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名窑(十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 昊

  第14章
  在景德镇郊外的刑场上,刽子手把刑刀举到半空中,宫中驿马己到跟前,传旨钦差高举皇上圣旨高声大喊:“刀下留人!”并大声喝道,“吴振江、马为民接旨!”
  马知县一听,顿时惶恐万状,从椅子上摔了下来,爬行过来接旨。
  吴振江则不断地叩头,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嘴上不停地喊:“谢主龙恩。”
  在大清皇窑厂,得福正在督陶府前门挂着白花、挽联。
  吴老夫人坐在佛堂前,拨着念珠,两眼呆滞,嘴里喃喃道:“南无阿弥陀佛,救苦救难的观世因菩萨,南无阿弥陀佛,救苦救难的观世因菩萨……”
  吴晋、吴亮他们跑回来,一看,情形不对,吴晋立马对着得福吼道:“得福叔,糊闹,下来。快、快换上红灯笼!”
  得福听后哽咽地说:“二公子,这是什么时候了,你还说笑……”
  吴亮乘这时,已跑到后院,他对着老夫人兴奋地大声嚷道:“老祖宗、老祖宗,爹、爹没事了!”
  老夫人仍木然地坐在那,没有一点反应。
  这时吴晋也带着得福进来。
  得福笑着对老夫人说:“老夫人,皇上圣旨到,老爷没事了、没事了。”说着又哽咽地哭了起来。
  吴晋看了他一眼,道:“得福,大喜的日子哭什么!还不快去准备爆竹,迎接督陶大人荣誉归来!”
  “是、是。二公子,我这就去,就去!”得福说着,兴奋得手足无措,转身而去。
  吴晋看着得福离去,他转身对着老夫人说:“老祖宗,皇上赐父亲黄袍马卦一件,官复原职,居四品。我们再也不用担惊受怕,又可以过上安稳的好日子了!”
  老夫人这时才相信,并明白过来,只见他手中念珠顿时一松,哗的一声掉在地下,眼泪从她那苍老的脸上滚落下来!
  大清皇窑厂内的窑工听到这一消息,大家都争先恐后涌向门口。吴振江在曾开、汪叔凡、李俊、饶希斋等陪同下走来,皇窑厂门口两傍,顿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大清督陶府当日,更是张灯结彩。
  老夫人在孙子吴晋、吴亮的掺扶下,也站在督陶府门口。吴振江见到母亲,独自上前,双脚脆下,对着她说:“娘,孩儿不孝,让你受苦了!”
  “振儿,快、快起来!”老夫人伸出手把吴振江扶了起来,她对着吴振江说:“振儿呀,我们吴家世代督陶、个个忠良,一心事主,公正廉洁,皇上是信得过咱们的!你要谢皇上,也要谢皇窑厂和镇上的这些父老乡亲。在我们艰难时,是他们挺身出来帮助咱们。我们吴家不是忘义之人,你要记住这个情!各位,苦难见人心,你们是吴振江的真实朋友,也是我老太婆的真实朋友,老身在此谢过了。”说着向着各位弯腰,敬礼。
  “娘,振儿牢记了。”吴振江流着泪,哽咽地说。
  “哭什么,孩子,今天是督陶府大喜的日子。快、快请大家到屋里坐。”
  当天,大清皇窑厂大红灯笼高高挂,一片喜庆。
  入夜,吴振江来到书房,他小心地拆开皇上给他的亲笔信,把它展开。看着皇上的来信,他眼睛顿时又湿润起来,仿佛感到圣上就站在他面前。
  “振江爱卿,当今朝庭内忧外患,英法等西方列国依仗锐坚大炮,对我大清虎视眈眈。目前能壮我大清国威并与列强一比高低者,千年基业的景德镇瓷业首推其中,爱卿务必精精臻臻,把皇窑厂管理好,把景德镇千年瓷业经营好,强我大清,不负朕意。”
  爱新觉罗・载氵恬
  光绪十八年二月初九夜
  吴振江一字一泪,待读完皇上书信后,泪水已经沾满衣衫。他深感皇上对他的信任,字里行间也感到皇上力志图国的艰难。随后,对皇上有一种一吐为快的感觉,只见他展出萱纸,拿起笔,挥笔而就,纸上写着:“皇上,臣一定竭尽全力,鞠躬尽瘁,以报皇恩……”
  窗外,皎月如昼。
  吴振江写好,封好后,轻轻放下朱笔,整整衣衫,从书房来到督陶府的后花园。
  景德镇高岭位于景德镇东面,距景德镇二、三十公里,地处于黄山的佘脉,面积大约二十多平方公里,此地是景德镇陶瓷生产的原材料主产地。每天这里人山人海,打石的锵锵声、矿工的号子声、炸山的轰鸣声,声声夹杂在一起,几里路远都可听见。
  吴振江和符大人他们到达高岭村时,已是上午十点。符大人坐在马上,指着眼前的村落问:“振江年兄,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高岭?”
  吴大人点点头,对着符大人说:“大人,高岭村,因山上住着一姓高的自然村庄而得名。他们祖先搬到这里就以做瓷为生,不过,要问他们在这里居住多久了?做瓷历史有多久?村上没人知道。只有史书上说这里是景德镇陶瓷最早的发源地。据老人说以前这里有很多窑厂、采矿厂、水碓房,后来也不知什么时候,做坯烧窑的瓷厂都迁到了景德镇,现在这里只剩下采矿厂、水碓房,已找不到以前窑厂的影子。目前这里采瓷矿厂大大小小不下三、四百家,我们皇窑厂在这里拥有十座矿,是最大的。正常时节,这里的矿工有一万,繁忙时,人员多达五万之多。”
  “五万多人?”符大人听后,有点不相信,瞪着眼,看着他。
  吴振江知道他不信,马上笑着说:“大人,这点没假。不过,高岭之土用了几千年,现在已开采到极限,为了保障镇上瓷业发展的后劲,我们近到周边的抚州,中到湖南,远到云贵都开设了矿点。现在,每天都有上百吨位的瓷土从外地通过昌江河运进景德镇,不过,目前高岭仍旧是皇窑厂主要的原料供应地,也是镇上民窑厂主要原料供应地。”
  晚上,他们落宿在高岭,深夜,高高的月亮悬挂在天空,她的光辉洒在起伏的高岭山上,月光与高岭白色的霜雾相互辉映,天地一片洁白。
  吴大人和符大人他们睡不着,都不约而同来到窗前,面对高岭的夜色,他们如痴如醉,思绪沉浸于眼前梦幻的美景中。
  符大人问:“振江年兄,景德镇陶瓷就是用眼前这些泥土做成的?”
  吴大人看着窗外,点点头说:“是的。世人都说瓷是火与土的结合,我到这才发现,它是天地交合的产物,是上苍赐给我们最美的东西。”
  “振江年兄,你对瓷真有见地。”符大人听后,他端详着手中的茶杯,看了又看,自言自语,“外面这泥土,转眼间化成了世界上最精美的东西,奇迹,真是奇迹。振江年兄,我看过很多瓷,为什么景德镇的瓷最白、最亮、最好?”
  “景德镇的瓷器与其它产地不同,细说起来,我们在生产时,所用的瓷土,多则十几种配料,少则四、五种以上,而其它产瓷区的陶瓷只有一至二种配料,最多也不超过三种,可以说景德镇陶瓷在起步的时候就赢了它们,加上祖祖辈辈、千百年沉淀下来的技艺和我们这一代人对它的创新,……”
  “所以说景德镇的陶瓷自然独步天下,无人能跟她争锋,是吗?”符大人接过话问。
  “目前可以这么说。”吴振江说,“古往今来,瓷艺人一直把高岭当成陶瓷的圣地。来景德镇时都要来看一看,问我为什么,我一两句话也答不上,不过,我一年常来这里看上几次。我想我今后告职,哪也不去,就到这里,找个地方,采集瓷土,做坯、画瓷,颐养终年。”
  “振江年兄,我看你对这块土地很有感情。不过,皇上不会让你告职的。”
  “符大人,此话怎讲?”
  “振江年兄,此次,贡瓷在鄱阳湖遇劫,护船官兵英勇战死,震动朝野上下,一些大臣要罢免你,有的甚至把此事与你先祖父联系起来,皇上可谓是力排众议。可是,这事未告一个段落,又冒出浮梁马知县奏章,说陶瓷祭兰技术是从皇窑厂漏出,皇上一时不知如何处置是好,当天只好早早散朝。第二天,马知县又送来急奏,说种种迹象表明,镇上发生一切是日本人背后所为,说你吴振江参与其中,为确保大清瓷业和皇窑厂的安全,要求朝廷取谛日本人在景德镇的一切活动,并把你调出景德镇。他这一手,可让他赢得了朝廷上下的盛赞,说他客观公正,大义禀然。有的大臣向皇上提出要给他封赏,不断向皇上上奏要求处置你,皇上左右为难,李中堂此时又保持沉默。皇上在左思右想时,才下了这道圣旨,他怕你委屈,又亲自给你写下一封信,私底下要我一定要交到你手上,可见皇上对你用心良苦。”
  “大人,我只有竭尽全力,才可以报答皇恩。不过,你我兄弟不是外人,说实在的皇窑厂已到极限,景德镇瓷业的发展也已到极点。镇上瓷业不稳定的东西太多。皇上要我们以皇窑厂为龙头,把景德镇瓷业发扬光大,可事实是民窑各顾各家,形成不了合力,有的甚至被洋人利用,造成内部相互残杀。这几年,外夷各国,他们瓷业发展很快,规摸大,资金雄厚,特别是东洋日本国,后来居上,他们在市面上与我们争夺时,镇上瓷业往往败退下来。现在是皇窑厂的产品,没有市面上的发言权,我们引导不了市场。我左思右想,一旦民窑不行了,等他们形成气候,到时合围我们,皇窑厂独木难支。想到这,想到皇窑厂,有时我常是日夜无眠。有时太累了,我真不想干。马知县想干,如果他没有私心,我必举荐他。”
  符大人听后,感叹地说:“年兄,马知县虽说有野心,但能力不及,不是这块料。放眼天下,大清版图上就是你这里安祥、繁荣。”
  吴振江耸耸肩,淡淡地笑了笑,说:“不说这个了。大人,我离开皇宫这么多年,这里离京城又太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宫中当前情形如何?”
  符大人说:“振江年兄,不瞒你说,中日甲午战争以来,大清国力更微。马知县提出取缔日本人在景德镇的活动,但太后有所顾忌,反而下旨要马知县他好好按抚这些日本人。这更加激起年少皇上变法图强的决心。一些有志之士,纷纷上书提出治国方略,以夷制夷,太后也同意,但别看洋务搞得火热,光绪皇上踌躇满志,可太后骨子里保守,一些老臣围着她反对变法。宫中现已有帝党和后党之分,目前,朝中大权其实仍在太后为首的后党手里,宫中当前有一种风雨欲来的感觉,年兄,官场沉浮这么多年,我也累了。我想这次回去后,就告退回乡,到家乡开个瓷器店或古玩店,了此余生。年兄呀,你思想上也要有准备。”
  吴振江听后,一脸茫然。
  此时,月儿西沉,高岭大地上生起一片轻烟,朦朦胧胧,大地仿佛坠入梦乡。
  几只白鹭站在高高的枫树梢尖上,每隔一会儿长叫一次,相互间此起彼伏,像是低鸣,又像是歌唱,一阵山风吹过,树叶哗哗做响,惊扰它们的宁静,转眼间,它们便冲向夜空,振翅飞去,片刻消失在夜色中。
  符大人已睡,不时传来呼噜声。吴振江依着窗口,对外看得出神。(未完待续)
  (作者单位:景德镇市审计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863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