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上海街道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人口户籍制度的放宽,上海的经济总量和人口急骤增加,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政治、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迅速发展,使得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的任务越发繁重。街道办事处作为城市的缩影和基础,其作用在市容环境卫生管理中也日渐突出,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功能也在不断调整、充实、完善,在保障城市政治经济活动有序进行、各项社会事业顺利开展和人民生活安居乐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从总体而言,目前上海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虽然在经济运行机制转轨过程中作了一些改革和尝试,但还跟不上城市经济、社会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步伐,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本文从市容环境卫生及街道办事处的视角入手,在分析现状的同时,探讨上海街道层面在市容环境卫生管理中的内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上海街道办事处市容环境卫生管理事业的可行意见和对策建议。
  关键词:街道办事处;城市管理;市容市貌;对策建议
  如果说每个国家都拥有各自的民族精神,那每个城市就需要有自己的城市精神,而城市市容正是城市精神的集中显现。市容环境凝聚着一座城市的思想灵魂,代表着一座城市的整体形象,彰显着一座城市的特色风貌,散发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引领着一座城市的未来发展。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社会风气、人文环境等要素都可以透过城市市容得以体现。
  1 市容环境管理工作的特点
  1.1 动态性、持续性,反复性
  环境卫生管理是一个有始无终的过程,这一过程始终处在起伏波动之中,是一个从整治―反复―再整治的无限循环过程,屡禁不止、反复性强,回潮率高已是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的突出问题。
  1.2 基层性、艰巨性、复杂性
  一方面,市容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通常要与大量的下岗职工、外来务工者打交道,这些人年龄相对偏大、文化层次不高、缺乏谋生技能,因此,占道经营、破墙开店等无偿侵占公共资源与利益的行为往往成为他们的首选,这些跨门营业、乱设摊等现象,正是社区环境脏乱差、市容秩序混乱的主要原因。由于面对的都是处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取缔的是他们赖以谋生的手段。“公安管坏人,工商管富人,城管管穷人”的现实使得管与不管、如何管,始终是摆在市容管理者面前的难题。
  另一方面,市容管理者还要面对文明执法、依法行政等一系列执法要求,同时又要面对在缺乏法律法规保障、装备落后、经费紧张的窘境。
  2 街道办事处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上海各街道在城市市容管理过程中,从现象上来看,普遍存在以下重点和难点问题:
  ①按场所分,主要有:主要道路、居住小区、公共场所、城乡结合部、动迁地块。
  ②按内容分,主要有:违章搭建,乱设摊,乱招贴、乱涂写,招牌管理,垃圾处理,夜排档。
  3 原因分析和面临的思考
  3.1 主观因素
  3.1.1 思想观念未摆正
  ①街道市容管理职能失位。
  城市管理有的多为软指标,而且由于其动态性的特点,即使有所纰漏也无伤大雅,故城市管理往往是最容易忽视的基层工作,因此也就难以走出运动式、应查式、反复式的怪圈,难以实现长效管理。
  ②重建设轻管理思想浓厚。
  城市管理与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协调一致。然而,上海各街道在思想认识上,还是重建设轻管理的倾向比较普遍。内在原因是思想上容易进入以下误区:认为建设容易操作,而管理难度大;认为建设见效快,易出成果和政绩,而管理见效慢且成果不明显;认为建设可以争取到项目资金,而管理需要投入成本;总是试图依靠加大建设来解决管理中的所有问题。
  3.1.2 决策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①规划和建设的决策水平。
  现行建管分离的体制,使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体制存在脱节现象,市、区掌握着城市的规划权,管理责任则落在街道,致使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有关部门仅仅从自身角度出发,追求局部或某方面效益,忽视建成后的配套管理问题。致使此后的管理难度加大。
  ②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能力。
  管理人员容易形成市容环卫管理属于简单重复劳动的观念,使得整个行业的科学决策和管理水平大大降低,管理能力严重跟不上建设水平,缺乏明确的制度、程序,约束机制、竞争机制、考核激励机制没有很好地落实。决策机制的科学性、民主性又脱离建设要求,规划没有做深入调查研究,缺乏明确的事实依据和理论基础,随意性较大。同时工作中不同程度还存在长官意志。
  3.1.3 执法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①队伍形象。
  众所周知,城管队员在市民心中形象不佳,很大部分原因与执法队员个人素质不高有关。有的简单粗暴,野蛮执法,有的随意违反执法程序,有的甚至成为违法者的保护伞,这些不但破坏了城管监察队伍的形象,政府的威信也受到了损害。
  ②业务水平。
  一方面,执法队员身处第一线,易受到各种消极思想的影响,导致自身的业务能力无法根据形势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经过大规模合并后的城管执法部门,集中了大量行政执法权,而这些执法权分散不均,涉及法律面广,有的专业性极强,客观上要求每名队员都精通各项业务不切实际,这也给队伍的依法行政带来了阻碍。
  3.2 客观条件
  3.2.1 流动人口不断增加
  上海流动人口最大的特点是数量大、增长速度快。2014年,上海最近的一次人口抽样调查显示,当年外来流动人口总量达996.42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2425.68万人的四成,比例还在不断上升。由于流动人口管理始终存在管理缺位,劳动力过剩,就业问题难以得到好的解决,由此给城市管理带来的压力可想而知。
  3.2.2 市容环境卫生管理体制未完备
  ①机构设置混乱。   上海涉及城市卫生管理的部门众多,在街道层面就有十多家,相互之间职能交叉,重复隶属现象普遍,形成了一张错综复杂的结构网。而个别部门则关系不够密切,如公安机关。机构的复杂导致了权力、责任、义务被严重撕扯,事权、财权、人事权相互切割,于是政出多门、推诿扯皮等情况就屡见不鲜。这已是街道市容管理所面临的共同困境。
  ②条块关系不顺。
  街道办事处作为区政府的派出机关,不拥有一级政府所应有的相对独立的一整套行政权力,只能代表派出它的区政府或者根据区下政府的委托,行使区政府的部分职权。市容管理属地化模式要求作为所在地的街道承担起第一责任,而相应的管理权、执法权等资源都在各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是其派出机构处,容易形成街道、职能部门、物业公司等各自为政的状态,相互之间缺乏配合协动。
  ③执法管理不到位。
  城市管理是一个综合系统,执法是管理过程中最后的一环,许多系统性的问题往往都汇集在执法环节得到体现,因而执法如果再无法跟进到位,整个系统就将陷入瘫痪。
  3.2.3 居民参与度不够
  主动方面,限于现有的社区体制,居民在参与市容环境管理上缺少平台和渠道。难以对涉及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的重大事项进行沟通和协商,街道也很少有机会听取意见、建议,接受监督。
  被动方面,单位制的解体、住房体制的改革、大量外来流动人口使户籍管理弱化等方面的原因,使得居民社区归属感淡薄,居委会对居民的约束有所松弛,居民也就更缺乏共同行动观念和关于保护环境的参与意识。
  4 对街道市容环卫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4.1 完善基层市容环境管理体制
  4.1.1 确立街道在城市市容管理中的主体地位
  通过行政和法律手段来强化街道职能,按照责权利统一的原则,赋予街道在城市管理中应有的权利。其实质是区政府将权利进一步下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也涉及街道办事处在我国宪法和法律中的基本地位等问题,本文在此不作赘述。)但必须强化街道办事处的职能,再通过街道向各派出机构分解任务。具体有以下几点:
  ①明确街道办事处的职责,赋予街道对辖区的城市管理总负责的权利,行使综合的政府管理职能。
  ②赋予街道办事处对包括城市监察大队在内的区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的领导权、指挥调度权、统筹协调权和监督权,而不仅仅是指导权。
  ③赋予街道更多财力保障。根据事权与财权统一的原则,市容管理的财政经费需进一步向街道倾斜。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通过经济杠杆,协调辖区城市管理工作。
  4.1.2 强化街道在城市规划中的参与地位
  从科学管理的角度讲,规划、建设、管理三者应有机分开,相互制约。然而,一方面,城市规划部门在制定规划时,往往单纯着眼于从市、区长远、整体规划,而忽视了所涉及街道的具体情况。另一方面,街道也都有各自的长远计划和打算,同时掌握着更多的基础信息。两者的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在规划建成之后的基础设施和市容管理上难度加大。所以,规划部门在深入研究城市建设发展的整体布局的同时,应更多结合街道实际,以及规划和建设目标,然后将市容管理中一些科学的、长远的设想纳入整体规划目标。
  4.1.3 加强流动人口管理
  外来人口对上海经济建设起着重要作用,但盲目、过多的流入人口,会产生了人口流动的无序,既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也对城市整体发展带来巨大压力。因此,全市应尽快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通过系列举措,如加强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建设,以劳动力市场为中介等,加快外来流动人口劳动力市场的建设,促进人口的有序流动,趋利避害,引导流动人口管理走向良性循环,实现人口在社区内的科学、合理、有效的分布。
  4.1.4 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市容管理执法不同于一般行政执法,它指向的对象通常是社区内的弱势群体,取缔的是居民的根本生计,如果后续没有好的社会保障措施,满足不了困难家庭的基本需求,从总量上控制此类民生问题的话,那结果往往不是暴力抗法便是履治履范,无法达到市容管理的根本目的。对此,城市管理应与社会保障体系有机结合,两者相互促进,形成社会保障为城市管理提供托底和扶持,城市管理为社会保障提供劳动力的局面,推动城市管理事业健康发展。
  4.2 落实切实有效管理机制
  街道的市容环境建设和管理在现阶段仍需要行政执法。从街道是城市的基础和元素的定义出发,街道的综合执法搞好了,整个城市管理的综合执法才会有成效。因此,上海城市管理的行政执法的重心还是落在街道。建设高素质的城管干部队伍,是搞好城管工作的基础和保证。然而,城市管理涉及的面广、量大,面对的又是社会底层,管理的好坏没有太大的差别等这些,使得城市管理队伍容易产生思想懈怠,影响队伍的管理效率。因此还要加大对执法人员的监督管理,加强各方面的教育,从业务技能、政治素质、风纪仪表、组织纪律等方面进行统一培训,以提高队伍的战斗力和综合素质,充实执法队伍,强化执法力量,培养一支勤政廉洁、克己奉公、敢打敢拼的管理团队,树立城市管理监察队伍良好的社会形象。
  在努力提高队伍素质的同时,还应建立起相应的、切实有效的管理机制,如内部和外部监督机制,警示淘汰制,领导例行巡察制,快速反应机制等各项约束机制、竞争机制、考核激励机制和晋升机制。从而真正落实长效管理和常态管理。
  4.3 建立社会参与体制
  城市市容管理,不是少数人的事情,也不是少数部门的事情,更不是政府一家的事情,而应该是全体市民共同的事情,因此必须牢固确立全社会参与的管理思想。广泛开展城市管理、社会道德、法律法规和文明创建为内容的宣传和讲座,尤其要使社区的宣传教育活动面向最广大的居民群众。呼吁全社会理解支持市容管理工作,倡导市民牢固树立现代城市文明观念,教育和动员广大城市居民参与市容管理活动,使市民群众自觉地维护城市的整洁,提高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主动性,把政府的导向性变为市民的自觉性。从而全面提升市民的城市意识、公共意识、文明意识、环境意识和法制意识。同时,要建立社会监督约束机制,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既坚持正面教育,典型引路,也进行反面曝光及跟踪报道,加强舆论的引导和监督,逐步形成具有社会舆论压力的氛围,使人们遵守规章规定,形成管理上的合力,消除管理区域上空白。另外,还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机制,扩大市民在城市管理上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管理权,广泛吸引市民参与现代城市管理。
  4.4 充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
  信息化水平不高,缺乏支撑宏观管理、间接管理、柔性化管理的技术手段,是阻碍上海环境卫生管理上一新台阶的屏障。街道市容要紧跟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必须将更多科技因素融入其中,用现代化、科技化武装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如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城市管理中来,建立城市管理监察信息系统,强化信息的收集、整合、利用,提高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有效性,提升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水平。又如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中央指挥、全程监控、通信联络、现场取证、机动应变等方面的技术装备,提高综合执法的机动能力、应变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13133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