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记者采访的几点要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4、5月份,河南省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培训在郑州如期举行,此次培训采用实战演练的模式对学院进行教导和技巧传授。本文针对在实战演练中,杜超女记者的采访技巧和采访要求,谈谈对广大学生记者的启示和教诲。
  关键词:实战演练;记者;采访;技巧;要求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6-00-02
  
  一、背景
  当河南的煤矿事故频发之时,省委、省政府一方面积极采取措施对事故的善后工作进行认真处理,另一方面组织专家、学者对河南各煤矿集团的负责人进行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学习和培训工作。
  4月份,第一批学员入驻郑州,进行为期5天的培训,培训的内容分为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理论学习(政府新闻发言人应对记者的技巧)和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实战演练(新闻发言人现场答记者问)。理论内容的培训,是由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专业老师进行讲授;实战演练的环节,记者是由大河报知名女记者杜超以及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研究生团队组成。我有幸被选拔为这场模拟演练的记者,有幸同有着丰富采访经验的杜超女记者一起进行现场采访。
  二、过程
  采访的过程(也即提问的过程)是惊心动魄的,新闻发言人与记者进行了一场精神和心理的博弈。新闻发言人是代表政府立场的,试图传播对己有利的信息,同时加强对有害信息的控制。而媒体则放眼整个社会,从大众的角度认识政府的立场,具有质疑政府发言的意识。记者的质疑是为了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使政府更好地执政,这既是对政府工作的一种推动,又能防止政府对信息及信息解释权的过度垄断,保证信息有效的公开,最终受益的是整个社会。
  整场模拟演练下来,“新闻发言人”都对杜超女记者的专业性、技巧性、辛辣性、尖锐性的采访由衷地赞叹,我们这些研究生“记者”也对她提问问题的方式、问题的内容表示震惊,演练结束后纷纷围住她,让她传授采访的技巧和介绍如何做一名优秀的记者。
  三、采访要求
  杜超女记者极具个人魅力,不但在其工作上有出色的表现,而且对我们这群缺乏经验却充满激情的学生记者有极大的关怀和无限的耐心。看着我们对记者工作的好奇、渴望、激情和认真态度上,她耐心给我们讲述了记者采访的要求:
  (一)采访时要有礼貌。如果说被采访者是知情者、是当事人,那么记者仅仅是个寻访人、探询者。记者不能因背负一定的社会责任而赋予自己某种特权,记者无权、也不可能强制被采访对象接受采访。居高临下的审判者的态度对采访没有任何益处。记者应该与被采访对象之间形成平等、尊重的关系。针对这次新闻发言人模拟演练,记者提问时首先要说:“主(副)新闻发言人您好!”,然后自报家门,介绍自己所在的报社。问题提问完之后,要感谢新闻发言人的回答,待允许请坐后,再平静地坐下。
  (二)提问的问题要简短、明确、清晰。杜超说:“没有愚蠢地回答,只有愚蠢地提问”。作为一名专业提问者,记者的某些言辞要字斟句酌、慎而又慎。有时新闻采访遭拒,其实原因就在于记者不恰当的提问,这种不恰当通常表现在说外行话、提问大而空、没有新意、指向性不强等。问得准确是记者提问的第一要求。记者的提问要能让采访对象迅速理解问题的意思,并迅速做出反应,提供记者所需要的有关新闻事实的信息,明确而不要拐弯抹角。记者应该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针对合适的对象提出问题。具体来说,就是问题不能过长,表达不能含糊,意思不能有歧义。比如针对被拐儿童获救一案有的记者这样提问:“据网友介绍,这次被拐儿童获救,一大部分原因是网友的发现、跟踪、调查、上报、解救,但同时政府也出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搜救工作,您认为在这个事件中,网友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政府与网友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动用如此大的搜救团队,是不是说明政府的执政能力、办案能力有问题?”这样的问题不但思路混乱,内容冗杂,问题有歧义,而且不利于新闻发言人读懂、听明白。
  (三)提问的问题要抓住问题的本质和焦点。杜超说:“问题能不能问到点子上,就看你的思维,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有深度、有质量的提问不但可以避开与同行的提问角度雷同,也可以使被问着不感到突兀,便于回答,从而使自己在最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多的信息量。其中抓取最有特色表现主题的典型事例和抓取具有新闻价值的生动细节是抓住问题本质和焦点的关键。记者的使命,就是通过一切合法的方法和手段得到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为此常常会提出一些锋芒毕露、难以回答的问题。提问不是给领导出难题,而是在正常行使记者的权利,代表受众行使权利,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因此,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要尽量提出尖锐的、触及事件本质的问题。记者在提问时偏爱援引发言人曾经说过的话作例证为自己的问题进行铺垫。援引发言人的原话容易缩短提问者和回答者之间的沟通距离,同时通过从对方的原话中导出与之相矛盾或相偏离的结论对发言人提出质疑,可以让质疑的力度更加夯实和厚重。比如宜黄强制拆迁造成的自焚事件,记者援引发言人的话:“您在事件发生后,责令有关部门进行5万元的赔偿,然而现实反映,这些资金根本没有到位,请问是什么原因?”引用的是发言人的原话,所以容易引起发言人的足够重视,另一方面也容易激起发言人回应和进一步解释的兴趣。
  (四)提问的问题是受众关注的、关心的、在意的。杜超说:“记者提问问题,要始终站在受众的立场上,提问的问题是受众关注的,最想知道的,与受众的切身利益相关的,能引起受众产生共鸣的。”新闻发布会是一个在规定时间内对记者提出的重大问题进行集中回答的特殊场合。新闻发言人回答记者的提问,是满足公众知情权的方式,是解释和介绍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的途径,因此记者提问受众关心的问题是行使受众知情权、监督权的另一种方式。比如河南瓦斯爆炸事故,公众最关心的肯定是这次事故造成的伤亡后果以及政府、企业采取的善后处理措施、事故责任人的处理问题等,记者提问时就应当把这些问题列入重点提问范畴。
  (五)善于从细节突破,养成追问的习惯。记者的提问切入点小,善于从微观角度出发,从新闻的某个细节着手,把大的新闻题材落实到细化的新闻点上,避免空泛提问。记者在提出问题后,如果遇到发言人避实就虚、疏漏回答等情况而得不到自己满意的答案时,往往会中断发言人的陈述,进一步追问。杜超说:“怎样形成对问题的敏感性,怎样学会从细节入手,关键是经验。阅历有利于提升作品的高度与深度。提炼角度需要靠思维训练,但是更要靠阅历的积累。见得多了,很多道理自然就明白了。”记者采访的目的,就是去求证,去挖掘事件的真相,有时记者需要了解比较宏观的情况,而更多的时候,记者需要了解非常具体的细节,因为细节对于报道是至关重要的。
  (六)敢于提问,勇于提问。背景资料是采访前的物质准备。首先,要了解新闻发布会的主题,查阅相应的背景资料等内容。其次,还要准备采访大纲,列出要提出的具体问题。在提问问题数量的准备上,要遵循“10:1”的原则,因为发布会面对的是一大堆记者群,而且时间有限,因此,有可能出现自己准备的问题被别的记者抢先提问的情况。信心和勇气是采访的心理准备。记者采访、奔波在社会海洋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会遭到矛盾和困难,会碰到失败和挫折。但作为时代的代言人,真理的追求者,不能寻找理由回避矛盾,更不能以种种借口畏难退缩;要经得住失败和困难的考验,要有知难而进,不屈不挠的风骨。杜超说:“只要你敢于提问,勇于提问,你就会在提问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就会慢慢积累到提问的技巧和方法。”对于新闻发言人来说,没有愚蠢地提问,只有愚蠢地回答。
  四、启示
  新闻采访是指记者为获取新闻对客体所进行的观察、询问、倾听、思索和记录等活动。是新闻写作的前提,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也就是说采访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适于向大众传播的新闻事实。不论采访的客体是自然现象还是社会现象,记者注意的只是为大众所关心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新闻采访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好的提问就是记者打开采访对象“话匣子”的“金钥匙”。提问得当不仅会使采访顺利进行下去,有时还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采访前的准备很重要
  所谓准备,包括一切知识、情况、政策、心理的准备。对自己采访范围内的有关业务知识,应尽量懂得多一些,广一些,深一些。如果你对某一事物的知识不够,应该在采访前补充必要的专业知识,知识越多,越能同采访对象沟通感情,也才能把问题提到点子上。在介入具体报道题目之前,要对国内工作的总形势有所了解,特别是对新闻题目所涉及的地区、行业、部门或人物的情况要尽可能地多掌握一些。有了全局的总情况,脑子里就有了标准,碰到问题就容易掂量出每个具体事物在全局中的地位和意义,才能确定采访时机、采访场合、采访方式,做到有的放矢,使新闻有针对性。学习与采访任务有关的党的方针、政策,了解各级领导部门在执行政策时的具体规定、见解和主张。了解人民群众对有关问题的意见、反映、要求,这是任何采访都不可少的,它可以说是指导采访工作的“指南针”。以平静、耐心、求教地心态对待采访对象,为采访对象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提问氛围,主要是便于沟通和交流。如果能够从采访对象最关心、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情和问题谈起,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提问要积极,问题要简洁明了、切中要害
  路透社一位资深记者在一次全国两会期间对人民日报记者说:“参加记者招待会,对我来说就像参加一场刺激性很强的竞赛。进入这种场合,我全身的神经都活跃,全部的知识储备都动员起来,很快就进入兴奋状态,你完全可以期待自己超水平发挥。”因此,记者一定要充分地参与到记者招待会的全过程来。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积极地调整心态,排除各种心理障碍。由于新闻发布会激烈的竞争性,记者要以竞争的心态参与进来,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抢座位,有机会的时候都要积极争取,举手示意,抢提问。采访提问的过程是对记者思想水平、业务素质、政治立场、社会活动能力的综合锻炼和检验。被采访者高质量的回答离不开记者高水平的提问,而乏味的提问只能得到乏味的回答。采访中记者应该多提能切中要害、有所创新、能触动被访者的关键性问题,这些问题也是整个采访的灵魂。
  (三)采访过程中,要进行深入的观察和认真的聆听
  当今时代是信息高速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获取大量新闻信息,所以观众看中的已不仅仅是新闻事实本身,而主要是新闻中的亮点。这就要求记者要做到观察采访。所谓观察采访就是记者亲临新闻事件的现场,通过眼睛观察事件的发展进程、事件所处的特定环境以及事件引出的结果,抓住新闻中的每一个细节,从而获得第一手材料,报道出令观众满意的新闻。
  采访对象的反应如何?采访对象看起来知无不言还是有所隐藏?在讲一个故事时可以打断采访对象,就遗漏的情况问一个小问题,或者仅仅试试对方的反应。运用记者在早期阶段获得的信息来进行判断,采访前关于他的预感是否正确。在采访中要注意倾听,从中找到记者原来没有想到的问题和线索。注意,记者有时在采访过程中会发现,事先选好的主题与实际的采访内容有可能有出入,在这种情况下要灵活应对,及时调整提问的内容。
  
  参考文献:
  [1]董广安.当代新闻采写方略[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4):66.
  [2]黄鹭军.论新闻记者采访技巧[J].海峡科学,2009,(09).
  [3]董玮.奥巴马被戳痛处反呛记者[J].现代快报,2009,(03).
  [4]杨正泉.新闻发言人理念与实践[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5]杜江.新闻发言人理论与实务[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6]刘建明.新闻发言人与记者的博弈难以避免[J].新闻与写作,2005,(12).
  [7]王春泉.新闻采访技巧[J].理论与实践,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8]梁一高.现代新闻采访学教程[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03140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