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调侃的语用理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调侃是对语言的一种有意识的积极运用,反映出调侃人的知识、修养、智慧以及交际技巧,颇有审美价值。调侃是一定的交际环境中言语活动的结果,因此,调侃离不开语境。语境是语用学的关键概念之一。调侃是一种会话含义的体现,所以,调侃可以从语用学那里找到理据。本文以汉语日常交际中的调侃为例,试从合作原则、言语行为、礼貌原则等角度,分析调侃的语用理据。
  关键词:调侃 语用理据 合作原则 间接言语行为 礼貌原则
  
  一、引言
  
  调侃是人们在日常交际中对语言的巧妙运用。它往往措词讲究、妙趣横生,颇具审美价值,反映出语言运用者的知识、经验、修养、智慧以及运用语言的技巧。由于它是人们在特定环境下言语交际的产物。因此,严格来说,调侃属言语范畴。这样,调侃的形成、理解与欣赏就离不开语境这个关键因素,语境对调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调侃不能摆脱语言的内在规律,但又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对这些规律进行非常规的运用,从而获得特殊的交际效果,产生会话含义。我们可以运用语用理据来解读调侃。从受话人的角度来讲,理解、欣赏调侃就是推导调侃话语的会话含义。这是一种需要借助于语境因素的动态推导。语境一般包括人们在语言的交际中涉及到的语言的和非语言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发话人要运用自己的语言修养和技巧结合具体的语境和某个交际话题的特点,方能说出巧妙的调侃话语。
  调侃在生活中被人们广泛使用,而这些话语的使用正是杰福里・利奇(Geoffrey Leech)的调侃原则的体现:“调侃原则……与我们研究过的其他修辞原则比起来的确次要一些,但它却在非正式言语会话中大量存在……”(Leech,1983) 。只要稍加留意,我们就不难在日常会话中找到这类例子,细想起来,不免对它们的神奇效果感到惊叹。根据利奇(1983),调侃原则可以表述为:为了表示与受话人的团结,故意说一些明显不真实、对受话人明显不礼貌的话。换句话说,调侃是一种“友好的冒犯”言语行为。为更好地理解这一点,让我们先来看一下这样两个例子①。
  (1)张三是一位医生,李四是一位经过张三的抢救、治疗,大病初愈即将出院的病人。为了表示感谢,李四亲自去了张三的办公室,下面这段是他们之间的部分谈话内容。
  李:张医生,真是谢谢你,要不是你,我这老命都难保了。
  张:哎,别这么说,别这么说。你出院以后呢,自己还要注意休息,加强锻炼啊。……
  李:好的好的,那我先走了。那就下次再见了。
  张:我可不想在这儿再见到你了啊。哈哈……
  李:哈哈……
  (2)王同学和赵同学正在走廊上聊天,这时赵同学的朋友小朱路过并加入他们的聊天中。王同学对小朱早已有所耳闻,却并不认识。从赵同学和小朱的谈话中,王同学第一次听说小朱就是他们学校里著名的“画家”。
  王:原来你就是小朱啊,我看过你的画,哇,画得真好!
  赵:他那也叫画吗?他呀,就会那么乱涂几下,你们还真把它当成画了。
  在例(1)中,表面看起来,张三说他不想再见到李四,言下之意是他不喜欢李四。如果事实确实如此,听了张三的话李四一定感到非常恼火。然而听完此话,两人都开怀大笑起来。如果我们从表面去理解例(2)中小赵的这句话,那简直就是一种侮辱,尤其是小朱也在现场听到了他的话。然而事实上,听完这句话,他们三位都笑了起来,他们之间的谈话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继续进行。在以上两个例子中,发话人都说了一些明显不真实,并且对受话人来说明显不礼貌的话,但是这种“冒犯”的言语带来的是笑声,而不是恼火、生气。而且在某种意义上反而更加深了发话人与受话人之间的友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下面我们将从合作原则、间接言语行为以及礼貌原则等方面来对此进行分析。
  
  二、调侃与合作原则
  
  根据保罗・格赖斯(Grice)的合作原则,“在会话中,参与者首先必须要合作,否则他们将无法把会话进行下去。”(何兆熊、梅德明,1998)在这条总原则下,他又提出了四条准则: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每一条准则都涉及一个特定的领域。在这些准则中,质量准则与调侃原则的关系最为密切。质量准则为:第一,不说你认为不真实的话;第二,不说你缺乏证据的话。
  格赖斯也注意到,人们在日常会话交际中,几乎总是在遵守合作原则,然而却并不一定都会严格遵守这四条准则。由于各种原因,这些准则经常被人们违反或藐视。“在语言交际中,说话者有时故意不去遵守这些准则,他(她)不是为了欺骗或误导,而是想传递给听者一种隐含在字面意义中却与字面意义不一致的实际含义。而这种隐含的说话者的实际含义就叫作会话含义。”(Thomas, 1995)
  会话含义产生的过程就被称作是“不遵守准则”,即:当说话者故意说一些明显不真实或是他(她)缺乏足够根据的话时,会话含义就产生了。听者就因此被迫去寻找另一种合理的解释。例(2)的推理过程如下:
  赵同学说小朱的画只是乱涂;事实上,小朱在他们学校里以绘画出名;赵同学也是这所学校的学生,因此他没有理由不知道小朱在绘画方面的名气;所以,对于赵同学故意违反质量准则,至少可以有以下三种解释:
  (i)赵同学试图欺骗王同学和小朱;
  (ii)赵同学的话完全没有意义;
  (iii)赵同学一定是想传达某种不同的含义。
  第一种很显然不是合理的解释,因为小朱的名声已经众所周知,赵同学想要欺骗已经知道事实的王同学和小朱,没有意义。第二种解释可能会得到来自逻辑实证主义者的赞同,因为他们认为,如果一句话经不起经验的验证那就是没有意义的。但是,根据由简・奥斯汀(Austin)提出,经过他的学生塞尔(Searle)修正和发展而成的言语行为理论,人们不仅仅用语言来表达意思,而且也用语言来做事。那么,在这个例子中,在场的三位同学听了赵同学的话之后都笑了。前文中已提到,王同学和小朱在此之前并不认识,而当小朱加入会话后,王同学自然显得有些被挤出的感觉。因此不管赵同学说此话时有何动机,其效果是非常令人满意的:他们之间顿时显得很友好,王同学和小朱之间的社会距离也一下子随之缩短了。而且,赵同学和小朱之间的关系也随之进一步拉近,因为有时缺乏礼貌也是亲密的表现。因此,我们看到,赵同学其实是在通过语言传达某种会话含义来行事。
  
  三、调侃与间接言语行为
  
  在奥斯汀“言语行为”的基础上,塞尔进行了修正、发展和完善,并提出了另一个著名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这个理论成功地解释了人们在语言交际中出于某种目的总是要拐弯抹角地表达意思或间接地发出某种指令等语言现象。
  人们在日常的言语交际中,当说话者说出的话和他所隐含的信息不一致时,就产生了间接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有四个特征,其中一个就是“高代价和高风险”。而人们在理解调侃话语的真实含义时,也需要经过几个步骤的推理才能理解出,因此调侃也就具备了间接性这一特点,即调侃也是一种间接言语行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风险”也就成为了调侃内在的特征。间接言语行为是高风险的,因为听话者不一定会理解说话者的含义;而调侃则是具有双重风险的,因为听话者如果没能理解说话者的实际用意,那么预期的效果不仅没有达到,而且被颠倒了。
  比如,笔者的一位朋友就曾经跟笔者说过她在同学会上的一次经历。本来在校时,她们都是非常亲密的朋友,但是自从八年前毕业之后,她们就很少见面。在那次同学会上,她说了些自己认为只是调侃的话,然而听话者却显示出了极大的不高兴。
  
  四、调侃与礼貌原则
  
  布朗和列文森(Brown and Levinson)认为,理解调侃的话语实际上需要两个步骤:第一,说话者的话语中有信息使听话者注意到要理解对方的话语必须做一些推理;第二,听话者运用某种推理方式,从说话者实际说的话语中得出其隐含的真正意义。
  然而,人们对这种推理的实际过程还并不十分清楚。珍妮・托马斯(Jenny Thomas)曾经写过这样的话,“理解话语含义的过程,实际上是在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共同完成的”。(1995)因此,从说话者的角度分析可能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调侃原则。
  (一)礼貌原则
  在过去的二十五年间,礼貌理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利奇以及布朗和列文森的著作中,礼貌被看作是说话者为了达到某些目的,如增进或维持融洽的关系,而采取的一种或几种策略。在《语用论原理》(Principles of Pragmatics)一书中,利奇介绍了如下礼貌原则:在所有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把不礼貌的话减到最少,把礼貌的话增至最大。
  正如格赖斯在合作原则下又提出了四条准则一样,利奇也在礼貌原则下又提出了六条准则,即:得体准则、宽宏准则、表扬准则、谦虚准则、同意准则和同情准则。既然调侃是“明显不礼貌”的话语,因此它必然违反这些礼貌准则。在此,本文主要讨论它对同意准则、表扬准则和谦虚准则的违反情况。
  (二)违反同意准则
  同意准则是指:把自己与别人之间的不同意减至最少;把同意增至最大。而在例(1)中,李四明显地表明与张三“再见”的愿望,然而,张三却直截了当地说了句“不想再见到你。”因此张三没有把不同意减至最少,而是将其增至最大,也即明显违反了同意准则。
  (三)违反表扬准则
  表扬准则是:尽量减少对别人的贬损;尽量夸大对别人的赞扬。在例(2)中,赵同学在小朱的面前直言不讳地说小朱的画不值得赞扬。他显然违反了表扬准则。在不同的文化中,表扬准则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而中国传统的方式是说些诸如“久仰,久仰”“幸会,幸会”之类的话来表达对对方的肯定和赞扬。
  (四)同时违反同意准则和表扬准则
  (3)小周刚赢得一场比赛并正在为自己的成功感到自豪。她迫不及待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她的好朋友小杨:
  小周:怎么样,厉害吧!
  小杨:那是因为人家都让着你。别人都不稀罕,就你当个宝似的,还吹呢。
  从表面上看,首先,小杨说小周取得成功是因为别人让着她,即:她不同意小周的成功是她自己努力的结果。这一点她显然违反了同意准则。接着,她又指出这种成功“别人都不稀罕”,因此不是一种值得骄傲的荣誉。小杨还进一步点明小周没能认识到这点事实真是愚蠢。这时小杨的话同时又违反了表扬准则。
  我们再来看一个类似的同时违反同意准则和赞扬准则的例子,这个例子就更有意思了:
  (4)小宋和小刘是室友。有一天,小刘的同学小马到他们寝室来玩。她们开始了闲聊。渐渐地她们的话题转到了1500米跑步比赛。
  小宋:我高三时参加校运动会还拿过1500米我们级段第一名呢。
  小马:是吗?好厉害。
  小刘:其实当时她们级段就她一个人参加比赛。
  (五)违反谦虚准则
  (5) 小王和小李是好朋友。小李长得并不好看,但由于其他一些原因,他却很受女孩子喜欢。下面是小王和小李的一段对话:
  小王:你很受欢迎嘛。
  小李:哎,人长得帅,实在没办法。
  小李称赞自己长得帅,违反了谦虚准则:尽量小化对自己的称赞;尽量夸大对自己的贬损。这个例子与别的例子有点不同,因为在这个例子中是说话者自己,而不是听话者对他进行调侃,不过起到的效果却是完全一样的。
  
  五、结语
  
  调侃具有审美价值和怡情作用。它的运用具有语用理据。要正确理解、欣赏调侃,受话人就要具备良好的语言敏感性,较多的背景知识,较好的认知能力和推理能力。而认知能力和推理能力与语用学知识和理论是密切相关的。如果缺少语用学知识和理论,受话人没能对调侃进行正确的理解,那不但不能带来预期的效果,而且还可能引起受话人的愤怒,甚至可能导致受话人与发话人之间产生矛盾冲突。相反,如果掌握了较扎实的语用学知识和理论,就能更好的使用和理解调侃话语,使其起到理想的效果。为了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调侃,本文多角度地分析了日常会话中调侃的语用理据:调侃的“明显不真实”性,决定了它从根本上违反了质量准则;调侃的“明显不礼貌”又使得它似乎违背礼貌原则,但是它实际上与礼貌原则并不矛盾;调侃的间接性决定了使用它时说话者必须冒更大的风险。但是无论从哪个角度、用什么理论来欣赏调侃,只要正确理解发话人的幽默所在,明白其交际意图,就达到了交际的目的。因此,欣赏调侃不在于方式和过程,而在于领会其精妙所在这一结果。
  
  注释:
  由于调侃多是出现在日常会话中,很少有书面记载形式,因此本文中的调侃例子也主要是笔者通过平时留意所记录下来的。
  
  参考文献:
  [1]Brown,P.& Stephen C.Levinson.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Leech,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M].London:Longman,1983.
  [3]Thomas,J.Meaning in Interaction: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 [M].London:Longman,1995.
  [4]戴炜栋等,现代英语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5]何兆熊 梅德明.现代语言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周杏莉,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15702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