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物探企业的精细管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金林
【摘要】 文章从实施精细管理的背景、影响效益的因素两个方面,全面阐述了物探企业实施精细管理的必要性;从精细管理的内涵出发,提出了在当前环境下如何在项目实施阶段全面推进目标成本管理,将各项成本控制与企业精细化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提升企业的整体核心竞争能力,以期达到综合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关键词】 物探; 精细管理; 实施措施
近年来,物探企业在为油田增储上产提供优质工程技术服务的同时,大力实施市场化、国际化经营战略,市场区域逐步扩大,经济总量不断增加,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系统内部工作量总体不饱满、国内外部市场仍然封闭的环境下,物探企业明确了稳固系统内部勘探市场、开拓海外市场、进军新领域市场的工作思路,积极推进由总量规模型向规模效益型转变。进一步实施精细管理,努力提高整体经济效益成为必然的选择。
一、实施精细管理的背景
近年来,物探的生产规模、经济总量及经营收入有了较大的提升。经过几年的积累和不懈的努力,形成了内部市场、国内外部市场、国际市场等三个市场的格局,基本实现了逐步做大企业总量扩张的阶段性目标。但是,在总量扩张的同时,出现成本费用增速过快的现象。由于成本费用的增速过快,使得经济效益不理想,出现了收入增加但经营越来越困难的局面。物探企业系统分析了目前发展阶段的特点,确立了“努力打造一支作风过硬、技术精湛、经营高效、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物探铁军”的总体工作思路。尤其是针对总体经济效益不理想的现状,进一步明确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经营理念。这其中,实施精细管理,不断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整体经济效益,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如果说总量扩张是企业做大的必要过程,那么,提高经济效益则是由总量规模型向规模效益型转变的客观要求和必要保证。
二、影响经济效益的因素分析
经济效益是企业生产经营投入与产出关系的量化反映。在目前的市场格局下,本土市场、西部和南方探区以及国内的其他市场、国际市场等的物探作业收入水平一定的情况下,如何减少资源投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无疑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
从生产经营投入方面看,物探采集成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固定成本,包括折旧费、投资收益、职工薪酬、管理费用等;另一类是变动成本费用,这些费用随着野外施工工期及野外采集工作量的变化而变化。
近年来物探采集成本上升过快的主要原因有四方面:
(一)技术要求
1.覆盖次数:覆盖次数是被优化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关系到资料的最终效果。以往的常规三维地震勘探覆盖次数较少,目前高精度勘探在覆盖次数上提高了一个层次,由以往的20次提高到100-600次,提高了5-30倍,覆盖次数的全面提高就必须大大增加野外接收道数和激发点数,实物工作量大幅度增加,从而直接导致野外施工成本上升。
2.观测方式:反射面元内的炮检距分布是否均匀,关系到速度分析的精度。从早期采用的观测系统统计分析,相对较简单,接收线绝大部分在8条以下。而高精度勘探充分考虑到横向信息对迭前偏移处理的需要,大量增加接收线条数。同时,为了满足速度分析精度要求,排列长度加长,极大地增加了接收道数,大大增加了设备投入和人员数量。
3.面元:一个三维工区的反射面元大小的选择,对于能否完成地质任务是至关重要的。以往的三维面元逐步由大到小,采用最多的是25m×50m的面元网格。而高精度地震采集面元进一步缩小,至少达到25m×25m。面元的缩小就能够得到更多的地下信息,即使在覆盖次数不增加的情况下,工作量也要增加一倍。
4.施工道数:随着地质解释对地震勘探信息的需求增加,施工道数已逐步增加,以往的施工道数多为120道、240道、480道,最多达到960道,而高精度采集施工道数大幅度提高,且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施工道数的增加直接增加了野外施工人力、物力的消耗,增加了施工成本。
(二)野外施工质量控制要求及品质要求
目前,甲方对野外采集工程的质量控制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严,在本土探区表现尤为突出。
1.检波器必须挖坑埋置,为保证检波器的耦合效果,检波器必须挖坑埋置,并且要做到“平、稳、正、直、紧”。检波器挖坑埋置,一方面增加了野外施工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增加了赔偿费用。
2.野外施工必须做到不空炮、不空道:为保证野外采集地震资料的完整性,使地震采集资料不留缺口,物探在野外施工时,历来都以“不空炮、不空道”来严格要求,导致赔偿费用大幅上涨。
3.三级风以上时不能放炮:为提高地震资料的采集质量,避免外界自然环境噪音的影响,野外施工时,使用风力测速仪,在三级风以上时,坚决不施工。这样就大大降低了生产时效,增加了生产成本。
4.采取夜间施工的生产模式:由于本土探区部署的地震采集区块相对来说都是处于地表条件非常复杂的地区,环境噪音大,加之地下松软沉积层特厚,信号能量衰减大,为了提高信噪比,不得不采取白天摆放排列、钻井等作业,夜间实施采集作业的生产组织模式。这样势必要增加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5.地面调查与试验方面:为取得高品质的地震资料,提高激发能量,拓宽激发频带,一方面加强近地表调查工作等,实现逐点设计井深等生产因素;另一方面加大特殊震源的研制与使用力度。近几年来在震源研制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费用,并先后研制和推广应用了多种新型震源,如:延迟叠加震源,使用延迟叠加震源一方面需要加大井深,另一方面需增加导爆管雷管费用,按单炮使用2发导爆管雷管计算,比使用常规炸药多增加费用120元。
(三)社会及人文环境方面
由于地震勘探野外施工的地表形式多种多样,而为了取得丰富的地质信息,圆满地完成地质任务,不可避免的要穿过这些复杂的地表,同时也会对地表的建筑物及其它设施造成一定的损害。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种赔偿费用的标准也在逐渐增高。
(四)折旧、投资收益、人工费用方面
近年来,随着资产装备的引进,设备规模不断扩大,相应的折旧费大幅度增加。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下,上交的投资收益额和职工工资等人工费用也逐年增加。
三、实施精细管理的内涵和主要内容
精细化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过程、必由之路,是一项涉及人力、财力、物力,生产、质量、经营、技术服务等方面,是内涵丰富的系统工程。其基本要求是通过优化配置企业的人、财、物、技术、信息等企业资源,有效地开拓市场,积极争取有效益的经营收入,同时加强对成本费用的全面、全过程控制。通过实施精细管理,进一步增强施工能力和经营能力,既要为甲方提供好的技术服务,又能保障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主要采取的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树立“精细管理、创收增效”的理念
进一步解放思想,将精细管理上升到企业的战略高度。一是树立生产与经营相统一的理念,破除热衷于多投入、片面追求生产速度的而忽视经济效益的观念。二是树立安全与经营相统一的观念,正确认识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安全生产是经济效益的前提,经济效益是安全生产的目的,有了效益才能更好地促进生产活动,二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三是树立技术质量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观念。技术措施和质量保证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施工服务中的体现,既要为甲方提供好的工程技术服务,也要从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角度,同时考虑技术质量成本的高低。较高的技术质量要求有利于满足甲方的勘探开发需要,但过高的质量要求会对施工单位形成极大的成本压力,需要在两者间找到更好的结合点。
(二)完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科学合理地确定总体收支预算
按照积极而审慎的原则,合理制定总体的收支预算。在成本费用上,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及成本结构,进一步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贯穿始终的成本预算管理体系,将企业所有的成本费用纳入到预算体系中。
一要建立健全预算管理的组织体系,它是成本预算管理得以实施的载体。经营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委员会是企业的专门管理机构,主要职责是确定预算目标、预算政策和程序以及审议批准年度预算方案。
二要科学合理地确定成本预算目标。这是成本控制的依据和起点,也是精细管理的重要内容。需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预算目标制定要有鲜明的导向性,即制定预算目标的目的,既是为了完成企业的总体经营目标,又是为了加强企业管理。二是预算目标要恰当,既要体现先进性,又要体现可行性。三是预算目标要成体系,下层目标为上层目标服务,局部目标为全局目标服务,上层目标可以相对精炼明确,下层目标必须详细,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控性。
(三)注重成本过程控制,使生产经营费用支出处于受控状态
在成本的形成过程中,随时将实际发生的成本与目标成本进行对比,及时发现差异,及时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加以修正,以保证目标的实现。如前文所述,勘探项目成本是成本的主要部分,切实加强勘探项目的过程成本控制对有效降低施工成本意义重大。实际工作中,加强勘探项目成本的过程控制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通过科学合理的确定施工方案、优化施工安排组织,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消耗。
(四)完善成本管理的事后控制制度
主要包括预算差异分析和预算反馈两部分。在各项成本发生后,将发生的成本与预算目标进行比对,找出差异的原因并反馈给管理委员会。委员会定期召开生产经营分析会议,全面系统地分析指标完成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出现重大偏差的项目。根据不同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或建议。如果差异分析的结果是由于主观原因或是可控的,就要及时加强内部控制,完善制度,严格管理,确保目标的实现。如果差异分析的结果是由于客观原因造成,是不可控的,就要调整预算,使之适应新的需要。
(五)完善市场分析和勘探项目的经济论证工作,从源头上实现勘探项目生产高效率和经营高效益的有机结合,提高勘探项目的盈利水平
为此,要必须注重:在技术部门编制施工设计方案的同时,有关单位及部门要同步进行项目的盈亏分析,测算不同施工方案对应的费用支出情况及盈亏预测。企业根据整体资源优化、整体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决定勘探项目的施工安排。
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进一步加强精细管理,推动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基本思路是在已经实施精细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顺体制,搞活机制,完善措施,狠抓落实。一是在市场开拓方面,建立市场拓展机制,不断适应国内外市场开发的需求,在经营考核上建立收入凭贡献、效益论英雄的良好机制;二是在经营管理方面,进一步完善提高经济效益和经济运行质量的激励机制,调整完善内部考核办法,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由分餐制逐步向挣餐制转变;由考核产值总量为主向考核利润为主转变;由先干后算,向先算后干、边干边算、干完再算转变;三是建立健全内部定额体系,形成企业精细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运行机制及工作流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690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