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简论生态教育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生态文明取代工业文明是历史的必然。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现在正处于经济加速发展时期,生态环境问题面临着经济发展与人口膨胀的双重压力,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和影响人们生活、健康的主要因素。从对政府的生态教育、企业的生态教育、公众的生态教育等多个层面入手,实施全方位的生态教育,才能有效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关键词:生态教育; 可持续发展; 意义
  中图分类号:G40-05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8)11-0048-03
  
  影响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但生态环境的破坏无疑是当今最突出并具有全球性的影响因素。为了应对生态环境的恶化,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都相继出台并制定了各项政策和法律。其目标就是树立生态意识,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如何更好地做到这些,以实现经济与社会又好又快地持续发展,对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公众进行生态教育,应该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一、 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生态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可持续发展思想与生态教育,这两者的产生与发展有着共同的时代与社会背景。
  从20世纪中叶以来,伴随着第三次工业技术革命的发展和世界经济工业化、市场化进程的加速,造成了从局部到整体、从区域到全球的生态危机。现代生态灾难是大工业生产和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历史的产物,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对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性开发和利用产生的人类与自然关系恶化的结果。
  生态危机的产生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忧虑和不安。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发表了《寂静的春天》这部划时代的绿色经典著作,被列为“改变美国的书”名录,成为人类生态意识觉醒的重要标志。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在斯德哥尔摩召开,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与《世界环境行动计划》,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术语。1980年发表的《世界环境保护大纲》中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87年以前挪威首相布仑特莱夫人为首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提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给出了可持续发展明晰而简洁的定义,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在全球生态危机日益加剧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益成为全人类共识的背景下,生态教育应运而生。
  世界生态教育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自1972年以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教科文组织在生态及环境保护教育方面召开了一系列国际会议。如1972年斯德哥尔摩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莫斯科召开的国际环境教育培训大会、1992年在里约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及颁布的一系列纲领性文件,这些国际会议对全球生态教育起到了示范和极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生态教育起步较晚,各方面的基础也较薄弱。面对日益加深的全球生态危机,生态教育真可谓是“受命于危难之际”,任重而道远!
  
  二、 实施生态教育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和谐社会的提出顺应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和时代发展的潮流。只有通过生态教育来提高人们对生态的认识,改变其生活方式、消费观念和价值观念,最终使每个公民自觉维护与其自身生存和发展休戚与共的生态环境,才是解决环境问题最持久最有效的方法。为此,我们必须将生态教育摆在重要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并将这种认识付诸行动。
  2002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上通过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执行计划》中,明确提出了“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的必然先决条件,把可持续发展纳入各级教育系统,运用教育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无疑,生态教育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具体而言,实施生态教育对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可持续发展型社会的重要意义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 革新发展观念和传统的思维定式,使公众摒弃传统观念,牢固树立新的可持续发展观。传统的观点认为,人与自然是二元对立的两方面,人类对自然的征服乃至掠夺是合乎情理的,因此,一味追求经济增长无可厚非。而通过生态教育,能促使我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关系。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一定要顾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与整合。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是人类自我教育的结果,两者具有相同的精神内涵。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每一次革命性飞跃,都必然伴随着一次思想观念乃至意识形态的变革。人类社会从工业时代走向生态时代是历史的必然趋势,“生态人”取代“经济人”是大势所趋。因此,如何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每一个政府、企业、公民都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我国政府提出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作为今后发展的重大战略,表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从现在开始甚至更远的未来发展的惟一现实而又理智的选择。实际上,这是中国人在正确认识自身社会历史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特别是对工业革命所经历的发展途径认真反思,进行自我教育的结果。
  (二) 加强生态教育,是提高公民生态意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公众整体素质较低仍然是制约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因素。环境污染事件的屡屡发生可以说大都源于公众甚至某些领导干部的环境意识薄弱。许多与可持续发展相悖的行为,如破坏环境与生态的行为、违反人口控制政策的行为、触犯法律法规的行为、妨碍社会公德的行为等,最终都可以归结为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缺乏。而通过生态教育,可有效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绿色意识、节约意识,促使社会不同群体在实践中真正做到爱护环境、尊重自然、尊重人本身。
  (三) 加强生态教育可以为可持续发展奠定道德基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要求人们有较高的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生态教育的内容包括生态伦理,而生态伦理的核心就是要我们正确认识到自然与人的辩证关系,人的存在与发展不能以牺牲自然为代价。因此,尊重自然实质上就是尊重人本身,关心下一代就是关心我们这一代。显然,生态伦理的教育与传播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直接的道德基础。
  (四) 生态教育促进科学观和价值观的转变。通过生态教育,使公众清楚地认识到:科学的价值观应当确立在为实现生态的可持续性、经济的可持续性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认识、实践的价值论证的要求上。不光去“做能够做的事”,更重要的是“做应该做的事”。科学技术一方面使人类便捷有效地从自然界获得所需,另一方面却因人类的功利对科学技术的扭曲运用,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而生态学理论告诉我们,人类对科学技术的运用应该在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中保持一定的张力,这样才能够更合理发挥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因此,科学技术不应该成为人类与自然相处而诉诸的唯一理性,而单一的经济效益也不应该是对科学技术的唯一价值判断。
  (五) 生态教育使技术的应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人类要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抛弃工业文明的“硬技术”,用生态文明的“软技术”替代之。传统技术只注重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通过教育可以将技术改造成为利用和保护并举的生态技术。解铃还需系铃人,只有运用科学技术,找到解决环境污染的机制、规律、方法和途径,才能建立健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机制。
  (六) 生态教育推行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社会、生态协调发展,这必须有相应的生态文化支持。文化是开放的,具有明显的社会属性,构成人类精神境界。发展生态文化产业,通过人类精神来调节或抑制一些欲望与本能,启动一些高尚动机来与环境和谐相处。
  
  三、 加强全民生态教育,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要充分发挥生态教育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意义,必须从全方位进行切实有效的生态教育。一是要针对全社会进行生态观念的传播与渗透,达到培养全民生态意识、自觉生态行为的效果;二是要创新生态教育内容,使生态教育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真正发挥作用;三是要拓展生态教育对象,做到全民参与,建立长效机制,使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深入人心。
  正确观念对行为的指导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生态观念能够促使我们对自然的改造行为产生良好的效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整合。因此,在实施生态教育时,我们应该首先从培养全体公民的生态意识入手,传播生态观念,弘扬生态精神。在具体措施上,可以通过鲜活的案例进行教育。比如生态赤字问题。一些学者对中国不同城市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后发现,中国大部分城市的人均生态足迹已超过人均生态承载力,人均生态赤字严重。法国著名种群遗传学家阿尔贝・雅卡尔说过一句话:“当事关毁灭时,我们几乎有着无限的工作效率。”我们同样可以说,当可怕的生态环境问题所造成的生态赤字开始危及到人类的生存时,人们会更加自觉地接受生态观念、树立生态意识、实施生态行为。
  创新生态教育内容也是有效发挥生态教育作用的途径。一般意义上讲,生态教育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改善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方面。但是从更宽泛的意义上讲,生态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经济要素、社会要素、自然要素等诸多方面。自然要素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但是经济要素和社会要素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正是从这一意义出发,我们应该突破生态学,联合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等多种学科来理解生态系统的内涵。也就是说,生态系统应该同时包括自然要素、经济要素、社会要素等。生态教育的内容也因此应该有所突破和创新。只有这样,才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实施生态教育,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需要全民参与,全民共建。因此,我们还应该拓展生态教育对象,做到“人人知晓,人人参与”,建立长效机制,使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深入人心。
  第一,实施政府的生态教育。对政府工作人员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培训尤为重要。通过教育培训,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实践准则渗透到国家和地方的决策、政策和规划之中;同时通过政府的职能部门对涉及生态环境、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的宏观问题进行综合协调,以寻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综合效益最优;发挥政府的综合协调能力和监督机制,杜绝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不能制约的“外部不经济性”,使经营活动进入一种有序、公平、节约、绿色的发展轨道。
  第二,加强企业的生态教育。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是否接受和施行可持续发展观,在生产中是否采用循环技术、节能技术、环保技术和设备等,都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生产经营者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使可持续发展观念植根于他们的思想和行动中。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愿意接受绿色经营理念,采用绿色生产技术、工艺流程和方法,企业的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而使整个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推进公众的生态教育。社会公众是生态教育的主要对象,更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体力量。对公众的生态教育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加强环境伦理教育。对公众进行环境伦理教育,就是要让他们了解并接受“生命中心主义”、“地球整体主义”、“代际均等”等环境伦理的主要观点和尊重自然并善待自然、关心个人并关心人类,着眼当前并思虑未来等环境伦理的主要行为准则;其次,加强经济伦理教育。从追求单一经济效益和利润作为惟一目标的“纯经济人”,向坚持“双赢原则”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的“生态人”经济主体转变,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最后,培养绿色消费意识。要改变以往传统发展观指导下的追求对物质财富的过多占有和高消费的价值取向,建立节约型、公众型、科学型适度的消费模式。
  
  四、 小结
  
  科学理性的极度张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传统教育的内容与方式,甚至制约着教育的效果。当我们依赖科学技术来改造自然的时候,我们得到了迅速积聚的物质财富。这种状况无疑使我们的教育具有明显的功利色彩,教育的内容和结果却与生态和可持续无关。然而,自然界的报复来得非常及时。人们在反思之后,形成了可持续发展思想,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有效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教育是一条可行的途径。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更应该从西方国家发展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树立生态意识,坚持并贯彻科学发展观,自觉规避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与自然关系破坏的结果,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实施生态教育,首先要清楚提出生态教育的历史背景与现实需要;然后在此基础上理解生态教育对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最后,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传播生态观念、创新生态教育内容、拓展教育对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生态教育的功能,为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段昌群主编.生态学教学理论探索与实践――21世纪大学生态学教学内容优化及课程体系建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法]阿尔贝・雅卡尔.科学的灾难?一个遗传学家的困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刘经纬.生态文明教育与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5,(1).
  [4]傅晓华.论生态文明中的教育功能[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责任编辑肖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03745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