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映成趣:话说“新”基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 琴
创新基金未必适合所有的投资者,也不见得它们在未来都会流行,但是它们相映成趣,确实给市场带来了清新的活力。
创新基金的发展可能会是一波三折的,也可能会面临不小的挑战,如何抓住其中的机会并迎接挑战也许是我们需要着重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基金产品创新,不管是对整个基金行业来讲,还是对投资者来说,其意义和影响都是深远的。一方面,产品创新给市场带来了活力和动力,可能将不断促进整个行业前进;另一方面,投资者可选择的基金产品也会更加丰富多样。我们不妨来关注一下近期比较热的三类“新”基金,分级基金、量化基金和指数型QDII。三者以不同的设计方式相映成趣,也广受投资者的关注。
分级基金渐盛
国内分级结构基金从无到有,从有到渐行渐盛,从在摸索中前进到独具一格,有些业内人士甚至冠以“2010年”将是一个“分级创新年”。可见分级从2007年的鲜有耳闻和首度尝试已经逐步渗透到了国内公募基金产品设计中。从比较宽泛的含义来说,结构化分级是指运用现代金融工程技术,对具备特定条件的金融工具的风险收益等要素进行结构化设计、分割与组合,改善风险分布和相应的收益配比状况,降低融资和投资成本,从而创造出的新型金融产品。
自2007年7月17日国内首只创新型封闭式分级基金面世以来,目前市场上共有7只分级基金,包括3只封闭式分级基金、3只指数分级基金以及2010年3月发行的1只主动开放式分级基金。纵观这7只基金,既有封闭式基金也有开放式基金;既有主动性投资也有被动型投资,但是一条主线将它们连在了一起:设计方式类似,7只基金中都有为了满足相对保守投资者设计的低风险份额和满足相对激进投资者设计的高风险份额。另外,又有一条主线将它们区分开来,即收益分配方式的差别。
从国内分级产品的特色来看,其核心主要是针对基金份额进行收益风险的重新设计,将基金份额分成具有明显风险收益属性的不同级别,从而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单从设计层面上讲具有一箭双雕之功用。目前分级基金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某种程度上也说明其适应了市场投资需求,这种缺口在市场中也确实存在。
某种程度上,杠杆效应可能是吸引投资者关注分级基金的一大因素。简单来讲,杠杆效应相当于高风险份额向低风险份额借入资金,将高风险份额资产与低风险份额资产混合起来进行投资,以期获得超额收益,同时允诺低风险份额某一基准收益率。此时,投资者需要警惕的是高风险份额在放大投资收益的同时也提高了风险。最后结果可能是高风险份额获得超额收益,也可能是损失翻倍。
实际上,投资者在关注分级基金特色的同时,也应关注基金的投资目标、投资策略等。分级基金首先是作为基金的属性存在,其次才是其创新性。分级基金的杠杆效应是在基金收益的基础上面做设计,因此假如少了基金本身获取收益的能力,分级基金的杠杆效应也必如空中楼阁,有时反而会收到相反的效果。
量化基金悄热
除了分级基金,另外一种类型基金――量化基金实际上也在悄然掀起热潮,各基金公司先后推出了自己的量化产品,比如嘉实量化、中海量化策略、长盛量化红利、华商动态阿尔法、富国沪深300以及2010年发行的首只量化基金南方策略优选,均跻身量化基金的主力军。
量化基金,简单理解就是依据数量化的技术进行资产管理,有别于传统的基本面分析,主要是运用数学理论和复杂的统计手段构建投资策略。自1971年富国银行发行跟踪纽约证券交易所1500只股票的指数基金以来,数量化技术便逐渐被人们认识,并运用到基金产品设计中,由此量化基金应运而生,自成一派。海外量化基金的优异表现,曾经一度引起很多人的驻足,而这种思路也逐步被引入国内基金产品设计当中。
从量化基金的定义其实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模型是其核心,模型的有效性是量化基金成败的关键。从产品运作的方式及特点来分析,量化基金的优势是比较明显的。
首先,由于量化基金有别于普通基金的运作模式,相比于普通基金依靠基金经理做决策该买卖哪些股票,在什么时候交易,量化基金最明显的优势在于,计算机模型的处理效率远远高于人脑,这令计算机在海量股票选择中占有绝对优势。其次,量化基金的研究成本比主动管理型基金要低得多,成千上万只股票如果单靠分析师去研究并挑选,研究成本会很高。而量化基金主要依靠计算机模型来做决策,相对而言,研究成本会比主动管理型基金低。最后,可能也是量化基金最重要的一个优势,即比较严格的风险控制流程。多数量化基金的模型会按照基准指数的投资组合去挑选具体的行业和股票。这个流程会降低主动管理型基金经理凭主观推断和情绪化去选择某一行业或者某只股票的风险。
由于量化基金的这些优势以及业绩上的优异表现,此类产品在国外一度为很多投资者所津津乐道。据一份研究资料表明,从1981年至2000年,使用了数量化技术的增强型指数基金普遍都战胜了它们的业绩基准。然而近年来量化基金失效的现象以及量化基金的黑箱子使所有人开始重新审视量化基金的有效性和未来。
首先,从模型的结构来看,量化基金模型结构上的相似性将直接影响模型的有效性以及流动性问题。其次,从模型的功能性角度看,根本上说数量化模型最主要的功能即是通过有效的识别因素寻找那些被低估的证券,发展之初,可能证券间的相关性不是很强,模型对识别错误定价的证券是有效的,但是随着市场的发展,相关程度也不断增加,有效性可能会减弱。最后,从模型的具体操作来看,量化模型主要是根据历史数据来构建的,所以它吸收新信息的能力是比较缓慢和迟钝的。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或者发生某些重大事件,如基本面上的变化等等,其有效性很可能就会受到影响。
目前来看,量化基金有优势也有劣势,如何扬长避短,引导量化基金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是量化专家们正在考虑的问题,也是投资者们需要关注的问题。
指数型QDII显优势
国内首只指数型QDII――国泰纳斯达克100指数基金的发行,标志着QDII基金产品设计另辟蹊径,将逐渐朝着多样化格局发展,未来QDII市场可能形成主动投资型产品和被动投资型产品共存的局面。
某种程度上说,指数型QDII的出现是国内基金公司在首次出海投资探索经验上对QDII发展重心的一个调整。从投资策略和投资方法上说,主动投资和被动投资很难说孰优孰劣,它们只是具有两种不同风险收益属性的投资策略,在不同的条件和投资环境下各自发挥的优势不一样,也将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然而现阶段,在海外投资环境相对复杂,海外投资经验和人才缺乏的双重挤压下,指数型QDII的优势性可能更甚于主动投资型QDII,并可能成为QDII发展的主流趋势。
从产品本身的角度看,指数型QDII是一种被动型的投资方式。相比于主动投资型QDII,它的优势主要有:第一,成本较低。相比于海外主动投资巨额的投资研究成本,被动投资只是通过追踪某一指数来获取收益,投资研究成本较低。第二,操作难度低,容易管理。主动投资需要在相对比较宽泛的范围选择投资机会,如果对投资环境不熟悉,很难取得满意的收益。相对而言,指数投资更容易操作。第三,收益相对稳定,风险相对较小。被动投资更能分散投资,有效降低非系统性风险。另外,它的目标是追求平均收益,因此收益也相对稳定。
由于投资者的不同需求,多样化是其发展的必然方向,先入为主地抢滩各海外强势指数也成为各基金公司抢占未来QDII市场的战略性标志。从指数化投资在国外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目前在市场的地位来看,这种投资方式不管是从投资规模来看还是从长期历史业绩来看,都有很大的影响力。当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被动投资也将演变为主流的投资方式。以美国来说,从1971年首只指数基金的现身到2005年美国指数交易基金管理的总资产与传统共同基金持平,不难看出,其影响力不可小觑。
因此,未来指数型QDII很可能成为市场上的主力产品,并将逐渐获得投资者的青睐。这是目前大多数基金公司选择发行或者在积极筹备指数型QDII的另外一大动因。
(陈琴Morningstar晨星(中国)研究中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822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