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英语母语者习得汉语量词偏误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英语母语者在习得汉语时,会遇到诸多困难。对于汉语中的量词,由于英语量词使用较少,英语母语者在习得汉语量词时,这是一大障碍。英语母语者习得汉语量词时易犯泛化、遗漏、误用等问题。如何有效地习得汉语量词,既需要教材编排得当,也需要合适的教学策略,还需要对汉语文化的推广。
  关键词:英语母语者;汉语量词;习得
  一、研究目的
  两种语言学习过程中,习得时间越久的语言会对习得时间较短者造成一定的影响。其中,母语由于具有自然获知性,母语使用能力已经内化为使用者内在的一种语言能力,因此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造成的影响更大。在以往的研究中,因为英语在中国已经开设多年,并且大部分地方从小学已经开设英语,所以以往大部分的研究都集中在汉语为母语者在习得英语时的迁移现象。但随着汉语在全球地位的不断上升,很多国家兴起了学汉语热。对于汉语和它语种,特别是印欧语系语言体系,它语种者在学习汉语时的迁移现象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由于英语是全球通用语言,英语的普及性很高,因此文章特别探讨英语为母语者在学习汉语时的迁移现象。
  二、偏误分析
  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和规律。
  偏误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不自觉地对目的语的偏离,是作为中介语习得过程常犯的错误。这主要源于对目的语掌握不牢固,错误地使用了目的语或者使用目的语有不完善之处造成的。这种错误是成系统的、有规律的,通过对这种错误的分析,能看出二语习得者的语言学习水平以及出现的问题。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偏误现象是难以避免的。但当偏误现象出现时,采取什么科学的方法来对待语言习得中的偏误现象,以及采取何种教学方法来有效纠正这种偏误现象,这些是值得探讨的。在英语母语者习得汉语时,他们的偏误现象发生在多层面,有音的层面,有用词层面,比如“把”字句、“被”字句、“不”、“没有”等使用情况,也有语用层面的偏误情况。文章主要集中在英语母语者习得汉语量词的偏误分析。汉语量词对于英语母语者来说是一大难点,最主要的原因是英语中量词较少,而汉语量词极大丰富,并且汉语量词使用情况复杂,适用于此处的量词,不一定适用于彼处。这种复杂化更是加剧了这种习得的难处。
  三、英语母语者学习汉语量词偏误现象
  偏误主要分为语际错误(interlingual errors)和语内错误(intralingual errors)。语际错误主要来源于母语的负迁移影响,即把母语中的一些特点迁移到了目的语中,当是正迁移时,这种迁移现象能够促进对目的语的习得;当是负迁移时,对目的语的学习易形成障碍。比如汉语母语者在习得英语过程中表达的句子“He often come late.”,就是由于汉语中没有第三人称单数而导致了英语习得中的这种迁移现象。而语内错误是来自于对目的语的错误使用,或者对目的语的部分习得情况导致的。比如汉语母语者在习得英语过程中表达的句子“He is comes”就混合了目的语英语的两种句型“He comes”和“He is coming” 。这种错误是由于对目的语掌握不牢固、部分习得导致的。汉语量词由于其复杂性,在英语母语者习得汉语量词时,他们所犯的错误既有语际的,也有语内的。其错误主要表现为:
  (一)泛化
  泛化现象属于语内错误。英语母语者知道了一些目的语汉语量词的使用规则,比如“个”这个量词,在新华字典的用法中有很多种,第一个就是作为量词,比如三个月,洗个澡等。在字典中,对量词‘个’的界定很是模糊,没有说出具体的描述,只是给了两个例子。这种情况对于汉语母语者来说,可能问题不大,因为汉语母语者有语言使用和表达环境,可以有很多机会来进行不断修订。但对于第二语言习得者,要精准掌握就比较麻烦,这也是汉语二语习得者在量词上为什么会出现大量偏误的原因。鉴于这种情况,汉语二语习得者可能就会把“个”迁移到“两个竹竿”,“一个桌子”等等不当的表达上。
  (二)误用
  量词误用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不该使用到该处的量词使用到了这个地方。这种情况也属于泛化的一种,比如刚才举到的“两个竹竿”就是属于这种情况;还有种误用是属于相似词区分问题,比如“颗”与“棵”,“一颗星”,“一棵树”这种形近字的误用。所以误用也是属于语内错误的一种。对于“颗”与“棵”,在新华字典中作了如下解释:颗:量词,圆形或者粒状的东西;棵:量词,形容植物,比如一棵树,一棵白菜。从这两者的区别来看,要尽量避免误用,两者的区分核心点非常关键。
  (三)遗漏
  量词遗漏主要是在应该使用量词的地方却没有。比如:我买了两件衣服。很多英语母语者很容易说成“我买了两衣服(I bought two dresses.)”。在英语母语者习得汉语量词时,量词遗漏现象是很容易发生的事情,因为英语中的量词使用较少。对于英语中的单数可数名词,一般用冠词a,an,the等放在该词前作修饰、限制。所以英语中的量词使用情况大大减少了,这也可以看出为什么英语母语者习得汉语时量词遗漏现象频频发生。
  四、造成习得汉语量词偏误的原因
  造成汉语量词的偏误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英汉两种语言差异性比较大的原因,也有学习者本身的情况,还有教辅资料的问题。具体原因主要为:
  (一)语言迁移带来的问题
  英语中也有使用量词的情况,比如three bottles of water, two bags of flour, one bowl of rice等,这些分别对应了汉语中的三瓶水,两袋面粉,一碗米饭等。对于英文中有量词的情况,在习得汉语时,量词方面的偏误现象较少,这也属于语言中的正迁移现象。但更多情况是,母语负迁移现象。英语的可数名词,我们经常用数词来表达数量,中间不需要量词,比如a book, two apples, three desks。在英语中不需要量词,而用汉语表达时却需要添加出量詞:一本书,两个苹果,三张桌子。大家会看到,英语中只需要数词的地方,这里在汉语中却用了三个分别不同的量词。这种英语中量词的缺失,也是为什么英语母语者在习得汉语量词时会犯那么多错误的原因。还有种情况是,英语的名词有可数和不可数之分,而汉语却不以这种方式来划分。在英语的不可数名词中,three bottles of water, two bags of flour 之类是和我们汉语相同的。但对有些英语中的不可数名词,比如 bread,汉语中可以直接说一个面包,英语中却不能说a bread。所以当英语母语者碰到这种情况时,这势必是他们困惑的地方。
  (二)文化负迁移
  汉语和英语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汉语是汉藏语系,英语是印欧语系,语言的差异性有时也是由文化的差异性导致的。筷子是中国文化之一,代表了中国的饮食文化。所以在筷子方面的量词就可能有一根筷子,一双筷子,一把筷子,一捆筷子等等。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了解中国文化,更能帮助他们区分以上的量词使用方式。
  (三)教辅资料的编撰问题
  我们的教辅资料对于汉语母语者来说没有什么问题,因为汉语母语者的语言学习情景和二语不同,他们在生活中使用母语,以及在学校的母语教学都使得他们有机会不断验证、不断改正他们母语的使用情况。在《新华字典》中,对于量词的解释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没有指出量词的具体用法,只解释为量词,然后举几个例子,比如“个”、“张”、“台”等,这种情况占了很大比重;二是对量词稍微作了阐述,但对适用范围没有明晰化。比如“颗”,在新华字典中给的解释是“圆形或粒状的东西”,比如三颗珠子。由于以上两个原因,就出现了汉语二语习得者泛化、误用量词等语言错误。在具体的实例中,我们就会看到“三个桌子”,“两颗饼”等错误表达。
  五、结语
  语言偏误现象是习得另一种语言时的常见现象。当偏误现象发生时,我们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找出错误的原因,并且制定有效的策略来应对,才能向目的语最大程度的靠近。对于英语母语者习得汉语量词的偏误情况,我们一是要加强教材的编排,还要加强对汉语文化的推广,同时强调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偏误。
  参考文献
  [1]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第四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 新华字典(第11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3]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作者简介:冉井芳(1972.09- ),女,重庆武隆人,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马利(1980.05- ),女,河南信阳人,山东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9265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