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心理疲劳与注意偏向关系的研究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心理疲劳是一种常见的负性心理状态,此种状态下的个体存在对某种刺激的注意偏向。本文就心理疲劳、注意偏向的相关概念、二者关系的研究及研究方式、理论进行简要的介绍和评述,并提出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展望。
  关键词:心理疲劳;注意偏向;注意偏向训练
  1 概述
  生活节奏的加快促使心理疲劳在人群中的覆盖率不断增加。在《心理学大词典》中,心理疲劳指由于工作紧张程度较大或工作过于单调而产生的疲劳。张俐等人指出当个体处于心理疲劳时,通常会出现注意力难以集中、机警水平降低,反应迟钝等现象[1]。而注意偏向是指注意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现象[2],具体表现为在不同任务存在资源竞争中,个体优先注意其中一种刺激,并对之分配更多的认知资源的现象。
  2 心理疲劳与注意偏向关系的研究
  对于心理疲劳与注意偏向之间的关系,当前的研究结果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赵丹妮,罗然等人认为心理疲劳个体对负性词汇带有注意偏向,此结果得到广泛的支持[3];但是郝赋等人却得出相反的结论[4];孙锦绣和张力为两次的研究结果均表明心理疲劳的运动员对正性和负性情绪反应的存在去敏感化[5][6]。
  本文认为二者关系的研究之所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每个实验被试数目不同,有些实验的被试人数没有达到心理学实验的大样本要求,因此实验结果可能存在偶然性。其次在研究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量表和问卷各有不同,导致心理疲劳界定的差异。最后,注意偏向的研究方法受到主试的兴趣、能力的影响,不同的研究方式之间存在一些差别。
  3 心理疲劳注意偏向研究方法及机制
  3.1 情绪stroop范式 要求个体对情绪词或情绪面孔的颜色进行反应,如果个体对情绪词的反应时间长于对非情绪词或中性面孔的颜色命名时间,说明词语或面孔的情绪信息干扰了个体对颜色的命名[7],即此种情绪信息引起了个体的注意偏向。在此实验范式下,主试只需要通过相关软件记录被试对不同种类刺激的反应时和正确率,此范式以其易于分析和实施的特点受到人们欢迎。
  3.2 点探测范式 通过比较判断词汇的所处位置的反应时和正确率来考察被试对不同种类信息的加工程度。实验的大致内容就是在实验中,屏幕上同时呈现积极的、消极的信息(也可以是中性的信息),随之呈现一个探测符号,被试需要做的就是判断探测符号是在哪类词汇的位置上出现的,并按相应的键进行反应,是研究注意偏向经常采用的一个实验方法。
  3.3 图示理论 该理论以 Beck 的图式理论为基础,认为图式是在记忆中储存的有关各种知识的稳定结构性表征。一旦刺激与图式或知识结构一致,对此类信息的加工就更容易[8]。因此心理疲劳状态下的个体存在着何种情绪,当他们进行注意偏向任务时,就更容易对与他们现存的情绪相对应的负性的刺激产生注意的偏向。而尹小琳,马骊等人在其文献中均提到心理疲劳个体存在负性的情绪状态,此理论可以解释心理疲劳个体对负性刺激的注意偏向[9][10]。
  3.4 注意资源理论 提出者Kahneman认为人的认知资源或能量是有限的。为了识别一个刺激,就需要资源。如果刺激较复杂,需要的资源就多[11]。因此,当个体同时面对呈现的不同种类刺激时,必须将认知资源进行分配。而在情绪信息和中性信息同时呈现中,情绪信息以其复杂性更容易吸引注意资源、并得以较长时间占用注意资源,因此其他信息则不能很好的被加工,从而表现出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12]。但是此理论不能解释心理疲劳个体到底具体对何种情绪信息产生注意偏向的问题。
  4 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首先,在研究工具方面,国内学者研究心理疲劳与注意偏向的关系时,一般采用主观情绪体验报告或疲劳量表的方式。主观情绪体验的报告会严重受到知识、语言表达能力等个人因素的影响,且无法对个体表述的情绪进行精密的检验。其次,在样本选择方面,目前在二者关系的研究中,很多实验者所选择样本太少,其中一些研究的样本不符合心理学中大样本的要求,导致分析二者关系时,实验数据代表性受限,研究结论不能广泛推广。最后,目前国内学者在探讨二者关系时,心理疲劳大多是在实验室中由一些试验程序诱发的,这种短期的心理疲劳与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心理疲劳有着一定的不同,因此实验室内关于二者关系的结论缺乏一定的外部效度,推广这些结果或做出更概括的结论时,必须持谨慎的态度。
  因此我们下一步需要做的就是制定具有高信效度的心理疲劳量表;选择不受或较少受到个体知识等因素的情绪体验报告方法;扩宽注意偏向研究的方法;增大被试量等,来减少实验误差,并不断深入研究,正确的揭示心理疲劳与注意偏向二者之间存在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张俐,刘波.心理疲劳的研究进展[J].当代医学,2011,17(7),31-32.
  [2]于欢,牛青云,张学民,冯晴.焦虑个体对威胁性信息的注意偏向训练[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28(5),367-373.
  [3]赵丹妮,罗然.心理疲劳对情绪词注意偏向的研究[J].青春岁月,2014.4,59.
  [4]郝赋,赵丹妮,杨艳,雷英,朱红强,苏景宽.心理疲劳对情绪图片注意偏向的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18),3555-3559.
  [5]孙锦绣,张力为.运动员心理疲劳对情绪图片性质判断影响的电生理学特征[J].体育科学,2012,32(5),58-63.
  [6]孙锦绣,张力为.运动员心理疲劳对情绪/无情绪刺激图片分类过程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12),72-78.
  [7]李海江,杨娟,袁祥勇,覃义贵,张庆林.低自尊个体对拒绝性信息的注意偏向[J].心理科学进展,2012,20(10),1604-1613.
  [8]彭晓哲,周晓林.情绪信息与注意偏向[J].心理科学进展, 2005,13(4),488-496.
  [9]尹小琳.中学教师心理疲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07.
  [10]马骊,徐霞,洪晓彬.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研究现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1),58-62.
  [11]陈栩茜,张积家.注意资源理论及其进展[J].心理学探新,2003,23(4),24-28.
  [12]白学军,贾丽萍,王敬欣.抑制范式下的情绪注意偏向[J].心理科学进展,2013,21(5),785-791.
  作者简介:呼日图(1990-),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2012级心理学在读本科生;包小红(1994-),女,蒙古族,内蒙古通辽人,2012级心理学在读本科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27076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