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培养创新人才重要而有效的途径。文章从校园文化和创新人才的基本内涵入手,阐述了校园文化建设对培养创新人才的推进作用及为其提供的重要条件,并指出了新形势下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创新人才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校园文化、创新人才、人才培养
当今时代,世界各国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高等职业院校承担着培养创新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重任。高职院校发展过程证明,创新人才是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得到熏陶和培养的。校园文化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出来,成为培养人才的核心。
一、校园文化与创新人才的内涵
(一)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育人环境中以师生为主体、以提高师生素质为目标,与社会和时代相关的,具有校园特色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生活的环境。今天的校园文化是由多种元素构成的,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校的优良传统和学校当前的奋斗目标等。优秀的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品牌,是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的集体体现。其内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不仅包括校园的总体规划、校园的绿化等环境文化,也包括教学办公设施、后勤服务装备、文体活动条件等基础设施文化。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校园文化活动和校园精神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 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包括以校训、校风为主,体现师生凝聚力的校园激励文化;以师生组织的、健康向上的,以文体实践活动为依托的校园文化活动;展现师生科技成果的校园科技文化以及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校园课程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是反映学校广大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文化传统、学术风范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
3. 校园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包括严谨向上的校园教学科研制度文化,保证校园精神文化和环境文化目标实现的校园制度文化,体现学校管理艺术的管理文化等。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发展的保障,体现着学院理想和人文精神,反映着一种特殊的文化氛围和群体意识。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与高校相比,融入了更多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人文素质等高职元素的独特校园文化, 是以就业为导向, 以服务为宗旨, 以校园精神为底蕴, 由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和享有的群体文化。
(二)创新型人才是人才的一个层面,既与其他类型的人才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又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创新型人才不是创新与人才简单的相加,他应该有独特的内在素质。创新人才应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等几方面的素质。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完全独立发展的,它们与人才的其他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人才首先是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高度发展的人才。
目前教育界普遍认为,衡量创新性人才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四点:第一,是否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深的理论知识;第二,是否富于想象力,并具有灵活性和全面性的思维方式;第三,是否具有好奇心与开拓性的探索精神和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第四,是否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敢于出头、冒尖。创造性人格有着其独特的特征,其中独立性、自信心和意志力是最显著的三个特征。实践证明,在创造性人才的成长过程中,非智力因素即创造性人格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校园文化建设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园文化及其建设的内容和功能主要是从优化成才环境、丰富学生业余文化活动、塑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精神等方面着手,应该说,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结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寻求创新人才培养的最佳结合点,不仅有着新颖的视野,也必将对教育创新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校园文化建设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高职院校校园网络建设、图书馆建设、活动中心建设、其他基础设施建设、校园环境的美化等,都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障。学校的图书馆、资料室具有丰富的藏书,在开阔眼界、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代社会的信息量越来越大,传递的速度、更新的频率越来越快,而网络的建设为学生知识的更新和信息的交流提供了便捷的方式。面对不断变换的未知世界,学生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得到了发展。美丽的校园、良好的人文环境有利于大学生对知识的钻研和探讨,有利于师生宽容态度及身心健康的形成。因此,校园文化的有效物质载体的建设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不可或缺。
(二)校园文化建设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
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科学发展的实践证明,创新思维不仅来源于对科学领域的深入钻研,也得益于深厚的基础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当代科学的发展呈现出综合化、整体化的趋势,出现了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叉融合。人们面对的科学技术问题、经济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以及伦理道德问题等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新的发现往往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之间产生,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具备多学科的丰富知识。高职院校中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大了各种信息数量,增加了知识种类和技能种类,学生在活动中能够产生丰富联想,寻求多种事物的交叉点,产生新的思路,提出多种设想,得出有价值的结论。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可以弥补专业教育的单调和不足,特别是一些兴趣小组、社团等,使文理渗透、学科交叉、优势互补,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为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三)校园文化建设为创新人才培养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同一定的文化环境分不开的。我国传统教育过分注重知识传播,着眼于证实已知的东西,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求新、求异和开发潜能。宽松的环境应该是民主、开放、进取的文化环境。校园文化建设中各种活动的开展,校园精神的塑造,正是为了创建一种有利于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民主、进取、开放的外部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民主是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和健康的个性意识存在与发展的社会基础。没有民主的环境,个性意识和创新意识最多只能以潜意识的方式存在。只有民主才能有自由、平等,才能有个性的存在和发展,才能形成一种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活动的社会文化机制。进取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也是我们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正是这种进取精神,给我们民族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活动提供了社会文化动力,保证了创新活动的发展。开放的文化是创新意识和创新活动的必要条件。在民主、开放、进取的校园文化环境下,才能克服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树立多元化人才观,才能在更好地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同时,培养更多既全面发展又具有创造才能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各方面的要求。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
(一)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条件保障
校园物质文化主要是由学校的建筑设计、物质设施、活动场地以及校园的绿化、美化和景点设置等构成的综合体。它是一个学校的传统、校风、师生精神面貌的物化形态。高职院校应注重校园规划布局合理、建筑适用美观、环境优美高雅,体现校园环境所具有的气息和浓郁的文化氛围以及本校的传统特色,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营造一个舒适典雅的环境。此外,应大力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利用校园网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开展各类活动提供服务,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展校园网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的渠道和空间。
(二)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思想沃土
1.优良的校风、学风是校园精神文化的核心,也是培养创新性人才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它能创设出一种潜在的、弥漫于整个校园的学术风范,能极大地影响学校成员价值选择、人格塑造、思维方式、学术风气、道德情感、行为习惯等的精神,对学生有启迪和感化作用。优良的校风能够在校内形成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能正确引导师生的价值取向,培育良好
的校园风范和校园精神。良好的学风可以引导师生提升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和办学实力,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应致力于搞好校风、学风建设,努力培养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营造一个良好的精神文化环境。
2.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各系部、学生处、团委、图书馆要以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积极开展学术讲座、素质教育讲座和各种职业技能竞赛、创业大赛、征文比赛、英语知识竞赛、专业设计比赛、演讲赛、辩论赛等,寓教于乐,在学校内制造一种好学的氛围,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的每一个过程,都有一个思维的过程。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就是培养创新人才。通过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最大限度地搭建发现自我、认识自我、锻炼自我、创造自我的平台,促进广大学生丰富知识、开拓视野和勇于创新。
(三)深化制度文化建设,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制度支撑
1.深化教学改革,促进校园制度文化创新
调整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近年来,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根据科技与社会发展,在大学生培养计划中增加了部分新的课程及其内容,但教学计划中只有加法没有减法,课程门数越来越多,致使学生几乎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应该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需要,调减部分远离培养目标的课程内容,增加反映新的科技成果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容,使学生能够了解科技发展前沿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思考未来的发展,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并逐步养成创造性思维方式。需要说明的是,教学是一项严肃的活动,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应该是科学的准确的,一些处于探索阶段的内容,教师可以把多种观点介绍给学生,留给学生进一步探索研究,以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思维方式。要采用体现高职理念的项目教学法来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培养专业技能。并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2.改革学校管理制度,促进创新人才成长
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要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要创造宽松的教与学的环境。允许不同学术观点和意见发表,支持教师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教学改革,支持青年学生的奇思妙想。要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是思想问题还是学术问题,要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在教学管理制度上,改变过去整齐划一的培养模式,实行更加灵活的学分制,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给学生更大的对专业、课程、教师、学习时间的选择权。
3.加强对寝室、班集体、社团的引导和管理,建立创新激励机制
寝室是大学生生活、学习、休息、娱乐的主要场所, 也是学生传播信息、交流思想、探讨问题、表现自我的重要领域。加强对寝室的管理, 能为学生创新才能的发挥提供良好的环境;班集体是学生大学生活中最为稳定的一个群体之一,抓好班集体建设,形成良好的班风,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发挥集体创造的力量;社团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它可以多渠道、多途径熏陶大学生的情感,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并为广大同学提供认识生活、思考人生、探知社会的广阔场所。因此,必须加强对寝室、班集体、社团的引导和管理,帮助学生制订一系列科学、严格、合理的工作计划,以保证学生在有序、安全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效果,促使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广泛发展自己聪明才智和一切合理的正当的兴趣爱好,发挥创新精神和能力。
【参考文献】
[ 1 ]孙莱祥.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 中国高等教育,1999.
[2]张维平.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 J ]青海社会科学,2008(2).
[3]谢秀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J].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5(4).
[4]黄洛阳. 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
[5]陈灿. 论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J]. 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5(5)
[ 6 ] 史翎, 孟根发. 论知识经济与创新人才培养[ J ] .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6).
[ 7 ] 杨新起. 新世纪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 M ] . 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33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