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葛柳燕
摘要:本文认为,高职院校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应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做好工学结合,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发挥校企合作的作用。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离不开企业积极性的发挥,工学结合需要企业的平台,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也离不开企业,如何发挥企业的积极性是重点。
关键词:工学结合 双师型教师 企业积极性
麦可思发布《2010年就业蓝皮书》认为高校最应改进的地方为实习和实践不够、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以及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不够。高职院校会计实践教学体系还不够完善,本文将从工学结合、双师型教师培养、企业积极性提高三方面展开论述与研究。
一、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学生浮躁情绪严重,积极主动性不高高职院校学生一般学制3年,其中前1-4学期规定学生在学校集中学习,第5学期原则上学校还会开设一些新课程,但如果学生找到实习单位可以办理工学结合手续,学生可以在企业里进行实习,学校的课程主要以自学为主,期末时参加统一考试。工学结合的初衷是非常好的,可以促进学生有目的地学习,通过实习学生对自己的将来职业有所规划,另外学校培养的学生毕业以后有去向,减轻了学校和社会的压力。但是很多学生却没有很好的理解学校的用意。在办理工学结合之后,学生并没有真正下到企业实习,也不回到课堂上参加课程学习。当家长问及的时候他的回答是学校暂时没课,当任课老师问及的时候,他的回答是实习单位不理想,正在寻找合适的单位。如今80后毕业生成为毕业大军的重要成员,他们更有个性与思想,因为这一代人的成长环境与上一代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中的很多人并不讳言,随时都有可能换个新工作。家境富裕的人甚至从没想过工作,这也导致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出现很多浮躁情绪。麦可思发布《2010年就业蓝皮书》。对2009届20多万名毕业生的网络调查显示,近四成毕业生在工作半年内就离职。调查显示,有38%的2009届大学毕业生在工作半年内离职。其中“211”院校离职率22%,非“211”本科院校33%,高职高专院校45%。大学生频繁跳槽纵然有很多原因,但大学生本身好高骛远,不愿意踏踏实实做事也有关系。这也成为一个社会弊端,建议学校在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时,也要加强正确社会价值的引导,不要让浮夸的社会风气影响到下一代,学校在开设会计职业道德等课程的同时应加入正确社会价值观的引导。另外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也是非常重要的,会计专业学生提早做好职业规划,能尽早准备踏入职业生涯所需要的技能,并把工学结合看做是迈出职业生涯的重要一步。
(二)缺少对工学结合的监督机制 工学结合也缺少相应的监督机制,学生在申请时,凭借一纸申请书和实习单位的盖章就可以申请到工学结合,在实习结束的时候学校主要凭借学生的实习周记和实习单位的盖章和实习单位给予的实习鉴定进行评分,在整个过程中缺少相应的监控机制,再加上学生本身缺少对自己的约束性,造成一些学生工学结合成了脱离学习的一种方式。也许可以从泰国“工读交替合作教育”模式获取一些启示。近年来泰国的高校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工作中,越来越重视与企业界的协作,校企双方共同开展合作教育。在合作教育中,学校与企业双方都参与学生课程的编制和检查,以及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和评审。工厂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一起,共同开展培养工作。学生在学习期间,到企业接受各种生产锻炼,学习与工作并举,与有关生产单位签订合同,在参加生产的同时,用部分时间完成工学学士课程的前半部分,部分时间转到拿工资的岗位上,安排各种作业活动,研究生产上的技术问题,落实设计工作,以及协助在职专业工程师进行技术研究。最后完成学位课程,其毕业论文常与生产问题有关。这种培养方式使得学生的学习内容与毕业设计密切联系生产的实际需要,在学习期间就熟悉生产单位的特点,学成之后马上成为企业的适用人才,而且工厂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一起,共同开展培养工作,监督学生,严格给学生打分,起到很好监督工作。
(三)学生对在学校接受理论教学存在厌烦心里中国的传统教学是学生从小学开始一直在学校接受知识,进入大学之后如果还是坐在教室里听老师孜孜不倦的教授,学生对一成不变的学习环境会产生厌烦情绪。另外我们的校外实践主要安排在毕业前夕,学生都疲于联系工作单位,根本无暇顾及实践。鉴于这个现实,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关于教学的时间安排。办学形式灵活多样的英国为培养企业适用的工程技术人才,许多学校实行了“工读交替制”的合作教育。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三明治”教学计划。这种人才培养方法分为三个阶段:学生中学毕业后,先在企业工作实践一年,接着在学校里学习完二年或三年的课程,然后再到企业工作实践一年,即所谓的“1+2+1”和“1+3+1”教育计划。此外,英国还实行第一、二、四学年在学校学习三年理论,第三学年到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实践培养方式。新加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推行“工读双轨计划”。该计划实行兼读制,学生每周有一天 (工作日)、一个晚上和星期六的上午到学院上课,其余时间都在公司边工作边接受训导员的实际工作训练。学生必须完成为期四年的课程才能获取工学院文凭。“工读双轨计划”扩大了新加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 我们国家的职业教学也可参考其他国家的模式,改变教学计划的安排,第一年可以安排学生在校内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如可以开设基础会计、会计电算化、管理学基础等基础课程,在第二年第一学期安排学生出去实践,第二学年第二学期至第三年第一学期再安排学生学习剩下的课程知识,第三年第二学期再安排实践活动,形成学生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学习模式,增加学生的趣味性和减少学生学习的盲目性。
(四)双师型教师缺乏 (1)不愿意上新课,懒得学习新理论。会计是需要终身学习的一门专业,特别是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过程中,新准则不断出台,旧准则不断被修订,有关财经制度和法律法规变化较大,相关知识更新的速度也跟着加快,这就需要会计教师不断更新知识体系。一些教师不想重新备课,不愿意上新课,尤其不愿意上中级财务会计课,只上一两门比较熟悉且变动性不大的课程。一些教师为了评职称,怕上课耽误了作科研的时间,不愿意多上课。有这些思想的教师应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灌输正确的教学理念。 只有精通业务,才能将正确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不至于误人子弟。另外许多高校实行挂牌选课制,即几名教师同时开一门课程,由学生选老师,选课人数与教师课酬挂钩,人数越多,系数越大,选课人数在某一标准以下的不能开班,这给了老师很大的心理压力 但同时也促使了教师不断更新知识体系。(2)教师固守1至2门课程,课程之间不交叉。会计专业课主要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税法及税务会计、审计等。一般学校会要求教师选择其中1到2门课程作为自己的教学方向,这样能为教师设定自己的发展方向,也使课程安排具有针对性。但是也存在一个问题,年轻教师没有机会上财务会计等核心课程,他们停留在基础会计、预算会计等课程上,因此会挫伤年轻教师的进取心。另外如果教师老是上同一课程就会产生倦怠情绪,而且比如上财务会计的老师从来不上税法课程,只对会计准则很熟悉,而对税法的相关规定不甚清楚,那么他教出来的学生的重心也会在会计处理上,税法对会计重要的重要意义也就不能体会了。再比如有些会计教师从来不上会计信息系统,或者对财务软件操作不太清楚,那么容易导致学生把手工账和电算化割裂开来。虽说“树业有专攻”,但也要求教师必须博才,不断吸收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知识,在承接课程时,倡导教师间进行交流和沟通,尝试承接不同的课程,保持自己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新鲜知识的注入。(3)教师下企业锻炼积极性不高。在财经院校中,会计是热门专业,学生很多,而且各个层次都有,如大专、夜大、高职、函授,有的教师一年要完成多达七八百个学时的教学任务,教师工作负荷增加,另外高校往往以科研作为评定教师职称的主要依据。教师平常忙,寒暑假要搞科学研究也成了教师不愿下企业锻炼的一个重要因素。应提出有效的激励机制,在经济上给予补偿,在评定职称时适当降低科研指标,加入实践工作考核指标,并适当提高它的参考比重。政府和学校必须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在职务晋升和提高工资待遇等方面,对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予以倾斜 。只有这样才能留住现有的优秀“双师型”教师,引进既有工作实践经验、又有较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4)教师实践场所不足,实践机会有限。一方面尽管国家已经制定了职业教育法,但目前与学校联姻的产业还不多,加上国家教育政策法规中对企业和有关事业单位的相关要求及政策制度不明确,多数企业不愿意接受教师参加定岗生产实践。大多数院校中尚未形成科技开发、社会服务的职教体系,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模式没有形成规模。因此,真正通过实际锻炼使专业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的教师数量非常有限。另一方面如果教师要凭借自己的能力寻找实践单位,就必须跟其他社会人员一起竞争岗位,要寻找合适的单位不太容易,另外找到了单位要完全在企业里锻炼,学校这边的工作没人做,也会存在心里顾虑。
二、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对策研究
(一)加强政策的引导,完善政策法规,进一步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单靠学校一方力量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需要各级政府在政策和制度方面加以引导。政府应当发挥行政职能,在资助、评估和统筹协调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1)制定资金扶持政策,推进政企校共同分担。政府要通过专项补助或长期贷款等形式给予企业在职业教育投入上必要的资金扶持。另外,政府要建立校企合作专项资金,主要资助企业的兼职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教材建设;资助职业院校和企业联合设立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合作建设实验室或生产车间;资助职业院校为学生在实习期间统一办理意外伤害保险;资助接纳职业院校学生实习企业所发生的物耗能耗;对职业院校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产品研发、科技攻关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给予资助或奖励。此外,在现有的政策体制下,积极探索建立政府、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承担职业教育经费分担的机制。(2)加强政府政策规范。完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政府通过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确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法定责任,明确企业在培养和使用人力资源中的法律责任、义务。就目前来讲,通过对税收法规的修改,强制企业将人才培养的法定义务落实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之中;通过保险法的修改或明确投保主体,使企业规避各种风险;通过工商、评级等手段监督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实际作为,通过企业努力取得实际业绩,并以此为依据减免有关费用,从而得到应有的回报;完善与落实市场法规,避免企业投入后人才的流失:一方面完善与落实市场法规,使区域劳动力市场逐步法制化、规范化,另一方面建立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保障及补偿机制,以此防范流动性风险,避免企业投入后人才的流失。 通过制定规范的校企合作管理文件、协议文本和相应的操作实施细则,约束校企双方,保障合作各方利益,从而增强合作的动力。 (3)政府政策优惠。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应给予包含实际利益(如减免税额)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主动参与到校企合作的全过程。如德国政府规定,企业接受学生实习,可免交部分国税;英国政府对安排学生实习的企业,可根据接受学生的数量免交教育税;澳大利亚则规定企业必须拿出工资总额的2 % ,用于教育培训。我们国家一些地方经济转型,为校企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郑朝阳介绍说,目前劳动部门已制定了优惠政策,如校企合作支出,可以按照国家规定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给予优惠;企业委托技工院校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按照国家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对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按国家规定给予相应税收优惠;校企共建的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可按地税的有关规定给予营业税减免的政策优惠。相信这些政策会促进校企之间更加紧密地合作。除了在物资上进行奖励外,各级政府要制定职业教育奖励政策:对积极与职业院校合作开展职工教育和培训并取得显著成绩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表彰;对在校企合作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企业家,也同时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并授予荣誉称号。 (4)行业指导委员会介入。建立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平台网络服务系统:政府通过引导市场来发展服务机构,建立校企合作网络服务系统,为学校、企业、社会各界提供便捷的产学研合作信息、人才信息、技术信息、合作项目信息等,从而为合作各方节省信息成本,降低交易费用,优化信息组合,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风险。在国外的职业教育中除了政府的支持外, 行业协会的帮助也非常大。如果说政策支持是间接的话, 行业协会的支持则是直接的。做好会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学校可以通过一些当地的工商企业协会、会计审计行业协会联络实习单位。目前一些学校已开始这方面的尝试, 如有些学校通过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联络, 安排学生进入当地会计师事务所实习。一方面, 行业协会的力量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很多企业都非常看重行业协会的作用, 如企业的产品标准就是由所在行业协会制定的, 其权威性不容置疑; 另一方面, 学校通过行业协会的联络也便于集中发现一定数量的、合适的实习企业。另外, 学校也可以利用其人才优势, 为行业的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做到双赢。
(二)学校要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吸引企业参与学校办学(1)科学分析企业的职业教育需求,寻求企业的利益切入点。每个企业有不同的发展战略,其具体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必须科学分析、因地制宜,寻找企业利益的切人点。职业院校应充分考虑企业长期经济和日益和战略目标的需要,把重点支持企业的组织目标和满足企业短期利益与现实需求结合起来。会计师事务所是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会计师事务所对会计人员的需求较多,又因为会计师事务所业务繁忙,工作量大,人员跳槽比较频繁,在年报审计月份需要较多的临时会计人员,鉴于此学校应在年底及时派送学生到事务所实习,既能帮助事务所解决助理人员短缺的局面,又能给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对于一般生产企业,其主要业务是生产产品,企业的主要人员是生产工人,还有一部分管理人员,企业要长远的发展,就需要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投入,学校在这方面可给予积极的资助,学校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及时为企业开展各类在职员工培训,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并且建立开放性、多功能的区域性技术服务平台,为区域内行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从而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同时学校也可以利用该类型企业做外校外实训基地,因为它们虽然会计部门人员不多,会计办公场所不大 ,但一般有专门的生产车间和大型的生产线,可以为大学一年级学生提供认知实习,此时,学生的主要实习场所不是安排在会计部门,而是在生产车间,让学生认识企业整个生产流程,增加学生对企业的实际印象,在实习中也可以邀请会计部门专业人员给学生讲解会计流程,并让学生认识常见的会计凭证,增加学生对会计工作的了解,这种认知实习安排一般半天即可,不会对企业正常工作造成大的影响,应该能被企业接受。将企业引入校园内,学校免费为企业提供办公场地,企业只需要投入设备和人员即可,但前提条件是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实训的机会,采用这种形式后,对于企业而言,可以不支付办工场所租金,从而减少经营成本;对高职院校而言,如果将企业引进,可以将校内外实训室合并,减少实训设备的投入。同时,企业进入学校后,学生和老师可以就近在企业参加实训,减少了校外实训中组织和管理上的麻烦, 这种形式也可以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双方权利和义务更为明确 这样的合作单位也只能选择会计师事务所或会计公司 因为,会计师事务所和会计公司开展工作不需要大型设备和机器,主要依靠人力资源,因此,对办公场所面积要求不会太大。“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也可称为“订单”教育。它一般是指学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订单式人才培养,能直接为企业服务。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可以签订一系列协议等,保证企业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能为企业所用,不让企业白培养自己所需的人才。(2)企业要努力利用各方面的资源,积极寻找校企合作。加强沟通交流,密切校企关系。首先要建立校企沟通机制,通过校企高层领导人之间互访、中层管理之间互动、教师与技术人员之间互帮,加强感情,增进校企双方互信;其次要加强信息反馈和情况通报,对学校毕业生情况、改革发展重大事件、重要政策调整等信息及时向企业发布,同时关注企业的发展变化,并及时给予信息回应,增强他们对学校的认同感;再次要充分利用校友资源,通过校友会等纽带,加强与校友之间的经常联系,互通信息,增强校友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为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奠定基础。 利用校友会出面联络校外实训基地 国外很多学校非常重视校友会( Alumni Association) 的建设, 注意发挥校友会的作用。认为校友会是联络校友感情, 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的有力工具。这些学校的校友会也为学校的发展积极献计献策,捐钱捐物。国内高职学院的校友会建设的潜力还非常大, 如果重视校友会的建设, 很好的利用校友会出面来联络成功校友所在单位作为校外实习基地, 则既可以增进校友感情, 又解决了学生实习的问题。加强与职业介绍中介机构的合作,职业介绍中介机构由于其掌握着用人单位招聘信息与求职信息, 学校可以通过加强与其合作, 为学生联络校外实训基地。学校可以选择对这些机构参股合资, 或与其签订相关协议, 明确优惠的推荐实习费用标准。
(三)企业应更新观念,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双方互动机制 在今天产业结构技术升级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周期缩短,职业岗位的技术内涵大大增强,技术创新成为企业跨越发展的核心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企业已经充分认识到,人才成为企业竞争制胜的关键要素。人才不仅指的是经营、管理、研究性的人才,而且更需要一支强大的高技能技术型人才队伍。如果企业缺少高技能人才,势必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企业对特色人才的不懈追求是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直接动力。建设一支极具企业自身特色的人才队伍,并不断补充这种特色人才,是企业实施人才战略的核心。所以企业仅仅关注高职教育的发展还远远不够,因为极具企业个性特征的人才通过社会化人才培养渠道是无法得到的,也就是说,社会举办的高职教育无法直接为某一家企业培养和输送已经个性化了的人才。所以企业希望通过合作办学的方式,培养极具企业自身特色的人才。这就是企业与高校合作举办高职教育的本质意义。
参考文献:
[1]常小勇:《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中国高教研究》2008年第2期。
(编辑 梁恒)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8005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