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双汇“瘦肉精”风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晨 李湘宁

  2011年3月21日,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下称济源双汇),搬运工将经销商退回的一箱箱产品搬下车,一辆车搬空,门外等待卸货的车又驶进。
  这样的景象已持续近一周。
  2011年3月15日,央视披露了河南孟州、沁阳、温县等地含有“瘦肉精”的生猪流入济源双汇。当“瘦肉精”与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双汇”联系在一起,一场全国性风波不可避免。
  双汇发展(000895.SZ)于15日当日跌停,双汇集团随后两天陆续发布紧急公告,责令济源双汇停产整顿,并召回其所有产品。此外,济源双汇总经理、主管副总经理在内的相关责任人被免职。同时,双汇集团宣布其下属所有工厂对生猪屠宰实施“瘦肉精”逐头检验。
  几天后,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会同公安部、监察部、农业部等组成的联合工作组到达河南省,要求彻查“瘦肉精”案件。河南省也对本地生猪养殖场以及肉类加工企业展开三轮“瘦肉精”检测。
  接着,北京、黑龙江、广州等地亦开始对本地双汇肉制品抽验“瘦肉精”。
  此次“瘦肉精”事件再次暴露出中国食品安全软肋,其情形如同两年多前“三聚氰胺”事件的另一版本。
  
  祸首“瘦肉精”
  名为“瘦肉精”的白色粉末,对公众来说并不陌生。
  “瘦肉精”泛指一类能够抑制动物脂肪生成,促进瘦肉生长的化学物质。已知的“瘦肉精”有上百种,其中比较常用的有盐酸克伦特罗与莱克多巴胺。
  在治疗剂量下,盐酸克伦特罗(clenbuterol)具有松弛平滑肌作用,因而一般用于治疗哮喘。
  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一家公司意外发现,将一定量的盐酸克伦特罗添加在饲料中,可明显促进动物生长,并通过促进蛋白质合成,加速脂肪的转化和分解,增加瘦肉率。80年代后期,盐酸克仑特罗作为一项科技成果,进入中国,并成为新型饲料添加剂,在养殖业中推广。
  后经研究表明,作为饲料添加剂,盐酸克伦特罗必须达到人用药剂量的10倍以上,才能实现提高动物瘦肉率的效果。因其用量大、使用时间长、代谢慢,在动物体内残留量很大,因此当人们食用含有盐酸克伦特罗的肉类时,可能会中毒。
  1997年3月,农业部下文严禁β肾上腺素类激素在饲料和畜牧生产中使用,盐酸克伦特罗排在禁用名单的第一位。同一年,香港17名居民因食用含“瘦肉精”猪内脏中毒,此为中国第一例“瘦肉精”中毒事件。此后,同类事件不绝。
  农业部自2000年开始执行“兽药残留监控计划”和“饲料质量安全检测计划”,决定在生猪猪尿中和饲料中进行盐酸克伦特罗等违禁药物检测。
  2008年,最高检、公安部规定新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对使用“瘦肉精”养殖生猪,以及宰杀、销售此类猪肉的,将以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追究刑事责任。
  虽然查处力度不断加大,“瘦肉精”却禁而不绝。
  最近一次“瘦肉精”中毒事件于2009年2月发生在广州,受害者70人。2009年3月,安徽省质监局通报,经抽查,雨润集团旗下阜阳雨润肉类加工有限公司出产的午餐肉中,检出“瘦肉精”。
  这一次,轮到了双汇。
  
  谁是获利者
  与以往并无二致,此次“瘦肉精”事件中的各方都显得颇多无奈,养殖户说不喂“瘦肉精”的猪,猪贩不愿收;猪贩则称消费者偏好瘦肉,肥肉卖不出价,而肉类加工企业也愿意为瘦肉率高的猪付高价。
  看起来,消费者青睐瘦肉,是“瘦肉精”得以存在的原始推动力。但真是这样吗?
  在猪肉产业链中,养殖业主处于最末端。“瘦肉精”事件发生后,河南省沁阳市一位投案自首的生猪养殖户在看守所告诉《财经》记者:“猪贩子收猪,第一句话就是问加‘精’(瘦肉精)了没,要是没加,他们就会砍价,市场情况不好时,甚至不收。”
  对养殖户而言,生猪经纪人是最直接的采购者,他们的好恶,直接决定了猪是旺销还是滞销。在此情势下,添加“瘦肉精”似乎成了养殖户“现实”之选。
  据《财经》记者了解,生猪经纪人向养殖户收购生猪时,喂了“瘦肉精”的猪比正常的猪每斤约多付0.2元左右,这样,去除购买“瘦肉精”的成本,养殖户从每头猪身上可多赚30元-40元。
  此外,生猪吃了“瘦肉精”之后,体组织沉积增加,可以减少对饲料的需求,养殖户还可节省一笔饲料开销。
  在猪肉产业中,生猪经纪人是不可遗漏的一环。济源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所长邢凌峰表示:“生猪经纪人将市场价格等信息提供给养猪户,同时他们掌握市场动向,可以将本地猪销往外地。”
  在河南省孟州市,生猪经纪人被养殖户称为“猪贩子”。猪贩子分为两类,一类是为批发商提供猪源信息,相当于中介,最后以购猪数量收取报酬,在河南市场上,每头猪的信息费为6元到10元不等。另一类则直接从养殖户处收猪,再转卖给批发商或是肉类加工企业,从中赚取差价。
  据一位养殖业主介绍,吃了“瘦肉精”的猪不仅卖相好,而且出肉率能比正常猪高出2个百分点,同时瘦肉率也高,这是猪贩子们热衷于“瘦肉精”的原因。
  而驱动猪贩对于加“精”猪的热情源于批发商和企业。比如,济源双汇的收购价并不是按猪的总重量结算,而是按出肉率付钱,同时还要检测瘦肉率,瘦肉率高的收购价就高。为此,济源双汇还专门引进了瘦肉率检测仪。据一位济源双汇内部人士介绍,“将这种仪器插到猪的第六根和第七根肋骨之间,就能自动显示瘦肉率。”
  而在最终的零售市场,瘦肉率高的猪肉亦能赚取更多利润,在农贸市场,精瘦肉每斤比一般猪肉价格高3元-5元,这样,零售商每卖出100公斤左右含“瘦肉精”的猪肉,便能多赚数百元。
  就此看来,猪肉市场流通各环节皆从“瘦肉精”猪肉中获利,而消费者最终付出了更多的金钱,却买回了隐患。
  
  监管走过场
  利益之手将“瘦肉精”置入生猪养殖链条,而监管失灵令“瘦肉精”猪肉得以潜伏。
  虽早在2002年,中国即明确将“瘦肉精”列入《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使用的药物品种目录》,但实际上一直没有相应机构承担监管职责。此局面一直延续至2009年。是年,农业部下发紧急通知,要求严厉打击非法生产和使用“瘦肉精”行为,第一次将“瘦肉精”的监管落实到了各地农牧部门,要求其加强对养殖场的监管,以养殖环节为监控核心,严格杜绝“瘦肉精”的使用。
  此后,“瘦肉精”的监管面扩大。2010年10月,中央编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瘦肉精”监管工作的意见》,将监管从养殖环节延伸到流通领域。这份文件明确,除农业部牵头负责“瘦肉精”监管工作,在生猪养殖、收购、贩运、定点屠宰环节,对“瘦肉精”实施检验、认定和查处,卫生部、商务部、药监局、质检总局亦各自承担监管责任。
  但在实际中,各部门共管的局面并没有成为现实。目前,河南省有关“瘦肉精”的检测仍主要由农业部门承担。
  以河南焦作为例,在平时的养殖环节中,畜牧局派检验员,每月一次到养殖场中进行“瘦肉精”抽检,检测项目为盐酸克伦特罗,抽检率为2%。按规定,在生猪出栏前,养殖户要进行“瘦肉精”自检或委托检测,由检疫检员验收后,才可获得检疫证明。
  但《财经》记者从焦作市一些养殖户处了解,这些检验程序并不严格,接生猪尿液有时是由农户自己执行,很容易走过场。
  而焦作市畜牧局人士也承认:“检验检疫员编制有限,人手较少,难以覆盖所有养殖场。比较为难。”因此,抽检的主要目标是年出栏100头生猪以上的养殖场。这样,约占养殖户总量50%的“散户”就基本被排除在检测之外。

  此外,根据规定,生猪只有获得“三证一标”后,才能进入消费市场,否则就是“黑肉”。三证一标分别为《出县境动物检疫证明》《运载工具消毒合格证明》和《牲畜一、五号病非疫区证明》,以及用于检疫追溯的“耳标”。
  而在现实中,“三证一标”常形同虚设,只要付钱就可以得到。一位猪贩曾在山西、河北、黑龙江等地贩卖生猪,他告诉《财经》记者:“交点钱就能把‘三证一标’办好的情况各地都有。”
  具备“三证一标”的生猪,在进入定点屠宰场待宰前,还有一次“瘦肉精”检测。在河南省,分管屠宰场的商务部门并未参与。除要求企业积极开展“瘦肉精”检测之外,畜牧局也派员在定点屠宰场进行“瘦肉精”检测。但是,济源市的一家中型屠宰场人士表示,当地中小型屠宰场一般是从凌晨2点开始收猪和屠宰,凌晨5点已完成300头左右生猪屠宰,并批发出去。“‘瘦肉精’检测环节,畜牧局也派人来,一般检测合格的蓝章就放在屠宰场里,他们看看‘三证一标’是否齐全,就宰了。”
  前端监管的漏洞,在加工企业这个环节,一样没有被补上。一位济源双汇内部人士介绍,根据河南省2009年发布的要求企业自检“瘦肉精”的文件,济源双汇在生猪收购前进行“瘦肉精”检测程序。“去年用的盐酸克伦特罗试纸,今年添加了莱克多巴胺试纸,抽检率为4.5‰左右。”济源双汇拥有当地最大的屠宰场,日屠宰量约为2000头-3000头。按照其生产方式,从下订单至屠宰、批发仅只有两天的时间,如果提高抽检比例,企业每天的屠宰量就会受到影响。
  上述济源双汇人士称,“2009年8月至同年底济源双汇有13次检出了‘瘦肉精’,2011年3月份,又检出了三次。作为企业来说,无权处置这些生猪,最终只能把这些生猪退回。”
  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济源双汇的屠宰场还算是检测标准相对严格的,即使这样仍深陷此次“瘦肉精”风波之中,“因此还是应加强养殖厂和饲料领域的‘瘦肉精’监管,企业自检能力有限”。
  双汇集团亦在向国务院联合工作组出具的汇报材料中建议,改变多头管理,设立专门的部门和人员,对非法制售、贩卖、饲喂“瘦肉精”行为实施严厉打击,从源头上避免“瘦肉精”流入生产企业。同时,修订和完善整个产业链的检测,提供新型检测方法,提高检测效果,降低检测成本。
  
  产业软肋
  观察此次“瘦肉精”风波,仿佛两年多前“三聚氰胺”事件的另一版本。除从业者为牟利走险,监管失据,产业化不足之弊亦在前后两起事件中暴露无遗,这也是中国农产品生产的共同软肋。
  目前中国肉类加工企业和乳制品企业都存在一个相似的问题:下游农户小农化经营和上游企业规模化生产结合,这在安全监管上易产生风险。
  按照中国畜牧业界的标准,养殖生猪50头以下的养殖户被称为散户,规模化养殖场要达到年出栏500头。
  据农业部2010年的统计,中国目前生猪散户大概占总量的50%以下,年出栏50头以上的达到60%。但中国畜牧业协会副会长乔玉锋认为,在实际中,散户的比例要高得多。
  据济源当地的养殖业内人士介绍,2006年之前,散户占绝大多数,2006年上半年猪肉价格下跌,淘汰了大量散户,2006年底生猪疫病又淘汰了一批散户,目前散户约占50%。因为养殖量小,无法进行规模经营,这些养殖户必须通过生猪经纪人进行交易。流通环节的增加,再加上养殖户分散,加大了监管难度。
  中国农科院教授王立贤认为,家庭经营的养殖方式容易出现“瘦肉精”,“大的企业不敢做,因为违法的成本高。很多小农户在这方面的意识淡薄,猪贩子通过高价收购,会诱使散户去添‘瘦肉精’。”王立贤兼任中国畜牧业协会理事,养猪业分会常务理事。
  事实亦证明王立贤的观点,此次涉入“瘦肉精”事件中的养殖户皆为散户。孟州市一家年出栏为1000头生猪的养殖户业主对《财经》记者表示:“我们不敢添加任何违禁物品,一旦查出来问题就很严重了,我们是上千头猪,损失会很大。平时生猪出栏的数量较多,每斤低一两毛钱的损失可以通过出栏数量弥补。”
  乔玉锋还指出,现在生猪的生产、屠宰、加工都是割裂的,一些加工企业盲目扩大规模,但因为自养生猪不够,只好去收散户的,极易出现把关不严的情况。
  “大屠宰厂,一定要建立基地。比如说双汇、雨润,如果把基地弄好,跟大养殖户建立固定的合同关系,猪出了问题,你就可以追溯他。”乔玉锋说。
  3月23日,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在内部视频会议上称,针对“瘦肉精”抽样检测存在的风险,该公司将不惜成本,对生猪屠宰施行“瘦肉精”逐头检测,确保生猪百分之百全检。据《财经》记者了解,双汇集团2010年生猪屠宰总量约为1300万头,按照一张盐酸克伦特罗试纸8元钱、莱克多巴胺试纸12元钱的价格,每年双汇集团仅试纸一项的投入即为2.6亿元。
  在这次会议上,万隆还宣布将3月15日定为“双汇食品安全日”,并将此次“瘦肉精”事件称为一次“危机”。直到这天,双汇发展仍未复牌。
  不独双汇,河南省的生猪养殖业也蒙受重创。“瘦肉精”事发近半月来,无一头生猪销往外地。河南省沁阳市养殖户陈寿武对《财经》记者说:“家里的猪已200多斤了,没人来拉,不知道这种状况还要持续多久。”
  本刊记者鲁伟对此文亦有贡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116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