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80后炒房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罗燕红

  要问现在谁最焦虑,那一定是80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今正面临着结婚、生子这些人生大事,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在为一件事发愁――“买房”。没房的要买房结婚,生子的要换大房,结完婚生完子的想把父母接到身边。房子成为所有人的心头好。今天记者带你认识几位同属80后、但凭自己的眼光、胆识、规划或勤奋工作有了自己的第N套房的有为青年。
  
  为了说明自己的苦闷和悲惨历史遭遇,有才的80后们作了一首打油诗:我们念小学时,念大学是不要钱;我们念大学了,念小学开始不要钱了;当我们不工作时,工作是包分配的;当我们找工作时,工作是要头破血流地去抢的;父母的房子是分的,我们的房子是勒紧裤带几十年也买不起的。
  金灏月、王雷、张莹三人却不同,他们都是靠自己一己之力、或是短暂借助了外力作杠杆的有为青年,不但早早买了房,还颇悟出一套买房经。
  
  买得大不如买得早
  
  最珍贵的经验无疑是买房早,三个人买房的经验和经济实力都在买房过程中逐渐累积。
  家境好、家产丰是80后买房的必要条件?我们的受访者并不这么认为。
  王雷第一个不同意。他说自己虽生在温州,但家境很一般,刚来北京时也做过蚁族。对那些正在观望、犹豫自己该不该买人生中的第一套房的人,王雷建言:“应首先想清楚自己在这个城市,是长期发展还是不久将离开;若确有需求,再加上有一定的支付能力和持续的收入预期,就该出手,其它想再多都没必要。因为:一、房价没有贵与便宜之说,只有贵与更贵之分。二、没有所谓的底,即使有,不要相信自己能抄到。”
  说起第一次买房,张莹说那时刚到北京,却已想清楚要长期在这生活,于是一个小窝、一个要落脚的地方成为必需,所以她执着地认为“晚买不如早买”。
  由于过去十几二十年都在老家郑州的宽敞大房子里度过,张莹非常受不了北京市区拥挤逼仄的房子,觉得住那样的房子里,心情会很压抑。可是自己钱又不多,根本就买不起城里的大房子。怎么办?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她选择了鱼,选择买郊区的大房子里做一条自由自在的鱼。
  金灏月第一次买房的岁数更小,早在他还念大四的时候。虽然这套房子付款者是他父亲,严格来讲不是他的第一套房,但却是他一手挑选和敲定。“觉得好才买,大不了自己住。”这是金灏月的观点。金灏月的父亲在当地有一个私人小诊所,母亲是家庭妇女,家庭收入尚可――但这样的收入若要拿到大城市买房,“那可是杯水车薪”。
  
  学会辨别真的机会
  
  王雷说,不管做什么事情,在起步时抓住小概率机会达到自我积累和腾飞很重要,上了轨道之后事情就容易多了。2006年6月,这一年王雷23岁,西安市北二环有一个房地产项目启动,因与该开发公司的一个中层员工是大学上下铺的同学,本着碰运气的想法,王雷交了2万元定金、以2500元/平方米的价格定下了一套120平方米、30万元总价的房子。王雷说,当时之所以价位偏低,是因为项目的手续尚未办全,有很大风险,由于早知此事,因此心里较有底,所幸的是后来手续办得很顺利。2009年,全国房价涨声一片,到7月该项目已近6000元/平方米,3年时间翻了一倍还多。
  “这是一次风险大、运气好的投资,换做现在我不会再冒这么大风险。” 王雷说,“当时吸引我的除了价格,还有很宽松也很另类的付款方式:不是一次性付全款,也不办按揭,而是首付50%,工程达到“正负零(编者注:指在主体工程中,地下工程部分完成,该进行主体地上工程部分时)”时交20%,封顶时交20%,最后交房再交10%。这给我分阶段筹款预留了时间,而升值部分也成了纯投资回报。”
  金灏月1997年到重庆念书的时候,重庆刚刚升格为直辖市,但无疑是四大直辖市里面发展程度最低的。那时他就觉得重庆会有较多政策倾斜,经济会有一个腾飞期,同时,重庆有非常鲜明的地域特色,也能满足外地购房者多样化的需求。
  “如今炒房、买房投资的确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是在很多地方还没有形成这个风气或者风气不浓,房价还很有空间。因此如果有心亲挖掘,重庆这样的机会还有。”金灏月说。
  虽然矢口否认自己是炒房者,但经历归根到底说明他还是个炒房者。2008年年底楼市低迷时,金灏月出手买了2套,到2009年秋天出手时价格几乎翻番。钱从那里来?现有房产的抵押,自己的积蓄,高薪的收入,高息向叔伯借钱,利用老家的民间游资都是途径,“这些途径省去了很繁复的手续,比较适用于预期回报很高的投资”。他很谦虚地表示2008年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没抓住对不起自己”。但是想想那时多少人还在等房价再跌,就会感叹馅饼只会砸那些有准备、有眼力的人。
  
  循序渐进、越买越好
  
  媒体常说,1998年房改全面启动,人们从分房的习惯里走了出来。可金灏月说他从来没有分房的印象,只有买房的记忆。小时候父亲的诊所换了几次店面,全家也跟着搬了几次家,自己就曾跟着父亲四处去看店面看房子。虽然家中并无人炒房,但耳濡目染,无形中学会了很多东西。
  2004年从港大硕士毕业后,金灏月到北京发展。因为有自住需求,一年后,他在魏公村买了一套新房。这套房是他自己看楼盘、看户型的,也是自己付钱。买房是奔着自住去的,也没想以后还要换房,所以一咬牙买了一套四居,单价8000多,150平。“贷款我还在还,如今升值多少,大家都能看到。”“如果当时有现在的经验,应该买两套小的。”金皓月说。
  两年后,他换工作到国贸后,升职又加薪。“为了更好地上下班、更好地工作”,难忍交通之苦的他把重庆的房子卖了,还了父母的本金,在东三环买了一套二手小户型,50平方米。
  金灏月说自己买房的初衷都不是想卖,要么觉得有需求,要么觉得东西好,值得买。因此他坚决否认自己是炒房者,生活的重心“是想着发展事业和自己在职场上的成长”,曾经为了积累历练,也为多赚钱享受Global Pay,他接受了公司外派非洲的工作安排。
   “我其实是个白领。”金灏月的口吻颇有几分像《喜剧之王》里的周星驰。“对普通城市人来说,认真工作、发展好职业是第一位。这才是社会的主流和社会发展的支撑。全民炒房,这事儿太吓人了,但是机会来了可以做一做。”
  张莹的买房故事是典型的“郊区进军城区,农村包围城市”。
  2006年8月,张莹第一次在北京买房,买在了燕郊。买房的时候,虽然也考虑了位置,但最主要想的还是环境。这套房子的环境非常好,清幽宜居,房子本身条件也很好,130平方米的花园大洋房,单价3000左右,总价才40万,由于是新房,没有什么额外的税费,而且那时燕郊正在做开发,有不少吸引人的政策。
  虽然张莹参与看房、买房,但买房却是合全家之力。她说,严格地说这套房是她父母买,作为以后的退休养老房之用,因此环境、宜居方面做了最大的考量。在认真地精装修后,张莹高兴地住进了这套房。如今,虽然父母还没退休,还在老家,但是平时也会偶尔过来小住,都对这套房子很满意。
  房子买在了远在河北的燕郊而没买在二环,没有十几套房,也没有资金游戏,你可能会觉得不屑,觉得这故事不好看。但是张莹买房的历程还在继续。因为觉得130平的房子始终是父母的,萌生了拥有一套自己房子的想法,由于北京的情况都更加熟悉起来了,于是又开始跃跃欲试地四处看房。而在自己的自住需求解决后,张莹惦记起了投资。因此,第二次置业的方向非常明确,就是奔着投资的目的去的。投资,她着重挑选了位置。
  一年之后,正是全球都在金融危机泥潭的2008年5月,她又在燕郊买房了,而且一次性买了两套。这两套房子就在燕郊进京的必经之路旁,在商业中心里。这次购房体现了张莹“好东西就要买入,甚至是追单买入”的投资思路:在前一天买了一套房后,觉得不错买得值――位置很好,价格也不贵,于是第二天又买入了一套,是同一栋楼的同一个单元,只是在不同楼层,楼下就是商铺,都是小户型,40多平,单价5000元,总价也就40多万,两套房的首付加起来不到10万。

  2009年11月拿到现房后,张莹出租了一套房,租金再加上500元就可以负担每月的按揭了。另一套则以完全毛坯的状态出售了,单价8000元左右。“现如今那一片的价都在1万左右了。”张莹说。
  今年3月初,张莹和男朋商量了之后,在城里南三环4号线和10号线交叉处买入了一套房。就这样,也不算太周折,张莹住进了城里。
  
  观察职业老手、边学边做
  
  炒房收益高,但风险也很大,炒房者就像在刀尖的舞者,在政策、房价走势间博弈,有时显得游刃有余,有时看上去焦躁忧虑,有时候也灰头土脸。
  王雷有自己的主业,是做外贸的。他说他的亲戚中有些是专职炒房客,他记得自己还念大学时,就看过他大姨手提包里有35把房门钥匙和到全国各地的火车票。
  “关注房地产市场10年”的王雷跟记者讲了他比较有印象的几个年头。
  2004、2005年,房地产市场遭遇了非常严厉的宏观调控,他亲眼目睹了老乡、亲戚遭遇了滑铁卢,有的人倒了,至今都没有起来。但也有人看准机会,转了行,用炒房赚到的钱创办了担保、投资等中介公司,专为房产投资者服务。2007年,各地的房价大涨,坚守阵地的他大姨炒房的利润达到30%以上,而那些投入到担保公司中的资本回报率能达到12%-18%。2008年,楼市寒冬里,炒房团的声音渐渐消隐,但王雷说,“每一次的调整过后,大家都会调整思路,开发新片区。” 2009年从3、4月开始,全国的房地产以高亢地姿态涨了一年。在上海,浦东、南汇两区合并后,“大浦东”成为温州人主要投资地区,一直到今。
  王雷观察很多温州人买房是感性甚至随性的,有时或许会做些调研考察,但也仅局限于在楼盘的周边走走,关注近邻的几个楼盘,觉得不错就下手。但买时会讲点小策略,比如要买5套房子,会问:“买10套,什么价?”得到报价后,他心里就有底了。等到真正出手,就会要求得到买10套的待遇,同时允诺带其他老乡来买。5套不算少,所以一般都能得逞。
  温州人的特点是针对一个楼盘,有人小试牛刀,然后重兵跟进,大家喜欢相互介绍、扎堆买。有时候成员之间还互相买卖,这样可以炒热价格,为离场做准备。但真正有钱的温州炒房客不会集体行动。
  王雷也总结了一些心得,好房子跟好对象差不多,要找要碰。早期,哪里有房展会、推介会,他都会去,留下自己资料,拓展信息来源。如今他跟商会走得更近,从商会得到的信息来源大都比较可靠优质,而且可以和其他人交流看法。
  “温州虽然有人很多人专职炒房,但家庭里,把炒房作为唯一营生的不多,常常是家中有一个人四处看房、炒房,另一些人在家开小厂,根据市场需要做些小商品、小饰品。年轻人大多都有自己的日常工作,或者上班或者自己做生意。”王雷说。
  
  那些买房教给他们的事
  
  投资的眼光是随着经历的增加而逐渐累积起来的,没有谁天赋异禀,生来就眼光独到、胆识过人。采访过程中,他们都表示,跟投资老手相比自己还很嫩,但是伴随着买房,他们学到了很多,急速得到成长。
  想起第一次买房,金皓月说最大的收获就是买房绝对是一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事情,要分析每个地方的特点。香港人常羡慕人“海景洋房”,凭空就愿意因为“海景”而让一套房子在原价基础上再加一倍。可在重庆,很多楼盘有山有水,居住品质很高,但大家却不愿意为高价买单。后面看盘多了,经验多了,才知道,原来在重庆人的眼中,江景、山景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稀缺资源,自住型的购房者绝大多数都不愿意为这样的景观资源而多付费。在他们心目中,项目的区位、周边的配套、交通的便利,才是考量一个楼盘好坏的最重要因素。
  而张莹也有追悔莫及的经历。她家中曾经在SOHO现代城购入一套精装修房,房子本身的条件相当不错,可是住了不久之后,发现那边比较吵闹,人员杂乱难忍,翌年急于出手,导致心态不够沉稳,以抓救命稻草的心态去抓买房者,错失机会,最后以仅比买入价高出1000元/平方米的价格卖出了这套房,而当时周边的价格大都涨了百分之二三十。
  
  后记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当有很多80后为有伴侣、没房子而担忧时,也有另外一些80后有了房,却为没有另一半而发愁。采访过程中,金灏月眼角眉梢颇有几分惆怅,而王雷更是愤愤不平“相了几次亲居然都是第一轮就被别人否决”。听后,相信没房产、或者投资房产没赚到钱的诸君会有几分平衡。采访结束时,他们离去的背影跟你我一样平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442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