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太阳能翻番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猛犸

  商业的考虑令人们不得不在成本和收益之间找到最好的平衡,人们开始寻找更好的材料,砷化镓开始重新进入视野
  
  日本地震和海啸引起的核电站泄漏事故,让各国对于核电的态度又变得更谨慎了一些。虽然和传统的煤电相比,核电的确是更干净更安全的能源方式,但是单单是“核”这个字,就已经足以唤起人们心中潜藏的恐怖想象,这种状况并非短期内便可以扭转。
  而且,和传统化石燃料一样,核原料总量有限而正在消耗,更好的核聚变发电技术还遥遥无期;在另一面,则是越来越大的能源需求,仿佛一方永远也填不满的贪婪大口。中国已经在2009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能源消耗量最大的国家,预计到了2035年,中国的电力需求会增长2倍,仅仅到2025年,中国新增的发电量就会等于目前美国的总装机容量。
  美国能源情报署认为,目前全球耗电量大约为1250万兆瓦,并且将在二十年后达到1690万兆瓦。而根据国际能源署的预测,到2035年,世界一次能源需求上升36%,将会达到167亿吨油当量。化石燃料依然是主导能源,但是它们的比例将逐渐下降,让位于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洋流能、水能、生物质能,等等――这些能源中的大多数,也只是太阳能的不同形式;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仅仅是直接利用太阳能,每年即可产出580太瓦左右的电能,足够使用四十年,而目前,太阳能发电量仅仅只有0.008太瓦。
  我们的太阳只是浩渺宇宙中一个毫不起眼的小点,无论是体积还是温度,都没什么特别之处。这颗黯淡的橙黄色恒星每秒钟会将400万吨的质量转化成能量,其中只有22亿分之一会到达地球,但是每小时到达地球的太阳能就已经足够人类使用一整年。
  那么,为什么不直接向太阳要能量?
  
  你是电,你是光
  
  法国科学家Alexandre-Edmond Becquerel在1838年发现,光照能让半导体的不同部位出现电位差,但是这种现象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关注。直到1883年,美国发明家Charles Fritts制备出第一块光电池,但是效率低得可怜:只有1%。
  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Heinrich Hertz再次发现了这种光能转化为电能的现象,并且一度命名为“赫兹效应”。1902年,Herts的学生Philipp Lenard对这种效应进行了整理,将之命名为“光电效应”,但是依然不明白产生这种效应的原因。直到1905年,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Albert Einstein发表了那篇《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发性观点》论文,才用光量子理论对光电效应进行了全面的解释。
  但是直到半个世纪之后,随着对于半导体材料的深入了解,人们才真正制造出有实用价值的光电池。1946年,美国发明家Russell Ohl申请了一个太阳能电池的制造专利,但是第一块太阳能电池,却是在1954年诞生于美国贝尔实验室。Daryl Chapin, Calvin Souther Fuller和Gerald Pearson在硅中掺杂了的其他元素的原子,终于制造出了转换效率达到6%的太阳能电池――与当年汽车发动机的能量转化效率差不多。虽然效率不高,但是它意味着人类终于进入了太阳能发电时代。
  虽然名为“太阳能电池”,但是它其实是一种利用光电效应的发电装置。当光线照射到半导体材料上时,会产生几种不同的光电效应;而作为能量来源,人们最关心是“光生伏打效应”(PV,Photovoltaics Effect),即光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掺杂了其他原子的半导体材料有些有趣的性质。作为最广泛使用的半导体材料,硅元素的最外层有4个电子,会与相邻硅原子共享,从而达到每个硅原子最外层都有8个电子的稳定晶体结构。当人们在纯净的硅元素中掺进磷原子的时候,情况就会变得不同:磷原子的最外层有5个电子,这也就意味着多出了一个没有与相邻原子结合的电子。当这种掺杂了磷原子的硅获得能量时,这个自由电子就会离开磷原子而四处游荡,试图找一个缺乏电子的地方(被叫做空穴)安身。因为拥有多余的电子,掺杂了磷元素的硅被叫做“N型半导体材料”,与拥有多余空穴的“P型半导体材料”对应。
  掺杂了硼的硅就是一种P型半导体材料。硼原子的最外层只有3个电子,自然地拥有一个空穴。当P型硅和N型硅放在一起时,N型硅中的电子就会向P型硅中的空穴狂奔,两者交界处的空穴会很快地被填满,阻碍了更多电子和空穴的结合,随即形成了一个二极管结构:P侧的电子可以容易地到达N侧,但是却不能回来。光子携带的能量将会释放电子-空穴对,涌向N侧的电子和滞留在P侧的空穴便形成一个电场。只需要一条连接P侧和N侧的导线,我们就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电流。
  在人们还没有意识到化石能源短缺的时代,太阳能电池也只能用于少数特别的用途,例如为无法接电的人造卫星提供能量。在20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时,各国才开始重视这种不依赖化石燃料的能量来源,而硅电池也开始获得了广泛应用。
  但是,即使使用最纯净的单晶硅,所制造的太阳能电池效率也只能达到25%,而无法获得进一步的提升;而成本更低的多晶硅电池的最高效率只有20.4%,就已经到了尽头。历经五十年的发展,却只有300%的性能提升,这种速度和现在这个遵循摩尔定律的信息时代显得格格不入;更何况这只是实验室数据,在大规模生产时,还要再打一个折扣。
  之所以太阳能电池的效率这么低,主要是因为太阳光中的光子所携带的能量不同。地球所接受到的来自太阳的电磁辐射,绝大部分的波长在150?4000纳米之间,而人类可以看到的可见光范围仅仅在390?770纳米之间。只有足够的能量才能够打开太阳能电池的电子-空穴对――对于硅电池来说,在25摄氏度左右时,这种被称为“带隙能量”的能量值大约是1.1电子伏特。一些光子没有足够的能量驱动电子,它们只会穿过去,就好像电池是透明的一样;而另外一些光子的能量又太强,多于1.1电子伏特的部分会损失掉。仅仅这两种效应,就会造成大约70%的能量浪费;而出于导电的需要,硅电池表面还需要镀上金属导线网络,又会损失一部分光能。
  而如果我们选择带隙能量较低的材料来制造电池,又会在增大电流的同时损失电压。最优的材料需要平衡这两种效应,而根据计算结果来看,单一材料制成的电池,最合适的带隙能量应该是1.4电子伏特左右。
  
  更多一点,再多一些
  
  出于商业的考虑,人们不得不在成本和收益之间找到最好的平衡。目前主要使用的太阳能电池有两大类:硅电池和薄膜电池。总的来说,硅电池的成本高效率也比较高,而薄膜电池的成本低一些,效率也低一些。但是最高的效率也只有四分之一,这并不能让人满意。人们开始寻找更好的材料,砷化镓开始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
  实际上,早在1956年,砷化镓太阳能电池就已经被发明出来,并且作为早期人造卫星的能量来源。在正常温度下,它的带隙能量是1.42电子伏特,还能够在600摄氏度时依然保持稳定,以及具有很强的抗辐射能力,是最合适的太阳能电池单体材料。
  但是在之后的几十年中,砷化镓最常见的用途却是在半导体产业。它的一些电子特性比硅材料要好,更适合用于高频率和高功率的场合。在上世纪80年代,人们甚至认为砷化镓将会取代硅而成为制造电脑的主要材料,而砷化镓的高成本,却让这种设想无法成为现实。
  不过,从90年代开始,砷化镓作为民用太阳能电池的潜力,逐渐显露了出来。1990年,美国太阳能研究所的Jerry Olson等人提出了使用磷铟镓和砷化镓制造双接面太阳能电池的方案,在没有经过优化的情况下,能量转化效率就已经达到27.3%,超过了最好的单晶硅电池。

  所谓双接面太阳能电池,实际上是一种“各取所需”思路的产物。不同材料的带隙能量不同,也就意味着它们可以针对性地吸收不同波长的光子。这种双界面太阳能电池把磷铟镓放在顶层,以吸收较高能量的光子;而带隙较低的砷化镓放在下方,用来吸收较低能量的光子。也可以说,这种技术的实质,是将磷铟镓二极管和砷化镓二极管串联了起来。
  2000年,Spectrolab开发出了磷铟镓/砷化镓/锗的三接面太阳能电池,获得了2001年《R&D》杂志评选的年度100创新奖。这三种材料各有所长:磷铟镓电池可以最有效地吸收300-500纳米波长的电磁波,砷化镓电池能够吸收600?900纳米波长的电磁辐射,锗电池的长项则是吸收900?1800纳米波长的光子。到去年10月,这种三接面太阳能电池已经能够达到42.4%的转化效率,是目前最高效的太阳能电池。
  但是,直接使用这种三接面太阳能电池并不合算――原因依然是成本。开发者在试图降低成本时,想到了一个好主意:使用类似放大镜的聚焦方式将太阳能聚焦到电池上,减少材料的用量,就能大幅降低成本。而三接面电池可耐受高温的特征,让这种设想变成了成为了商品化的太阳能电池器件。
  现在,这种聚焦式太阳能电池已经成了砷化镓电池的主流形式。然而问题也就随之而来:材料带隙能量和温度有关,为了保持高效运行,冷却系统是必不可少的部分;而为了保证聚光镜片的焦点落在面积不大的太阳能电池上,一套能够随着太阳的运行而自动调整方向的追踪系统也是必需品。仅就散热技术来说,就需要考虑热传导、对流、辐射等多种情况,而高倍聚焦的电池,又会对追踪系统提出更高的要求。砷化镓三接面太阳能电池的系统,比传统太阳能电池系统复杂得多,而随着系统复杂度的增加,组装技术也不能像传统硅电池那样粗放。
  这些问题,加上砷化镓等材料本身的成本,让这种高效太阳能电池的价格依然偏高。不过,技术问题总是可以解决的。例如,就在去年5月,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Jongseung Yoon和Sungjin Jo等人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论述了他们开发出的砷化镓生产新技术。这种技术可以生成由砷化镓和砷化铝交叠的多层晶体,然后再利用特定的溶剂,把砷化镓层分离出来。这种方法可以同时生成多层砷化镓晶片,也就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虽然目前使用这种技术制造的砷化镓晶片面积还偏小,但是毕竟展示了一种新的可行性;而散热系统和追踪系统所需的技术,也能够在几年之内成熟起来。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愈加重视,太阳能电池的未来必然是一条光明大道。在未来的几十年之中,我们将会亲眼见证可再生能源的兴起和化石能源的衰落;而我们留给后代的,也将会是一个更加洁净和更加充裕的地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539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