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十七大报告关于文化建设的论述,既与以往党代会内容前后衔接,又有新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概括,分量更重,内容更全,要求更高。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河南省而言,在总体要求上,要“围绕一个目标”,即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要“加快一个跨越”,即加快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要“实现一个保障”,即使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要突出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优势文化产业体系建设;要处理好思想道德建设与文化建设、繁荣文化事业与发展文化产业、农村文化建设与城市文化建设的关系;要有一整套的措施作保障。
  关键词:十七大报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
  中图分类号:D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08)01―0001―07
  党的十七大立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战略布局的高度,作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战略部署,体现了我们党对当今时代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位的科学把握。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大关于文化建设的部署,是摆在宣传文化战线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次代表大会都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同历次党代会相比,十七大报告关于文化建设的论述,既与以往党代会内容前后衔接,又有新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概括,分量更重,内容更全,要求更高。
   (一)分量更重。我们党对于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入、不断升华的过程。十五大报告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讲了“两个重要”,一个是重要力量,一个是重要标志。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这基本延续了十五大的精神。十七大报告用了三个“越来越成为”来集中概括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不仅讲到了文化的重要地位,而且讲到了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不仅肯定了文化力量的外在表现,而且从民族凝聚力、创造力和综合国力内在结构上肯定了文化的重要作用。同十五大、十六大相比,十七大关于文化建设的论述,表述更加完整,也更加深刻。其中,“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从民族复兴的高度,说明文化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和强大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开拓创新的动力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从国家发展的高度,说明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是壮大国家实力、赢得国际竞争的重要力量,加强文化建设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竞争力的战略举措。“丰富的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从坚持党的宗旨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说明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以人为本,不仅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而且要保证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融合。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文化的因素日益凸显,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一体化,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明显特征。许多学者认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两个产业集群,一是高新技术产业,一是文化产业。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把文化产业作为重要的战略产业、支柱产业予以重视,加以发展。美国现在最大的两个产业,第一是军工产业,第二就是文化产业。过去航天工业是美国最大的出口产业,现在文化产业超过航天工业,成了美国最大的出口产业。美国现在最富有、实力最强的400多家大公司,有72家属于文化产业。全球文化产业十大巨头,其中有5家在美国。日本1995年提出文化立国,发展文化产业,现在文化产业已经超过汽车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全球十大文化产业巨头,日本就有两家,其中索尼公司排在巨头之首,年销售收入600多亿美元。韩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短短几年内之所以复苏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1997年后采取了文化立国方针,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近年来,以韩国的影视动漫和网络游戏为主打产品的“韩流”风行亚洲,甚至在欧美也产生重大影响。“韩流”所到之处,还带动了韩国餐饮热、韩国服饰热和赴韩国旅游热。十七大报告把文化建设摆到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世界发展潮流、时代发展趋势的科学把握,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
   (二)内容更全。主要体现在十七大报告不仅讲了文化建设是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而且讲到了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不仅讲了思想道德建设,而且讲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仅讲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而且讲到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不仅讲了民族精神,而且讲到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不仅讲了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而且讲到了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可以说,十七大报告是迄今为止,我们党对文化建设论述最全面最完整也最深刻的报告,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最新认识,有许多新观点、新提法、新概括。如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等,都是在党代会报告中首次提出。还有一些新要求、新部署。如在讲到推进理论创新时,提出要“不断赋予当代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讲到理论武装时,要求“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讲到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时,提出要“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在讲到思想道德建设时,从过去主要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三德”建设,增加了一个“个人品德”建设;还有“设立国家荣誉制度,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等等,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要求更高。这一点从标题就能明显看出。十五大报告关于文化建设的标题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十六大是“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这两个标题都是方面性命题,是短语,比较平实。十七大报告标题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一个观点性命题,不仅讲发展繁荣,而且是大发展大繁荣,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要求明显提高了,体现了我们党对当今世界发展形势的新把握,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也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这里说的“新把握”,就是我们党对当今世界经济文化相互融合,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形势的把握;“新要求”,就是对应十七大报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的一系列新的要求,在文化建设上提出了新的目标任务;“新期待”,就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更高追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物质财富得到迅速增加,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很大改善,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明显增长。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城乡居民人均用于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的消费支出及其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呈增长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人们对自身全面发展和建设新生活自觉程度的提高,随着科技进步带来的文化普及速度和程度的提高,人民群众要求文化建设在信息提供、知识支撑、思想启迪以及审美娱乐等方面,及时地提供优秀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十七大关于文化建设的论述,适应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明确了新时期新阶段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
  
   二
  
   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河南省而言,在总体要求上,要“围绕一个目标”,即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加快一个跨越”,即加快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实现一个保障”,即使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一)围绕一个目标。就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十七大报告提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体现了我们党对新形势下文化建设目标新的判断和我国文化发展方位新的把握,表明这项工作已经进入实施和操作阶段,不再是一种预言和论断,而是要付诸实施的工作目标和工作部署。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特别是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已经具备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现实条件。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能够拿出更多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文化建设;人民生活总体已达到小康水平,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强大动力;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正在形成有利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体制和机制;全社会对文化建设的关注和支持程度空前高涨,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必然要求文化的兴盛繁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推进必然催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二)加快一个跨越。就是加快河南省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这是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目标在河南省的具体体现。河南省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主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丰厚。一是具有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全省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馆藏文物140万件,占全国八分之一,位居全国第一;国家级历史名城八座,位居全国第一;八大古都中,河南有洛阳、开封、安阳、郑州,位居全国第一;在当今中国常见的100大姓中,源于河南或部分源头在河南的有78姓。二是具有民间民俗文化优势。河南省是中华武术的重要发源地,以少林、太极为代表的中原武术享誉中外。河南杂技艺术在国内外杂技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禹州钧瓷、南阳玉雕、洛阳唐三彩、开封汴绣、朱仙镇木版年画等民间工艺品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很具开发潜力。三是具有文学艺术资源优势。河南的文学、书法、戏剧等具有比较优势。文学豫军在中国文坛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拥有一批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知名作家。河南是书法大省,拥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书法家,屡获全国书法大奖。河南也是戏曲之乡,拥有豫剧、曲剧、越调三大剧种和20多个小剧种。近年来,打造了《木兰诗篇》、《风中少林》、《河洛风》、《清明上河图》等一批舞台艺术精品,连续多届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和国家舞台精品剧目奖。四是具有现代传媒资源优势。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在全国省级党报中处于先进行列。河南出版集团在全国出版行业排名靠前,年销售收入六七十个亿,是河南实力最强的文化产业集团。河南人民广播电台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5名。河南电视台经营创收和卫星频道收视率、覆盖率进入全国前10强。同时,河南还拥有《大河报》、《梨园春》、《武林风》等一批知名文化品牌等。近年来,河南强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06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395亿元,总量在全国排位比较靠前,而且形成了“宝丰文化现象”、“民权画虎村”、《销售与市场》、《快乐星球》、《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程婴救孤》等一批文化亮点。但总体上看,与河南省所拥有的文化资源相比,与经济强省建设相比,与全国先进省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概括地说就是“大而不强”。2007年11月,中共河南省委召开八届四次全会,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在文化建设这方面提的要求就是“大中求强”,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
   (三)实现一个保障。就是使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十七大提出这个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从理论层面来看,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是坚持党的宗旨的具体体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我们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中就包含着人民的文化权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坚持党的宗旨题中应有之义。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从实践层面来看,十七大强调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第一,从公共文化服务的角度分析。这些年,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的制约,我们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欠账很多,不仅文化设施建设滞后,我们现在所能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也远远满足不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第二,从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的角度分析。这些年,我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创作了一大批戏剧、电影、电视剧等文艺作品,总体上是应当肯定的,但也确实有一些是政绩工程、评奖工程,还有一些与市场脱节,质量不高,粗制滥造,虽然钱花了,但满足不了群众的文化需要。第三,从文化消费的角度分析。比如电影消费,据河南全省文化普查数据显示,一年中从未到影院看电影的,城镇居民占63.5%,农村高达86.3%,城镇居民每月都看电影的仅占1.6%。国家广电总局发布的报告显示,2006年中国电影总票房26.2亿元,按平均票价30元计算,共计8700万电影观众,无论是票房还是观众,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很显然,只有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才能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三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既要全面安排、整体提升,同时还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在具体工作部署上,要突出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优势文化产业体系“三个体系”建设。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整个文化建设中居于统领和支配地位,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内容,鲜明回答了在社会思想日益多元、多样、多变的情况下,我们党用什么样的精神旗帜,来团结和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前进问题。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是重在武装。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思想是行动的基础,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只有把理论武装工作做好了,把人们的思想认识统一了,才能建设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团结奋斗,自觉把个人追求融入民族振兴、国家发展的伟大实践,把个人理想抱负化作励志图强、敬业奉献的实际行动。二是重在引领。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日趋多样化,人们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社会思想空前活跃,社会思想文化呈现多样化趋势。特别是在对外开放的环境下,中西文化的碰撞,西方文化资本、文化产品和价值观念的冲击,西方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侵蚀和渗透,在所难免。在这种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下,既要保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国家的文化安全,又要赢得全社会成员的广泛认同,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巩固和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努力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共识,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最大限度地形成共识、凝聚力量,齐心协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是重在践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重在践行,贵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倡导的价值观念,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追求、自觉行动和行为准则。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才能取得实效。
   (二)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综合系统,是实现和维护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和重要保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问题。2007年6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题研究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同年8月,中办、国办下发了《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必须按照十七大要求,遵循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努力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要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在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方面,目前,河南全省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乡镇文化站、农村文化大院以及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活动室)基本覆盖全省农村和城市社区,110多座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全部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为人民群众就近、便利、有选择地享受文化成果、参与文化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下一步要新建、扩建一批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村文化大院、文化活动室等基层文化设施,力争到2010年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的数量、种类、规模符合国家规定要求。二要实施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这主要包括“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2131”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新农村书屋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三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但要抓基础设施建设,抓重大文化工程建设,而且要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积极推进社区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农村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三)建设优势文化产业体系。发展文化产业同经济建设一样,也要依托资源,突出重点,发挥比较优势,培育优势文化产业体系。
   建设优势文化产业体系,一要依托资源。河南省在文化旅游、传媒出版、演艺培训、工艺美术和文博会展等五大产业领域,无论是资源条件、发展基础还是市场潜力,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和可以预期的经济效益,经过努力,完全可以发展成为在全国具有优势地位的重点产业,从而带动河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强河南省的文化实力和竞争力。在这方面,河南已经有成功的经验,比如少林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但是,总体上看,河南省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处于较低水平,有许多工作要做。以文化旅游为例。河南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整个旅游资源中占了80%的份额。但目前河南的历史文化旅游,无论人数还是收入,与全国先进城市和地区相比,差距都非常大。2005年河南省的入境游居全国第20位,旅游外汇收入居全国第19位,与文化旅游资源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二要扩大产业总量。河南省目前文化产业发展最大的问题就是总量偏小,仅占GDP总量的3.2%左右,与经济强省建设不成比例。根据这几年的工作实践,扩大产业总量,要实施项目带动。如同经济建设一样,发展文化产业必须靠项目来支撑。要依托资源,集中抓一批市场前景好、竞争能力强、能够形成产业规模的文化项目,特别是大项目。国内外许多经验表明,一个重大项目的实施,有可能带动一个地区的快速发展。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文化产业,扩大产业总量,靠政府投入肯定不行,也不太现实,必须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吸收非公资本、外来资本和社会资金进入文化产业领域。要打造一批文化企业集团。发展优势产业,扩大产业总量,必须要有一批规模大、品牌响、实力强的骨干文化企业和大型文化企业集团作支撑,因而要着力打造领军河南省文化产业的强势企业集群。三要坚持文化创新。文化发展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发展优势文化产业,建设优势文化产业体系,必须进行文化创新,不仅内容、形式、业态要创新,而且结构也要创新。这方面河南已经在积极探索,并且取得了初步成效。像《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就是演出样式的创新,是继《印象•刘三姐》之后的又一个实景演出,市场看好,影响也很大。但这方面的任务很重。比如,在结构创新方面,河南存在的问题就很多,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从国家统计局制定的文化产业分类标准来看,2006年河南省文化产业中“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实现增加值之比为19.4∶ 7.2∶ 73.4,与全国文化产业平均水平37∶ 20∶ 43相比,差距较大。其中文化产业的主体部分――核心层与外围层构成的“文化服务”仅占27%,远远低于全国57%的水平,差了30个百分点。造成结构不合理的重要原因,就是河南省文化产业中,传统产业所占比重过大,动漫、游戏、文化休闲等新兴的产业比重太小。近年来,河南在发展动漫上也做了一些工作。像河南天乐动画影视发展有限公司拍摄的三维动画《独脚乐园》(第一部),已经与英国乡村制作公司达成了电视播映输出协议,并将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但总体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文化创新的任务还很艰巨。
  
   四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还要处理好文化建设中思想道德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关系、繁荣文化事业与发展文化产业的关系、农村文化建设与城市文化建设的关系,要做到“三个并重”。
   (一)思想道德建设与文化建设并重。文化有大、中、小之分,十七大报告中讲的文化,是包含思想道德建设在内的中文化概念。从内在关系上讲,文化建设包含着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文化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基础和载体保证。从作用功能上讲,思想道德建设为文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决定着文化的社会性质,引导着文化的发展方向,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文化建设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重要载体,承担着重要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审美功能。加强文化建设,既不能片面理解成只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而忽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也不能等同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而忽视思想道德建设。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战略任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针对性和重要的指导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把思想道德建设放在首要位置来加强。文化说到底是思想道德教育的载体,任何一种文化都要体现一定的思想道德要求,不能脱离这个要求。我们过去经常讲的“文化,文化,就是以文化人”,讲的就是这个意思。还有现在讲的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程,加强文化建设,必须高度重视思想道德建设,一手抓文化建设,一手抓思想道德建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二)繁荣文化事业与发展文化产业并重。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两种不同形态,是文化建设中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文化事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发展文化产业是增强文化活力和竞争力,壮大实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二者统一于文化建设的实践之中,是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偏废。过去,在长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我们只讲文化的事业属性和教育功能,不讲文化的产业属性和娱乐功能。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但是现在不能又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即只讲文化的产业属性、商品属性,只讲文化产业,忽视文化事业,甚至一讲文化就要推向市场,一推了之。这也是错误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责任就是发展文化事业,就是为社会提供公共的文化服务,不能以发展文化产业为理由,把文化事业推向市场。公益性的文化事业不能推向市场,导向性的文化事业不能推向市场,高雅艺术和代表国家水平的民族艺术也不能推向市场。实践证明,并不是所有的文化艺术部门都能够实现产业化。即使在国外,公益性文化事业和高雅艺术等艺术门类,其费用也是由政府财政负担的。因此,要坚决防止以发展文化产业为借口给文化事业“断奶”的现象。特别是长期以来,受经济发展和财力的制约,国家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欠账很多,投入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文化发展的一大瓶颈。因此,必须加大投入,强化政府责任,坚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重,坚持两手抓、两加强,努力实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三)农村文化建设与城市文化建设并重。坚持农村文化建设与城市文化建设并重,是文化建设向新的更高水平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同城市相比,农村文化设施还比较落后,文化产品还比较单一,文化服务还比较薄弱,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比较贫乏。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实现国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由以城市为主向更多地重视乡村转变,切实抓好农村文化建设,实现城乡联动,协调发展,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在政策和投入等方面要向农村倾斜,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总量偏少、比例偏低的问题。要以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文化惠民工程为重点,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对农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工作力度。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努力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积极鼓励文化工作者面向农村、服务农民,创作生产大量农村群众喜爱的文化产品,深入开展文化下乡活动。通过多种形式,推动城乡文化共同发展繁荣。
  
   五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涉及文化建设方方面面,是一项任务很重、要求很高、工作量很大的系统工程,必须要有一整套的措施作保障,特别是要把握好领导重视的程度、改革推动的强度和资金投入的力度。
   (一)领导重视的程度。政府是文化建设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在文化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特别是在目前我国文化事业建设相对薄弱,文化产业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文化建设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尤其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大力扶持、积极引导、加强服务。各级党政领导要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把文化建设提到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发展总体规划,采取有效措施,创造有利条件,推动文化建设的发展繁荣。政府重视也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比如英国。英国是最先提出“创意产业”概念的国家。1997年5月,工党政府上台仅1个月,就专门成立了文化产业行动小组,成员包括各政府职能部门、政府高官和社会知名人士。目前,创意产业已经超过了老牌的金融业,成为英国新的经济增长点。还有加拿大。加拿大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发展,不但对文化投资和文化产品创新实行税收减免政策,而且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同时,积极鼓励社会捐助文化建设,成立各种文化基金支持文化发展,设立各种奖项对成绩突出的个人或机构进行褒奖。在政府的推动下,形成了支持文化经贸发展的“举国体制”。再如韩国。近年来,韩国的文化产业飞速发展,也离不开政府的强力支持。仅从投资来看,2001年,韩国文化事业预算进入“1兆亿韩元时代”,2003年文化事业预算达11.61亿美元,文化产业预算1.85亿美元。国内国际的实践表明,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推动是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改革推动的强度。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推动文化创新的根本出路。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近30年来,文化赖以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文化体制已经很难适应这种变化,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比如一些艺术院团,由于沿用计划经济时代老的体制,普遍缺乏活力和竞争力,有的甚至连生存都成为问题。所以,必须加大文化体制改革的力度,不仅经营性文化单位要转企改制,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也要改革。
   (三)资金投入的力度。目前,投入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文化发展的一大瓶颈。不仅政府投入不足,而且社会投入也不足。解决投入问题,需要加快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投资机制市场化的文化投融资体制,打破资金投入的制约瓶颈。首先,要加大政府投入。公益性文化事业面向社会为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不能完全采取市场化、商业化的经营管理方式,政府必须在投入上给予保障,在财政上给予支持。其次,鼓励社会捐助。进一步完善鼓励捐赠和赞助等各项政策,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入文化建设,逐步建立起国家、集体、个人、社会相结合的多渠道投入体系,形成全社会办文化的良好格局。最后,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要积极推进文化领域投融资体制改革,放宽非公有资本等社会力量进入文化产业的准入政策。凡是国家没有明令禁止社会力量进入的文化领域,都要允许企业、个人、社会团体、境外资金等社会力量参与兴办。
  责任编辑:浩 淼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03586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