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中的流浪意识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流浪意识作为一种文学意识形态,是在文学作品中流露出的作者思想映射。我国现代最为著名的女作家之一三毛女士,便利用自己独到的笔触,在游历各国、感受撒哈拉地区自然风光、人文生活之后写下了以流浪意识为主基调的《撒哈拉的故事》。文章将针对三毛流浪意识的成因进行详细的分析,其目的便是探究出《撒哈拉的故事》中的流浪意识之美,以便于深刻的揭示出《撒哈拉的故事》中的流浪意识。
  关键词:三毛;《撒哈拉的故事》;流浪意識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这是女作家对“流浪”最为浪漫的诠释。三毛作为我国独树一帜的女作家,对于生活、生命、世界有着不同视角和不同层次的诠释,吸引着广大阅读者痴迷向往的追寻着三毛的脚步。三毛无论从生活还是情感层次上,都可以利用“痛快”两字来形容。虽然三毛的生命只有短短的48年,但是三毛对于爱情的赤诚、热烈,对于远方的果敢与向往,真实写意痛快人生。三毛作为我国现代杰出女作家真正的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她的足迹遍布了大江南北,亚洲、大洋洲、美洲、非洲都有她留下的影子。三毛生性随性,喜欢不受拘束、自由的生活,在三毛的诸多作品当中都流露出了三毛对于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由的渴望,深深的将“流浪意识”烙印在了她的文章当中。可以说流浪意识展现着三毛对于生活的深度探析、对于人性的善念留存、对于美好世界的热烈向往。《撒哈拉沙漠的故事》,作为三毛流浪意识最为深入的诠释,描述着三毛受到某本地理杂志启发,辞去稳定工作毅然决然的踏上流浪之旅的故事。文章将从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中,深入的针对流浪意识进行深人诠释。
  一、三毛流浪意识的成因
  之所以三毛的文章中处处都流露着流浪意识,其主要的因素与三毛的成长经历、心态变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其一,三毛的成长背景影响了三毛流浪意识的形成。三毛原名陈懋,祖籍为浙江定海县,在1943年,3月26日,三毛出生在我国重庆地区。由于父母工作的原因三毛在1948年迁居台湾。随后,三毛在1967年赴西班牙留学,后去德国、美国等。可以说早年的三毛生活在复杂、繁复的生活背景之下。心理学家曾说过“16岁之前所经历的事情会影响人的一生。”之所以三毛会在文章中展现出深刻的流浪意识,与三毛早期的生活经历具有极大的关系,使流浪的种子深深的埋藏在三毛的心中。
  其二,三毛的心理变化。所有的作家都有敏锐细腻的情感和别具一格的思想。三毛与其他作家相同,从小便比其他几个姊妹更加的敏感,甚至具有孤僻的倾向。由于三毛发自内心的向往自由的生活,导致她无法在束缚之下去承受刻板的学业压力。学校的忙碌导致了三毛自由的梦想渐渐破灭,归于世俗还是追求自由,三毛毅然决然的选择了自由,使三毛下定了退学的决心。由于三毛出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出于无奈只能同意了三毛的决定。但是,三毛即使在家,受到书香之家的沁染,三毛拜读了各个国家的文学经典。在三毛拜读英国文学时,便萌发了出国留学的念头。此外,为了增强自身的文化与艺术修养,三毛研习了中外典籍,钻研了钢琴、美术等艺术,为三毛日后的思维走向与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父母的关爱与理解之下,三毛铸造了自身自由、用于探索、勇敢无畏的精神,这也直接决定了三毛流浪精神的生成。三毛在国外的所见所闻让三毛深刻的认识到世界之大、世界之美好,这也更加坚定了三毛流浪的念头,为三毛日后的流浪意识所引导的文学著作买下了深深的伏笔。可以说,三毛风趣的笔触不仅谱写了浪漫主义流浪文学诗篇,而且在满足自身对于未知国度探索的过程中,掀起了流浪文学思潮。
  二、《撒哈拉的故事》中的流浪意识之美
  (一)异域风情之美
  三毛之所以成为我国最为著名的现代女作家之一,其主要的原因便是三毛自身的流浪意识与浪漫天真的世界观。三毛是真正意义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杰出作家,游历过世界上50多个国家。从地域特色明朗的西班牙,到浪漫古典的意大利,再到落后如初的撒哈拉,三毛用自己鲜明、具有浪漫氛围的笔触展现着世界各个地域的人文风俗,拓展了广大读者们的视野。在《撒哈拉的故事》当中,对于撒哈拉沙漠地区的人文风情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其中对于“撒哈拉澡堂”的描写使人们印象深刻。三毛在撒哈拉地区发现了一个澡堂,于是便体验了一次“撒哈拉澡堂”。在澡堂中,三毛惊奇的发现了撒哈拉地区人们的洗澡方式,和撒哈拉地域人们的友好,主动帮助三毛打水。在一口类似深井的泉边,三毛发现了撒哈拉妇女们的独特洗澡方式和撒哈拉地区由于缺水甚至几年不洗一次澡的秘密。此外,三毛还发现了撒哈拉地区的审美喜好是“以肥为美”,并且女人们都将自己包裹成了木乃伊,使三毛触目惊心。
  与此同时,在《撒哈拉的故事》中,三毛还对撒哈拉地区的婚姻风俗进行了描述。三毛所见到过撒哈拉地区最小的新娘只有十岁,甚至在结婚前十岁的小女孩并不知道自己结婚的安排。旧习俗造成的畸形婚姻形态,使得三毛对此进行了深思。三毛从多个视角、多个手法针对撒哈拉地区的自然风光、人情风俗、社会形态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与描写,深层次、真实但具有浪漫色彩的描述了撒哈拉的所见所闻,异域风情浓厚,向人们呈现出了撒哈拉真实且具有异域风情的美感,揭示了流浪的意义。
  (二)悲情之美
  流浪意识中虽然展现着不同地域的风俗情怀,但也存在着悲伤与哀愁。三毛的流浪精神文学作品当中,也将流浪的悲情之美展现的淋漓尽致。三毛的文学作品和三毛本身便存在很多悲情元素,造成悲情因素的因素有很多,既展现在三毛的人生经历中,也深藏在三毛的情感经历当中,这也为三毛的文学作品当中埋下了悲情的结局。深入的了解三毛之后,便可以深深的体会到三毛身上的悲情因素。三毛从小离开大陆母亲的怀抱,全家人漂泊在台湾,并且在三毛早年台湾求学的经历中便存在很多不愉悦的事情,甚至三毛还经历了一段自闭的时光。后来,三毛家人与爱人荷西的离世,对于三毛的情绪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种心理在三毛的文学作品中体现无遗。   在《爱的寻求》中,三毛在,描写沙仑一事当中,沙仑被骗婚之后不知情,并依旧痴痴的等待妻子归来这一件事情当中,便体现出了悲情的因素。沙仑得知自己被骗婚之后难以接受事实,并偷走了哥哥的钱从撒哈拉沙漠中逃走了,撒哈拉沙漠是撒哈拉威人的根,离开撒哈拉沙漠便无法生存,沙仑逃离撒哈拉沙漠的举动无疑是飞蛾扑火。
  此外,在《沙巴军曹》中,描写了一个绝望但是善良的军曹,也深深的烙印了悲剧色彩。三毛夫妇曾经送过一个军人回家,后来得知军曹与撒哈拉威人有着深仇大恨,因为军团与撒哈拉威人争夺水源,其他军人都在于撒哈拉威人争夺水源的过程中战死,但是这位军曹因为醉酒逃过一劫。过了不久,三毛得知了这位军曹的死讯,其原因便是几个撒哈拉威人小孩玩耍的过程中发现了炸弹,军曹发现之后,为了救撒哈拉威小孩自己被炸弹炸的粉碎。在《撒哈拉的故事》中的经历和见闻,都深深的烙印了悲剧的色彩。可以说,悲情色彩是三毛流浪精神的血肉,揭示了三毛在经历种种悲情故事之后内心的强大而敏感。
  (三)人性之美
  《撒哈拉的故事》并不是普通的游记散文,其中包含着深厚的人性关怀。只有具有真善美精神的作者,才会深入的探寻到人性的美好。在《撒哈拉的故事》当中三毛利用自己真诚、善良、美好的笔触记录着不同的事件、各式各样的人们,并且从中倾注了很多情感。
  三毛流浪精神的真,体现在三毛不分阶级、不分人种、不分贫富的真诚待人。三毛敢于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并且会用一颗善良的心对待他人,可以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看到人性的美好。在《撒哈拉的故事》中《芳邻》这一故事当中便写到三毛经常会将自己的东西借给邻居,甚至看三毛好说话,便连吃饭的刀叉、拖把、灯泡、洋葱等生活必备的用品都来向三毛来借,导致三毛自己都无法使用日常必备的用品。但是三毛从来都没有怨言,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三毛的真诚。
  三毛流浪精神的善,所体现的便是三毛为人处世的博爱与无私奉献。三毛的善良蕴含在三毛文章中字里行间各个地方,在《撒哈拉的故事》当中,描述过三毛为了给一个撒哈拉威的老年人治疗头痛,把自己日常必须要吃的药片赠与被人。此外,三毛还经常送给撒哈拉威女人们漂亮衣服,并乐在其中三毛将自己的善良当做生活的调味剂,善良也是三毛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精神食粮来源。除此之外,三毛不仅对人具有善良与博爱之情,对于动物也十分的仁慈和善良。在《撒哈拉的故事》中提及到了三毛曾经利用邻居姑卡治疗疖子的偏方用到母羊身上,给母羊去衣胞。三毛的善良表现在三毛日常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并且三毛也十分的享受这种善良又有趣的生活。
  三毛流浪精神的美,体现在三毛的外在于内在的各个环节。三毛有一双美丽的眼睛,能够看到世界上美好而善良的东西、三毛有一双美丽的手,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困难。三毛有一张美丽的嘴巴,给与人们最真挚的箴言。在《撒哈拉的故事》中《白手起家》这一篇散文当中,三毛曾经写到了自己新家的简陋。但是三毛面对生活的困境和贫苦时,三毛并没有对生活退缩、对命运妥协,三毛用乐观的精神和美丽的心灵,如灰姑娘一般说出了“生活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一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啊!”。于是三毛利用自己美丽的双手与双眼,利用自己独有的审美眼光,将简陋的屋子装扮成了艺术的宫殿。并且,这一座艺术宫殿在撒哈拉地区已经成为了著名的一道风光,竟然有人相继来家里来拜访。这不仅展现出了三毛的勤劳美丽,而且还展现了三毛独有的审美眼光。可以说,三毛的流浪意识中与人性之美有着丝丝牵绊的关系,三毛为了人性之美而向往自由,在流浪的路上收集了更多人性的美好与真诚,可以说三毛探寻人性之美,是三毛流浪的最终目的。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三毛作为我国乌托邦式的现代女作家,展现出了极具特色的自由精神与流浪意识。在《撒哈拉的故事》这一散文当中,深入的揭示了流浪意识的善良、美丽与真诚。可以说,三毛将撒哈拉当做了自己乌托邦流浪的“理想之家”。三毛将自己的纯粹、热忱、善良与美丽毫无保留的献给了撒哈沙漠,从此以后也将撒哈拉当成了自己永远的家。可以说,三毛作为流浪意识文学的重要影响人物,在《撒哈拉的故事》散文集當中融入了自己对于世界、对于人、对于真善美的理想寄托。在当前物欲横流的社会,三毛这种纯粹、自然、善良的作家少之又少。三毛精神上的文明,能够克服撒哈拉沙漠的荒芜、能够理解并接受撒哈拉威人的无知与落后、能够克服艰苦生活的考研。可以说,只有经历过艰难与困苦的人生,才能够在流浪的旅途中看到最美的风光。可以,撒哈拉作为具有异国风光的乌托邦理想圣地,是三毛流浪意识的归宿,厚积薄发的为三毛的流浪意识提供源源不断的生长动力。
  参考文献
  [1]程鹏瑜,周晟旻.解读三毛作品中的流浪意识的觉醒——以三毛中期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为例[J].北方文学,2017(08):70.
  [2]熊芷樱,王琴.从撒哈拉沙漠的故事浅析作者的流浪意识[J].青春岁月,2011(02):8.
  [3]沈源.在黑暗中寻找心灵的栖息地一读撒哈拉的故事[J].文教资料,2016(06):8-9.
  [4]高玉珠.山峡行者与沙漠孤驼——艾芜与三毛流浪情结比较[J].中国民族博览,2017(03):179-180.
  [5]梅子姐姐嘿.安平:心中有梦,走起路来都能擦出火光[J].课堂内外:初中版,2017(10):46-47.
  [6]西西.撒哈拉的玫瑰和她的故事——读撒哈拉的故事[J].作文新天地:初中版,2014(10):28-30.
  [7]张惠飞.谈谈三毛流浪背后的悲剧元素与心理逻辑[J].神州,2012(34):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7374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