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尊道贵德”与生命涵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尊道贵德”是《老子》生命哲学的核心思想,它是老子提出的生命准则,同时还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世人可以通过体悟“尊道贵德”的生命意蕴,践行其生命精神,并始终秉持“慈”、“俭”以及“不敢为天下先”的生命态势以涵养生命本真,提高生命品质,从而获得幸福人生,实现生命价值。
  关键词:“尊道贵德”;生命意蕴;涵养生命
  【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671-7287(2010)03-0028-03
  
  “尊道贵德”是《老子》生命哲学的重要论题,也是老子提出的生命准则,同时还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诠释“尊道贵德”的生命意蕴,对现实人生,尤其是对世人的生命涵养不无借鉴意义。
  
  一、“尊道贵德”之生命意蕴
  
  “尊道贵德”出自《老子》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即言“道”生长万物,“德”繁衍万物,它们养育了万物,使万物得以一定的形态、禀性而存在、成长。“道”与“德”的共同作用,使得万物千姿百态,各有特性。“道”之所以被尊崇,“德”之所以被重视,并没有谁来强迫,它是自然而然的。老子这种“尊道贵德”的思想具有深厚的生命意蕴。
  在道家哲学中,“道”是最高范畴,指的是浑然一体的宇宙本体、永恒存在的世界之源及宇宙和自然的规律与法则。在老子看来,作为宇宙本原、价值之基的“道”,生成万物是自然运动使然。既然是自然运动,也就是不妄动,不非为,即“无为”(“无为”并非不为,而是顺应自然而为)。换言之,“无为”是“道”之常,是“道”的基本规定。它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推动万物而不居功自恃,统领、管理万物而不对其强加裁制、干预,即“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就告诫人们:凡事都要遵循自然规律,应当无为而为,决不能以任意妄为去干涉事物的发展,相反,应做到“唯道是从”。诚如是,人们便是“道法自然”,顺遂其天赋自然之性分,也就是畅达表现内在特具之“德”。
  在道家思想家那里,“德”字与“本性”、“天分”、“本分”意思接近,而非外在的行为规范、他者的强力约束。《说文》所谓“德者,得也”。得什么?得“道”,就是效法“道”而有所得,分得形而上之“大道”的一部分,独立为自个的性分(即“德”),形成有自己特质的个体性存在。易言之,“德”就是具体事物所体现出的“道”的本性和特质。可见,“德”内在于生命之中,并且,每一个体殊相的差异,也就在各自不同的“德”。“实际上,人对‘道’之所得(‘德’),便是将肉体感性之生活完全合一于生命中之‘道’,如此,便将人的有限之生活由‘道’的无穷之途径而趋于生命存在的无限,是为‘长生久视’,是为‘死而不亡’。可见,道家认为只有那种有“道”之生活,即表现生命永恒之生活才是有价值的”。
  
  二、“尊道贵德”与涵养生命
  
  “尊道贵德”是世间万物共同的生命律则。在中国文化视阈,人不仅是万物之一物,人更是万物之灵。人的生命不仅有其他生物共有的属性,人更秉持其特有的灵性,因而她又高于万物。郑晓江教授对此特有见地,他认为人的生命具有三重属性:亲缘性血缘生命、人际性社会生命、精神性超越生命。所谓亲缘性血缘生命,指的是人从父母那里遗传而得的最基本的生理生命,即肉身;“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生活于社会之中,与社会其他人和组织结成复杂的关系,其生命必然打上社会的烙印,此即人际性社会生命;在此二者的基础上,人还必然具有精神性超越生命――她是人之精神世界与动物相区别的本质所在,人应在生命历程中不断地丰富自我的精神生活,提升自我的知识、文化、道德等方面的素养,意识到超越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并努力涵养,渐次砺炼。惟其如此,方能获得价值的生成与生命的安顿。而且人之生命的价值,是不能从肉身体现出来的,只有在其人际性社会生命与精神性超越生命中才能显现出人为万物之灵的根本特性。只有在深刻理解这三种属性的基础上,尤其是通过对精神性超越生命的不断涵养,才能逐步提升生命的品质。
  那么,“尊道贵德”何以能涵养生命呢?《太上感应篇》托名太上老君,开篇明义:“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就是说,祸福本身并没有门路,都是人们自己的心态与行为方式的不同而招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同人影一样紧随人的一生,没有丝毫之差。其实,这就要求人们应该意识到德福的一致性,即应该意识到“任何人就其行为总和来说,德福一致是常规,德福背离是例外:德福必然大体一致”。老子不仅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而且还认为人们自己行为的善恶直接与自身生命之夭寿相关联,《太上感应篇》说:“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百日寿命为一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而且善恶功过,不仅仅指人的言论与行为,还包括人头脑中的念头,即如《太上感应篇》言“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
  由此可见,《太上感应篇》旨在教化世人应当遵从自然规律,从善戒恶,各自恪守本分,顺遂万物秉性,和顺人际关系,弘扬生命之善,其根本精神就是要“尊道贵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医”同源、同理。按照中医理论,人体内部各脏器经络能否“尊道贵德”,直接影响整个身体的安康否泰。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道:心是人体的主宰,人的聪明智慧都是从心产生出来的;肺好像宰相一样,主宰人体气机变化;肝如同果敢坚定的将军一样,一切谋虑都产生于肝;胆是最清虚的脏器,能不偏不倚保持中正,一切决断都产生于胆;心包经犹如心脏的臣使,心的喜乐都由心包透露出来;脾胃好似存放食物的仓库,食物五味对人体的营养作用,都是由脾胃的运化产生出来的;大肠是排除粪便的通道,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在大肠中转变为大便;小肠主管受纳食物,并将其分化为营养与糟粕;肾是人先天之本,肾气充盈则人身体健壮,并可强人脑力,增人智慧;三焦经主管疏通水道;膀胱是水液聚会的地方,津液藏于其内,经气化后生成尿而排除。这十二大“官员”必须恪尽职守,彼此协调,相互依存,不可缺位,也不可僭越。心是一身的主宰,必须善于调解,使脏腑各安其位,各司其职。体内脏腑经脉各就其位,恪守本分,其实就是各守其“德”,各尽本分,而且互不僭越,彼此协调,其实都是在尊“道”。惟其如此,机体方可和谐,人体才会健康。
  以此比照世人,深思每一生命个体对自己的“德”的操守、涵养,与自己的健康状况、生命品质之间,也是同样一个道理。世人常以官大为贵,以财多为富,倘若取财有道,合理合法,倒也心安理得;相反,若是不义之财,只能招祸伤身。“巴西医 生调查了583个贪官和583个廉洁官员。随访下来,贪官里面60%以上得了癌症、脑出血、心肌梗死;而廉洁官员患病率只有i6%,还没有一个死亡的。特别是福利局的16名官员,集体贪污,集体被撤职。平均年龄41岁,随访结果,16人中有15人得了重病,6人死亡”。可见,廉政乃为官之德,倘若官员不安守本分,不加强德性修养,其生命就会因涵养出了问题,其社会性与精神性生命也会受到不良影响,严重者乃至自入不归之路。
  前车之鉴,引人深思。因此,在现实生活与工作中,每一生命个体都应从善戒恶,安守本分,遵从自然规律,不可劳民伤财。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提高行事效率、和顺人际关系、保持身心健康、提高生命品质,努力使各自的亲缘性血缘生命、人际性社会生命与精神性超越生命皆达到和谐状态,从而获得幸福美满人生,实现生命价值。
  
  三、涵养生命之三大法宝
  
  老子倡导人们“尊道贵德”,强调德性修养,提升生命品质,并提出了“尊道贵德”之三大法宝――“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此三大法宝不妨借鉴作为世人涵养生命、取得事业成功、获得人生幸福的途径与方法。
  
  1 “慈”
  老子说:“慈,故能勇”,“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由于世人对待天下万物及黎民百姓都持有一种仁和慈祥的态度,为慈乃天地间之正道,履此正道,人将爱之,物且与之,上下揖睦,万众一心,所以“以战则胜,以守则固”。此论与孟子所谓“仁者无敌”。之义略同。“慈”与“仁”,既是一种心态,也是一种处世之方。
  
  2 “俭”
  “俭”的内涵有二:一是节俭、吝惜;二是收敛、克制。老子说:“俭,故能广”。在现代社会,人们倘若能克制过分欲望,抵制消费主义,节约人力财物,资源合理配置,国家就能富裕,人民就能幸福。另外,老子还提倡要聚敛精神,积蓄能量,等待时机,服务百姓,号召人们在生活中抱有一种勤俭节约的态度,而不贪婪嗜欲、放纵自己,应惜生贵命、视人如己。唯有如此,才能身心和谐,人各自安,社会稳定。以养生保健为例,对饮食来说,节俭可以养脾胃;对嗜欲来说,节俭可以集中精神;对语言表达来说,节俭可以蓄养气息,增长智慧;对应酬交往来说,节俭可以养身息劳……这都是生活的智慧,也是生命的智慧,值得借鉴,值得推广。
  
  3 “不敢为天下先”
  “不敢为天下先”也有两层含义:一是不争、谦让;二是退守、居下。如老子所说:“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总有各种关系,在上下级之间,位上者要管理百姓就必须在言词上对百姓表示尊重与谦下;要领导百姓就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百姓的后面。这里“以言下之”、“以身后之”,并非一种有图谋的手段,而犹如江海居下之自然,它符合“道法自然”的生命律则。
  如果说,世人能始终持有以上“三宝”,并且坚持修德利人,那么他就做到了“为政以德”,同时也便是在“尊道贵德”。他在修养自身生命的同时,又服务于百姓社会,也就在“以德济生”,在这种修己安人的互动过程中,渐次提升生命品质,逐步创造生命价值。
  
  四、结论
  
  总之,世人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应以“道”为尊,以“德”为贵,主动寻找并尊重为人处世之道(客观规律),体悟“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之生命智慧,注重“道法自然”、“为政以德”,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恣意妄为、不随心所欲,始终秉持“慈”、“俭”以及“不敢为天下先”的生命态势,善待黎民百姓,仁及万事万物,涵养生命本真,惠及周遭社群,在寻常琐事的行为过程中,开显生命内在的性分,释放生命潜在的能量,创生生命独具的价值,契合宇宙生命之大道,获取人生之幸福美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02563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