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蒲延峰
摘 要:内部审计作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降低企业经营风险的手段和方法,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近年来企业内部审计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文章对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浅显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企业 内部审计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7-173-02
一、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内部审计起初是随着政府审计的建立、发展而产生、演化的。一般认为,我国的内部审计是指在部门或单位负责人领导下的专职审计机构或人员,对本部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各项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和评价,以提出审计报告、意见和建议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现阶段,企业内部审计不论从理念上,还是审计方法上都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从现实经济生活看,企业内部审计面临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又制约了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对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过去企业长期处于计划经济环境下,企业管理主要偏向于生产管理,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企业中也只是个雏形,时间并不长久,为数不少的企业领导者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内部审计就是对财务会计的监督,因此将财务审计机构合一,只在财务部门中设置审计岗位;而由于未建立起完善的现代企业的法人治理机制,使企业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2.审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内部审计通过有效的事前工作,为企业经营者提供相关的信息、技术等支持与服务,以便管理当局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与水平,但我国的内部审计人员中不少人是从原来财务部门的财务人员中转行而来,没有进行系统的、专业的、全面的审计学习和研究,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陈旧,对于新的审计理论或审计技术了解不多,有相当一些人员不具备必要的学识及业务能力,不了解本单位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难以提高或保持其专业胜任能力。不仅如此,内部审计在有些单位的地位不高也使内部审计人员对自身的工作缺乏足够的信心与热情,他们往往被误解或在不顺心状态抑或不适宜环境下工作,感觉到开展审计工作和实现自身价值很困难。显然,这不利于充分调动内部审计人员继续学习与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利于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识水平、业务能力及综合素质。
3.组织机构设置不科学。但部分企业的管理层、领导者对于内部审计的认识仍然比较片面;管理层认为,内部审计限制了自己的经营权,对自身权威有负面影响,或者认为内部审计可有可无,对公司价值最大化的实现帮助不大。这些错误的观点导致部分企业管理者忽视内部审计机构,忽视内部审计人员,把内部审计人员精简并入财务部或综合办公室,甚至出现将内部审计机构撤销的现象,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随意性很大。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受到限制,无法得到全面体现,内部审计的责任监督功能和风险控制功能也难以完全发挥出来。
4.内部审计的职能认识不清,内部审计责任定位模糊。由于我国内部审计是行政命令的产物,不少企业及其管理当局对之很不理解甚至有抵制情绪,有些企业内部审计仍难以融人其整体经营管理之中,其结果导致内部审计工作很难正常开展,更谈不上履行其监督评价职能及开展保证咨询活动,从而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内向性服务的作用。目前经济生活中的内部审计,既受企业主要领导的管理,又要接受国家审计机关的指导。内部审计应调整定位,转变职能。对内代表企业监督重大经营决策的贯彻实施,服务企业的发展;对外代表企业协调与外部审计及其他有关部门的关系,维护企业的利益。实践中,有些企业对内部审计的职责认识不足,造成内部审计在定位上无所适从,浪费了大量的审计资源。
5.内部审计的范围狭窄。当前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的信息载体主要集中在财务领域,审计对象一般都是财务会计凭证、账簿、财务报告等,内部审计人员也主要是对这些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检查(如金额是否准确,项目是否齐全等);而对于财务领域之外的经营管理领域,还没有很深地涉及到,如在审查销售合约时,往往只是对相关票据是否齐全,项目是否齐全,金额是否正确等做出检查,而对销售价格的合理性,销售成本的合理性,赊销政策的合理性,销售数量的合理性往往不做检查,把这些排除在内部审计项目之外,造成了内部审计范围狭窄的现状。
二、健全和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对策
1.提升企业领导层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确保审计机构、人员的独立性,权威性。提高企业领导层对内部审计的认识是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保证。领导干部的思想要实现由“要审我”到“我要审”的观念转变,实现由被动的接受审计人员的审计到主动请审计人员审计的态度转变。同时,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审计组织及相关的财务制度,广泛宣传内部审计的重要性,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及内部审计人员的地位。对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在实行严格准入制度的同时也要保持其稳定性,使内部审计机构成为企业管理机构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机构,使内部审计人员在稳定的环境中工作,保证审计机构及审计人员的严肃性、连续性、权威性和独立性,从而很好地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2.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内部审计模式,审计重点应放在内部控制制度和经济效益上。为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财产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分离、制衡的运行机制,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内部审计模式。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建立较晚,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出现了以下几种模式:一是由董事会领导的组织模式;二是由监事会领导的组织模式;三是由总经理领导的组织模式;四是由总经济师领导的组织模式;五是由主管财务的副总经理领导的组织模式。这几种组织模式各有利弊。其中董事会领导下的组织模式领导层次较高,地位超脱,相对独立性最强。因此这种模式应是现代企业中内部审计机构模式的最佳选择。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重点在于审计和评价企业经营活动的有效性,它的根本目的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内部审计监督应从本单位实际出发,把审计的重点放在内部控制制度和经济效益上,有利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作出评价。
3.扩大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和作用。目前,我国内部审计人员大多将主要精力投放在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审查及监督上,审计的主要职能就是“查错防弊”,而不是对企业管理做出分析、评价和提出管理建议,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报表、账簿、凭证及相关资料。例如,在对投资项目的审计中,往往仅审核投资协议是否完整,企业是否根据投资比例在相应的会计期间对被投资单位的投资收益按照权益法或成本法进行了正确的核算,至于是否应该投资,投资回报率是否合理,合作对象是否合适,是否有更好或替代的选择方案等,一般不去深入分析。事实上,企业发生的错误与舞弊等问题大多存在于这些过程之中。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外部制约机制的加强,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普及,账面资料的错误弊端会越来越少,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必须从传统的“查错防弊”转向为企业内部的管理、决策及效益服务,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也应从审查和监督向评价与咨询方面拓展。内部审计也不只局限于财务领域,它将扩展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因此,内部审计人员的定位应从以监督为主的“警察”“裁判”等角色向以评价与监督并重的“参谋”、“助手”等角色转变,突出内部审计“内向性服务”的特点,开拓内部审计更加广阔的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4.完善企业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目前,我国还缺乏完整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内审工作缺乏法律保障。现有的关于内部审计的法规依据主要是《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根据这个规定和《审计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内部审计实务工作者、法律工作者,制定了一套既符合国际内部审计惯例,又适合中国国情的内部审计准则,首批公布并于2003年6月1日起施行的有《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这是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着力推进内部审计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的重要举措。目前,注册会计师审计有《注册会计师法》,政府审计有《审计法》。相比之下,内部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社还比较滞后,已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保障内部审计的合法身份,使内部审计工作有法可依,内部审计人员有章可循,这已成为刻不容缓、急待解决的问题。
5.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内审人员素质。随着内部审计工作由财务领域向经营管理领域的渗透与扩展,内部审计人员的构成也应该趋向多元化,不仅要有懂财务及审计的专业人才,还应配备精通各项相关业务的专门人才,聘请有丰富经验和较高业务水平的人员充实内部审计部门,以适应审计领域日益拓展的需要。不仅如此,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还应成为培养通晓多学科知识、掌握多领域技能的审计人才的集训地,成为企业培养和输送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重要岗位。最后,内审人员要有很强的原则性及法律意识。这就要求内审人员不断地学习财务及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如《会计法》、《审计法》、《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及相关的一些条例,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同时加强工作中的原则性,坚持按法律法规、制度办事,增强客观性,降低主观性,使内部审计更好的服务于企业。
综上所述,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工作其重要性越来越不容忽视,内部审计工作做的好,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对企业健康、良性、科学地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也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条件。加强和完善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是非常重要和刻不容缓的。
参考文献:
1.刘木贤.主编.审计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宁波原水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宁波 315192)(责编:廉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339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