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于“‘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上海地区项目的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与“十五”规划时期相比,“‘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中上海地区出版社在入选项目数量和承担项目单位数量两个方面都有进步。此中,出版社的历史脉络、文化底蕴、传统优势、强项拓展和综合竞争力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从发展的角度而言,加强政府主管部门的组织与协调作用,发挥出版单位的积极性,力争在自主创新,学科体系建设,传统学科的特色项目,地方特色项目诸问题上有所突破,是保持和扩大优势的根本。
  关键词: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上海地区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07)06-0081-12
  作者简介:陈达凯,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学院编审(上海200093);许乃青,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图书管理处处长;郑勤,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图书管理处调研员(上海200020)
  
  “‘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已经颁布一年有余。作为出版界落实《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具体行动,体现中国图书主流出版的这一规划的实施并完成,在中国当代出版史上留下的成果当可预期。
  
  一、概况
  
  “‘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共有入选项目1379种(从3259种中评选而得)。包括社会科学类758种,文学艺术类147种,科学技术类407种,少儿类67种;以上种类在“规划”中按照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子规划三大部分进行划分。承担项目的出版社共有396家(从451家中遴选而出)。
  从表1、表2和表3的数据来看,占全国承担项目的出版社数量8.84%的上海地区出版社的入选项目达到了全国入选项目数量的10.08%。考虑到属于中央管辖的出版社群中相当大数量的综合性出版社或专业性极强的大型出版社所占的份额、比例与人选数量,上海地区35家出版社的社平均入选数3.97种与全国人选出版社的社平均入选数3.43种相比,处于略为领先的地位。

  除了中央管辖的出版社群的实力超群,无可比拟之外,在与其它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横向比较中,上海地区出版社的领先优势较为明显,入选数量分别是其它地区前三位的295.74%、302.17%和375.68%。不同地区出版社数量的多少不同当然是造成此种差异的一个原因,但不能被认为是起决定作用的原因。因为在上海地区入选项目数量居于前十位的出版社(上海科技、上海人民、复旦、上海辞书、上海古籍、上海教育、上海文艺、上海财大、上海译文、同济)的数量总和即已经达到89种。由此看来,承担项目的出版社的历史脉络、文化底蕴、传统优势、强项拓展和综合竞争力还是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的。

  从表4可以看到,占全国承担项目出版社总数6.31%的前25家出版社的人选项目数合计为338种,占到入选项目总数的24.51%;社平均人选数为13.52种,大大高于全国社平均入选数3.43种。这一数据对于出版界已经熟悉的“战国”时代大社称雄现象当然是一种佐证,但是,全国能够有396家出版社共同参与此项规划,除了应当承认在项目论证过程中对于地区平衡、种类平衡必然会有的考虑之外,则可以从另一方面说明,有特色、有潜力的中小型出版社,还是有能够扬长避短以得到充分发挥的空间的。
  在入选项目居前25位的出版社中,中央出版社群中的17家所占比例为68%;其余8家中,上海地区出版社占了50%,为25家的16%。上海地区的4家出版社人选项目合计为52种,占前25家入选总数的15.38%,与出版社占有比例的16%基本契合;社平均入选数为13种,略低于25家出版社的平均入选数,略高于8家地方出版社的平均入选数12.36种。
  
  二、关于上海地区项目与出版社的数量分析

  
  与“十五”规划时期相比,上海地区出版社在入选项目数量和承担项目单位数量两个方面都有进步。入选项目数量从131个上升到139个,增幅为6.11%;承担项目出版社数量从30个上升到35个,增幅为16.67%,令人鼓舞。因为这个原基数1/6的增长不仅表现为新增加了5家出版社,更意味着在上海地区37家出版社中,已经有占94.6%的出版社进入到承担国家重点图书项目出版的行列之中。这个数字和比例可以说明的问题是:
  
  1、上海地区的出版社在以图书出版物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方面明确自身的责任与义务,有想法,有计划,也有行动。
  
  2、在积极参与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这一问题上,上海地区的出版社的认识是统一的,即认识到这种积极参与在为整体目标作出贡献的同时,对于出版社本身能力、素质、眼界、地位的提升也是极其有益的,值得为此作出努力。
  
  3、上海地区绝大多数的出版社,在不同程度上已经具备了从本社的传统、优势与特点出发开发资源,以将设想和计划付诸实践的能力。
  如果在表5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两个五年规划的数据进行具体的分析,我们则可以从表6的数据看到:在这两个五年规划的比较中,上海地区的出版社及其入选项目在总体上表现出以下状态、趋势与特点:
  
  1、增长与下降表现出极为明显的两极分化的特征。增幅较大的7家出版社(增幅不小于50%)的总增幅为119.23%,平均增幅为139.29%。而降幅较大的9家出版社(降幅不小于50%)的总降幅为59.26%,平均降幅为60.37%。
  
  2、在保证上海地区出版社的入选项目立足于“十五”规划的基数并略有增长方面,传统的大社所起的作用仍然是举足轻重的。在入选项目居前十位的出版社(入选项目不少于5项)中,传统大社(科技、人民、辞书、古籍、文艺、教育、译文)占70%,这7个社合计的67个入选项目占到上海地区总项目的48.2%。
  
  3、上海地区的大学出版社群作为另一股强大的力量值得予以充分的重视。这个群体的12家出版社的人选项目由“十五”规划的28个上升至“十一五”规划的40个,增幅为42.86%,占到上海地区总项目的28.78%;其中的华东理工、复旦、同济位列增幅“三甲”,分别为300%、175%、150%(与人民并列)。如果说,这些出版社在“十五”规划中的比较低的基数是它们在“十 一五”规划中的上升指数得以攀高的一个重要原因的话,那么,与上述七家大社相比,规模明显要小的大学出版社在这种竞争中所表现出来的潜力同样是不应该被忽视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4、从零突破的出版社有6家,净增项目8种。就规模而言,这6家都不大;但突破都在于各社依靠自己的特色。这种努力值得充分肯定。

  
  5、在降幅较大的出版社中,降幅分别为60%和50%的上海文化出版社和上海书画出版社比较突出。这两家出版社在出书种类和出书风格上皆有明显的特点,理应在此方面有较为突出的建树(至少应该保持原有水平),如此幅度的下跌殊为可惜。
  
  6、同样的理由可以用在对上海三联书店的评估上。两家无项目的出版社之一的该社从“十五”规划的两种跌为“十一五”规划的零。作为上海地区一家规模虽小,但是在学术著作出版方面曾经颇具特色,且在学术界与读书界有一定影响的出版社,此种下跌亦是值得反思的。
  
  三、关于上海地区项目结构与质量的分析
  
  数量的增长固然可以从出版社的积极性与参与程度,出版社对于自身优势的认识与拓展等方面说明一定的问题,但就出版物的精神产品属性而言,选题本身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创新特质和知识含量应该成为对其评估的最为重要的几项指标。在对于人选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的项目进行评估时,这种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的。

  根据表7所显示的数据对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类具体入选项目进行分析和比较,可以得到以下基本印象:
  
  1、在两个五年规划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大类中,上海地区出版社人选项目无论是品种数还是从所占份额考虑,都集中在传统的相对占有优势的学科领域之内,如社科总论、经济、历史、文化、语言、艺术、哲学、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等9个(占社科与人文学科种类数的56.25%)。上述学科的人选品种在5至13种之间,占学科入选项目的份额比例则在10.87%至38.46%之间,合计项目数为78种,占该类入选项目数的90.7%。将这些学科仍然视为上海出版的强项领域基本上还是可以成立的。
  
  2、但是,上述稍占优势的学科发展情况也各有不同。“十五”规划中起点较低的文化(2种)增至12种, 增幅高达500%,以下为经济的85.71%,语言的66.67%;社科总论和中国文学的25%;历史和外国文学维持原量;而所占份额不低的哲学(27.27%)和艺术(11.36%)却都出现了33.33%的不小降幅。
  
  3、从人选项目的类型观察,在各个领域除了一部分单本著作外,规模较大的选题占了相当部分。以社科总论、哲学、历史、经济、语言、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7个学科领域作为观察对象,“十五”规划中的大型项目(系列丛书或文库18种、工具书或大系类资料8种、通史类2种、大型图志3种、文集3种)共34种,“十一五”规划中的大型项目(系列丛书或文库16种、工具书或大系类资料13种、通史类6种、大型图志1种、文集5种)共41种,分别占当期规划学科项目的72.34%和73.21%。实施大量具有较高水平的编辑劳动密集投入的大型项目,既是上海出版的传统,亦可以视为在这些领域保持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
  
  4、与上述第3点密切相关的是,占有相当大比例的大型项目在具有内容量大的同时,往往有失之于停留在较浅的文化层面的先天弱点,编著的工具书、大系、图志以及通史等尤为如此。虽然从资料积累或文化积累的角度而言此类项目必不可少,但是关注过重,比例过高,投入过多,势必会造成对有创新主题或创新内容的原创性项目的挤压。“十一五”规划在上述7个学科领域以及文化、教育、艺术学科领域内少见有开拓性强、创新程度高、震撼力大的单本选题, 就稍有亮色的单本选题而言,“十五”规划有“时间心理学”、“中国文人画史”、“中国陶瓷艺术史”、“中国图腾艺术”、“当代中国贫富差距问题及政府控制”、“中国佛教逻辑史”、“清季的洋务新政”诸种,而“十一五”规划中则只有“西夏社会”、“信用政府的逻辑:转型期地方政府信用缺失的政治经济分析”、“中国原生态舞蹈”几种可以预期。与“十五”规划相比,“十一五”规划表现出的原创性的单薄,不能不认为是一个严重的缺憾。
  
  5、作为上海出版强项学科的历史、经济学科和次强项的语言、文化学科,虽有数量不少的丛书、工具书与通史类项目,但从出版社乃至整个集团的项目架构来看,基本上不存在学科体系建设的计划。从长远考虑,这样的规划显然不利于发展。
  
  6、除了少数民族和大型综合性图书有其较为特殊的原因之外,两个规划中的政治、法律、教育、地理等学科都显得相当弱。虽然政治学科在“十一五”规划中有所突破(从零到净增3种),但份额仍然偏低。地理学科从“十五”规划的一种下降为零。法律两个规划皆为零。教育也存在份额过低的情况。上海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出版基地,这样的状况是需要加以改进的。
  
  7、缺少反映上海历史、文化、经济、社会诸方面内容的项目。一般来说,此类选题应该由具有各种资源优势的本地出版社来承担。目前的状况既与上海作为大都市的地位不相符,也与上海出版的地位与责任不相称。
  根据表8所显示的数据对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类具体入选项目进行分析和比较,可以得到以下基本印象:
  
  1、对比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类,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类的人选项目对于传统优势学科领域的选择性更强,集中度更高。在9个(占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数的40.9%;低于社科人文类的56.25%)占有份额在10%以上的学科中,占有比例在28.75%至10.34%之间,项目数在11种至1种之间;最能说明这种高集中度的,是这9个学科的项目数量达到34个,占上海本类入选项目的91.89%。
  
  2、上述9个学科领域的发展并不平衡。自然科学总论、物理学、医药科技和土建的占有份额分别为22.58%、25%、11.46%和12.5%,基本上保持了增长或稳定的态势。将其视为上海科技出版的优势学科当不为过。化学和新材料技术都实现了零突破,份额分别为28.75%和15.38%,是为很好的开端。占有份额为11.11%的生物学科品种下跌5种,幅度高达71.43%,值得引起注意。农业与工业技术虽为小项,但这两门学科10.34%、12.5%的占有份额和83.33%、200%的 增长率却可以说明其潜力所在。

  
  3、与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类相比较,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类入选项目中的大型项目数量较少(10种),约占27.03%。在这10种中,“量子物理新进展丛书”、“世界科学家大词典”、“能源译丛”、“现代难治病诊治学丛书”、“哲人石丛书”和“竺可桢全集”(此两种“十五”规划曾列入)皆可被视为有分量的项目。如果单就大型项目进行比较,“十五”规划的“中国医籍大词典”、“中医大词典”(新世纪版)、“彩图科技百科全书”、“普林斯顿科学文库”、“中国基因研究丛书”、“绿色前沿丛书”、“科学前沿丛书”、“微米纳米科学与技术丛书”、“中国农作物栽培学丛书”、“哲人石丛书”和“竺可桢全集”构成了一个整体性的高;“十一五”规划似乎要显得弱一些。
  
  4、在单本著作方面,“十一五”规划中不乏亮点。如“科学发现编年史”、“剑桥人类疾病史”、“上海百年建筑史”、“中国桥梁史”、“中国生命科学研究”、“中国民族基因多样性”以及“现代周围神经外科学”等一批医疗科技类图书都有一定的创新内涵,应该在各自的领域内占有领先的地位。
  
  5、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在信息技术、建筑技术、制造技术、生物技术、生命科学以及工程建设方面都有不少在国际上领先的人物、成果与经验,虽然在规划中有有所考虑,但是作为科技文明成果承载物的这些学科科技图书的过于少的数量,不能体现上海这个重要科学技术基地与前沿的特色,也与这个城市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精神不相匹配。
  
  6、与“九五”、“十五”期间上海的科普图书在全国具有的地位与影响相比,“十一五”规划的下滑趋势明显。虽然在分类中不再有“科普”类,但在此大类全部项目中仅有“青少年科学人文素养丛书”一种;另在“未成年人读物”类中尚有2种。削弱乃至放弃这一领域,无论就出版单位的职责还是就出版单位本身的利益而言,都是近视的。

  根据表9所显示的数据对子规划类具体入选项目进行分析和比较,可以得到以下基本印象:
  
  1、在总量上有所增长,从“十五”规划的20种上升到“十一五”规划的22种;但如果考虑到“十五”规划没有“中国出版‘走出去’重点图书”此类,则实际减少1种。除了“重大工程”实现零的突破,净增5种以外,其它4类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跌。当然,下跌的原因各有不同。
  
  2、在“重大工程”类中,除了“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作为数量众多的单本图书以“集合”式的方式出版当作别论之外,其它4种皆各有特色。“大辞海”(修订本)自不待言;“文化中国系列丛书”(英文版)归入“走出去”类似更为恰当;“明心工程丛书”为回答人生心灵基本问题的大众读物;“中国乡村考察报告系列”则是如题的开放式丛书。应该说,这些项目从不同方向、不同层面、不同程度体现出上海出版界的整体水平。
  
  3、“古籍”类项目向来是上海出版的特强项,这一点在“十一五”规划依然得到完整的表现。虽然与“十五”规划相比有3种项目的减少(-30%),但在该类入选项目中仍占有14%的份额。上海入选的项目表现出以下的主要特点:一是较之以前规模更大,如“续修四库全书提要”以及上海古籍出版社作为第二出版单位参与的“中国古籍总目”等;二是对基础类工具书的重视度较高(7种中占有4种),为古籍的研究与收藏提供了条件;三是集成性项目更多,上述两种以及“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全编”、“顾炎武全集”、“四库存目标注”、“中国家谱总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索引”皆属此类;四是整理深度大大提高。但在此类项目中亦有值得注意的重叠问题,如“古籍总目”中“善本”理应涵纳;“存目”与“续修”不无重叠;“顾炎武全集”是否包含“十五”规划的“肇域志”等等。
  
  4、“中国出版‘走出去’重点图书”类如果将“文化中国系列丛书”(英文版)和自然科学类中的“简明中国冰川目录”(英文版)一并计算的话,则达到5种。考虑到在全国入选项目中汉语教育类图书占有较大比重(46.15%)的状况,上海的文化(2种)、科技(1种)、医疗科技(2种)项目还是有一定分量的。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文化中国系列丛书”(英文版)在选材、组织翻译、设计、制作以及宣传诸方面,已经在该类图书的出版上开始了符合国外实际情况、与国际接轨的实践并被证明了成功,这是值得借鉴的。
  
  5、“未成年人读物”项目比“十五”规划减少1种,占有份额在10.45%,说明上海地区的少儿出版在全国范围内虽然仍处于“第一集团军”行列,但面临的挑战是激烈的。现有的知识普及类项目中,引进版“人类发明五千年”、“教科文丛书”应是值得期待的选题。后者利用中央电视台的资源进行二度开发,已经有一定的影响。值得特别予以重视的是上海古籍出版社作为第二出版单位参与的“长城丛书”(该项目未统计入上海项目),这既是对未成年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行动,亦是古籍研究与普及结合的实践。在思想品德类项目方面,“图说新中国丛书”和“小公民VS大道理丛书”的入选说明“十一五”规划这一部分做得比“十五”规划好,对于建立和谐社会、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倡素质教育方面是有积极作用的。动画、绘本类图书应是少儿类的大项,本期规划中除了“抱抱绘本”外,未见特别的亮色。在“十一五”规划中,此类项目的构成表现出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即老品牌的维护和延续。上海少儿出版的“名牌”“三毛”系列、小“灵通漫游”系列、“五千年”系列、“十万”系列、“365夜”系列等在“十五”规划中都曾有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延续或发展,现在基本无存。
  
  6、与科普读物相似,“三农读物”亦在下跌的通道中,“十一五”规划的入选数为零。对于有4家专业科技出版社的上海出版界来说,这应该是一个警示。
  
  四、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对于“‘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上海地区项目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与建议:
  
  1、平稳过渡的总状态。从“十五”规划到“十一五”规划,上海地区的人选项目在数量、质量、选题分布和项目规模等方面都处于平稳过渡的状态,并未出现跳跃性的发展。虽然就当前的出版大环境而言,这种平稳的常规发展是正常的;但对于体现中国出版最高水平的五年规划和作为中国重要出版基地的上海应有的贡献而言,这种“平稳的常规发展”又是不够令人满意的。
  
  2、项目的整体优势。上海地区入选项目在整体上呈现出一定的优势。除了前述在全国项目中的份额外,在地方出版社项目中占有20.06%,考虑到其它地方出版社数量之和,这个占有份额 是可以说明问题的。从申报角度观察,全国从3259种中入选1379种,入选率为42.31%;上海地区从290种中入选139种,入选率达到47.93%。这可以说明上海地区的项目在主题选择、布局安排、扬长避短等方面对于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的标准与要求符合度略高一些。
  
  3、较广的覆盖面。上海地区在44个学科或种类中的28类中有项目,覆盖面较广;但63.64%的比例又说明专业优势是相当不平衡的。其中历史、经济、文化、哲学、语言、医药科技和古籍类优势比较明显;艺术、中国文学、外国文学、物理、化学、生物、农业、新材料技术和土建类有一定优势。这也说明,如果拿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类和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类相比,上海地区的出版社在前者的优势明显要要高出后者不少。
  
  4、传统老社、大社的优势极其明显。前述占上海承担项目出版社数量20%的七个大社的总项目数将近人选项目数量的一半即可说明问题。传统老社、大社的优势根本在其所拥有的文化底蕴;此种文化底蕴源自它们长期以来一以贯之的对文化价值与学术价值的追求,而此种文化底蕴同时又对它们的行业地位、品牌效应、作者资源造成持续的正面效应,形成了良性反应链。
  
  5、大学出版社发展迅速。上海地区的12家大学出版社中的11家在“十一五”规划中承担了项目,比“十五”规划增加了两家,占91.67%;人选项目数比“十五”规划增加12种l占地区入选数量的比例比“十五”规划高出7.41%。大学出版社的发展固然在于这些年来它们在教材开发方面为出版社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较为雄实的基础,从而为重要项目的策划和实施创造了条件,但不可忽视的是,在“十一五”规划中表现突出的大学出版社,无不是在坚持专业方向、发挥学科优势、打造特色品牌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的出版社。
  
  6、自主创新问题。从整体上来看,上海项目于此表现得有较大差距。原创不足势必造成持续发展乏力的局面。在这方面应有以下的加强:(1)对社会、文化、学术思潮要提高敏感度,要有进一步的关注度;做到既严格把关,又推陈出新。(2)对于内容、材料的创新要大力提倡与推动,为学术创新做好基础工作。(3)着眼点既要放在传统学科上,更要放在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上;对于不同学科的互相包容、互相交叉,特别应该予以关注,以利于新的学术生长点的发现、培育。
  
  7、学科体系建设问题。无论就学科领域的范围而言还是就单个出版社或出版集团的范围而言,对于学科体系建设考虑得还相当不足。只有在长期的完善的学科体系规划中,零散的选题、项目才有可能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展示全景的学科全貌;而学科发展也才会有不绝的后劲。
  
  8、传统学科的特色项目问题。传统学科如何在原有基础上再上层楼,除了上述的学科体系建设问题之外,拿出特色项目是一大关键。在“人无”的条件下“我有”可以领先,但在“人有”的条件下则一定要“我优”才能保持先进。在所有的传统学科领域皆被无数次涉猎,几乎所有的选题皆被做过的情况下,真正花大力气去开拓传统学科的特色项目,虽然耗时耗力甚多,但却是保持学科领先优势的唯一途径。
  
  9、对子规划重视不够的问题。子规划的项目畸重畸轻表现得比较明显。“马列著作”和“三农读物”无选题;“未成年人读物”和“走出去”则显得分量不足。
  
  10、地方特色项目的缺失问题。如前所述,上海出版界在大力挖掘、出版具有上海特色的图书,表现上海的社会变迁、经济进步、文化发展、风貌更迭方面,既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又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这一点做不到或做不好,无论如何是难以交代的。
  
  11、资源的争取与外流问题。在上海的139个项目中,125个项目作者身份明确,占89.93%,大致可以反映基本面貌。其中社科与人文类的72项中,上海作者的为33.5(联合作者或全国作者作1/2计)项,外地作者的为38.5项,分别占46.53%和53.47%;自然科学与工程类的32项中,上海作者的为12项,外地作者的为20项,分别占37.5%和62.5%;子规划的21项中,上海作者的为10项,外地作者的为11项,分别占47.62%和52.38%;在统计的125项中,上海作者的占44.5%,外地作者的占55.6%。总体上看来外地作者的比例要略高于上海作者,说明上海出版社在外地作者资源的争取方面是有努力亦有成绩的。但从统计的由上海作者负责而由外地出版社承担的28个项目来看,社科与人文类为16项,自然科学与工程类为7项,子规划为5项,与上海出版社承担的同类项目中的上海作者人数之比分别为1:2.09、1:1.71、1:2,这显示(在可以统计的)上海作者承担的项目中起码1/3或1/3强的项目为外地出版社拿走。虽然从中可以看到上海作者项目的竞争优势,但不算低的流失率也说明上海出版社在此竞争中的不足。
  
  12、政府主管部门的组织与协调作用问题。在出版领域,除了管理重任之外,政府主管部门的组织与协调作用无疑也是不可缺位的;在“十五”和“十一五”规划上海项目的申报中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这种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强。它理应表现在:(1)根据上海出版已有的强项学科进行规划与部署;这种规划与部署要和学科体系的建设紧密结合,有一个中、长期的计划;对于目前虽然表现为弱项但有潜力或有可能发展的学科,亦应如此。(2)围绕上海的社会、科技、文化的宏观发展目标,政府主管部门可以在联络、组织、协调若干出版单位配合城市的有关职能部门策划、编写、出版具有理论创新且能指导产业发展的重要出版项目方面发挥更加有力的作用。(3)在政府资助的项目投资上采取更为多元灵活的方式,如政府立项组织实施,政府立项后出版单位投标竞标后实施,出版单位立项由政府部门审定后实施,等等。皆着眼于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管、促进作用,以求落实与见效。(4)上海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有众多的重点院系、实验室,正在开展的许多国家级的重点科研项目中蕴藏着大量的选题资源。以政府主管部门牵头对这些资源进行开发,无疑会比单个出版社的努力更有成效。
  
  13、项目资金多渠道投入的问题。由于相当部分学科领域的重要选题(这些选题中大多数应该还是无须花费太大的精力,也不用过大的经济投入的)的目标读者数量有限,市场前景并不乐观,对于出版社组织与申报的积极性会有很大的影响;有时候就是在“能否赚钱”或者“能否保本”考虑的一念之间选择了放弃的。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的资助往往是最先想到也用得最多的形式。但这不应该成为单一的形式。目前需要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主动地做好项目资金多渠道投入的组织、论证和实施工作。即使投资者有扬名或在赢利后分利的要求亦应视为合理;因为只要项目得以上马并成功,最后在社会效益上得大益的还是国家、读者和出版者。
  
  14、关于项目申报的问题。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的项目申报,固然有其规定的标准与范围,不可能任意变更。但经过出版单位的具体操作申报,管理部门的筛选和学科专家的论证诸环节,在相当大程度上被变化为“技术”性问题则是可能的。这是由于:(1)出版社申报何种选题为重点项目,与经营者的专业、见解、喜好关系甚大,(2)由于根据规划进行考核的力度较大,会造成经营者为避免麻烦不报或者为争取成绩多报的情况,后者当然还有筛选和论证的关口.但前者造成的漏失则很难完全避免;(3)出版社的选题入选与否,与管理部门的主持筛选者以及论证专家的学识、素养、判断有密切关系;(4)在最后阶段,对于地区、学科、出版社、品种以及其它诸种实际上与项目质量无关的因素的“平衡”考虑也势必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如何在申报的全过程中尽量减少或避免此种“技术”性干扰,是出版社经营者和管理部门要认真考虑的。
  
  (责任编辑:陈炜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03913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