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农村支付结算体系的发展现状与改善途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林志华

  摘 要:近年来,我国农村支付清算体系基本建成,运行情况较好,但也存在金融服务机构单薄、传统结算工具占主导、资金清算系统欠发达等问题,笔者认为,市场利益驱动、结算方式偏好、硬件配备滞后、人员素质偏低是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因素,因此,构建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提供自助结算服务、畅通支付结算系统以及提高员工素质将有助于提高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的服务水平。
  关键词:农村;支付结算;改善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01-0083-03
  
  近年来我国农村支付清算体系已经基本建成,农村支付工具日渐丰富,支付结算服务进一步改善,适应了农村经济生活发展的需要,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善。
  
  一、我国农村支付结算体系发展现状
  (一)金融服务机构单薄
  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由三类金融组织机构构成:一类是国家金融机构,包括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二类是非银行金融机构系统;三类是民间融资组织。从国内金融改革的特点来看,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真正为“三农”服务的机构明显不足,不仅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撤并在农村的经营机构和部分县支行,而且农业银行也撤消了大批营业网点,导致相当一部分地区、县以下只有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两家机构,如此单薄的支付结算服务组织体系无法满足农村广大地区的金融服务需求。在国有商业银行逐步退出县域经济的同时,一些县域涉农金融机构的网点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减少,2006年,全国县域涉农金融机构网点数占比为56.3%,分别比2004年和2005年下降4.6和2.5个百分点。[1]
  (二)传统结算工具占主导
  近年来,农村支付结算工具日渐丰富和完整,已经从传统的现金、转账、汇兑、委托收款业务逐步扩展到银行汇票、商业汇票、银行卡、网上支付等业务,票据和银行卡业务比重逐渐上升,但传统支付工具仍是主要的支付结算方式,现金交易的数额较高。以浙江省为例,2006全省农村信用社上半午共发生支付业务1519.06万笔,金额15196.7亿元,其中票据结算金额9890.37亿元,银行卡结算金额695.22亿元,结算方式4611.11亿元,分别占65.1%、4.6%、30.3%,其余均为现金交易。[2]
  (三)资金清算系统欠发达
  目前,农村资金清算系统包括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大额实时、小额批量支付系统等。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是农村合作金融系统(包括农信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的第一个全国统一的资金清算平台,目前已覆盖了全国30家省级农信联社和深圳农村商业银行的84700家营业网点,其中20家省级联社的69500机构网点可办理实时汇兑业务,17家省级联社的5276机构网点可办理汇票签发业务,16家省级联社约38000机构网点开通并受理个人账户通存通兑业务。[3]农信银支付系统自2006年上线后运行情况较好(见表1),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汇路不畅,在途时间长、速度慢、环节多、查询查复困难等。至于大额、小额支付系统,由于加入支付系统的农信社营业网点偏少,支付系统的部分功能存在缺陷,农信社尚未成立全国汇票处理中心,这都使得该支付系统的效益不够明显,甚至存在风险隐患。
  
  表1 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运行情况
  
  资料来源:韩兆云.携手打造农信银行系统服务平台[J].金融电子化,2008,(6):19
  
  二、制约农村支付结算体系发展的因素
  (一)市场利益驱动
  为了规避风险,提高资金的运行效率,各国有商业金融机构均大大弱化了农村的金融业务,市场定位和经营战略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纷纷以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标,按照市场机制配置金融资源,根据成本收益原则撤并了达不到保本点的县及县以下的营业网点,努力向投资机会较多的大中城市增设网点;在资源配置上,将内部人才、资金、技术装备等重点向金融资源富集的城区分支机构倾斜。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县域国有商业银行机构网点数下降比例分别比2004年和2005年减少6309个和3582个,占全国县域金融机构网点减少数的62.5%和74.9%,金融从业人员分别比2004年和2005年减少3.9万人和2.3万人,占全国县域金融从业人员减少数的61.9%和65.7%。
  (二)结算方式偏好
  由于长期以来,无论是农民还是城市居民都形成了现金结算的偏好习惯,现金看得见、摸得着,能够瞬间完成结算,没有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因此倍受人们青睐。[4]相比之下,票据和银行卡等支付工具具有专业性强、手续繁琐的特点,再加上农村地区对此类工具认识不足,金融知识相对缺乏,因而应用程度较低。另外,银行卡的年费和工本费,以及农村地区刷卡手续费率和城市的一致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商户对刷卡消费的热情和农民办卡的积极性。
  (三)设施配备滞后
  农村地区银行卡受理环境建设相对落后,现代化的ATM机和POS机主要集中在县城和个别重点集镇,大部分集镇及广大乡村则几乎没有机具的投放,农业银行的自动柜员机、POS机的配备率近乎零,农村金融服务全部集中在营业柜台,还有很多网点仅一台计算机,要用来办理储蓄、贷款、结算、账户管理等多种业务,造成顾客等候时间长,既降低顾客使用结算工具的积极性,也影响了金融机构人力资源效益的发挥。相关调查显示,营业网点未开通现代化支付系统的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5]有的地区即使是参与了大、小额支付系统,但由于前期的系统集成及网络架设方面准备不充分,没有专用的网络线路,仍然沿用电话线拨号的传输方式,这样经常造成传输过程中上下账务产生不一致的情况,形成资金清算风险。
  (四)人员素质偏低
  目前农村基层金融机构大都只配备了2名一线临柜人员,而且大都没有经过系统的金融业务培训,操作人员专业素质的缺乏,使现代化支付工具不能物尽其用。例如大额支付系统下,一笔支付业务的平均处理时间不到一分钟,这种快速清算模式要求每一笔发送的支付业务都必须准确无误,否则将可能导致发起行垫付资金,而相当一部分柜员对该项操作不熟悉,或不遵守业务操作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业务的正常办理或系统的正常运行。
  
  三、完善农村支付结算体系的途径
  (一)构建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
  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的支付结算服务功能,保留农业银行在农村的营业机构,可以代理农村信用社汇兑结算业务,有利于解决农村信用社“汇路不通”的问题。另一方面,发展合作金融组织,有助于弥补国有商业银行退出该地区农村金融市场的空缺。[6]在经济基础条件较好、资金吞吐量大的东部地区,可将原有的农村信用社按照公司法的要求改组为具有法人资格的农村合作银行,以满足该地区对金融服务的高层次的需求;在其他地区可以建立具有法人资格的县级信用社,在乡镇建立信用分社,在村级建立信用合作所,赋予其适合农村特点的支付结算功能。另外,结合邮政机构体制改革的实际,充分发挥邮政机构农村、城市网点分布密集、信息化水平较高的优势,大力开展和创新结算业务。
  (二)提供自助结算服务
  借助农村地区推广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的有利时机,推进银行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银联信息处理系统,扩大银行卡受理范围,鼓励增加ATM和POS机具的布放,在经济发展较快的村镇安装ATM机,原则上一个乡镇安装1到2台,由人民银行协调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农业银行等机构进行布局。考虑ATM机投资成本较大,建议国家财政给子适当支持。在农村地区推广银行卡的最初几年,可通过免费办卡、开展刷卡有奖活动、加强银联与农家超市的合作等营销策略鼓励居民刷卡消费,减少现金使用。另外,依托农村地区的互联网,积极开发如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新型服务方式,以推广各类支付结算业务。
  (三)拓展支付清算网络范围
  进一步完善农村信用社自身的网络系统,使其尽快延伸到基层网点,从而为更多的农村信用社加入大额支付系统和小额支付系统创造条件。对于目前条件尚不具备的网点机构,可按汇划金额不同采取先开通小额支付系统,再逐步开通大额支付系统的办法,以缩短资金汇划在途时间。同时,积极探索通过现代化支付系统清算同城票据交换资金的模式,实现贷记业务票据截留资金通过大额、小额支付系统及时清算、借记业务通过小额支付系统清算资金,通过建立新型的票据交换组织模式和管理体制,确保借方票据及时、安全传递。
  (四)加速人才培养
  农村金融机构除了逐步引进高学历人才,还要针对现有的人力资源制定员工培训的中长期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结合支付结算业务的发展形势与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岗位轮训和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一线人员对金融业务知识的宣传不能仅仅局限于对产品功能的介绍,必须更注重对使用支付结算工具和结算手段的常识及现实意义进行介绍宣传,提高农村中小企业、农户、农民对非现金支付工具的认知和接受水平;同时以具有强烈要求和需要经常性使用支付结算工具的单位和个人为重点营销对象,确保宣传成效,在大力推广农村地区银行汇票的使用、试办商业汇票业务时,要注重防范结算风险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新华,王海生.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概况及政策建议[J].上海金融,2008,(4).
  [2]李虹.浙江省农村支付结算服务现状及对策建议[J].浙江金融,2006,(12).
  [3]韩兆云.携手打造农信银系统服务平台[J].金融电子化,2008,(6).
  [4]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课题组.农村地区支付工具推广使用中的问题和建议[J].济南金融,2006,(12).
  [5]郭鸣.构建高效的农村支付结算服务体系[J].上海金融,2006,(3).
  [6]李春英.对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再思考[J].学术交流,2006,(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898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