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加坡国际贸易中心转型及其贸易发展与便利化政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丙志

  摘要:国际贸易中心在当代全球化信息化条件下是全球商贸流通网络化的中心节点,具体表现为技术、功能与制度等三个层面的“节点”特征。在新加坡国际贸易中心转型与升级过程中,新加坡积极实施了贸易发展与便利化政策,具体包括自由贸易政策、跨国公司集聚政策、金融资本与人才吸引政策和市场腹地政策等等。
  关键词:新加坡 国际贸易中心 贸易便利化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3-083-02
  
  一、新加坡贸易促进指数排名第一的内涵解读
  
  在2010年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贸易促进指数的排名中,新加坡得分为6.06分,这已经是自2009年以来连续两年位居第一,成功超过我国香港,成为全球最具吸引力的贸易与投资地区。笔者认为,新加坡的成功超越,不仅仅是简单的指数排名上的变化,而在更深层次上反映了新加坡在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上的深谋远虑,这对我国上海等城市在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政策选择上有一定借鉴。
  从一定意义上讲,新加坡贸易促进指数排名第一。折射出其在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的制度层面取得了根本性突破。我们先采解读一下“贸易促进指数”。贸易促进指数主要包括市场准入、边境管理、运输及电信基础设施和商业环境四个指标,其中“市场准入”、“边境行政管理”、“商业环境”三个变量都直接或间接与制度层面的贸易便利化、自由化相关,为此贸易促进指数又被称为“贸易便利指数”。从宏观上说,贸易促进指数反映市场经济体制的自由程度,贸易发达的城市基本都是以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为制度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国际贸易中心的形成及其功能升级与相应地推进自由贸易的政策法规都是分不开的。从微观上说,如果把自由市场经济体制或推进自由贸易的政策法规进行指标细化,主要反映在促进要素流动方面的各类政策与措施,资本与人才的流动又是其中的重心所在世界经济论坛促进贸易发展指教中的“市场准八”制度、“边境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够反映出资本与人才要素流动的状况。
  对照纽约、伦敦与东京三大国际贸易中心,我们发现现代国际贸易中心具有技术、功能与制度等三个层面的网络“节点”特征,大多都是“信息港”、“服务港”、甚至“自由港”。从技术与功能上采看,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时代的这些国际贸易中心,快速实现了向更深刻意义的全球性网络中心节点的转型,逐步承担了全球性一体化综合资源配置的高端贸易。在制度上,主要表现为贸易便利与自由化的促进政策,这是全球高端服务贸易发展与国际贸易中心功能转型提升的决定因素和首要推动力,就三者关系而言,功能提升是现代国际贸易中心的核心内涵,技术建设是功能提升的基础性支撑,制度建设对于功能提升至关重要。
  
  二、新加坡现代国际贸易中心的功能提升与技术支撑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条件下,全球性综合资源配置与高端贸易是现代国际贸易中心的本质功能;或者说,国际贸易中心高级形态主要表现为全球性综合资源配置与高端贸易。换句话说,一些国际贸易中心具备了全球性综合资源配置的控制能力,在金融、高级人才等核心要素拥有和关键的专业性服务贸易方面处于全球支配地位,跨国公司往往是这些核心要素和现代服务贸易在世界城市集聚发展的载体。
  新加坡是传统的转口货物贸易中心,20世纪60年代转口贸易一度占其出口总额的93.8%。到20世纪80年代,新加坡逐渐从贸易立国过渡到服务业立国,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作为经济增长的双引擎,终于成为世界上著名的航运中心、炼油中心,以及亚洲的金融中心。新加坡服务贸易增长速度很快,1996年到2007年平均增长率为9.5%。目前,服务贸易在新加坡GDP中所占比例在1/3左右。服务贸易主要集中于通讯、金融、信息及技术等新兴服务业,其出口额约占服务贸易总出口额的53%。在近10年间,全球只有新加坡的服务贸易总体上处于顺差状态,反映出该国的高端服务贸易具备一定的竞争力。据统计,目前在新加坡设立的各类跨国企业超过7000家,其中4000家以新加坡为基地管理区域业务。从高端服务贸易发展和跨国公司集聚角度来看,新加坡国际贸易中心功能上向高级形态的提升初步实现,这主要得益于贸易发展与便利化的制度保障和基础性技术支撑。
  新加坡国际贸易中心在全球性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功能提升离不开贸易发展与便利化的基础性技术支撑。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很大程度上也促动了与国际贸易相关的技术突破,主要涉及运输与港口技术、电信与通讯技术两个方面。国际贸易中心大多都是深水港、航空港、信息港的集合,高附加值的中间产品通过航空运输的方式,中低附加值的产品则通过海上运输和公路运输方式,而服务产品则通过信息传输方式。运输与港口技术在贸易中心建设中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港口设施和功能方面。新加坡作为沿海港口,位于全球海运要冲,具有天然的地理区位优势和优越水深条件,适应船舶大型化、重吨位化的要求,新加坡就此成为世界的海运枢纽。为建成国际贸易枢纽,新加坡大力兴建集装箱专用泊位和码头,推进自由港建设,并大力发展班轮航线,国际集装箱管理和调配、空港联运、船舶换装和修造,建设国际船舶燃料供应中心,完善物流产业链。2008年,新加坡的集装箱吞吐量达到了2992万TEU(标准箱),连续4年排名全球第一,与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建立了业务联系。同时,随着国际间航空运输技术对部分国际海运体系的替代,新加坡还建立了发达的海空一体化运输体系。
  电信与通讯技术是现代贸易发展的最重要的技术推动力量,在推进商品可贸易化、加快贸易流通、降低贸易成本、带动贸易主体多元化便利化参与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城市信息化战略实施过程中,随着城市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即所谓比特/原子的比值上升),城市转型的潜力增大、这种城市功能转型意味着城市的经济、金融、贸易等中心赖以形成的支撑性基础发生根本性变化,从过去的商流和物流为主的基础性支撑转向以知识流、信息流为主的基础性支撑。随着金融、法律、会计、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服务业逐渐向主要大城市的“超级聚集”(摩,泰普斯科特等,1999),从而使得这些城市在功能与贸易内容上日益向服务、技术等综合资源配置与高端贸易转型和提升。可以说,综合资源配置,特别是信息处理,已经是现代贸易城市成为“国际”“中心”节点的标志性特征。新加坡政府重视发展信息产业,在全岛建立了“新加坡综合网”。发达的网络系统也为贸易交易市场的运作提供了良好平台,辅助其在亚洲乃至全球航运和金融中心地位的逐渐确立,为其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三、新加坡现代国际贸易中心发展的便利化制度保障

  新加坡促进贸易发展与便利化的制度保障主要体现在自由贸易、跨国公司集聚和金融资本与高级人才吸引等三大政策方面。
  1 促进贸易发展与便利化的自由贸易政策。新加坡自独立以来,以“贸易立国”为根本,大力推行外向发展战略和自由港政策,旨在建立自由和开放的国际贸易环境,于1973年加入关税和贸易总协定(GATT),是1995年1月1日WTO创建时的正式成员。新加坡又是亚太经合组织(APEC)、亚欧会议(ASEM)、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等区域合作组织的成员,也是世界上签订多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最多的国家之一。新加坡奉行自由贸易政策,仅有酒精、烟草、石油产品和摩托车等少数商品需要缴纳高额关税,进口产品都不限制配额,大部分产品无需许可证进口,只有医药品、危险品、化学药品、电影电视、武器和弹药需要申领进口许可证,受到一定限制。
  2 促进贸易发展与便利化的跨国公司集聚政策。随着跨国公司生产活动的发展。对生产服务业的需求日益增加,管理和控制生产的服务机构、分支机构以及办事处已经形成全球性网络。世界城市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全球生产的管理和控制中心,也就是说是全球服务、技术等综合资源配置与高端贸易的中心。少数世界城市依靠其现代化的基础设施、高等级的生产服务业网络和高效率的指挥系统而成为众多大型跨国公司总部云集之地,成为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经营和战略策划中心。
  跨国公司全球性生产活动安排对贸易中心功能提升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为此,新加坡鼓励跨国公司在新设立全球总部、地区总部,并制定了总部奖励计划,实施若干优惠政策。新加坡政府对企业从国外获得的符合规定的收益按15%征收所得税,时间为3年。在优惠政策激励下,跨国公司在新加坡设立的企业不断增加,区域性总部功能也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对金融运营总部的奖励,以及对金融财务中心的奖励,新加坡通过提供税收优惠,鼓励外国金融机构在新设立机构或提供高成长、高附加值金融服务。同时,新加坡还实施优惠税收政策,向符合条件的贸易商核定“全球贸易商地位”,拥有此地位的贸易商可享受优惠的税收政策:企业所得税为5%或10%,远低于22%的一般企业所得税。该计划是新加坡政府为鼓励国际贸易大公司将新加坡作为贸易基地从事进出口的一项重大措施,鼓励相关企业使用新加坡作为中枢进行区域或全球离岸贸易业务。
  此外,为吸引国际重要的船主将运营基地设在新加坡。建设国际海运中心,新加坡向符合在新注册、拥有并经营一定规模的船队,每年在新加坡直接商业费用支出超过400万新元等条件的航运公司提供优惠:航运公司所拥有的船只(无论是否在新注册)运营所得收益均可豁免所得税,免税期为10年;该类航运公司从附属公司、子公司等处获得的分红也可免税。
  3 促进贸易发展与便利化的金融资本与高级人才吸引政策。促进金融资本与人才要素流动的便利化政策,是跨国公司带动现代服务贸易集聚发展、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向综合性资源配置高级形态功能提升的关键举措。
  以金融活动为核心的生产服务业在一些中心城市迅速集聚,促进了国际金融中心和商务中心的形成。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金融交易服务属于服务贸易的一部分。现实中,很多国际贸易中心本身又是国际金融中心。为此,新加坡十分重视金融体系建设,现已成为全球重要金融市场之一。2010年新加坡首次一跃超过我国香港,成为亚洲最有吸引力的环球金融中心。新加坡较早研究确定并强化了建设成为衍生贸易风险管理枢纽的价值取向,同时为适应全球金融业的发展,不断调整监管方式,从固定单一的监管向以风险管理为核心转变,为贸易的发展奠定了金融基础。外汇、各种金融产品的交易活跃,也吸引了大量企业的融资活动。此外,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和淡马锡控股公司两家主权基金的设立,也是出于支持国家的发展、在全球化经济体系下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长远考虑。金融业的宽松环斑将为新加坡贸易中心地位的上升起到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新加坡积极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与商业环境。大力吸引外资和投资移民。吸引外资是新加坡的基本国策。据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新加坡共吸引180亿新元的新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和78亿新元的服务业商业总开支,新投资为新加坡提供约1.64万个就业机会,147亿新元的经济总增值。外资的大量涌入与国际贸易中心的发展可谓相辅相成。在投资政策方面,新加坡政府积极从管理审批制度、产业政策、税收优惠等方面提供便利,包括:通常给予外资以国民待遇,除了与国防有关的某些行业外,对外资在新加坡的运作没有任何限制;完全开放商业、外贸、租赁、直销广告、电信市场,推进资本市场发展;对先驱公司(即涉及巨额资本开支或复杂技术和生产能力的企业)和某些金融企业给予税收优惠等。与此同时,新加坡政府也采取财务、融资便利等措施协助本地企业向海外发展。例如:一般财务支持,即通过经济发展局、贸易发展局、生产力与标准局等机构为本国企业的经营提供商务开发计划、品牌开发援助计划等各种财务支持计划。此外,在吸引投资移民政策方面,2008年新加坡取消了遗产税令该国对外国富豪的吸引力加大。新加坡对移民没有居住时间的限制,因此许多获得新加坡绿卡的华人富豪仍可以持续在中国内地经营企业,这点也对内地业务存续的企业家具有很大吸引力。
  比较而言,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功能提升所需要的技术建设相对容易一些,而制度建设却需要较长时期,需要下真功夫、苦功夫。制度建设,就是能否尽快形成吸引全球资本与高端人才等要素流动集聚的宽松的服务性便利化制度与政策,这是建设现代国际贸易中心亟需解决的关键环节和突破口所在,新加坡在贸易促进指数上取得的第一排位,一定程度上直接反映了其在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的制度层面取得的重大突破。新加坡可以作为我国上海等城市进行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近期标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324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