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再倡调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内容摘要]对调查研究的忽视和淡漠,造成了新闻报道的肤浅和失衡。要改变新闻报道浅偏现状,需要再次倡导调查研究,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关键词]倡导;调查研究;途径
  [作者简介]石海田,河北经济日报社总编室副主任,主任编辑
  杨秀国,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一、对调查研究的忽视和淡漠。是新闻报道缺乏深度和力度的主要症结
  
  调查研究,是新闻工作者的一项基本功,所有针对性强,感染力大,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新闻作品,无不是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的结果。虽然,新闻工作者的调查研究,与党委、政府和其他部门的调查研究相比,更加注重内容上的新鲜性和形式上的生动活泼。强调新闻工作者调查研究的特殊性,并不意味着新闻工作者就不需要进行基础性的、涉及国计民生、社会发展等现实问题的调查研究。相反,在利益格局不断调整和人们的思想意识日趋多元化,各种矛盾相互激荡,社会现象、社会事物变得更加复杂的情况下,新闻工作者更需要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对社会敏感、被大众的问题,做出及时的反映和令人信服的解释,体现出报道的思想深度和内在力量,以正确地引导舆论。
  检点目前的新闻报道,不可回避的两个突出问题,是浅和偏。浅,即报道的层面肤浅,缺乏思想张力,给人留下思考和回味的余地小:偏,即报道大多集中在一枝一叶的琐细事情上,对涉及国计民生、改革发展重大问题的带有一定普遍意义的报道偏少。
  近几年,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信息量是越来越强、越来越大了。新闻的触角,几乎遍及周围世界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这固然得益于新闻竞争和新闻工作者对“内容为王”的认识上。但是,对在“第一时间”里报道新闻的过分追求,对“独家新闻”的刻意经营,也滋长了新闻工作者的浮躁心理。大家心里想的,眼睛盯的,就是今天发生了什么,怎样才能尽快报道出去,如何才能不落人后。在这种争分夺秒抢抓新闻的意识驱使下,新闻工作者再也没有时间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再也不愿花费精力去就一些基础性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热点、难点、焦点话题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对调查研究的忽视和淡漠带来了什么呢?首先就是新闻报道的肤浅。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凡事不寻根究底、探本求源,不去追问为什么和怎么办,对事物的报道只停留在表象上。缺乏理性和建设性。
  对调查研究的忽视和淡漠,还造成了新闻报道面的严重倾斜:改革与发展,民主与法制,公平和正义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深层报道偏少,而“吸引”人们眼球的花边新闻、娱乐新闻以及各种灾难性新闻偏多。人们的注意力,被媒体的“议程设置”导向不太重要的地方,而关乎人的命运乃至地区和国家前途的东西,却从人们的视线中淡出。比如,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由对资源占有的多寡所带来的收入差距拉大问题、生态补偿问题、能源枯竭城市的未来发展问题、国家的免补政策所带给农民的实惠被某些乱涨价、乱收费抵消问题等等。一连串的问题所带来的贫富差距,造成上不起学、看不起病、住不起房的现象越来越突出。
  
  二、忽视和淡漠调查研究的主客观原因分析
  
  新闻所反映的是客观世界的最新变动,是含有某种新闻价值的新鲜事实。新闻媒体之所以要反映这个最新变动和新鲜事实,固然首先是为了传播信息,满足读者、观众和听众的知情需要。同时,也是为了通过这个反映,彰显包含在事实之中的观点、意见、态度、倾向等,以形成和引导社会的舆论。也就是说。新闻报道不但要有新鲜的事实。也要有丰富的思想内涵。这样的报道,才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震撼人心的力量,才能有效地起到“劝服”的作用。
  变动,是对常态的突破;新事实,是在已有事实的基础上产生的。调查研究,就是对常态、对已有事实的了解。具体到新闻报道中。就是对国情民意、对社会各种矛盾和问题的了解。不掌握国情、舆情民意,不掌握社会的“问题单子”,就难以在新闻报道上有新的突破。
  那么,调查研究为什么常常受到忽视和淡漠呢?第一,调查研究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较大的气力,这与新闻工作者目前所习惯的争分夺秒抢抓新闻的即时意识不尽吻合。调查研究,需要确定题目并围绕题目搜集大量的事实材料,这需要时间和精力,常常不能立竿见影。而多数新闻媒体,对记者的稿件都有量的要求,并同其待遇、收入挂钩。记者的投入与产出如果不能成正比,就会抑制其调查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现实情况是:许多新闻媒体由于对调查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对调查研究成果的激励措施不到位,因而,记者便担心得不偿失,费力不讨好,不肯再去调查研究。
  第二,调查研究需要掌握定性和定量等科学方法,而多数新闻工作者缺乏这方面的专业训练。无论是探索性、描述性还是解释性的调查研究,都需要有问题设计、数据统计与分析等,以体现调查研究结果的可信性和科学性。这不但需要在某一个点上深入与突破,也需要有一定的面,而为了保证面,则需要走访若干个点,对若干个点的资料进行核实、比较与分析,从中总结出具有代表性与普遍性的东西来。显然,很多未受过专门训练的新闻工作者,对此是难以驾驭的。
  第三,获取真实信息的难度,常使新闻工作者视调查研究为畏途。调查研究,一定是针对着某个或某类问题展开的。虽然调查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和掌握情况,并非表扬或揭露谁。但在现实中。只要不是正面报道,被调查的对象总是心存疑虑。或拒绝调查,或采取消极应付态度。有些被调查者,甚至提供虚假信息。调查,成了舆论监督甚至批评揭露的代名词,这在客观上,增加了调查研究的难度。
  第四,调查研究是个老话题,许多人觉得不够时尚和前卫。因而在心理上予以排斥。新事物、新情况层出不穷,大千世界纷繁复杂且令人眼花缭乱。应当学习的东西何其多,生活节奏何其快。许多新闻工作者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优秀的东西,便常常被人们遗忘和淡漠。调查研究也是如此,因而在心理上拒之于千里之外。
  
  三、再倡调查研究:解决新闻报道浅偏两大顽症的根本途径
  
  我们的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既要准确地传达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党的意志变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行动,又要及时、真实地反映人民的呼声、愿望和要求。同时,还要当好社会环境的监测者,对潜藏在社会内部、将要或可能产生的各种矛盾冲突发出预警。借用著名报人普利策的一段名言,就是“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站在船头的了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
  新闻工作者如何才能肩负起这么繁重的责任?如何才能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最新变动、在报道新近发生的含有一定新闻价值的事实,以实现新闻报道传递信息功能的同时,从大处着眼,向深处开掘,实现新闻报道的教化、引导功能?笔者以为,根本之点,就是增强大局意识,把目光聚焦在影响社会发展、改革开放的重大矛盾问题上。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在其《记者的战略眼光》一书中所提出的“四个坐标”,对调查研究的选题和着重点有着深刻的启示。他说:“我们要经常思考四个问题:党中央和国务院有什么重要的政策、法规和新闻信息需要向海内外发布?实际工作部门有哪些重要情况和具体规定需要广泛地告诉老百姓?老百姓从切身利益出发,迫切希望了解什么带有全局性、趋向性的重要情况,希望获得什么信息?现实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存在哪些带有普遍性的重要问题?”
  思想的高度决定着影响力的大小。针对新闻报道的肤浅和失衡,有必要再次倡导调查研究,使所有新闻媒体能够重新把调查研究摆上议事日程,并与目前正在开展的“三贴近”教育结合起来,从而能够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当然,这首先需要媒体领导者的重视和做出表率,还需要建立长期有效的制度措施。这样,当调查研究空气再次浓厚之时,就是新闻报道总体质量再上新台阶之日。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04172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