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支付结算服务的现状及完善途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马力为

  强化新农村建设,解决好“三农”问题,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我国启动了新一轮“新农村建设”和农业改革,目的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但是,落后的农村支付结算体系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支付结算体系基本情况
  2007年,全国县域金融服务网点为12.4万个,其中县域大型商业银行机构网点数2.6万个,从业人员43.8万人;中国农业银行县域网点数为1.31万个,占县域金融机构网点数的比重为10.6%;农村信用社县域网点数为5.2万个,占县域金融机构网点数的比重为41.5%。
  在支付系统网络建设方面,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20587家农村信用社、1035家农村合作银行、1664家农村商业银行、88家村镇银行接入人民银行支付系统。全国各省级农村信用联社全部建设运行了综合业务系统,并实现与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的联网。农村地区支付清算网络已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在非现金支付工具推广方面,人民银行组织开展的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已扩展到23个省(区、市)的5.2万个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和全国31个省(区、市)辖内1.5万个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营业网点。这一举措得到了广大农民工的好评。除此以外,各涉农金融机构发行的银行卡也得到了迅速推广和普及,尤其是在集贸市场、粮农批发市场以及涉农补贴资金发放等领域,银行卡和电话转账业务的普及率迅速提高。在比较发达地区的农村,支票、汇票、银行本票的使用量迅速上升,并部分实现了电子化处理。有的地区在农村已经推出手机支付、网上支付等新型支付业务,并显示出很强的发展潜力。
  为促进农村支付服务环境改善工作迈向新台阶,2009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改善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示范县建设的工作要求。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分支行依据辖区内经济发展水平和分布情况,选择了部分有代表性的县(市)作为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示范县,探索经验,以点带面,推进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的全面改善。截至2009年底,在全国145个省级示范县中,银行结算账户数达到1910万个,较2008年底增长44%,是同期全国银行结算账户增长水平的2.4倍;ATM机布放量达到了9401台,较2008年增长52%,是同期全国ATM机增长率的1.9倍;POS机的数量达到71443台,较2008年增长71%,是同期全国POS机增长率的2.3倍;联网商户56748户,增长72%,是同期全国联网商户增长率的2.2倍。这些数据充分表明了全国示范县建设取得的良好成效。
  
  农村支付结算服务存在的问题
  农村金融机构数量逐步萎缩,支付结算服务存在盲区。近几年,随着经营策略的转变,国有商业银行服务网点逐步退出农村市场,追求效益性的经营原则使商业银行的经营重点逐步向城市倾斜,使得农村的金融机构营业网点锐减。目前农村地区主要金融服务机构为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网点和少数农业银行,但受行政乡镇合并改革和风险防控的影响,农村信用社和邮储银行也在对部分网点进行撤并,导致整体机构数量逐步萎缩,难以适应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居住分散对支付结算服务的要求,造成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支付结算服务存在一定盲区。
  农村金融支付结算工具欠缺,制约支付结算业务发展。由于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和农业银行的支付结算工具有限,银行汇票、商业汇票、银行本票、网上银行、电话(手机)银行、全国支票影像系统等结算支付工具在农村地区基本处于缺失状态。农村信用社虽然是农村支付结算的主力军,但其支付手段还主要停留在传统方式上。邮储银行在乡镇的业务主要都是邮政部门代理,这些机构仅能为邮储银行代理个人存取款业务,相对于农村的支付结算需求难以真正发挥作用。同时由于农村金融机构的基层网点的人员设置、软硬件环境受其自身规模和科技力量等制约,适应能力不强,乡镇以下网点通常不具备办理银行卡业务的能力,同时缺少自助设备和刷卡设备(如ATM机或POS机),农村银行卡的推广使用面较小,现金支付仍是最主要的支付手段。
  农村地区非现金结算工具认知度低,现金交易习惯难以改变。一是针对农村的支付结算宣传不够,导致支付结算知识缺乏,对非现金支付工具认知度低。不少农村客户甚至不了解银行卡还具有转账、消费等功能,更无法使用和接受各类票据结算。二是相关结算知识的宣传过于强调专业性,很难得到农村客户的认同和接受。由于感到操作复杂,农村客户对新兴的支付工具往往不知道用、不会用。三是缺少专为“三农”服务的支付工具。目前除“农民工银行卡”等特色服务项目外,别无其他的特色支农支付工具。四是结算收费较高,极大阻碍了农村客户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支付结算的收费主要是按照交易金额的一定比例收取,并规定每笔收费的最低和最高限额。相对于农村支付结算单笔较小金额,收费标准就显得较高,且通常无法享受收费上限的优惠。面对非现金支付工具相对较高的收费,相较低收入的农村客户为节省费用,往往选择使用无结算费用的现金,而舍弃更安全、快捷的非现金支付工具。
  农村地区支付结算效率低下,银行卡受理环境建设落后。一是受网络、技术、人才、资金等因素制约,加之农村金融机构网点结算业务量小,难以消化支付结算设备的运行维护费用,导致现代化支付系统在向农村腹地发展时缺少支撑点,降低了共享资源的利用率。没有接入支付系统的网点只能通过其他行内系统由营业部代理支付系统业务,实现跨行、跨区域的资金汇划,增加了支付业务处理环节,延长了资金在途时间,资金结算效率较低。二是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商业不繁荣等原因,银行卡消费金额小,达不到特约商户的受理标准,银行机构对农村受理市场的拓展速度明显滞后于城市。主要原因是农村地区营业网点的经营收入无法弥补银行的巨额投入成本,制约了银行卡受理机具投入的积极性。同时,农村地区的特约商户多为农资公司、便利超市、小商店等中小商户,其本身利润较低,缴纳的交易费和POS机押金成为其经营成本中的很大一部分,且本身POS机利用率不高,这都在无形中压制了农村商户安装POS机的积极性。
  
  建设农村现代支付结算服务的实践
  农村支付结算服务的总体思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先进成果,以及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果,通过目前在广大乡村地区比较普及的电话网、计算机宽带网,发展以惠农卡为金融产品的主要载体,以转账电话、ATM机、POS机、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为主要电子化服务渠道,以短信通为服务手段的遍布广大乡村地区的金融电子化服务网络。通过服务模式和制度的创新,满足广大农户对金融服务的时效性、差异性的要求,从而基本解决农村物理网点不足所造成的农村金融服务缺失问题,最终建立起普惠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使广大农户享受到“平等、普惠”的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同时实现金融服务体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支付结算服务的实现途径。目前,适合乡村的电子化金融服务产品主要包括:惠农卡、转账电话、ATM机、POS机、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短信通,其中惠农卡和转账电话是农业银行面向“三农”推出的创新产品。惠农卡是附加了“三农”特色服务功能的借记卡;转账电话是在普通电话机上加装了刷卡槽,使它具备了转账、查询、缴费等功能,由于其购置成本低,非常适合在农村大量推广。
  农村电子商务的建设实践。针对农村流通领域普遍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以惠农便民为目标,充分发挥农村物流基地对区域内的辐射作用。利用移动通信技术和无线网络,有效整合涉农上下游商贸及信息资源,将移动电子商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物流配送、超市连锁经营所需信息流、资金流、物资流、商品流,实现四流合一、配套运行,最终形成以“服务三农,便民利民”为理念。形成以广大城乡地区市场为对象,以县域有实力的超市市场化运作为主体,以集约化采购和科学的物流配送为手段,以标准化农家店为载体,以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服务体系商务平台为支撑,以移动手机和“农商通”机具为终端,以“工业品进村,农副产品进城”、“网络目录销售”、“门店资金归集”为应用的全新商务模式。积极打造城乡电子商务产业链,尽快形成县域商业零售、物流配送、特色加工一体化市场,全面提高农村商贸企业市场竞争力,从而创建农村流通领域强势品牌,扶持广大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和农民创业致富。深层次启动农村市场,服务“三农”,振兴农村经济,走出一条企业共建,多方参与,推广有效的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服务体系建设商务模式,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

  
  改善农村地区支付结算服务的建议
  加快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扩展现代化支付体系辐射范围。一是在当前国家大力支持和服务“三农”政策下,政府要充分发挥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支付结算服务中的主力军作用,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减免税收、财政补贴等方式,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增设营业网点,扩大覆盖范围。二是利用和发挥好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支付结算服务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国家投入、金融机构自行承担、地方政府税收优惠以及向客户收取等多渠道方式,解决农村金融机构基层网点对接大小额支付系统的资金问题,畅通基层农村信用社汇路,尽可能创造条件使农村金融机构网点逐步对接大、小额支付系统,使其尽快得到安全、高效、多层次和低成本的现代化支付清算服务。三是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加大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投入,对银行卡相关配套设备,采取国家政策扶持为主,金融机构投入为辅的方式。政府对金融机构在农村投放ATM、POS机等设备实行适当的财政补贴,减轻农村金融机构和商家的高成本压力,增强其积极性。四是农村金融机构要发挥其点多面广的优势,依托现代化支付系统,改进结算方式,加大科技投入,完善服务功能,完善配套设施,不断提升服务手段和服务能力。
  建立适应农村的支付结算宣传机制,创新支付结算服务手段。一是加大非现金结算工具和结算知识的宣传。农村金融机构要针对农民金融知识欠缺的实际特点,注重对使用支付结算工具和结算手段的常识及现实意义进行介绍宣传,将广大农民引导到新金融产品服务体系中来。要把握好宣传形式、宣传内容和宣传对象三个方面,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手段,让农民敢用、会用、爱用各种非现金支付工具。二是积极鼓励农村支付工具和结算方式创新,针对农村地区居住分散、交通条件差等特点,加快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电子支付工具的业务发展,不断完善农村电子支付的交易规则,提高电子支付的安全性,消除农民使用的后顾之忧,为农村客户提供更多、更安全、更便捷的支付结算工具和支付结算服务,最大限度满足农村不同层次群体的结算需要。三是加快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发和推广对农村地区适销对路的金融产品。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在农村支付结算服务中的主导作用,立足“三农”,创新金融产品,要从推动金牛卡、惠民卡等银行卡特色服务入手,引导农民减少现金使用。
  政策扶持非现金支付,建立优势互补的支付结算服务体系。一是改革现行的结算业务收费模式,通过采取免费试用非现金支付系统业务、制订城乡有别的支付结算收费标准、财政专项补贴和降低农村地区的结算资费标准等措施,使农民切实感受到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便捷与实惠。二是强化现金管理,促进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推广,加快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竞争有序的多元化农村支付结算服务网络体系。加强金融机构对结算对象现金管理方面的硬约束,在降低非现金结算的相关费用的同时,逐步推行金融机构现金收付业务的收费制度,从政策上鼓励使用非现金结算。三是继续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机制的完善,以及粮食直补、退耕还林、生猪补贴等国家农业补贴政策的推行实施,并积极配合相应的非现金支付结算方式的跟进,引导广大农民适应便利的支付结算环境和灵活的结算工具。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570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