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要求,是落实“特色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增强服务能力的内在要求,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从学生、教师、就业工作机构、院(系)、学校、社会等多个层面分析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现状。提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路径: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大学生民族文化素质;构建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创新能力培养;建立多元化就业指导体系。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1)03-0003-05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指大学生初次进入人力资源市场以及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能够相对于其他竞争对手更加有效地向市场提供自己的智力和服务,从而保证自身持续生存和发展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已成为当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性
  
  实行省地共建、以地为主管理模式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有其特殊性,其就业市场和社会需求面相对较窄。尤其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都处于经济发展滞后、交通不发达、信息闭塞地区,毕业生就业岗位少、就业渠道不畅通,除了行政机关、教育事业单位之外其他部门的就业机会比较少。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发展难题。因此,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特殊意义。
  
  1 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高校发展最根本的就是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各类人才。在高等教育加快改革发展步伐的新形势下,能否制定正确的办学思路和发展战略,培养大学生就业竞争意识,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关系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必须抓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机遇,寻找发展突破点,树立特色办学理念,乘势而上,及时了解把握地方经济社会需求情况,努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不断增强学校自身主动适应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实现快速发展。
  
  2 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落实“特色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
  办特色之校,目的在于培育特质之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资源上,比老牌大学来说是相对薄弱的。从办学的条件和发展基础看,许多学校仍十分落后,主要体现在师资队伍、教学设备和学科与专业建设等方面。在这种滞后状态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找到自己的特殊优势和潜在优势,从“人无我有”中去探索办学路子,大量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本土人才。实际上,我国多民族的结构和多元文化的分布,使大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具有独特的地方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并在服务产业和行业的人才培养上具有优势。因此,新建本科院校的战略发展选择,必须突出这个特征才能形成优势,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3 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必须抓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机遇,适时调整、确立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办学思路和发展战略,根据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统一原则,不断增强学校主动适应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既要实现快速发展,又必须保证大学生培养质量。大学生不能就业,必然会影响家长、学生的高考选择。生源得不到保证,必然影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从长远看,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后续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都要强于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因此,只有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各种能力,才能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才能保证高校对考生的吸引力,做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
  
  4 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增强服务能力的内在要求
  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部分属地方政府举办,从学校分布、生源特点、专业方向、毕业去向看,都反映出地方性的特点。因此,地方性是新建本科院校一般的校情。地方性的办学特点,对学校的影响不仅是办学资源的规制,而且关涉办学的战略选择。一是要求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准确地把握办学的服务对象。南于生源多数来自学校所在的地方区域。教育活动对象具有明显的地方性。二是地方区别于全国,人才需求具有特殊性,尤其少数民族地区更是如此,要求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有特殊学科和专业。三是教育资源拓展以地方为主。地方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前提,学校与地方经济社会之间具有互动的制衡关系。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必须从服务于地方着手,建设特色学科和专业,千方百计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5 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承担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使命,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各类应用人才的重任。只有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的发展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也就是说高校要服务于社会,而服务于社会的最好途径就是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针对社会需求培养人才。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有助于高校理论联系实际,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现状分析
  
  当前,无论是党政机关、国企等用人单位,还是社会人士或教师,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评价都比较低。一是大学毕业生基本工作能力较差,特别是缺乏对岗位的热爱与理解,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有待提高,适应职业岗位的时间较长:二是专业技能不足;三是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层面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就业意识不强,就业观念陈旧,就业规划不明。大部分学生都是在临近毕业时才去考虑自身的就业出路问题:很多学生都意识到专业选择对就业影响太大。较多的学生虽然选择了到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就业,但放弃的大有人在,吃苦教育等有待加强:从就业方向来看,大部分学生不愿远离家乡,创业行动有心无力。凯里学院2006―2009届毕业生的就业单位状况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毕业生在教育单位就业人数相对较多,在其他行业的就业比例非常小。因此,除了教育单位,毕业生到其他行业就业的空间十分巨大。
  
  2 教师层面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教职员工中没有形成就业工作全程化和全员化的氛围。部分教职员工认为,学生就业是相应职能部门的事,与自己无关,只要上好自己的课就算完成任务。
  
  3 就业工作机构层面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负责学生就业的工作机构 还比较单一,且人员配备不足。有些学校就业部门只有几个工作人员,不仅要给学生上课,而且担负着全校毕业生的就业联络工作、就业信息的收集、整理、发布、大小型校园招聘会的筹备和举办、毕业生有关证件的办理等,工作起来力不从心。
  
  4 院(系)层面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各院(系)对学生的就业问题关注度不高,总是处于应急状态,工作尚缺超前性。总体来看,院(系)对学生发展的指导还不明确,不知道学生需要什么,缺少工作规划。专业培养方案与社会需要存在着脱节。教育技能与用人考核不相符合,学生能力培养流于形式,形势政策、班级活动课内容陈旧等,对就业帮助甚微。
  
  5 学校层面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就业教育力度还不够,针对性也不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平台没有起到应有作用,职业规划和课程设置没有形成灵活的联动机制,目前许多学校仍未形成自身稳定的就业教育师资队伍。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不多,信息发布渠道也还不畅通。在满足学生技能培养方面,学校提供的条件还不多,师资力量也不足。除此之外,由于高校拥有的办学自主权太小,以至于很多学科与课程的设置都缺乏相应的灵活性,从而导致了高校学科与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学科与课程的设置不能完全适应社会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校毕业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低下,进而大大降低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6 社会层面
  政府、学校和社会之间缺乏有效的就业指导体系,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渠道,用人标准、选择条件没有在有效的时间内传递给大学生。另外,大学生的培养缺乏市场导向。在指导大学生就业上远远滞后于大学生及企业对其的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毕业生顺利就业。这种情况在民族落后地区表现得比较明显。
  
  
  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路径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必须结合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的发展需要,转变办学观念,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扎实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1 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建地方本科院校必须正视毕业生就业市场化的现状,积极更新教育理念与教育手段,努力培养和造就符合市场需求的实用型人才。要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积极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取向和人才聘用标准,并以此为参照寻找出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更新理念为主旨,积极推动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以一种自上而下的方式积极推动学科与课程设置等诸多层面的改革。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需要和就业市场人才的需求。科学地设置专业、课程,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与结构。同时,还需不断加强新设专业的建设和管理,既要拓展专业口径,也要突出专业设置的特殊性,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广泛开展通识教育,强化高校的教育能力。扩大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范围,调整必修课的比例,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视教材编写工作,改革考试考查制度,最终造就出一个科学、合理、全面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要积极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促使大学生及早地思考自己的前途,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以利于大学生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要积极营造“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就业机制,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2 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作为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凯里学院把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作为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继2008年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后,按照“以人为本、整体优化、因材施教、注重特色”的教学原则,编制了2010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新方案突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坚持能力本位与综合素质并重的原则,创设“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生涯教育+特色教育+实践教育”五合课程模块,大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为导向,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以切实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重点,科学设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构建全程就业指导教学体系。
  
  3 提高大学生民族文化素质
  作为一所新建的民族地方本科院校,凯里学院以适应地方基础教育、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导向,以保护、传承、弘扬原生态民族文化为己任,把黔东南作为学校教学的大课堂和科研的大基地,着力加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打造优势学科,凝练科研方向,成立了贵州省人文社科基地“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创办了《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专业学术期刊,出版《苗族民间文学》、《侗族民间文学》、《黔东南民族民间音乐》、《黔东南民族民间美术》、《黔东南民族民间体育》等11部原生态民族文化特色课程丛书。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才培养工程”,创办“原生态民族文化高峰论坛”,在苗侗文化艺术教育与研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研究、教师职业技能教育与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原生态民族文化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素质。
  
  4 构建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指导服务、培训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竞争技巧,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将就业指导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的所有环节,贯穿到大学生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形成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和信息化,实现信息共享、政策发布、网上招聘、远程面试和指导咨询五位一体,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提高就业指导效果,帮助学生实现就业理想。凯里学院坚持“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改革方向,以网络为依托,建立健全“凯里学院大学生就业职业生涯设计信息系统”,该系统设有学生管理、大学院校管理、用人单位管理、培训机构管理、留学管理、统计报告、用户管理、系统设置等八大功能模块,面向全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取得良好成效。
  
  5 大力推进创新能力培养
  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但如何让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这是高校在教学中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重大课题。因此,需要从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加强专业实习、丰富实践形式等多个方面对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改革和创新。同时。大力推进创新教育,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将社会实践、劳动及职业技能培养、科技创新教育等纳入学分体系,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创新教育体系。例如,凯里学院对必修课程学分和实践教学环节学分作了硬性规定:必修课程学分控制在总学分的70%-75%范围,选修课程学分控制在总学分的25%-30%范围;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占总学分比例,文科不少于25%,理科不少于30%。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取得创新素质与综合能力学分至少2学分方能毕业,获得创新素质与综合能力学分6学分以上可以授予凯里学院优秀学生称号。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和社会、高校、大学生共同努力。政府和社会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保证,高校面向市场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渠道,大学生进一步完善自我是提高就业能力的关键。只有多方形成合力,才能切实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促进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赵志川,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及提升[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60.
  [2]杨祖恩,杨敦显,蒋洪,强化实践能力培训提高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绵阳师范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经济研究导刊,2009,(12):216.
  [3][5]邹霞,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策略[J].人民论坛,2010,(23):278.279.
  [4]高山,王静梅,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问题的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8,(5):2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16030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