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审美感性维度中的历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依据感性与理性关系的变化,黑格尔将世界历史分为四个阶段:东方世界、希腊世界、罗马世界、日耳曼世界,各个历史阶段与黑格尔在《美学》中论述的艺术类型(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浪漫型艺术)紧密联系,一一呼应。感性维度是黑格尔审美的重要维度,黑格尔眼中的历史,是审美感性维度中的历史。
  关键词:审美;感性;历史;艺术
  中图分类号:B516.3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21-0058-02
  
  “感性”是哲学各领域广泛使用的一个名词。笛卡儿把它界定在认识论领域。康德把它的使用范围扩展到历史领域。黑格尔主要在历史、审美领域使用这个概念,他十分注重历史的感性形态。自从1750年“美学之父”鲍姆嘉通把美学定义为“感觉学”,感性就带有了美学的意味。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和“美学”,看似涉及不同的领域,实质上感性维度是黑格尔审美的重要维度,而黑格尔眼中的历史,是审美感性维度中的历史。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以感性理性的关系变化为主线,将世界历史分为四个阶段:东方世界、希腊世界、罗马世界、日耳曼世界,黑格尔认为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是合理的、有规律可循的,如同人的一生,是逐步成熟完善的过程。各个历史阶段与黑格尔在《美学》中论述的艺术类型(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浪漫型艺术)紧密联系,一一呼应。世界历史各阶段同艺术阶段一样,此时“绝对精神”并没有直观自身,而是依赖感性事物存在。四阶段的历史演进模式符合黑格尔艺术史发展原理。《历史哲学》的总体结构体现了黑格尔审美的感性维度。
  一
  包括中国、印度、波斯、叙利亚、巴比伦、犹太、埃及等在内的东方各国,被黑格尔称为“历史的幼年时期”,这一阶段的总体特点是:感性压倒理性,理性抽象存在,人的自由的精神本质淹没在对专制君主的绝对服从中。这一特征在黑格尔的美学中,对应的是象征型艺术。象征型艺术作为艺术的开始,还没有达到意义与形象的水乳交融,象征型艺术的根本特点是理念的抽象性、形象的物质性、形象对理念的象征性。
  黑格尔认为真正的世界历史是在客观性、主观性双重因素的运动变化中实现的。而中国因为缺乏“精神性”,并未真正走上世界历史舞台。他把印度看作是在“精神的世界史”上迈出蹒跚的第一步的国家。在印度,精神性虽然已取得抽象的存在,但却只是“在一种‘梦寐’状态里的‘精神’”[1]139,理性在感性压迫下呈现颠倒、错乱的状态。这是黑格尔美学中“幻想的象征”的特点。幻想的象征作为向真正的象征的过渡,意义与形象分裂开来,这样,就有了用幻想把它们重新结合起来的需要,这是艺术的需要。此时人的精神还未觉醒,只有把自己的朦胧幻想任意加在感官对象上。
  而在古老埃及的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等是经过初步艺术加工的“真正的象征”。绝对意义要摆脱自然的束缚,首先要否定自然事物,而对自然事物最普遍的否定就是“死亡”。所以生与死的辩证过程成为“真正的象征”的主题。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或神牛、神鹭之类神物的坟墓的外围,是埃及象征型艺术的代表。死者的遗体被做成木乃伊,放入金字塔内,可以长久保存。人们之所以对死者尸体十分尊重和敬畏,是因为他们相信,灵魂是永久存在的,金字塔表现了埃及人关于死和灵魂不朽的思想,它不仅是肉体的坟墓,还是个亡魂的世界。金字塔这一形象通过人的艺术想象表现了内在的观念,“它们立在那里,是为着标志出一种已摆脱单纯自然性(物质性)的内在的东西。”[2]72所以说金字塔是象征艺术的代表。这时的形象虽然包含一些意义的内容,但还不能完善地表达意义,由于形象对意义表达的不确定性,造成理解的困难,所以,象征有暧昧、模糊的特点,造就了神秘难解的谜一样的埃及艺术。
  总之,东方世界之所以被黑格尔称为“历史的幼年时期”,是因为在东方国家里,人类还没有发展出反省性的自我意识,人们并没有察觉到自己是一个自由的存在,可以独立自主地参与社会生活。黑格尔认为,东方世界只有君主一个人拥有自由,其他的人毫无自由可言。古代东方人没有摆脱对自然的依赖,精神还受到物质的压迫,未获得解。所以,只能产生客体吞没主体,感性压倒理性的象征型艺术。
  二
  黑格尔特别偏爱希腊世界,认为在这里体现着精神的鲜活生命力,希腊是历史的青年时代。这一阶段的总体特征是理性统一于感性,二者完美结合,对应的艺术类型是古典型艺术。在希腊,精神得到初步的发展,人不再单纯受制于自然力或听凭统治者的摆布,个体性、主体自由的观念初步形成。
  黑格尔称希腊时期为“美的时代”。希腊的地理条件,由一群互不相连的岛屿和千变万化的海湾组成,为希腊人的精神向自由发展提供了外在动力;包含文化差异很大的诸多民族,他们的文化相互碰撞,以及外国殖民者的频繁入侵,为希腊人的精神向自由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以上种种,构成了希腊精神的元素。“希腊民族创造了自身的人体美(主观的艺术品)、多神宗教与神话(客观的艺术品)、美的典章制度(自由的民主制度)”[3]62。希腊世界各个领域都闪耀着“美”的光辉,最有代表性的无疑是艺术本身。古希腊的艺术在黑格尔艺术类型的划分中被称为“古典型艺术”。象征性艺术只是“艺术前的艺术”,古典型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古典型艺术中的“理念”已不是抽象存在的,它成为具体的理念,使自己外现于形象,理念本身包含形象,形象又能恰如其分地表现理念。古典型艺术的基本要素是内容与形式、意义与形象的完美统一,这符合黑格尔“美”的概念。古典的希腊艺术的代表性门类是雕刻。雕刻不再用勉强、晦涩的象征的表现方式抽象地暗示精神意义,而是用完美、明朗的人体形象去表现精神。因为古典型艺术中的精神还没有成为自觉的精神,还存在于具体形象里;而人,由于具有主体性,比其他形象更适合作为精神的居所,来表现精神意义。所以,翻开古希腊艺术史,从三女神到青年女祭司、从雅典娜到维纳斯,处处都是单纯、静穆的人体形象。
  三
  希腊之后的罗马世界精神性继续发展,理性上升到感性世界之上,打破了感性理性统一的古典和谐状态,古典型艺术开始瓦解,产生了“讽刺”这种艺术形式,通过它的过渡作用,古典型艺术逐渐发展为浪漫型艺术。理性与感性、理想与现实世界失去了和谐统一,对现实世界的腐朽状况怀着敌对态度。“以描绘这种有限的主体与腐化堕落的外在世界之间矛盾为任务的艺术形式就是讽刺”[2]267。喜剧与讽刺的任务在于解决内心的理想与外在现实的矛盾。通过描绘现实世界的腐朽,使人们在轻蔑的一笑当中,体会到真、善的力量。黑格尔把罗马称为“讽刺的土壤”。罗马世界的普遍原则是主观的内在性,精神已经开始超出感性自然。自然、社会因为缺乏精神性,显出腐朽、残暴的特点。因此,从贺拉斯到塔西陀,从波修思到莎路斯特,不论是文学家还是历史学家,他们的作品中都充斥着愤怒的情绪、辛辣的嘲讽。这种理想与现实、精神与物质的分裂,在黑格尔眼里,与真正的美和艺术不相容,代表真正美的古典型艺术随之走向解体。
  由于抽象的理性超越感性世界,所以罗马社会的勉强统一中包含着方方面面的尖锐矛盾,但是这比东方世界的僵化进步得多。依照黑格尔的辩证法,矛盾斗争提供了发展向上的动力。黑格尔认为,西方现代国家的先进的法律观念、主体自由思想、人权观念等,都是在罗马时期开始形成的。所以黑格尔一面在《历史哲学》中描写罗马世界的冷酷、暴力,一面由于精神性的发展,又把它称为世界历史的“壮年时期”。
  四
  黑格尔以精神的发展作为世界历史的主线,精神在世界历史中经过了蒙昧的幼年时期、成长的青年时期和艰苦工作的壮年时期,到了日耳曼世界,进入了世界历史的老年时期,达到了完善成熟的最高境界。日耳曼时代是精神在世界历史过程中发展的最高阶段,精神在日耳曼世界逐渐发展,逐步脱离感性世界,回到与自身的统一,达到了自由。理性超越感性的特征在黑格尔的美学里,对应浪漫型艺术阶段。浪漫型艺术由于理性的上升,溢出了感性形式,精神离开外在世界,退回到它本身。在基督教的日耳曼国家,理性取得独立地位,是通过教会与国家的对峙与调和实现的。宗教改革之后,人类经过理性思考,认识到世俗的国家应该把绝对精神或真理作为目标,自觉地努力在国家各种制度之中,实现基督教的平等、自由思想。个人的意志符合各种合理性的法律要求。“主观的自由”与“客观的自由”合二为一。所以,在现代的德国社会,教会与国家实现了真正的调和,精神的自由也得以实现。
  世界历史是精神的发展史,精神的曙光从东方起步,经过希腊罗马,在西方日耳曼世界走到了它的终点。至此,精神结束了它在世界历史阶段的旅程,进入到了下一个发展阶段。由世界历史演进范式和艺术史发展原理的关系可以看出,黑格尔依据感性理性的关系变化这一基本艺术史发展原理,规定了世界历史的演进阶段。在历史哲学中,黑格尔认为,首先是精神在感性自然中摸索的东方世界,经历了感性理性统一的希腊世界、理性逐渐上升的罗马世界,直到理性发展成熟,超越感性存在,即到了日耳曼世界,世界历史走完了它的历程。可见,黑格尔《历史哲学》的理论框架,描述的是在审美感性维度中的历史。
  
  参考文献:
  [1]黑格尔.历史哲学[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2]黑格尔.美学:第2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邱紫华.思辨的美学与自由的艺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03901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