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终身教背景下的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内容改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闫梅红

  摘要:终身教育理论的创建和广泛传播,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在终身教育理念下,基础教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也不是片面的单纯强调课程的学习,而是在课程内容方面加强与现代社会的紧密联系,奠定终身不断学习的基础。
  关键词:终身教育理论;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内容;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1)11-0180-02
  终身教育是指“与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这种连续性教育”。自20世纪60年代保罗・朗格朗首次提出终身教育提案以来,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新不断加快、岗位转换日趋频繁,终身教育理论已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已成为当代国际教育领域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一种教育理念。终身教育理论突破了传统教育的局限性,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在终身教育理念下,基础教育的目标已不是简单地让受教育者掌握已有的知识,而是以培养人的学习能力、选择能力、创造能力和协作能力为出发点,培养人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它改变了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对传统课程与教学内容及其弊端进行反思和批判,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课程与教学内容进行了丰富和完善。
  一、传统教学理论下基础教学课程与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传统教学理论认为课程就是固定在中小学教科书中的理论知识,因而要求学生把规定的知识技能牢固地记住,但很少注意教师所教知识与学生实际的联系,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内容存在着如下问题:
  第一,教育内容陈旧、过时,不利于推行素质教育和终身学习。我国传统基础教育内容包含有大量陈旧的、过时的知识,教材中过分注重经典内容的倾向,现代科技文化内容较少,难以正确反映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现实。学生学的知识既窄又旧,难以适应现代社会需要。长期以来,尤其在农村中小学一直沿用统编教材,而较少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调整、更新,使用自编教材或具有当地特色的乡土教材则极少。
  第二,教育内容严重脱离社会、脱离生活,不利于培养现代人才。教育内容与现代社会的生产生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相差甚远,课本中现代经济、现代管理、金融会计、信息技术、农业技术、环境教育等基础知识的内容很少。这不仅使学生得不到真才实学,而且使学生的学习变的枯燥乏味,学习兴趣降低,逃学和辍学现象时有发生。许多学校实行封闭式教学、封闭式管理,人为地把学生和社会分离,把学生的学习活动与社会生活分离。这种情况造成教育越来越疏远生活,失去了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第三,教育内容难度大,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传统的基础教育教材,一是教学内容的知识量和难度远远超过美国、日本和西欧发达国家的同类教材,许多学科知识难度大、逻辑推理强、抽象程度高,造成“学生感到难学,教师感到难教”的现象。二是生涩难懂且需要死记硬背的内容多,学习难度大。学生学起来很费劲,导致他们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教育内容不符合学生年龄特征。
  第四,教育内容重复设置,学科结构组合不合理。传统基础教育学科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知识点重复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文科教材,教学内容重叠较多。高中教材内容与普通高等、成人高等、职业中专教材内容的结构性重复甚多。课程内容重复设置的同时,会消磨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会逐步降低。传统学校课程结构单一、封闭、僵硬,不是多角度、开放的、动态的。每门课程的内容没有兼顾到知识、儿童和社会的需要与可能,学科之间知识组合结构也不协调,如文科知识偏重、理科知识偏少、文科中政治历史的知识偏多而其他知识偏少、理科中物理化学的知识偏少。
  鉴于上述问题,传统的基础教育内容急需进行结构性调整。教育内容的结构性调整不仅要考虑人与社会发展的统一,而且要体现时代性的要求。
  二、终身教育理论对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内容的要求与影响
  终身教育理论认为,课程不仅仅是固定的知识技能体系,它是学习者在学校所获得的全部的经验,是学习者利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去获取新的知识经验的过程。该理论认为随着教育教学目标的改革,基础教育必须在课程结构及教学内容方面有所调整。既然教育是贯穿于学习者终身化的过程,那么基础教育就要让学生掌握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因为基础知识是人的认识能力的基础,人的认识能力是在掌握大量必要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因而教师只能在学生掌握大量必要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基础。
  教育者要切实加强教育教学内容与学习者周围实际的联系,使课程与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让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在学校里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学习者才会对所学习的课程与教学内容感兴趣,才会培养起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热爱,才会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利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去获取新的知识经验,不断提高认识的能力,养成主动求知的科学态度和习惯。正如《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的全球展望》一书所提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既促进了物质的生产,也促进了社会生活的改变,所以它要求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和内容要随之不断更新、完善。理论知识要和生活实践相结合,进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唤起更多的学习兴趣,掌握更多的基础知识,能帮助解决现代生活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等学校教育和其他形式的基础教育的课程和内容需要得到批判性检查,以确保这些课程和内容包括了学习者为处理日常生活要求而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这些需要掌握的内容和技能是什么?它们当然包括如下方面:推理、问题解决、信息的评估和利用、做出正确的选择和权衡道德问题等……。此外,基础教育应该使学习者熟练掌握读写算和获得一些经过选择的实用信息和生活技能,从而可为学习者继续学习,不论是接受中等教育还是自学,打下一种基础。《世界全民教育宣言》里指出,基础教育本身不应被看做是一种目的,而应是终身学习的一种基础。”
  终身教育要求基础教育课程的综合化和探究化。按照终身教育理论的观点,学生在学校学习知识的主要目的不是仅仅记住知识本身,而是为了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同样,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目的也不只是让学生记住教科书上的一些结论,顺利地通过某些规定的考试,而是让学生发展认识能力,掌握获取新的知识的本领。实践证明能力只能在掌握必要知识的基础上,主要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因而终身教育理论主张要取消或淡化各门学科极其严格的界限,要加强各门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课程内容中要大量增加观察、阅读、实验等方面的材料,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的探究活动主动地获取知识,不断增强认识能力。正如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布鲁纳所指出的:通晓某一学术领

域的基本观念,既要包括掌握一般原理,还应包括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要非常完美的完成这样的教学任务,就需要做大量的研究工作。尤其是当具有发现的兴奋感时,伴随而来的是对本身能力的自信感。对于自然科学和数学课程工作的人士来说,都极力主张在建立学科的基本结构时,一定考虑到保留一些令人兴奋的地方,来激起学习者的兴奋感,引导自己去发现它。“从今以后,教育不能再限于那种必须吸收的固定内容,而应被视为一种人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通过各种经验学会如何表现他自己,如何和别人进行交流,如何探究世界,而且学会如何连续不断地--自始至终地--完善他自己。”《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的全球展望》也指出:“课程必须面向未来和民主,这是社会政治和教学法的需要所决定的。这种方针应该通过教育内容和促进机会均等的学习表现出来:①内容、结构和层次之间结合的灵活性;②多种的和可以组合的选择,以此作为使学习多样化和满足学生兴趣及能力多样性的手段;③活动教育法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施,依次作为提高学校成功率和训练学生的智力独立性及从事创造性的、独立性的进修性学习的手段;④保证对学习者的扎实和全面的培训,使之具备交流、发展、参与的能力和一种自由感。学生在学校里不仅应该学会学习,而且应该学会生活和自我发展;⑤向有天赋的学生提供受教育和个人发展的机会。”
  在终身教育理论的影响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内容和以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突出地表现在减少了中小学的教学科目,强调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层次性和趣味性,加强了各门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增加了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探究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科学态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正如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所指出的:“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应在坚持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现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内容进行了精简和更新,将脱离实际的、实用性差的内容加以删减,增加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尤其在公民教育、环境保护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内容,来逐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为适应未来职业和劳动世界的挑战做好充分的准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17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