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三元智力”到“成功智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斯腾伯格长期致力于智力问题的研究,先后提出了三元智力理论、成功智力理论,在当代智力研究领域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三元智力拓展了智力本质的内涵,较好地解决了测验的有效性和公平性问题,是一种横向维度或广度上对IQ的超越。成功智力是一种以“成功”为导向和衡量标准的智力理论,强调了智力训练和开发的可能性,提高了智力对人们未来成功的预测性,更好地描绘了智力的真实结构,实现了对IQ理论的全方位超越。
  关键词:智力;IQ;三元智力;成功智力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08(2008)04010805 收稿日期:20080128
  作者简介:王本法,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翠莲,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 250022
  
  目前在心理学界,传统智力IQ由于其简洁、可操作性强的突出优点已被大多数研究者接受和广为流传。但由于传统智力理论存在诸多缺陷,又有许许多多的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智力理论,斯腾伯格(R.J. Stemberg)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斯腾伯格是近年来智力研究领域颇具影响力的人物,他对智力的研究始于要实现对智力的实际加工过程的理解这一重大目标[1]6776。他分析了传统智力研究的优点和不足,于1985年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Triarchic Theory),在广度上实现了对传统智力的第一次超越,关于这一模式的阐述集中反应在他的《超越IQ: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1985)和《应用的智力》(1986)两部著作中[2]。1996年,在三元理论基础上,结合大量实验研究,斯腾伯格又提出了成功智力理论(successful intelligence)(也称成功智力的三元理论)[3]292316,从而实现了对传统智力理论的全方位超越。
  
  一、传统智力理论IQ
  
  (一) 传统的智力理论――IQ
  智商IQ(intelligence quotient)的提出是智力测验实践的推动和需要。世界上第一个正规的智力量表是法国的比奈与西蒙于1905年共同编制的《比奈-西蒙量表》,它主要用于鉴别智力落后儿童,以使他们转到特别班去进行特殊教育,这标志着智力测验的开始。为了有效地评量和比较智力测验的结果,德国心理学家W.斯特恩(L.W. Stern)于1911年提出IQ概念,IQ是测量个体智力发展水平的一种指标。传统上大多数心理学家把智力看成是个体以思维为核心的心理活动的最一般能力,它主要表现在人的认识过程中,是一种认识能力,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等多方面内容[4]100104。
  (二) 传统智力理论与传统智力测验的不足
  第一,以因素分析理论为背景决定了传统智力测验的先天不足。心理学的主流经历了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的转变,智力理论也由因素分析理论占主导地位逐渐过渡到认知理论占主导地位。早期的智力测量学家在编制测验时没有系统的智力理论的指导,他们往往醉心于测验技术的改进,忽视了在究竟什么是智力以及IQ分数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了智力等重大理论问题方面的研究进展。当然,也不能说他们对智力没有自己的“看法”,因为对测题的取舍有赖于对智力的分析。只不过这种分析的基本特征是以因素分析理论为背景的,而无视智力活动的内部过程。所以传统智力测验编制者们有专注于行为的结果和心理活动的产物而对产生这些结果或行为的内部过程无动于衷的倾向。而要揭示智力的内涵,就必须考虑产生外显行为结果的心理过程。
  第二,传统智力观念的内涵过于局限。传统的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商有高低优劣之分,并且相信智商高的人干什么都会成功。而实际情况是不同行业、不同工作、不同职业、不同职位对人的智力的要求是有差异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际关系的复杂化以及客观条件的多样性,一个人单凭出色的认知能力很难在所有领域都获得成功,或者说已经不能用单一的认知能力来衡量所有的人。因此,智力应该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认知能力,而且应该包括其他方面的能力。
  第三,传统IQ测验在内容上是不全面的。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传统的智力测验只能反应真正智力本质的较少部分[5]443457,传统的智力测验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非言语测验、言语测验、记忆和序列测验以及加工速度测验,而现在人们对智力的认识不仅仅只有这些。智力测验仍有一定的效度是因为它确实包括了一些反应智力本质的东西,但传统智力没有关注智力的实践性和现实性品格即社会文化因素对智力的制约作用。
  第四,智力测验的作用存在局限性,它仅仅是一种筛选的手段。传统智力测验往往在筛选不适合接受常规教学的儿童或职业选拔方面十分有用,它的用处在于可以作为一种分类标准,而不是作为一种解释的理论结构。但在目前有足够的学校可以提供给儿童上学或者执行义务教育的情况下,测验的作用应该是指导如何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教育,而不是决定谁应该接受教育。
  第五,传统智力测验的有效性受到质疑。传统智力测验一般是限时测验,遵循“快就是好”的原则。但这一原则并非适用于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操作,因为过分强调速度必然导致测验过程中过度焦虑,从而出现“速度-准确”的两难问题,这样的测验结果很难真实地反映出受测者的智力状况。
  第六,IQ分数和人们的未来成就之间相关很小。斯腾伯格认为,智力测验大都预测的是学业成绩,而且一般只能预测离测验时间较近的学业成绩[3]。一个人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所表现的学业智力的高低,并不意味着这个人在不同情境下、完成不同任务时的绩效高低或是否显现出智慧,以及在整个人生过程中是否获得成功和人生的幸福圆满。
  正是因为传统智力理论与传统智力测验存在着如此之多的缺陷,所以许多心理学家们才提出了许许多多其他智力理论,或试图阐明智力的结构,或弥补IQ的缺陷,或试图超越IQ。斯腾伯格认为,知道人们是否得到正确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道一个人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实际的智力活动是什么样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进一步讲应该猜测如何帮助他解决这类问题。
  
  二、三元智力――斯腾伯格对IQ的第一次超越
  
  (一) 三元智力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中期,作为对传统智力研究的挑战,斯腾伯格提出了著名的智力结构的三元模式。这是一种以智力活动发生和依赖的场景为导向的理论,目的在于对智力进行更加全面地描述。斯腾伯格认为,智力可以分为三种搜集和加工信息的方式,因而他的理论又分为三个亚理论:(1)成分亚理论(componential subtheory),涉及思维过程;(2)经验亚理论(experiential subtheory),涉及有关智力的经验的作用;以及⑶背景亚理论(contextual subtheory),涉及个体的环境和文化的作用。
  (二) 三元智力的内容和特点
  1. 成分亚理论
  成分亚理论抛开行为的特定内容,考查构成智力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的内在模式,其特色在于它对元成分作用的分析上。而所谓元成分,从本质上说,它是作为一种策略构造机制而发挥作用的,它构造策略,支配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把后者协调指挥成一种指向目标的程序。元成分控制信息加工过程,并使个体监督和评价这一过程;操作成分执行元成分构建的计划;知识获得成分进行选择性编码,联结新信息,并选择性地比较新旧信息,以使个体学习新信息。这一亚理论确定了个体对环境适应、选择和改造的认识过程。成分亚理论对某种行为在多大程度上属于智力行为进行了定义。
  2. 经验亚理论
  经验亚理论在于说明个体的经验水平与他的智力行为之间的关系,它同时涉及主体的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因为经验是联结主体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桥梁,即必须基于一定经验水平的行为才能算得上是智力行为。根据该理论,当个体面临一个相对(但非完全)新的任务或情境时,或在特定任务或情境的自动化操作过程中,其智力才能很好地展现出来。这两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作用的:有效的自动化加工将多余的资源分配给环境中新异刺激的加工;相对地,对新异刺激的有效适应能使个体及早产生新任务及新环境经验中的自动化加工。
  3. 情境亚理论
  情境亚理论阐明的是主体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决定智力行为内涵这一事实,认为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对智力行为有不同的标准,该理论涉及个体现实的外部世界,它回答“对于不同的人和环境(社会文化和物理环境)而言,什么样的行为才称得上是智力行为”这一问题。情境智力行为包括:对现实环境的适应;选择比个体现实环境更恰当的情境;改造现实环境以使之更适合于个体的能力、兴趣或价值取向。可见,情景亚理论与智力行为的内容有关[2]。
  总之,情境亚理论将智力与个体的外部世界相联系,它提出这样一些问题:哪些行为对个体而言是智慧的表现,这些行为在何处才显示出智慧。这一亚理论明确了那些能够作为智力特征行为的内容。经验亚理论将智力与个体内、外部世界均联系了起来,它回答了“行为何时是智慧的”这一问题。该亚理论表明在某项任务或情境中,智力与经验多少之间的联系。成分亚理论将智力与个体的内部世界联系起来,它回答了智力行为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问题。成分亚理论明确了构成智力行为的心理机制,而不考虑特殊的行为内容。将情境亚理论、经验亚理论和成分亚理论三者结合在一起,能够比较公正客观地描述和解释个体之间的差异,回答“谁相对较为聪明”的问题。三个亚理论是统一的,即通过内部的心理机制(成分亚理论)去解决与外部世界有关的有利于主体更好地适应、选择和改造环境的任务(情境亚理论),而这些任务又必须处于经验连续体的特定位置上(经验亚理论)。
  (三) 三元智力对传统IQ的超越
  三元智力理论是对传统IQ测验的一种超越,这种超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三元智力理论是以主体的内部世界、现实的外部世界以及联系内、外世界的本体的经验世界三个维度来分析、描述智力的。这是一种以智力活动发生和依赖的场景为导向的理论,目的在于对智力进行更加全面地描述,既是对传统智力的批判,也是对原有智力理论的扩充与修正。第二,三元理论能够较好地为今后测验的编制提供理论依据,可以根据三元智力理论选择测验材料,而不是根据经验臆想猜测。这样测验的真实性、公平性的问题就能得到较好的解决。第三,传统智力理论仅关注个体的内部世界的一部分,而三元理论对智力行为的评量从原来的仅关注个体内部世界拓展到内部世界、经验世界和外部世界三个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讲,三元理论对智力的内涵和外延较前有实质性的拓展,具有很好的内在效度。第四,三元理论中的成分亚理论是对以前差异理论和认知理论的联结和深入,而情境和经验亚理论较前是一种从无到有的发展,它们两者揭示了智力的情境权变性。这体现了智力概念的实践性,具有很好的外部效度。
  
  三、成功智力――对IQ和三元智力的超越
  
  (一) 成功智力的提出
  心理学研究智力的初衷不应该只限于描述上,在描述和理解的基础上,预测并控制和发展人的智力行为,才是智力研究的最终目的。而传统智力理论的预测参数指标就是IQ,但大量的研究事实证明,IQ只能部分地预测个体学业领域的成就。而且传统智力理论认为,人的IQ具有相对稳定性,是无从培养和发展的。因此,斯腾伯格在智力的功能上提出了有别于前人的、引导个体走向成功的成功智力理论,形成了其智力研究指导思想的再次超越。
  (二) 成功智力的内涵和特点
  斯腾伯格认为,所谓成功智力,就是“能导致个体以目标为导向而采取相应的行动,用以达成人生中主要目标的智力”[3]292。成功智力理论力图从智慧行为的机能本质上更深入地把握智力的精髓,将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实践性智力列为成功智力的三个关键。成功智力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在分析、创造和实践智力三个方面协调、平衡时才最为有效。知道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来运用成功智力的三个方面,要比仅仅是具有这三个方面的素质来得更为重要。具有成功智力的人不仅具备这些能力,而且还会思考在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来有效地运用这些能力。斯腾伯格别具匠心地给智力冠以“成功”,赋予智力以新的涵义,这是对传统智力理论又一次颇具启发性的超越。
  1. 分析性智力
  作为成功智力的第一个组成部分,分析性智力指的是有意识地规定心理活动的方向,以发现一个问题的有效解决办法。分析性智力是成功智力中唯一与传统智力有所交叉的一部分,但不能简单地把它等同于智力测验中所测量的学业智力。认知心理学家一般将问题分为两类:结构良好的问题(即具有清晰解决办法的问题)和结构不好的问题。传统上,以智商为基础的学业智力,通常是通过解决结构好的问题来进行测量,而现实世界里的成功智力则是以解决结构不好的问题的能力来衡量的。分析性智力不仅涵盖了传统的学业智力的内涵,还进一步超出了学校范围,更广泛地指向现实生活。作为成功智力的一个重要内涵,分析性智力已经超越了传统智力所关注的学业领域,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是个体迈向成功的关键之一。
  2. 创造性智力
  创造性智力可以帮助人们从一开始就发现问题并形成好的想法,它是一种超越已获得的知识和信息,产生出新异有用思想的能力。从传统IQ测验的角度分析,创造力一度是和智力相割裂的概念,因为IQ和创造力量表测得的分数之间没有规则的对应关系。一般认为如果IQ分数以及各级各类的学业和考试分数高,那么智力就没有问题。但是现实却告诉我们,IQ再出色的个体,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一定成功。更具讽刺的是成功者往往不是那些学业成绩出众的天才。于是,现代的智力理论家们都已开始对创造力加以重新定位,有的也隐含地将之纳入智力理论的体系当中。但明确地将创造力作为一部分而纳入智力范畴的,斯腾伯格当属第一人。正是认识到创造对于成功的意义和贡献,所以斯腾伯格明确地指出创造力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是智力的重要内核。在斯腾伯格看来,创造力不仅仅是形成思想的能力,还是一个使成功智力三个基本方面――创造性、分析性和实践性都得到均衡和运用的过程。
  3. 实践性智力
  实践性智力指的是个体在实际生活中获取“经验知识”和背景信息,定义问题实质及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它可以较好地预测个体未来的工作表现。斯腾伯格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实践智力的核心,认为经验知识是成功智力的一个方面,它可以帮助人们适应、选择、和塑造周围的环境。实践性智力是个体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成功的另一关键,它是可以将分析、思考的结果用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操作方法加以实施的过程,也就是无形思想的一个物化过程[6]。
  (三) 成功智力对传统IQ的再次超越
  成功智力是斯腾伯格在三元智力基础上结合大量实验研究提出的更具现实意义的智力理论,是对传统智力理论的又一次超越。成功智力对传统IQ的超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成功智力理论从分析性、创造性和实践性三方面来划分智力,建构出智力结构的崭新框架,较三元智力结构理论更直观、更容易让人理解。而且,斯滕伯格已注意到成功智力三方面之间的联系,并正确地处理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认为三者缺一不可、协调均衡才能获得成功。成功智力中的分析性智力已褪去了智力测验涉及的学业智力所具有的呆滞色彩,它不仅指与学校有关的那部分,而且涉及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斯腾伯格重视实践性智力,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归为智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学习能力的理解。因此成功智力不仅是学术性的探讨,而且是更注重实际性应用,这是对IQ的超越。
  其次,成功智力丰富了智力的内涵。成功智力理论将创造力纳入智力范畴,这是三元智力经验亚理论中应对新情境和新任务所显现的智力行为的深入和发展,丰富了原有智力概念的内涵,使人们对智力的认识不再局限于言语理解、空间或逻辑推理等相对狭隘的范围。
  另外,成功智力注重分析影响智力的各种因素。传统的单一智力结构理论往往局限于孤立分析研究个体智力问题。斯腾伯格的智力理论较全面地分析了影响智力的因素,十分重视元认知能力、个性以及文化因素对智力的影响。斯腾伯格还明确阐明了主体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决定智力行为内涵这一事实。
  由上述可知,成功智力强调了智力训练和开发的可能性,提高了智力对人们未来成功的预测性,更好地描绘了智力的真实结构,实现了对IQ理论的真正超越。成功智力理论是对智力概念的新界定,从个体智力发展的全面性、效用性、终身性等方面表现出在广度与深度上对传统智力理论的全方位的超越与延展[7]。
  (四) 成功智力理论对三元智力理论的超越
  在对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作了一番梳理之后,如下原因是成功智力对三元智力的超越之所在:
  第一,传统智力理论多年来之所以一直受到研究者的青睐,主要原因在于理论本身简洁明了,比较容易理解。三元理论是从智力发生的各个层面来描述、把握智力的,虽然理论本身比较全面,但非常繁琐,丧失了传统智力简洁明了的特征。所以斯腾伯格于1996年提出“成功智力”理论,直接从智力行为的结果去把握智力,这正是出于去繁从简的考虑。所以,成功智力较三元智力结构理论更直观、更容易让人理解,其简洁性可以和传统智力相媲美。
  第二,三元智力理论包括情境亚理论、成分亚理论与经验亚理论,虽然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已经非常成熟,但却不易操作与测量。在操作性方面,三元智力理论远远不及传统智力理论,没有传统智力容易操作。所以斯腾伯格为了使智力理论具有可操作性与可测量性,提出了比较简洁明了的成功智力理论。
  如果说三元智力理论是一种横向维度或广度上对IQ的超越,那么成功智力理论是一种纵向和横向维度上的对IQ的双重超越。成功智力从人的内部世界拓展到人与内外环境的相互影响,是对IQ的横向拓展;而且从关注一时一事拓展到关注人的一生,即整个人生的成功幸福,是一种时间维度上纵向深化,这对IQ和三元理论而言都是超越。
  
  四、结语
  
  斯腾伯格对智力问题的长期探索丰富了智力研究的理论宝库。从三元智力到成功智力都强调个体智力的环境因素、人的实践及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摒弃了传统智力测验中单纯强调内部世界和学业智力的作风,有力地促进并深化了对智力问题的研究,充实和更新了智力理论的框架,为教育改革和在教育实践中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更为丰厚的理论基础。斯腾伯格成功智力理论的提出,以及他对智力问题的深入探讨,使人们对智力问题的认识又向前迈进了一步。虽然他的理论仍很不完善,成功智力还存在夸大智力内涵的理论盲点,虽然他的研究尚有待深化,成功智力的测量仍有待继续研究,人类对智力问题的探讨离理想的真理彼岸仍有相当长的距离,但他的理论却打破了IQ智力理论独霸天下的神话,为更加真实而全面地解释人类的智力活动,为更加有效地开发人的智力提供了一个新的范式。
  
  参考文献:
  [1]Gardner,H. Who Owns Intelligence[J].The Atlantic Monthly,1999,283(2).
  [2]Sternberg,R. J. Beyond IQ:A Triarchic Theory of Human Abilitie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3]Sternberg,R. J. The Theory of Successful Intelligence[J].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1999,3(4).
  [4]Wecsler,D. Nonintellective factors in general intelligence[J]. Journal of Abnormal Social Psychology,1939(38).
  [5]Das. On the heritability of inspection time and its covariance with IQ:A twin study[J]. Intelligence,29(6).
  [6]Sternberg,R. J. The Rainbow Project:Enhancing the SAT through assessments of analytical,practical,and creative skills[J]. Intelligence,2006,4(34).
  [7]Sternberg,R. J. Issues in 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successful intelligence:A reply to Brody[J].Intelligence,2003,4 (31).
  (责任编辑:蒋永华)
  
  From Triarchic Intelligence to Successful Intelligence:Sternberg’s Two Transcendences over the Traditional Intelligence Theory
  WANG Ben-fa,LIU Cui-lian
  Abstract:R. J. Sternberg have been engaged in the field of intelligence research for years,and has put forward the theories of triarchic intelligence and successful intelligence,which have exerted significant influences in the contemporary field of intelligence studies. The triarchic theory of intelligence surpasses the traditional IQ theory in that it not only deepen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intelligence but also makes it easier to guarantee the validity and fairness for the tests. The theory of successful intelligence is success-oriented,i.e. regarding success as the criterion for intelligence test;it emphasizes the probability of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ce,and enhances the possibility of predicting the people’s future success according to their intelligence. Therefore,it makes a complete transcendence over the traditional IQ theories in that it gives a better description for the actual structure of intelligence.
  Key words:intelligence;IQ;triarchic intelligence;successful intelligence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16059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