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牧区经济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分析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与农区相比较,牧区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特殊性。以内蒙古自治区呼伧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为例的实证分析,侧重于牧区经济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具体研究,充分肯定了以畜牧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三化互动”突破“三牧问题”的发展障碍;以牧区、牧业、牧民的协调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推动牧区加速赶超步伐,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战略目标的发展路径选择。
  [关键词]牧区经济现代化;“三牧问题”;“三化互动”
  [作者简介]李澜,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北京 100081;戴宏学,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常务副旗长,北京 100081
  [中图分类号]F127;F3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09)08-0111-06
  
  现代化,这是一个以现代工业、科技革命为推动力,引起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化社会转变以及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引起相应的深刻变革的历史过程。在这一历史性演变的动态过程中,经济现代化既是现代化基本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政治、文化以及民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世界上任何国家或地区推进现代化的必由之途。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历史阶段,广袤的非均衡自然空间与悬殊的城乡发展差距,使得现代化建设任务异常艰巨,特别是以牧区为代表的经济发展滞后区域,其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性探索则更具特殊性。文中研究区域即新巴尔虎左旗,简称为新左旗或东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西南部,北部与俄罗斯、西南部与蒙古国交界,边境线总长305公里,总面积2.2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为41922人,牧业人口与非牧业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46.1%和53.9%。全旗共有12个民族,蒙古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3.3%。和一般的农区相比,这里地广人稀、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牧业比重较高,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水平较低,而且在基础设施、人口素质、生活条件等方面亦存在明显差距。这既是推进牧区经济现代化的主要制约因素,也是形成牧区经济长期处于总体落后的重要原因。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作为典型的牧业地区,新左旗在经济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的积极探索和科学抉择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效,其实践过程具有很好的研究价值。
  
  一、牧区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三牧问题”与生态问题严峻
  
  新左旗牧区经济现代化是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大背景下提出的。尽管丰富的土地资源、水资源、风力资源、太阳能资源和地下矿产资源等为新左旗牧区经济现代化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但其在发展中所面,临着挑战和压力依然非常严峻。
  
  (一)“三牧问题”挑战牧区经济现代化建设
  一是牧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滞后。新左旗经济发展起点低、水平低,且自我发展能力不足。以畜牧业为主导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前工业化经济的特征明显,面临着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生产方式和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的艰巨任务。从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分析,牧区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受到历史原因和现实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整体水平明显滞后于其他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的任务更加繁重。从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生活条件方面看,由于地域辽阔,居住分散,投入不足,新左旗在道路交通、电力供应、通讯等方面的条件与其他地区相比差距较大。虽然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牧区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但是由于点多面广,利用率低,建设投资没有经济效益,无法覆盖到远离城镇的边远牧区。个别地区至今没有解决最基本的人畜饮水安全、供电、住房问题,加之草原的沙化、退化,牧区生产生活条件仍然十分恶劣。
  二是草原畜牧业现代化进程缓慢,经济转型困难。目前作为牧区主导产业的草原畜牧业,仍然是以天然草原为依托、以放牧方式为主的传统生产方式,它的生产特点和发展规律与种植业、农区畜牧业明显不同。近年来牧区实践证明,诸如饲料地补充、人工种草、划区轮牧等只能是补救性的措施,强制性地限制畜牧业的规模,成效不大。而禁牧、移民等做法相当于在一定的范围里取缔了草原畜牧业,是只能针对个别生态严重退化地区的极端手段,为权宜之计,并不能解决牧区的产业支撑问题,不能实现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总体看来,从经济实力、传统习惯、劳动者素质、组织化程度等多方面来衡量草原畜牧业发展,其距离现代化的产业发展目标还很远。
  尽管与现代化的集约畜牧业生产相比较,草原畜牧业作为一种相对落后的传统产业,存在着生产方式简单、生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低等种种弊端,但是,作为千百年沿袭而来的牧区传统产业,体现了游牧民族“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文化特色,有低成本、高品质等现代畜牧业无法比拟的优点,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短期之内是不能也无法以现代化的手段进行彻底改造和替代的。传统的草原畜牧业作为牧区最基本的生产方式还将大范围、长时期存在。
  三是牧民收入结构单一,贫困人口比重偏大。与农区大量农民外出打工不同,多数牧民由于受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居住分散、相互隔绝、与外界之间少有联系的生活方式、劳动技能单一的局限,一般只从事传统的草原畜牧业生产,除畜牧业收入外,基本上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同时,草原生态环境限制了畜牧业的发展空间和规模,导致牧民收入增长缓慢,增收乏力。加之自然灾害和市场价格变化给牧民收入造成的直接冲击很大,使得牧民收入极不稳定,有时一次自然灾害便会导致一些牧民家庭一夜致贫或者返贫。
  从一般统计结果看,牧区人均收入水平要略高于农区。但是由于牧区特殊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成本,事实上大部分牧区群众的生活水平低于农区。而且,由于草原畜牧业特殊的生产经营特点、草场流转制度的实施和牧民经营能力的差距较大等原因,导致牧区群体收入表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型结构,富裕户和穷困户收入相差悬殊,产生了相当数量的低收入群体,贫困人口比重较大。新左旗2007年日历年度牲畜调查结果显示,60%以上的牲畜集中在30%的人手里;而人均牲畜头数不足38头只的牧民占人口46.4%;无畜户826户,比例达到18%,属于极端贫困人口。
  此外,牧区人口老化、低素质化倾向也比较明显。近年来,由于国家的重视和支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迅速,成效明显,少数民族人口受教育程度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但是,由于牧区经济社会落后,生产生活条件艰苦,就业空间狭窄,教育水平的提高客观上为牧区高素质人口的不断外流创造了条件。这种现象不断持续的结果导致牧区人口老化,畜牧业从业人口低素质化,牧区人力资源严重缺乏,并形成恶性循环。
  
  (二)生态问题构成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压力
  新左旗有效草场面积2678.8万亩,占总面积的81%;森林覆盖率12.7%;天然草场辽阔平坦, 草场类型多样,牧草种类繁多,是举世闻名的呼伦贝尔大草原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呼伦贝尔市重要的生态区。近年来,巴尔虎草原沙化退化趋势明显,从1994年第一次全国荒漠化普查以来,新左旗沙地一直呈扩展趋势。20世纪90年代初新巴尔虎左旗沙化土地总面积为353万亩,占全旗总面积的11%;1997年沙化普查统计,沙化土地总面积为880万亩,占全旗土地总面积27.1%,较20世纪90年代初扩展沙地面积增加527万亩;2004年沙化普查统计,沙化土地总面积为1195万亩,占全旗总面积的36.8%,占呼伦贝尔市沙地面积的61%。与1997年对比,沙地面积增加315万亩,年平均净增45万亩,增速为5.1%。
  究其原因,近年来新左旗草原生态系统出现严重退化趋势,其中既有地质条件的原因,也有气候变化的原因。但是,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对草场资源的开发不当以及过度使用。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其他产业支撑,牧区主业――草原畜牧业独立承担着当地经济发展和牧民生活的沉重压力,随着需求增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牧业发展超过了草原的承载能力,直接影响草原生态自我修复能力的保持,形成“退化―超载―更退化―更超载”的恶性循环,草场沙化、退化日益加剧。以2000~2007年为例,新左旗牧业年度牲畜存栏量由123万头(只)增加到144.7万头(只)。而此期,草原沙化、退化面积由880万亩扩大到1195万亩,草原载畜量由135万羊单位下降到74.7万羊单位,牲畜头数增加与草场退化、草原生产能力下降之间呈现明显的正相关。
  目前,草原生态环境的恶化给牧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且已危及呼伦贝尔草原的生态安全。一是流动沙地埋没大面积草场,甚至埋没房屋,导致可利用草场面积大幅度减少,给当地人民生产生活造成重大损失。二是草地植被明显退化,低劣杂类草比例上升,牧草的产量和质量明显下降,威胁到畜牧业的发展。三是沙化危害铁路、公路运输。四是气象灾害发生频繁,每年春、秋两季大风季节沙尘暴天气逐年增多,干旱程度加剧,环境质量下降。
  
  二、牧区经济现代化的积极探索――“三化互动”直破“三牧”难题
  
  毫无疑问,严峻的“三牧问题”是牧区发展所必须正视的根本障碍,只有积极采取措施,从实际出发,对牧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作出科学的统筹规划,才能取得突破性发展。实践中,新左旗以优势资源转换为方向,积极推进畜牧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三化”互动,在对畜牧业进行工业化、产业化和组织化改造的同时,培植新的工业产业,从多个角度拓宽牧民收入渠道,取得了牧区繁荣、牧业发展、牧民增收的较好成效。
  
  (一)以产业化推动畜牧业经济转型
  从新左旗几十年的发展实践看,草原畜牧业在现有体制和资源条件下已经达到了边际饱和状态,迫切需要进行规模控制、结构调整和工业化改造。其中,控制甚至是压缩畜牧业规模已经成为趋势,这不但是保证草原畜牧业本身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实现更大范围的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重新审视草原畜牧业的经济意义和发展思路,及时进行必要的调整,推动产业化进程是当前牧区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决择。
  一方面,因地制宜,着力对畜牧业产业进行了以专业化生产为目标的布局调整。
  2004年以来,新左旗通过国家、企业、地方政府和牧民多渠道投资,建设形成了双娃乳业奶牛繁育场和育成牛小区、嵯岗镇奶牛村和奶牛小区,沿海拉尔河奶牛带、明英乳业奶源基地、呼伦贝尔羊种羊扩繁场、巴尔虎绒山羊基地等乳、肉、良种基地。在养殖设施建设方面,4年间新建标准化棚圈9万平方米,种养殖基地21个,饲料地10万亩,提高了畜牧业养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初步形成了专业化的区域布局。在提高畜牧业科技含量方面,从优化品质、改良畜种人手,繁育了“呼伦贝尔羊”、“巴尔虎绒山羊”等优种畜群,在提高牧民组织化程度方面,通过政府引导,组织成立了肉牛、肉羊、绒山羊、特色养殖等多家协会,引导牧民发展订单式畜牧业,增加牧民市场意识。在探索牧区经济合作化模式方面,创造性地推出了“七个一”生态家庭牧场工程,即每个这样的生态家庭牧场要拥有一处2000亩以上的围栏草场、因地制宜建一块饲料地、一座标准化暖棚、一眼机井、一台风力或太阳能发电机、一套牧业机具、一辆流动宿营车。这项工作从2005年在新左旗以试点的方式展开并逐步推广。截止到2007年底,全旗“七个一”生态家庭牧场总户数达到1000多户,占全旗总牧户的近1/3,有效地推动了牧业发展、牧民增收,对于加强草场的合理使用、草原生态保护以及促进牧区和谐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另一方面,在畜牧业下游延伸加工环节,形成产业链条,即充分发展畜产品加工业,以龙头企业连通市场和原料基地。
  长期以来,畜产品加工业一直是牧区重点培养的工业产业,是牧区工业经济的主要构成。从“十五”时期开始,新左旗陆续引进了多家乳肉加工企业,基本形成了与原料供应能力相匹配的生产规模,乳肉加工能力和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到2007年,乳品企业日处理鲜奶能力达到340吨,是2003年的3.4倍;2007年加工鲜奶2.3万吨,是2003年2.9倍,实现产值3700万元,是2003年的3.1倍;肉类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到60万只羊单位,是2003年的3倍;2007年屠宰牲畜10万只羊单位,是2003年的20倍,实现产值3050万元,是2003年的24倍。尽管新左旗的畜产品加工业至今尚未形成规模化生产,呈现为“小规模、大群体、低水平”的发展格局,现有的畜产品加工企业主要是一些季节性生产、以初级产品加工为主的小型加工企业,多数是大型企业的配套企业,但是,由于企业规模小,运转成本低,适应市场变化快,企业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其能够以基本稳定的销售渠道对畜牧业发展形成一定的引导作用,在提高草原畜牧业的市场化、商品化程度、稳定和促进畜牧业的发展以及牧民增收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较为显著。
  
  (二)以工业化拉动牧区经济现代化
  以产业化推动畜牧业经济转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新的经济因素注入来拉动牧区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则有可能导致因其他先进地区的快速发展而进一步加大牧区与其他地区在发展水平上的差距,这将以“棘轮效应”影响牧区现代化建设的有效推进。因此,发挥资源优势,以新型工业化带动牧区经济发展将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
  新左旗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一盆两带”的腹地,是一个资源丰盈度较高地区。地下矿产资源极为丰富,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条件较好,具备较高的可利用性。以资源为依托,新左旗工业经济从“十五”后期开始走上了快速发展轨道,并迅速形成了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发展局面,包钢集团、中国黄金集团、中国国电集团、中国华能等一批 国家大型能源资源类企业纷纷进入新左旗策划大型工业项目,石油、煤炭、金属和风资源等陆续进入开发和开发准备阶段。经过4年左右的发展准备期。到2008年,基本形成了煤炭、煤电、煤化工、石油、风电、多金屑、畜产品加工、建材等八大产业框架。奠定了建设大型能源基地的坚实基础。2008年工业增加值完成2,99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400%,是2000年的20倍,从2005,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增加61937万元,平均增长16.9%;财政收入增加14092万元,平均增长42.7;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828元,平均增长17.4%。全旗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工业化水平快速提高,以工业化推动现代化的趋势逐步形成。
  
  (三)以城镇化带动牧民进步与发展
  新左旗城镇化与工业化是基本同步的。“十五”期间,以石油等重大资源发现为突破,新左旗工业经济开始起步并加速发展。同期,在工业化的推进下,新左旗以开展大规模的城镇建设、扩大城镇经济总量为重点,加快了城镇化的进程。2003~2007的5年间,共完成市政工程和基本建设投资2亿元,投资量和工程量都大大超过了从建国初期到2000年的总和。新建市政道路17.84公里,道路面积23.2万平方米,路灯140基,人行道3.3万平方米。新建2.2万平方米的甘珠尔广场,新建各类楼房31幢,建筑面积11.48万平方米。新建了“三横七纵”市政道路、电力、给水、集中供热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全旗城镇化率从49%提高到56%。
  以城镇化发展为基础,新左旗实施了“收缩转移、集中发展”战略,引导牧民向基础设施较完备的地区集中,由游牧向定居转变。从2006年开始,除正常投入外,每年单列财政投资100万元,专门用于牧区建设,使苏木、嘎查基础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牧民的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同时,以城镇化为动力,中心城镇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信息、交通等各项功能进一步完善,在牧区现代化中发挥出传播先进理念和现代文明成果的特殊作用。同时,城镇化的推进为草原牧民融入城镇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条件,为他们接触交流新理念、新信息的创造了机会,使其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了许多新事物,改变了牧民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观念,极大地提高了牧民的整体素质。
  经过近几年的积极探索与实践,以实施“工业强旗”战略为开端、以强力推进工业化为主要内容、以畜牧业产业化为支持、以城镇化水平的明显提高为主要标志,新左旗牧区现代化建设在“十五”后期进入了全面加速阶段,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日益改善,主要经济指标高速度增长,与基础较好地区的差距逐步缩小;经济增长质量明显提高,财政收入进入了呼伦贝尔市前10名的行列;2007年,第二产业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畜牧业“一业独大”的经济结构特点出现了质变。“三化互动”导引牧区经济步人了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
  
  三、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牧区经济现代化――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的战略目标
  
  客观来看,把GDP增长作为衡量经济发展唯一标准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只有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经济发展,才是全面的、可持续的,才能为子孙后代打下坚实的基础。草原是一种特殊的自然资源,既是草原畜牧业存在和发展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同时也是更大范围内的环境要素,兼具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从牧区环境资源的特殊性分析,草原的生态功能大于经济功能、生态地位重于经济地位。草原生态功能与经济功能的双重性决定了牧区发展的双重任务:既要实现牧区经济现代化,又要保护好草原生态环境,这既体现为牧区发展的特殊性,也是牧区现代化建设的特殊任务。
  
  (一)草原生态保护是牧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特殊价值
  一般情况下,在草场资源条件可承载的限度内,传统的牧业经济模式可以保证草原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的兼得以及草场资源的再生性,并实现传统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草原畜牧业作为牧区的基础产业、主导产业延续至今的重要原因。但是,从传统牧业的生产效益来看,与现代牧业生产相比较,这样的可持续发展是以较小的养畜规模和较低的产出水平为代价的。在现代经济急剧扩张以及人民物质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的今天,在既无新产业替代,又无现代牧业发展的条件下,仅仅依靠传统牧业生产规模扩张来推动牧区经济和牧民生活的现代化是极其受限的。当这种规模扩张超出草场资源的承载极限时,草原生态功能与经济功能的对立矛盾就会爆发,草原生态系统的再生能力就会遭到破坏,牧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就将失去保障。
  新左旗所在的巴尔虎草原是呼伦贝尔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世界著名草原之一,也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保护相对完好的天然草地,是我国东北、华北地区的绿色生态屏障,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尘固沙、保持水土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生态作用。保护呼伦贝尔草原良好的生态状况对于保障东北地区乃至国家的生态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广大生活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少数民族牧民来说,这片草原是他们世代赖以生存的家园,也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保护好草原生态同时是实现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牧区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要求。
  
  (二)“美丽与发展双蠃”是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进入21世纪以来,以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国家更加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为背景,牧区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期。特殊的生态地位,现实的发展差距,使牧区现代化建设承担着多重压力。新左旗的发展表明,作为资源的富集区,广大牧区发展的物质基础必然依重于自然资源开发。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长远利益、综合效益出发,只有在牧区生态环境系统承载能力之内,通过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为进一步发展创造更好的物质基础,并积极推动生态系统环境保护与建设,实现生态环境系统的良性循环,牧区经济现代化的推进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符合牧区人民的根本利益。
  作为经济发展滞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拥有中国最美丽的草原的呼伦贝尔市在实施赶超战略,实现自身工业化和现代化目标的过程中,面对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关系的世纪难题,提出了“美丽与发展双赢”的战略目标。理论上,所谓“双赢”,指包含着两个相关的利益主体在非对立性的竞争中不形成冲突关系,体现为竞争关系的和谐与统一。把“双赢”和“美丽与发展”连结在一起,作为一种发展理念和战略目标提出,所表达的基本理念是:在经济发展区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共同空间中,人类的经济行为以实现环境资源开发与保护间的平衡为基准,达到经济持续发展、生态有效保护的双重目标。这既是人与自然实现和谐统一的一种直观描述,也是科学发展观运用于牧区经济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在这一战略目标的引导之下,新左旗在推进经济现代化的进程中,一方面明确了牧区统筹兼顾的发展责任,既要实现经济、社会、人的全面发展,也要重视草原的生态功能。顾大局、看长远,面对落后的困境不盲目开发,面对“增长的诱惑”不动摇信念,始终把“建设生态屏障”的使命完成好。另一方面明确了牧区全面协调的发展理念,在加速发展中始终把草原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首位,始终把生态保护和建设作为重要的任务,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在开发的过程中保护,实现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的良性循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综上所述,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的牧区经济现代化建设实践证明,尽管目前牧区发展严重滞后,但潜力巨大、优势明显。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视牧区的特殊性,关注牧区经济现代化的独有价值。以畜牧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三化互动”推动经济现代化,以经济发展带动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以牧区、牧业、牧民的协调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可以推动牧区加速赶超步伐,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的战略目标,达到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社会发展可持续,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责任编辑:舒 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03423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