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方东美论“情”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方东美的情感指的是人类天生具有的对真、美、善等价值的追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本
  文力图回到方东美自己的角度,探讨其得失。这种探讨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更看重情感而非理智的中国传统哲学,已经形成了深刻的情感价值体系;这样一个有价值的中国心灵,对现代生活的警示和启迪。
  关键词:方东美; 情感价值; 生命本体
  中国分类号:B26文献标识码:A
  
  方东美先生是华人世界最为器重的学者之一,被哲学界公认为“诗哲”。他站在一个与众不同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对中西文化和哲学史,用的是“六经注我”的方法。所以如果不从他自己的立场出发,单从中国哲学史的学术角度看,就会觉得他随意剪裁哲学史,前后矛盾。只有从方东美自己的独特立场入手,才能够更好地理解方东美对中国哲学生命价值理想的继承。这个独特的立场就是“情”。
  “情”是中国哲学有别于西方哲学的一个最重要的概念。探讨方东美“情”的立场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中国人以这样的情感生活了几千年,已经形成了深刻的价值,这样一个中国心灵的意义何在?
  
  一方东美看重“情”的价值的立场
  
  只要运用理智去思考,人就必然地戴上一个先在的眼镜,否则什么也“看不见”,也就是说思考不可避免有一个立场。我们肯定中国有哲学,用的是“内容相似”的证明,就是在中国传统学问中挑选出与西方哲学相似的内容,将这些内容组织起来,遂成中国哲学史。这样,我们连中国本身哲学的范围也改变了。内容相似的被幸运地选出来,作为哲学史保留,不相似的就被当作无意义的东西丢弃。
  我们已经不能真正体会古代中国人所看见的世界,他们只留下文字,然而文字是有隔阂的。我们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它,用马克思主义的眼光看它,用西方哲学的眼光看它,觉得它没有意义了。所以我们必须戴上中国古代自己的眼镜去看,才能理解古人是如何应对生活的。
  哲学是日本人西周对西文的翻译,黄遵宪将其介绍入中国。中国原来没有这个概念,中国自己讲的是天人之际。在近代,只要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学问,就是哲学。哲学这个词在当时,不仅仅是哲学史和哲学原理,更饱含了圣人在乱世中,救民于水火的浓厚情结。这种对哲学的情感,是中国古代每个希望拥有智慧、解决人生和社会问题的中国心灵的情结。
  方东美继承了中国传统哲学家对哲学的情结。他认为人的根本问题是要求得生存,而关于生存的学问,不是科学能解决的。人生来有情,这个情不是日常纷乱的各种情绪,而是人类对价值的不断追求。为了区别方东美的情和情绪的不同,我把方东美的情称为价值情感,也就是人类天生具有的追求真、美、善等价值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在这种生生不已的过程中,人类和宇宙一起不断向更高价值的世界进化。所以含有真价值的“情感”人格的实现,成为他的哲学的根本目的。
  首先,情是哲学的成因和哲学思想的核心。哲学的产生,“从理论看,起於境的认识,自实践看,起於情的蕴发。”① 这是由于人生活在世界上,对于客观的环境,自我的活动,总会产生感触、态度、热望,因而形成一种宇宙观与人生观。这是人类心理的本能,是人性所在。所以说人类在万象中搜求事理之后,仍须追求美的、善的情趣,才能满足人性上的根本要求――也即找着一种美的、善的价值世界,为精神寄托的地方。于是有必要在认识上构造一个有价值的宇宙观,用以托付人性对价值的要求。所以哲学思想的结构,可以表述为“哲学思想――意境之写真,包括,境的认识――从时空上了解事理;和情的蕴发――事理上价值之固定。”② 可以说,情是产生理的认识的动力,而理是为了寻找到有价值的情,这两者的互动构成了哲学的存在范围和意义。于是情不仅是哲学的起因,也成为方东美哲学的核心。
  其次,方东美从情的角度重新划定了哲学史的范围。哲学史是方东美研究的主要对象。他就是要从中西哲学史的整理中,发扬各民族优秀的情操和智慧。但是他对哲学史范围的划定是与众不同的。比如文学家,尤其是诗人,是他哲学史中重要构成部分。因为他划定的标准不是哲学史概念的发展脉络,而是人类生活中,可以提升人的价值情感一切方面。他认为对于一般人来说,只要在生活环境中对意义、价值有所认识,对生命活动吐露情绪,得着一种意境的,都具有相当的哲学思想。车夫、渔翁、文学家,都有自己的哲学。只是对价值认识、体验的深浅不同,导致三者的造诣不同罢了。文学作品里充满了哲学精义,“只可惜一般哲学史家有眼不识泰山,漫将他们都忽视了。”③
  再次,进入哲学的方法也必须从情入手。方东美特别强调哲学的情感体验。他指出可用简便的、文艺的方法作方便门,直接体悟哲学。因为哲学家在有了境的认识后,还须有情的蕴发。这种情的蕴发,要借用文艺家叙物以言情的修养,方能使我们领悟。用文艺的方法,能把美景用自家情感摹拟出来,使物具备我的情,我也具备物的情。对美的欣赏很容易触发美的情感,有价值的情感是相通的。他屡屡提到,学哲学的人要先让他坐飞机,飞到高空去亲身体验一下从高空望下的壮观。这实际就是要把形而上学之理,通过美的体验内化成个人的价值情感。
  方东美特别反对离开情,只谈理的西洋近代哲学方法。他认为西洋近代哲学受科学的影响,主张道德中立,导致哲学空疏,不切人生了。这种方法比文艺方法费力笨拙。近代物质科学用尽了数理的分析,始能显出宇宙之伟大;心理学家做尽了生理实验,才了解愁恨的状态;而词人一句诗词,就写尽了天人之际的理趣,令人有心理的直觉。而且更重要的是,如果哲学只有境的认识,往往会侧重分析,局限在某个方面,某个理论,“不能寄精神与色相,所认识的宇宙只是一个冷酷的结构,结果,人生的热望都涣然冰释,顿起意态消沉的悲观了。”④
  
  二近代中国对“情”的关注和方东美对“情”的独到见解
  
  (一) 近代中国的哲学中的情感问题
  由于中国近代一直处在落后挨打的局面,使得中国传统哲学不得不用西方哲学反思自己。这时如何处理西方不重视、而中国最重视的情感问题,就成为一个难点。
  1921年梁漱溟就在《中西文化及其哲学》中提出西洋人用理智,中国人用直觉、情感。不过梁漱溟的价值情感局限于不计利害的道德情感。他认为这是中国文化的主要特色,可以取代西方宗教。
  1923年,科学与玄学的论战在更大范围里展开。张君劢认为科学不能解决人生观问题。因为科学解决人生观时遇到最大的障碍就是:科学的认识和分析能不能解决人生情感的问题。当时很多著名学者都卷入了这场论战。比如梁启超认为生活的原动力就是情感,艺术之美和男女之爱带给人的体验是绝对超科学的。
  后来,朱谦之的《一个唯情论者的宇宙观及人生观》把情感提到本体论的地位。他认为宇宙生命――就是真情之流。真情成为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但是他所说的情,是从个人生活经验中来。生活经验的不确定性使他的宇宙生命和人生体验中没有令人信服的理论基础。
  三四十年代的理性主义哲学一样面临情感的困难。金岳霖把西方的知识论和逻辑分析方法系统介绍入中国,但是他深感可信的不可爱,可爱的不可信。于是在整个西方哲学概念体系之上又加了一个饱含中国价值情感的“道”。使哲学不只求理智的了解,还有情感的满足。冯友兰的新理学,也注意到人生如何应对情感的问题。他希望情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不能用语言说的天地境界。但他的新理学的“理”本体和人生天地境界的最后一跳,仍有无法跨越的裂痕。这是理学本身的弱点,因为境界需要体验,而体验是非理性的,新理学无法在认识论的构架中解决情感和理智之间的矛盾。
  (二) 方东美对情感价值的独到见解
  方东美处理情感和理智这个矛盾时,选取的角度是独特的。他是从生命价值的本体论来规定的。方东美认为“生活在二十世纪的人类,最大的一个精神危机是什么呢?就是把我们幼弱的心灵,青年的心灵,到壮年的心灵一齐使之色盲。使它再也看不出任何价值理想。”⑤方东美就是要建立这个价值本体,安放健全的心灵,引导幼弱的心灵向价值世界上升。
  当时中国其他哲学家,多侧重对中国传统哲学“接着说”。梁漱溟是从心理学和文化比较的角度谈情感的重要,没有提升到本体;而心学派,如熊十力,讲的是道德本体、道德本心,没有讲真、善、美统一的价值情感。
  只有方东美把情感提升到生命本体,而且情理并重,避免了朱谦之生活经验说的不确定。情归为“神圣价值”,这样“情”本身就被提到了本体,不仅肯定了人自由、平等的价值,而且肯定了这些价值的客观性。西方的科学理智要服从价值理性,价值理性又要服从价值情感。总之,生命是第一位的。知识论要服从生命的价值和以价值为追求对象的情感。
  
  三方东美的价值情感的意义
  
  (一) 中国和西方哲学的不同特征之一就是对待情感的不同
  早期的西方民族面对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建立在理性基础上,认识自然、征服自然,成为他们的主要需要。因此西方文化强调知和意。情感受理智指导,从来没有本体化的必要。
  而中国是从宗法血缘社会上发展起来的,所以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显的更加重要。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非理性基础上的。作为一个宗法社会,个人意志的突现只会破坏社会的和谐和平衡,所以从血缘亲情拓展开来的儒家道德之情,就成了维系人与人关系的基础;当道德僵化时,又有模仿自然运行的道家超脱之情、灭欲静修的佛家慈悲之情来补救。所以中国哲学最重要目的就是要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解决个人与社会、与宇宙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情感归宿。理智被看作是形而下,服务于情理的。
  从字面上看,中国古代谈的更多的是心本体、理本体,较少直接谈情。这主要是古代用道德价值代替了其他一切价值,所以只肯定道德情感和道德理性,排斥其他的情感和理性。
  方东美想要应对的就是西方科学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挑战,并且改变传统哲学把价值情感过多地局限于道德,导致中国文化衰落的局面。
  (二) 方东美哲学的最大贡献就是重新肯定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情感
  在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理性的冲击下,情感成为面对西方文化冲击中,最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价值情感又是中国哲学的支柱,所以在西学的冲击下,中国传统哲学还有没有存在的意义,不断被怀疑和挑战。如上所说,近代中国哲学家中,理性主义哲学派无法消除分析之理和人生境界之间的鸿沟;新儒家一派,因为建立的基础依旧是传统的泛道德本体论,没有新的更有说服力的基础,也不能很好应对西方宇宙观的冲击。
  方东美论述问题的范围和方式,虽然和新儒家一派很相似,但他的最大贡献却是用生命进化论解释价值,使价值客观化,再用客观化的价值本体,保证价值情感存在的合理性。由此确立了以价值情感为核心的中国哲学的合理存在。
  方东美揭示出了情感的秘密,一方面,价值情感来源于价值。另一方面,价值情感又促进了人类不断的创造,以及对价值的不断追求。
  方东美纠正了以往认为引起情的对象是一般事物的看法,他认为是进入主体需要层面的价值事物才能引起情感。他的这个看法在当时哲学界是很有独创性的。
  依据现代心理学,情是人的心理的情绪反应。但我们常简单地认为,引起情绪的是理性认识或者客观一般事物。这种看法误解了引起感情的深层的客观内容。它无法解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看到、听到、感到各种各样的事物,有些尽管我们对其非常了解,但却未必能产生什么感情反应。实际上,引起我们情感的应该是价值对象,而不是一般事物。一般事物是认识的对象,它是客观的,但不是情感的直接来源。价值是客体和主体之间的关系,是主体对客体的需要。只有进入主体需要层面的客体,才会引发主体的情感反应。单纯没有进入主体范围的客体,或是只存在主体认识领域,没有进入需要领域的客体,是不能引起感情反应的。所以我们说情感来源于价值。这是方东美“下回路向”说哲学的意义和贡献所在。中国传统哲学最看重,却被科学漠视了的情感,有了合法的地位。
  这样就可以理解方东美哲学的第一个难点:就是“下回路向”说(价值情感是价值本体向下的流注)。他的著作里并没有多少单独论述情的地方,但是通篇读下来,又觉气势恢宏,处处至情至性,激奋人心。就是因为他论述的是价值本体,而这价值本体体现在人类身上,体现在他的哲学中,就是对价值不断追求,满足,再追求的磅礴情感。这种价值情感在个人是主观的,但它又不仅仅是主观的,它是人类的根本冲动和进化的动力,从这点说,它又有客观和必然的一面。当他把这个本体叫做“普遍生命”的时候,他是要用生命本体论证价值本体和价值情感的客观性。
  由此方东美哲学的第二个难点就是如何理解价值情感的客观性。价值虽依存于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却是客观的,所以价值也有客观的一面。这些客观的价值作用于人的感官,使人感知、理解了它的价值属性,接下来便是产生感情反应。正价值事物使产生顺的感情反应,例如欢乐、崇敬、爱悦等;负价值事物使人产生逆的感情反应,例如愤怒、悲痛、厌恶等。所以价值情感有客观性的一面。
  这里说的客观性不是物质实体的客观性。价值情感是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它不同于一般的物质实体。过去斯大林教科书式马克思主义哲学,只讲人的社会性,不讲人的社会性的生物学根据,造成了理解的难度。方东美的价值情感正是建立在生物学基础上的。虽然方东美那时还无法证明,但后来的生物学证明了这一点。
  其实,方东美是把价值情感的客观性建立在生物进化和不同民族文化客体的基础上的,这是很有说服力的。首先,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人生下来,头脑中并不是什么也没有,价值情感并不是都来自后天的经验。维纳《控制论》中讨论了系统发展的历史,即人类的生物进化史。人类在生物进化的自然史中,面临着种种危险,产生种种需要。外界这些或好或坏的价值事物,要求人类的动物祖先做出与之相对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情绪反应是行为反应的动力。比如满足人类生理需要的食物,人们就会愉快地享用,这种愉快的情绪反和自食物的实用价值对应,并且成为人生来就有的本能。从人处在进化史的生物天性说,价值情感有客观的一面。这种情绪心理结构的基础来自人类种族演化中的自然选择,即维纳所说的“系统发育中的学习”。
   另外从民族文化来说,不同的民族面对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宇宙观,所以有不同的价值观。对于生活在其中的个人来说,这个民族认可的价值情感也有客观性,不以个人主观为转移。而且这个客观的价值情感不是僵死的,而在不断发展进化中。
  因此,方东美的生生不已的生命本体,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价值――情感生命本体论结构。这是符合作为自组织、自控制、自调节的有机系统的人类,自我维持和自我发展的机制的。价值事物促进了价值理想,又反过来激发人们更多情感,作为动力启动人们的行为,这行为必然是创造更多、更高的正价值,并不断消除扼制负价值。上述行为在客观上就维持了人类的生存并推动人类的发展。如此往复不已,正是人类社会不断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轨迹。马克思论述的人类历史从低级到高级形态发展的生物学基础,也在与此。
  所以,价值的客观性,以及价值和情感的互动,保障了人类追求、实现价值的必然性,从而在生物学意义上保证了人类的进步。而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重“情”的意义所在。
  (三) 方东美价值情感的启示
  方东美的价值情感至少给现代中国带来两点启示:
  首先,现代化经济建设不能无视中国心灵的情感需要,更应该建立符合现代生活的价值世界和积极情感。价值情感是中国历经几千年,虽有危世,却能延绵不断的奥秘。情理合一的价值世界,给人们的情感提供了栖息之处。而这个价值世界的建立,正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大用。中国哲学创造的情感和价值世界,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的秘密所在,是中国人安身立命,能够过简单而快乐的生活的秘密所在。
  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中各种新情况、新矛盾总会激发起新的情感要求。农业社会中形成的传统哲学,其单一的道德伦理情感已经不能满足生活在工业社会的现代人的价值情感需要了。情感催促着中国哲学去重新建立,解决价值世界和意义世界的问题。这中间要注意不能把价值抽象、架空,要从现实的社会的实践和实际需要重建价值。
  当然,我们也不能够夸大情感的作用,否则往往会在现实中造成和初衷相反的恶果。比如在经济落后的地区,仍有人情大过法制等陋习。
  而且夸大情感、忽视价值理性的反思,也会阻碍价值理想本身的确立。因为人的情感是非常丰富的,对应于价值的情感只是其中精华的一部分,有更多的情绪是消极的,对人生和社会都十分有害的。过于强调情感体验,往往会忽视价值理性的判断。心学一派到末期时,就流于滥情。背离了理性指向的价值情感,弊端就在与此。没有价值理性约束的非理性泛滥,可能会带来急功近利、理想虚无、道德理性丧失、法治社会难以建立等不良后果。
  其次,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研究和继承不能只停留在概念的分析和哲学史的梳理上。中国传统哲学在于体验和修养,最终要落实到自家性命之中。只依靠西方的理性主义用逻辑来解析,中国哲学将失去它的力量所在。所以,我们在提倡科学精神的同时,也要重视直观的方法。现象学和解释学取代实证主义,逐渐成为研究中国哲学的重要方法,就是直观对研究中国哲学的意义越来越突现的结果。在和现象学等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对话交融中,我们要以揭示中国哲学的精神及其内在价值为目的,重建并发展中国哲学,使之真正成为人们的精神食粮,而不是束之高阁的历史遗迹。
  
  总之,人生不能只有真,也要有美和善。我们在尊重科学和理性的同时,应该充分认识到价值和情感对人生和中国文化的意义,更好的促进现代中国的全面进步。
  
  ①②③④方东美.科学哲学与人生[M]. 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第16、25、25、24页。
  ⑤方东美.中国大乘佛教[M].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84.第293页。
  (责任编辑张忠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15852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