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评《星云八十:学者看大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人间佛教”是佛教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特别是现代社会中坚――市民阶层的宗教需求而进行自身改革,以期提升人的精神品格,净化社会的20世纪中国佛教智慧的结晶。她继承着汉传大乘佛教的优良传统,其影响至少已扩展到全球华人社会。人间佛教的源头在佛陀时代的原始佛教,而进一步强调了佛教本有的人间性,以积极进取精神(赵朴初语)改变了中国宗法社会中的佛教徒古佛青灯,消极避世,与社会隔离的价值取向,提倡广泛参与现代社会生活,高度重视慈善、文化和教育事业。人间佛教的产生与发展为在中国大部分地区依然存在的传统佛教转型指引了一个新的方向,注入新的活力,很大程度上预示着佛教发展的未来。
  邓子美、毛勤勇两位先生所著《星云八十:学者看大师》一书,从市场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精神领域全球宗教竞争的高度,关注着人间佛教思潮的最新发展动向。作者邓子美先生曾著有《太虚大师传》(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台北慧明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版),本书实为其姐妹篇。《太虚传》以大陆为主,兼及台湾,可称为以人物为中心的中国近代佛教史;本书则以星云八十年来的思想与佛光山事业发展为主线,纵横海峡两岸,远及全球,可称为以人物为中心的当代佛教史。作者对“人间佛教”的关注由来已久,相关著述颇丰,对“人间佛教”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整体梳理,站在近现代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度,力图从全景把握其各时期的佛教界代表人物,包括太虚、印顺、赵朴初、星云、证严、圣严等人的思想脉络与事业;他以现代宗教社会学理论为指导,分析了佛教在中国社会剧烈变迁与转型时期,所产生的一系列与社会互动的变化与发展。他也是大陆第一个系统研究“人间佛教”发展史的学者。
  《星云八十:学者看大师》以学者的眼光,吸取了两岸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综合叙评了践行人间佛教思想的佛教大师级人物――星云的八十年人生历程。全书除绪论与结语外共分七章,第一章写星云在家时的经历,其中以大片篇幅介绍大陆当时的社会以及宗教状况。第二章乃其从栖霞寺出家到宜兰弘法之前的经历。这两章还同时介绍了太虚思想对星云的重要影响和人间佛教理念的产生背景。第三、四章评述了其从宜兰弘法开始到成立佛光教团,并取得卓著成就的过程,同时介绍了台湾20世纪50至70年代的宗教状况。第五、六章评介了星云与佛光山事业的全球开拓以及他对海峡两岸佛教交流的贡献。第七章是佛光事业的现状总结与未来展望,真实展现了佛光山的成功经验,但也未回避其面临的困难,指出了其不足。本书绪论高屋建瓴,结语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回答了许多人对人间佛教与佛光山事业的疑虑,肯定了星云在扭转明清以来佛教被社会边缘化的颓势,佛教信仰的重建,务实创新等方面非凡成就。
  相比较来讲,本书主要有以下特点:
  1、独特的视角,客观深刻的剖析。本书是据我所知除星云自传外的第三本星云传记,前两本分别由符之瑛和林清玄著,符之瑛本是台湾新闻界人士,在采访佛光山事业的过程中皈依了星云,现在大陆工作。林清玄是台湾著名佛教散文作家,后也成为星云弟子。他们的传记受到星云胸怀与人格感召,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但难免带有更多的个人感情色彩,因而其传记在佛光山系统中传播甚广,但难免被外界非议,公信力不够强。这本《星云八十:学者看大师》则是第一本由大陆学者撰写的专著。他们初为隔海相望,搜集各方面资料;继而实地采访,不但多次访问佛光山及其别院、分院,还访问了熟悉星云,但对之很有看法的佛教界前辈。因此评述较为客观。前两本星云传记的作者都曾与星云有一段时间的朝夕相处,掌握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所以,铺叙详实即是符传的胜出之处,用新闻笔法,通过大量事例的叙述将星云所取得的成就全面展现出来;而亲聆星云回忆,得到星云面授,用散文笔法抒情,文笔优美则是林传的胜出之处。相形之下,深刻独特则是邓传最突出的特点。邓先生作为一名宗教社会学与历史学学者,在吸取符传、林传优点的基础上,在《星云八十》中完整凸现了学术优势,虽谈历史却不拘泥于历史,引用事例却又驾驭事件,从学理层面深刻剖析了事件,阐释了其来龙去脉及成败因素,与星云嫡传满义法师概括的星云模式相比,也具有不拘星云本人论述的长处。
  邓先生在本书的绪论中谈到了宗教社会学理论作为整部书的前提,即如德国著名学者、宗教社会学的奠基人韦伯所说:“必须承认经济因素所具有的根本重要性,特别须对经济条件加以考虑。但与此同时,对相反的关系也必须考虑到。”这种相反的关系在韦伯看来,主要是文化条件及其对人的精神的重要作用,“当精神(因素)妨碍了(经济)活动时,合理的经济行为的发展则同时也会碰到严重的内部阻力。”他在其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著作中,更是指出价值观是社会列车运行的“扳道夫”,揭示了西方被市民阶层根据自身需求改铸的基督教伦理节制了原始资本的横暴,构建了新的社会秩序,也为这一秩序的稳固,提供了道义上的正当性。从而成为社会发展的所谓“精神动力”。中华广袤地区正在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市民阶层也正在崛起成为新的社会中坚,他们所需要的宗教自然与农民大不相同。在这种大背景下,各宗教也应随之而改变,否则只能“陷自身于奄奄一息之境地”。20世纪之中国正是处在这种新旧经济形式交替时期,依作者观点,东方的“人间佛教”不但是适应这一变化的产物,而且从佛光山事业、慈济事业以及大陆个别寺院的实践看,她也能通过提供市民需要的佛教伦理规范、精神支柱与企业合理化经营发展的“精神动力”,从而有助于市场经济的稳固与社会秩序的净化。两岸许许多多民营企业家都倾向于佛教,也证明了这一需求。星云刚到宜兰,可以说一文不名,而得到企业家李决和的全力支持非常关键,加之以其他因素,才使他有了初步根基,才有后来在高雄的大发展,直至佛光闪亮全球。从宗教社会学视角看,佛光山成功根本原因正是因为既适应了新兴市民阶层的愿望,又能重建以他们为主体,并满足社会各阶层所需的共同精神家园。
  2、背景广阔,契理契机。本书第二大特点就是跳出传记的传统模式,将人物放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结合近现代的佛教发展,从社会需要与思想源流两方面论述。邓先生对此做了如下总结:“本书主要以两大视角观照,一是以星云及其一生事业为主线;二是以中华佛教的现代转型以及东方文化的复兴与重建为辅线。” 这样,本书不但是一部传记,同时还显示了当代精神文化处在转型之中的宏大背景,是一部焦点凝聚于星云的以这一背景衬托的思想演化的佛教思想史。其具体研究,不仅表现出作者丰富的背景知识,也彰显出作者较为深邃的历史慧识。两位作者,不是就人物而谈人物,就事件谈事件,而是以宗教社会学为批评的指南,透过时间地点的嬗变,在“人间佛教”思想这一核心基石上,着重考察了传统佛教与现代社会相融合的发展转变过程,展现了新时期,新环境下的人间佛教理念的实践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透显出人间佛教与传统佛教的内在关联性。在如此的叙事策略和阐释模式之中,全景式的逻辑结构就在对星云大师一生经历的娓娓叙事之中展开。
  3、翔实的资料,缜密的分析。本书第三个特色就是详实的资料与缜密的理论分析。通观全书,本书引证了极为丰富的佛教史料。这些史料除了来自作者多年的积累之外,还包含许多实地调查资料。只要看作者对栖霞寺几朝历史演变的介绍、对星云大师出家因缘的分析、对《玉琳国师》等书的叙述,就可以发现作者在大众文化问题上所具有的理论洞察力。尽管这些贴近现实生活的资料具有相当的可读性,但本书没有停留在对这些史料的简单引用上,不是仅为对文化的事实性说明,而是在丰富史料的基础上,进行论点概括,并转而用于解析事实。在本书中,翔实的资料与缜密的理论分析融为一体,资料对理论不是简单的举例说明,而是理论赖以生发的事实根据,这就是实证经验的理性升华。本书的作者为我们探索出一条不同于单纯的传记或是发展史的另一类研究模式。如此的模式既是一条看似简单而实际艰难的脚踏实地的学术研究之路,也是一条让理论回归日常生活的路,这一模式又与“人间佛教”融合于日常生活的特点相得益彰。
  邓先生站在宗教学者、历史学者的立场上,对星云大师八十年弘法历程做了深刻细致的描绘,对其思想来源进行了梳理,从太虚到星云,也兼及了印顺、证严等高僧大德,生动详实,但对自人间佛教诞生迄今至少近八十年,涌现了众多代表人物尚未全面研究介绍,期待邓先生能在以后的研究中多多关注这一部分,那将是对引领现代佛教发展之阵容的全面检阅与核心展示。
  总之,通过本书,不仅可以感受作者研究的广博精深,对海峡两岸人间佛教的发展有一全新的整体把握,还能更加深入地的领略星云思想和风范,实事求是地评价其推动两岸佛教发展的卓越贡献。此书值得细细品读。
  (《星云八十:学者看大师》,台中太平慈光寺2007年初版,30万余字,系惠空法师主编《当代台湾佛教丛书》第81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15684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