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着力打造智慧城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海蕴

  通过智能的方式在整个城市管理方式上应用信息化成果,
  提高传统经济效能,打破信息孤岛,发挥更大效益
  近日,围绕“着力打造智慧城市”这一主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第七十九期“经济每月谈”专门邀请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住房建设部原副部长仇保兴,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国家发改委国土地区研究所原所长肖金成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三位重量级专家从不同角度对这一主题进行了解读。
  仇保兴:
  智慧城市是破解城市病的中医疗法
  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城市有了非常严重的城市病,比如交通拥堵、能源紧张、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垃圾围城、噪声污染、用地矛盾、水资源短缺等,而且在城市化过程中,青壮年老年病趋势日益增多。
  仇保兴表示,破解当前面临的城市问题,传统粗放式的城市发展思维相当于西医疗法,“互联网+”智慧城市发展思维相当于中医疗法,应该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来“诊疗”城市,建设城市。
  “五化”建设中,新型城镇化是动力。仇保兴认为,未来的城镇化需要从内涵和质量上进行提升:一是城市优先发展,转向城乡互补发展;二是从高能耗建设或高能耗的城镇化转向低能耗、低碳的城镇化;三是从大城市扩张为主转向生态城和小城镇与大城市互相发展;四是盲目克隆国外建筑转向文脉传承;五是高环境冲击转向低环境冲击,一定要走一条低污染的发展道路;六是放任式机动化转向集约式机动化;七是从大型、集中式,以工业文明为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小型、分散循环式的基础设施建设;八是少数人先富的方式转向社会公平。
  “这些转型任务非常艰巨和严峻,需要智慧城市来协调各方,共同解决这些问题。”仇保兴说。
  仇保兴表示,智慧城市要实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发展,主要是通过“互联网+”进行推进。概括来讲,智慧城市就是从非常简单的政府与老百姓的投诉反馈机制,延伸到网格化、精细化的管理系统,再通过城市的公共信息平台,把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这三大信息加上去,使得整个城市的智慧管理系统不断升级,不断向前发展。
  智慧城市还有个叠加效应,即由专题性智慧向综合性智慧提升,比如说功能模块型、数据共享型、虚拟城市型、电子商务型,都是不同的专题化,针对不同的城市病。
  仇保兴提出,不针对城市病进行治疗的智慧城市,其实是加速了工业的开发,等于病人到了医院,医生不给他看病,只是开了一大堆药,这就走偏了方向。建设智慧城市首先必须是围绕促进城市的绿色化,把节能减排作为智慧城市的一个通用的问题,并在这个基础上来运用信息数据,运用“互联网+”。
  表面上看,智慧城市类型众多,但从科学分类来讲,可以分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城市管理绩效提高型,即社会创新模式、创新机制的激励,大大提高了政府治理城市的成效。二是节能减排型,城市绿色化发展,不仅仅使当代居民能够享受宜居城市,也能为下一代留下绿色。三是市民生活便捷型,也就是说,市民生活不方便是因为城市有病,所以智慧城市必须要及时、有效地应对城市病,使老百姓生活得更好。
  仇保兴指出,前两种是政府必须事先做好顶层设计和实施规划的,并能为第三种奠定基础。顶层设计的本质是“城市诊断”、“看准城市病”,再以智慧手段综合调理,从而逐步演进为复合式全功能智慧城市。只有这种智慧城市才是中国需要的,才符合“五化”的方向,才是能够以最低成本、最优质的服务使我们的城镇化健康绿色向前发展,使老百姓的生活更美好。
  此外,实践来看,目前智慧城市建设最大的难点是如何通过信息共享、系统共生来消除部门“信息孤岛”和利益壁垒。仇保兴对此强调,要通过智能的方式在整个城市管理方式上应用信息化成果,提高传统经济效能,打破信息孤岛,发挥更大效益。
  肖金成:
  贯彻产城融合理念建设集约高效城市
  很多学者认为,智慧城市就是进来看不见人、大家都在树底下、房子也建在树底下的花园式城市、绿色城市。
  肖金成对此并不赞同。他认为应贯彻产城融合的理念,建设集约高效的智慧城市。所谓集约,就是要在单位面积内集中更多的产业和人口。
  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观点,肖金成说中国虽然空间大,但是可供人生存发展的空间并不大。事实上,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但只有180万平方公里适合人类居住生存。
  肖金成指出,“将来人口要向城市集中,如果用地不集约、不高效,占用大量的耕地,粮食安全就要受到威胁。”
  但也并非说,城市规划不考虑生态。“我们要考虑宜居,这需要我们城市规划方面考虑大城市,尤其是百万人以上的城市,一定要保留一个‘肾’和‘肺’,城市的‘肺’是森林,城市之‘肾’是湿地,我们要有一定比例的林地和湿地。”肖金成表示,总体来说,城市规划一定要有前瞻性、全局性、权威性。规划不仅要形成体系,还要多规合一,规划蓝图要一届跟着一届干,才会形成很好的效果。
  肖金成还重点提出城镇化问题。他认为,城镇化虽然不等同于城市建设,但两者之间是有联系的,城镇化是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实质是人的城镇化。现在我国有2亿多农民工,这些农民工进城打工,虽然大多没有户籍、没有住房,但这也属于城镇化。当然也要看到,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仍未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大量农业转移人口仍未能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这是未来新型城镇化要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
  倪鹏飞:
  重塑中国经济空间新格局
  空间结构已经成为城市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倪鹏飞指出,当前,我国城市空间发展存在着不协调,发展战略亟待做出重大调整。
  梳理过去的做法,倪鹏飞认为我国城市空间结构主要体现了三个层面,一是强调分区,先是西部大开发,然后是东北振兴,再后来是中部崛起和东部先行,中国被分成四个区域,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情况;二是“两横三纵”的城镇化战略;三是增长极战略。   不可否认,这些战略都曾起到很大的作用。但随着中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应对这些战略做出相应的调整,否则将会出现一些问题。
  倪鹏飞以增长极战略为例指出,发展初期它的确起到了很大作用,但现阶段如继续采取这个战略,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我们已经看到,中国东部的一些重点城市,它的中心区发展得非常好,但周边不到一百公里都是一个贫困带。而我们目前还在推动各种新区、改革配套区,其实都是受到增长极战略的影响。
  倪鹏飞认为应进行一些反思,通过反思才能跳出目前的一些思维定式,从而有利于重新审视中国空间结构应该怎么安排。
  倪鹏飞指出,从未来的趋势来看,中国的空间结构必将发生深刻的变化。他同时研究了反映中国经济空间基本格局的重要分界线――“胡焕庸线”,以及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东经110度线。
  通过对这两条重要分界线的研究发现,中长期内,中国经济空间将呈现“东中一体、外围倾斜”的新格局;中国城市体系将会呈现“一网五带、开放互联”的新格局。在更长的时期内,随着西部人居环境的改善、中国向高收入国家迈进以及全球格局聚变,中欧亚大陆的再中心化,中国经济空间有可能突破“胡焕庸线”,实现更加均衡的发展。
  但也同时得出一个判断:“东中一体,外围倾斜。”也就是说,东部和中部将集聚为中心,东中一体化趋势明显,但东北和西部分散为外围,向主要城市群和城市带倾斜。外围倾斜是指在一些重要的节点上和一些重要的区位上能得到很好的发展,相反这些线以外,在中转期内,可能会更加衰退。
  基于这样的分析和判断,倪鹏飞对未来国家战略提出了一些建议。他指出,为了更好顺应大国城市化的客观规律,满足大国转型的迫切需要、开拓大国开放的全新格局,对未来中国经济空间和城市体系发展有五大建议:第一,对中国经济空间做出重大调整,从四分区到二分区。第二,对中国城市体系做出重大调整,推进“一网五带”的发展格局。第三,自主发展区重点实施“东中一体,群网带面”战略。第四,政策扶持区重点实施“五线带面,开放互联”战略。第五,在线外实施“以点带面、适度平衡”的战略。
  倪鹏飞进一步解释,调整现在的分区法,由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分区调整为“自主发展-政策扶持”二分区,是为了更多地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中部和东部是我国经济的中心,有自我发展的能力,不需要太多的政策干预,应主要靠市场进行自主发展。
  而东北和西部地区,这些区域应该处在边缘地区,面临着衰退的倾斜以及市场失灵的问题,政府需要加以扶持和解决。
  倪鹏飞强调,总体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的变化以及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大转变,我国经济空间和城市体系空间将会发生重大的转变。顺应这些转变,中央应采取一些政策措施,使得我们国家的国土空间、城市体系更加优化,从而达到优化空间结构的目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2479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