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西方学术界对20世纪20年代英法关系的研究述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西方学术界对20世纪20年代英法关系的研究有如下特点:1.从20世纪30年代到现在,研究的视点和成果不断丰富,总体上经历了奠基、沉寂、景气、繁荣和完善几个阶段;2.学术观点主要分为三派,研究方式和观点的变化折射了国际关系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两次争论;3.研究模式相对固定化,多从专题和事件两方面来进行研究。
  关键词: 英法关系;学术观点;研究模式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142(2006)04-0022-08
  英法关系是西方史学界长期关注的问题,目前仍为学界和政界津津乐道。从历史上看,英法千年恩仇是世界历史上最为典型和持久的矛盾。在欧盟日益发展壮大的今天,英法关系仍然是欧盟国家关系中非常微妙的一对。2004年在英法协约签订100周年之际,西方学术界出版了《跨越海峡之湍流:英法协约100年》,用以纪念两国长达100年的复杂合作关系,读后颇有启发。在该书序言中,法国总统希拉克对两国关系提出这样的希望:“我们应该把2004年作为英法的‘忠诚信任’年而开启英法关系的新时代。”
  那么西方学术界关于20世纪20年代英法关系的研究状况如何呢?笔者经过长期研究和整理,总结出如下三个特点:一是随着时间推移,研究的视点和成果不断丰富,总体上经历了奠基、沉寂、景气、繁荣、完善几个阶段;二是学术观点主要分为三派,研究方式和观点的变化折射了国际关系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两次争论;三是研究模式相对固定化,多从专题和事件两方面来进行研究。
  
  一
  
  有关1920年代英法关系的研究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我们可以大致将其分为奠基(20世纪30―40年代)、沉寂(20世纪50―60年代)、景气(20世纪70~80年代)、繁荣(20世纪90年代)和完善(2000年以后)几个时期。总体来说,初期由于资料限制及研究视点狭窄,问世专著极少,但这些著作开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新的国际关系理论,为以后的研究打下了基础。随后出版的著作大都以此为基础日益发展。
  1.20世纪30~40年代
  这一时期是有关1920年代英法关系研究的奠基时代,一些著名史学家从事实和理论的角度详细考察欧洲的国际关系及其特点。由于这一时期离事情发生时间较近,许多作者曾经亲身经历,因此写出的内容和观点有血有肉,从而开辟了国际关系史研究的新视野,出现了一些直到今天还是研究当时国际关系不可或缺的经典著作,并诞生了许多国际关系理论大师。这一时期的著作都不约而同地提出“均势政策”,并在此基础上开创了国际关系领域里的现实主义法则。最具代表性的是英国著名史学家爱德华・卡尔(Edward H.Carr)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国际关系的研究。他认为以英国为主导的欧美大国向法国提供的保证体系的夭折是造成20世纪20年代英法关系摩擦不断的重要原因。同时,以两次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史研究为基础,卡尔对国际问题的探讨进入理论领域,着重向人们强化对现实主义的认识。他认为:“权力与利益,两者仍处于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的中心……国际政治中不存在解决冲突的客观而公正的道义或法律标准。”在此基础上,卡尔揭示了国际关系的基本性质:在民族国家主权与国际关系无政府状态之间,存在着权力与利益这两个中心。这些后来都成为现实主义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原则。当然,卡尔对两战之间国际关系的认识是最广泛意义上的国家主体之间的关系,其中的现实主义理论仍适用于当时的英法关系,即寻求对欧洲大陆的最大权力和利益是英法外交产生对抗的根本原因。
  几乎同时,另一位国际关系理论大师阿诺德・沃尔夫斯(Arnold Wolfers)也提出了他的“均势理论”。均势理论是古老而又崭新的学说,对英国外交政策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历来是英国外交政策的主导原则之一。在本书中沃尔夫斯提出,英法对战后欧洲都实行和平战略,但是战略视点不同,英国寻求的是欧洲大陆的均势和稳定,而法国寻求彻底击垮德国的“压倒式和平”。在英国看来,法国所寻求的和平方式必然导致欧洲大陆的单极霸权,因此英国不断出台各种政策进行协调和反对,两者矛盾由此而生。可以说,沃尔夫斯的著作是把“均势理论”用于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研究的最成功之作。
  英国史学家威廉・乔丹(William M.Jordan)的著作则另成一派。乔丹首先从和平观念、和平会议、舆论反应以及协约国间合作机构的运作等方面论述战胜国对战后和平的安排,随后专门考察了赔偿、裁军、军备武装、安全等问题,并且论述了英法在这些问题上的分歧和合作。乔丹的著作成为研究20世纪20年代欧洲国际关系最具有开创性的代表作。
  在这些研究著作当中,对英法关系的考察是研究者无法回避的问题。但这只是他们研究的一部分,不是主体。即使如此,这些成果为以后对英法关系的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这三本著作有着大致相同的看法,即认为英法从战时的合作逐渐经历了不愉快的冲突,最终英国走上“扶德抑法”道路,压制法国,扶持德国;而法国则由最初的对德强硬,逐渐走上与英国协调合作处理德国问题的道路。
  有几篇论文值得重视,它们虽非专门研究英法关系的,但在当时颇有影响力:A.L.HerbertFisher,Lloyd George’s Foreign Policy:1918-1922,Foreign Affairs,v.1 no.3,1923。该论文较早涉足英国外交界代表劳合・乔治的外交政策研究,详细论述英国对和平会议、德国、近东等政策的实施及影响。此文对后来研究劳合・乔治的传记作者Peter Rowland(David Lloyd George:a biography,Macmillan,1976)、Martin Pugb(Lloyd George,london,1988)、Ian Packer(Lloyd George,MacmillanPress LTD,1998)的影响较大;Chester EllsworthSipple,British Foreign Policy Since the World War,该文是依阿华大学博士生Chester Ellsworth Sipple1931年写就的博士论文,研究重点是一战后英国均势政策实施及面临的大国对抗,书中资料相对匮乏;A.Chamberlain,The Permanent Bases OfBritish Foreign Policy,Foreign Affairs,V.9,no.4 July1931,该文是英国首相、外交大臣奥斯汀・张伯伦对英国外交政策的精辟总结,他认为英国应致力于促成法德和解,重建欧洲市场,尊重国际机制的作用。
  另外还有几本专著可以深化我们对这段历史的认识:Anorld Teynbee,Survey 0f International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02847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