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A股“抽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乔晓会 沈乎 宋燕华

  资金的充裕滋养着市场的泡沫,而对于稀缺新股的渴求更丰富了泡沫
  
  《财经》记者 乔晓会 沈乎 宋燕华
  
  7月29日,已经持续了数月连续涨势的A股市场,突然出现了惊人暴跌。
  
  当日,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601668.SH,下称中国建筑)于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这只融资超过500亿元的超级大盘股首日上市,收盘时较发行价仍高开近60%,显示并没有造成资金面的巨大压力。
  
  即使早盘的小幅低开,也没有太多的异常信号。然而,午后风云突变,两市突然大幅跳水,近千只个股竞相杀向跌停板,沪指盘中一度大跌264点,跌幅高达7.68%;深成指盘中大跌过千点,跌幅逾8%。
  
  尽管尾盘股指止跌反弹,但沪指5%的跌幅依然创下年内最大单日跌幅记录。此时,距离最近八个月的这一轮涨幅的起点,指数正好翻番。
  
  这一场景似曾相识。在2007年的疯狂上涨中,股市曾多次演绎原因不明的暴跌,但每每因流动性过多而很快恢复,直到在6124点的高位上一落千丈。
  
  “大家都明知A股价格已经太高了,但资金实在是太充裕了,无处可去的资金根本不愿意离场。”一位私募基金经理说。
  
  与此同时,因发行体制改革姗姗来迟的新股发行,并未能起到平衡供需的作用,而是再度陷入了首日狂涨的境地,以及关于合理定价的无休止的争论。
  
  “资金的充裕滋养着市场的泡沫,而对于稀缺新股的渴求则进一步丰富了泡沫。”前述私募基金经理表示。
  
  “7・29震荡”
  
  7月29日的“高台跳水”可谓突如其来。
  
  当日,两市因有色金属、能源等资源股走低,出现低位震荡走势。下午2时起,中石油(601857.SH/00857.HK)率先跳水,个股纷纷跟进杀跌,恐慌蔓延在市场,在短短25分钟时间内,沪指从3350点附近大幅跳水至3174点,跌幅已经达到7.68%。
  
  3400点、3300点和3200点三大整数关口,以及5日、10日、20日三条中短期均线迅即告破。
  
  尽管尾盘有抄底资金介入,但市场恐慌情绪并未消散,沪指最终报收于3266.43点,大跌171.94点,跌幅高达5%,创下今年以来沪指最大单日跌幅。两市最恐慌时,有近760只个股达到跌停价。此外,另有100多只个股距离跌停只差1分钱。
  
  7月29日,两市成交达到惊人的4377亿元,超过了2007年“5・30”暴跌当天创下的4165亿元的历史最高成交记录;而沪市3028亿元的成交额,也是其19年历史上首次单日成交额超过3000亿元。
  
  令人瞩目的中国建筑,在以相对发行价60%涨幅的6.70元开盘后,短暂冲高,便随大市震荡走低,最终收报6.53元,全天涨幅仍达56.22%,成交291.68亿元,换手率接近70%。
  
  暴跌之后,整个市场都忙于寻找理由。归结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种传闻:
  
  ――二套房贷8月1日起或全面收紧。中银国际7月28日发布研究报告称,各地银监局倾向于按“四成首付、1.1倍利率”的标准,严格执行二套房贷政策,时间节点是8月1日,预计政策冲击可能在8月集中体现,并引起投资客的短期离场观望。
  
  ――部分国有银行自发收紧信贷,立下“军令状”。7月,几家大行的新增贷款明显萎缩。《财经》记者从工行和建行处获悉,近日,这两家银行在年中会议上,相继拟定了全年贷款增量目标。其中,工行计划将2009年新增贷款规模控制在1万亿元左右,建行提出的全年贷款增量目标约为9000亿元。因工行和建行上半年新增贷款分别为约8255亿元和7090亿元,下半年的贷款增长空间明显收窄。
  
  ――境外游资的套利行为。其逻辑是,在月末控制A股指数,同时在境外A50指数上进行套利,导致游资突发大幅做空。此前在2007年的大牛市中,“2・27”“5・30”和“6・28”等令人印象深刻的暴跌,也恰巧发生在A50股指期货结算日(每月倒数第二个交易日)左右。
  
  ――一些事后未能获得证实的传闻,也在当日制造了恐慌气氛,如调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印花税率等。
  
  当晚,央行发布上海总部负责人苏宁的讲话,再次强调“要坚定不移地继续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指出,“要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而不是规模控制的方法,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引导货币信贷适度增长。”
  
  尽管有多种揣测,但针对暴跌,更多的市场分析倾向于认为,这是一次市场自身的技术性回调。
  
  “小涨急跌,这是牛市特征,是入市良机。”一位私募基金经理在暴跌发生之时作如此判断。
  
  确认股市中期向好的机构也不在少数。中信证券针对“7・29”大跌发布的报告称,目前沪深300指数的2008年静态市盈率为29倍,2009年动态市盈率为24.4倍,接近合理区间上限。从中长期来看,只要国内和全球的宽松的货币环境不发生大的变化,A股继续震荡向上的趋势不会改变。
  
  随后的两个交易日,A股继续盘中震荡。7月30日,上证综指收于3321点,比前日微涨1.69%。7月31日,收于3412点。
  
  疯狂的“炒新”
  
  “7・29”暴跌和股市近年来的大起大落,可谓互为表征。此前,A股市场先是在短短一年间从6000点跌至1600点,然后又从1600点爬升至3400点,用时不过八个月。除了资金推动的主因,发行节奏的控制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6月底,为了平抑市场,暂停了九个月的新股发行终于启动,并在试探性发行三只中小盘股后,直接切入了中国建筑这只超级大盘股。
  
  中国建筑以其超大的融资规模,成为A股历史上第四大IPO,也是迄今为止今年全球最大的IPO。
  
  中国建筑发行120亿股,募集资金501.6亿元,每股价格为4.18元。这一定价引起了很大的市场争议。虽然营业收入持续增长,但公司利润并不平滑,2006年至2008年,中国建筑净利润分别为24.12亿元、49.17亿元和27.45亿元。按中国建筑2008年的盈利水平计算,其价格对应的市盈率水平高达51.29倍。
  
  与中国建筑处于同一板块的中国中铁(601390.SH)和中国铁建(601186.SH),目前对应的市盈率在30倍至35倍左右。
  
  对此,中国建筑提供的解释称,2008年盈利不正常,参考意义不大。
  
  不过,这一争议带来的压力在中国建筑上市首日有所化解。在大盘暴跌当中,中国建筑仍保持了比发行价高近60%的涨幅,这令中国建筑松了一口气。在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中国建筑董事长孙文杰称,其发行价“比较稳健”。他认为,衡量中国建筑的价值应同时和房地产板块比较。截至2008年底,中国建筑的土地储备达到3427万平方米,为其潜在价值。
  
  从上市公告书看,保险资金热烈地参与了中国建筑的申购。除海通证券(600837.SH)、中油财务有限责任公司、中船重工财务有限责任公司三家,多家保险公司的11种产品并列进入了中国建筑发行后前十大股东行列。
  
  因2007年11月中国石油上市首日疯涨而引发的对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以改善询价、申购机制,缩小一级和二级市场价差,促进公平申购为目的,从目前的案例来看难言成功。新股上市后累遭爆炒,四川成渝(601107.SH/00107.HK)上市首日最高价较发行价仍疯涨324%,比中国石油有过之而无不及。

  
  为防止新股上市首日遭到爆炒,沪深两大交易所都在事先为新股发行做了“保护”性措施。
  
  7月2日,深交所在新股发行之前发布通知,修改了上市首日触发涨跌停限制的阀值的计算方法,以盘中成交价格较开盘价的变动幅度,取代盘中涨幅与开盘涨幅之差。股票将实行两档停牌制度,即当盘中涨幅或跌幅达到或超过20%和50%时,同时缩短停牌时间至每次30分钟。
  
  上交所也同样做出了一定的警示性措施。7月21日,上交所发文提醒投资者,注意“操纵开盘价”等短线操作手法卷土重来,列举了该操作手法的几个特点,同时宣布近期已经锁定了一批有上述操作手法的账户。
  
  但新股发行的爆炒行为依然故我。
  
  7月10日,桂林三金(002275.SZ)和万马电缆(002276.SZ)挂牌上市,两只新股开盘价较其发行价分别上涨64.14%和95.65%,盘中均触发涨停限制,尾盘收市价分别比发行价上涨约82%和125%。
  
  同样,第三只上市中小板股票家润多(002277.SZ)开盘就飙升104%,最高涨幅达到115%。
  
  更加尴尬的是,IPO上市首日遭到爆炒的股票,不仅仅出现在中小板的小型上市公司,中大盘股上市被爆炒的程度甚至更加疯狂。
  
  7月27日,融资17亿元的四川成渝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当天开盘价即较其3.60元/股的发行价大涨111.11%。其后,该股在开盘价基础上再度上涨30%和100%,触发临时停牌限制被两次停牌,最高价较发行价上涨324%,最终收盘涨203%。而在港股市场,四川成渝当天收市仅报3.60港元/股,A股较H股溢价近200%。
  
  “这几乎就是创业板开张后疯狂命运的预演。”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渤海证券分析师吕玉忠认为,创业板本来就在标榜高科技、成长性,主板的高市盈率很可能带动创业板出现天价发行的情况。
  
  一位即将承销IPO项目的保荐人面有难色。他坦言:“这样的疯炒树立了很坏的榜样,对我们的冲击很大。应该怎么去管理发行人的预期?实际上定的市盈率已经不低,但还会遭到恶炒,发行人就会埋怨定价太低。”
  
  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认为,现阶段民间资本比较充裕,而新股的供给相对有限,加上新上市公司的规模较小,是新股首日遭遇爆炒的主要原因。北京的一位私募基金经理分析说,管理层控制发行节奏,造成了新股的稀缺,供需关系失衡使得新股在二级市场的价值被严重高估。另外,“打新”带来的无风险收益吸引了大量资金,这又会加剧二级市场的波动;而投资者往往把这种波动归咎于新股发行,这又令管理层在新股发行节奏的把握上“瞻前顾后”,形成恶性循环。
  
  重新审视改革
  
  酝酿一年多的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在完善询价和申购的报价约束机制、市场化定价形成机制及提高散户中签率方面有所改善,但首批新股发行首日遭到爆炒,以及发行中所出现的问题,仍暴露出新股发行体制的不完善、不够市场化。
  
  武汉科技大学教授董登新认为,正是新股发行定价不能真正“市场化”,使得四川成渝定价被人为过分压低,仅20倍的发行市盈率,从而进一步夸大了一级和二级市场差价。这是四川成渝遭到疯狂炒作的根本原因。
  
  虽然尚无法断定四川成渝定价受到人为压低是否属实,但定价方面的窗口指导实际上并未完全取消。
  
  一位不愿具名的券商投行部门人士表示,在某些项目上,将价格报到监管部门后,监管部门人士会责问为何定价这么高?甚至表示,窗口指导的精神仍然有效,“改革后只是说淡化,而未明确取消,要求承销机构管理好发行人的预期。”
  
  也有人认为,参与一级市场认购的机构需要三个月的锁定期,这是最近新股首日上市爆炒的原因之一。
  
  一家大型券商投行人士认为,如果没有锁定期,上市首日机构认为股价透支了上市公司未来预期,就会抛售,自然不会疯涨,机构也更比散户了解公司的价值,容易更快在二级市场确定公司的真实价值。业内人士透露,这个锁定期规定出自证监会,但监管部门以不好更改条款为由,拒绝取消锁定期的规定。
  
  该人士也表示,新股上市首日遭爆炒,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和当前市场资金充裕有关,整个A股市场都有泡沫化倾向,历来都是被热炒的新股自然更加泡沫化。他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更不应人为控制发行节奏,制造上市资源稀缺。
  
  接近监管层的人士称,目前监管部门看到市场的反应,亦主动加快审批节奏,尽可能地较快释放新股发行,已经过会的发行人也知悉监管层的意图,随时就发行方案做好准备。
  
  然而,控制发行节奏永远难以追上市场的步伐,由于股市上涨前期的调控,目前已通过发审会未获上市批文的公司已经有300家之多,而待这些公司中最后一批企业准备发行时,可能早已人是物非。
  
  随着发行体制改革的失利,业内关于实施注册制的呼声再度升温。注册制是指政府或主管部门对发行人发行证券,事先不作实质性审查,仅对申请文件进行形式审查,发行者在申报申请文件以后的一定时期以内,若没有被否定,即可以发行证券。
  
  在证券发行注册制下,证券机关对证券发行不作实质条件的限制。发行人只要依规定将有关资料完全公开,主管机关就不得以发行人的财务状况未达到一定标准而拒绝其发行。对此,监管层的反对意见认为,若实行注册制,将会涌现大量虚假上市现象,资本市场会出现非常混乱的局面。
  
  不过,亦有业内人士表示,如果机制允许,且监管部门有决心严惩弄虚作假上市的中介机构和发行人,虚假上市现象就容易被遏制。一位在上海从公募转到私募的资深投资管理人士称,应该赋予证券监管部门更多的监管执法权,同时,监管部门应该主动放下参与、干预市场的权力和行为,如此才能让整个资本市场彻底市场化,走向监管真正的本义。■
  
  本刊记者王晓璐、本刊驻香港记者王端对此文亦有贡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138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