、知识产权资源、基础结构资源。这些资源表现为社会对学校的认知和学校的社会影响度,包括学校的排名、学生选择倾向(学生报考志愿)、学生就业率和就业满意率、社会声誉和学术声誉。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市场的大小,是竞争能力的核心。
  (3)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良好的师资结构和优质的师资资源是地方新建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其核心竞争力形成的重要依托。良好的师资结构和优质的师资资源既包括优秀的教师和专家,也包括高水平的教学和行政管理人员,他们的共同协作是推动地方新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形成的主导因素。作为地方新建高职院校,要不惜重金加强内部培养,用优厚的条件外部引进,建设一支符合自身需要的高、精、尖端教师队伍,培养一支熟悉并掌握专业和市场发展前沿的学科带头人队伍,保证学校在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上形成持久的、难以超越的竞争优势。在教学和行政管理方面,坚持专家管理、学者治校,从而在制度上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提供有利保证。
  技能优势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特征,包括在人才培养、教学研究以及服务社会的某一方面获得的差别化的技能优势。技术优势的展现靠的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学校引进人才固然重要,但从某种程度上说,稳定现有人才更是做好师资队伍建设的根本。因此,在下力气做好高层次人才和特殊人才引进的同时,应投入更大的精力做好现有教师的“双师型”人才的培育和稳定工作。通过激励与保障机制的进一步强化,使“事业留人、制度留人、感情留人”由被动转向主动。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人才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加快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各类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机制,固然涉及多方面的因素,但主要因素还是学校内部的自我完善。保障机制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必须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竞争是人类相互交流的一种方式,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基本方式,是显示强者之所以成为强者、弱者之所以成为弱者的互动平台。学校只有把核心竞争力作为一项庞大、复杂的动态系统工程不断提升和培育,才能在持续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单位为四川城市职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69451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