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陇山林区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利益的驱动改变了意识,使得野生动物面临着严峻的生存问题。通过建立救护站,采取保护措施,给予野生动物良好的生存环境。
  关键词:救护站:保护措施:生存环境
  小陇山林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秦岭山脉西段 ,北起黄河流域渭河之滨 ,南抵长江流域嘉陵江畔,纵横 800多 km。本区气候温暖湿润 ,动植物广布,为西北动植物资源较丰富的地区 ,是具有我国南北气候特点的典型天然次生林区 ,是甘肃省陇东南黄土高原的重要生态屏障 ,也是众多野生动物生栖与繁衍的理想地带。
  一、基本情况
  小陇山林区分布有脊椎动物30目、76科、317种,昆虫14目153科161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的野生动物有扭角羚(Budorcas  taxicolor)、豹(Panthera  pardus)、云豹(Neofelis  nebulosa)、白唇鹿(Cervus  albirostris)、白鹤(Grus  leucogeranus)、白鹳(Ciconia  ciconia)等。国家二级保护的野生动物有大鲵(Andrias  davidianus)、猕猴(Macaca  mulatta)、水獭(Lutra  spp)、猞猁(Felis  Iynx)、黑熊(Selenarctos  thibetanus)、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鬣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等。
  二、野生动物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
  野生动物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自然资源,即是人类生存环境的组成构件,又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野生动物栖息地严重受到人为破坏,在林区建造房屋饭店、开采矿山等造成栖息地丧失对野生动物构成了巨大的生存威胁,把它们一步步推向濒危的边缘。如何实现保护野生动物和发展经济的协调统一,需要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使被保护对象得到永久或长时间保护区域,达到人类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
  三、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方法
  1.动物救护站。野生动物救护站应建在干燥,土壤渗透性良好,有一定坡度,便于排水、背风、向阳的地方。与主要交通干线联网,距公路1-1.5Km。距畜禽饲养场、农药、化肥等污染源及居民区在1Km以上。电力水源充足,水质优良。站内设救护办、诊疗室、病残兽隔离观察室、检疫室、收容场所。
  2.笼(棚)舍。为保护被救护动物安全越冬,躲避风雨和日晒的场所。应做到隐蔽,并应具备必要的生境创造和行为再塑的条件。应处于地势较高或悬空状设置,防止积水、积尿,保持干净。被救护的动物应具有活动场所,便于采食接受日照。可直接就地平养或辅以全部铁丝网。光照通风良好,活动场外要植有树木。大型兽被救护笼养时,笼舍应坐北朝南,两排笼舍之间应留有3m宽的通道。救护野生动物的笼舍区域应以围墙围起,并按动物种类进行设计。围墙高宜1.5-2.5m,墙上架设高70cm向里伸出的带刺铁丝网。
  3.围网。救护鸟类的笼舍及活动场四周地面下,应铺设30cm以上金属围网(地下墙)以防鼠害。鸟类生镜笼舍四周和顶棚应以孔径4cm*4cm的钢丝网围成,其围墙基础可釆用浆砌片石,钢丝围网的高度为3.0~6.5m。
  4.食物/饮水补点。自然保护区内大型野生动物数量较多,在动物的食物源较少情况下,应改造或增加野生动物人工补充食物源基地,种植供野生动物食用的饲料。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食物短缺季节,应设置食物补充点,不定期给予人工补充食物饲料。在野生动物经常活动的区域,水源比较缺乏,而降雨量在400mm以上地区,可修筑一些土石坝或浆砌石拦水坝。
  5.生态廊道。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中,野生动物没有邻近生境供其釆食或新增个体需要扩散时,以及两个孤立的种群间,应通过设置生态廊道将其与另外核心区或与其他隔离的生境相连。生态廊道的设置应包括:(1)为了动物交配、繁殖、取食、休息而需要周期性地在不同生境类型中迁移的廊道。(2)在异质种群中个体在不同生境斑块间的廊道,以进行永久的迁入迁出,在基因流动及在当地物种灭绝后重新定植。生态廊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生态廊道应含有不同的自然植被(2)生态廊道应具有足够的宽度和适宜的生境供野生动物迁移过程中生活。(3)生态廊道应满足野生动物对生境和其它资源的需求。(4)生态廊道应连续而不应有缺口(5)生态廊道的最佳宽度取决于边缘效应的强度和不同动物物种的需要。(6)核心区间自然的连通性应得到保持或恢复。(7)核心区间生态廊道宜两条以上。
  6.动物通道。自然保护区内有公共交通道路阻止了野生动物的迁移时,应设置动物通道,保持物种安全的迁移机会。动物通道根据自然保护区具体情况宜采用跨越、涵洞等方式。
  7.鹰墩。在植被稀少的野生动物和荒漠类型自然保护区,设置供鸟类停歇的鹰墩,坚立杆高6~7m的树干或水泥杆。
  8.隐蔽地、生物墙、人工巢架(箱)
  在实验区,野生动物经常出沒的地方,其植被稀少而又地形平坦区域,应种植乡土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等生物墙作为隐蔽地。生物墙每处种植乔木、灌木植物的宽度应在四排(生物墙带宽6m)以上,且长度应为100~1000m。在一些缺少营巢条件的保护区, 宜营造人工巢架和人工巢箱。
  9.留放枯倒木。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内的枯倒木不应进行清理,特别是一些比较大的枯到木应让其留在原地。
  10.人工洞穴。自然保护区内有大型野生动物,地形相对平缓,且森林植物结构简单的区域,应设置人工洞穴,人工洞穴的大小和分布密度,应根据野生动物形体大小和分布数量确定,人工洞穴的位置,应根据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确定,洞穴的结构形式可采用土洞、木结构,砖石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
  四、采取保护措施
  1.设专门机构严加看管。对偷猎者捕杀野生动物行为加以管制,在各个自然保护区设专门的机构严加看守,如果发现偷猎行为,应没收作案工具并予罚款,严重者可交由司法部门进行处理。
  2.禁止家庭圈养。禁止家庭圈养来历不明的野生动物。虽然个人出发点是保护的意识,但是以免爆发瘟疫,造成人员感染,以至扑杀大量无辜的动物。
  3.严禁保护区周边建场、开采。严禁在自然保护区周边批准建设化工厂、造纸场、开采矿山等。倡议全社会各界有责任心的人士监督举报超标排污水及偷排超标污水的企业,相关部门对此企业管理者进行严厉处罚或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部门。
  4.组建巡视队伍。在各保护区组建巡视队伍,以及吸纳民间关爱野生动物的义务工作者与区域周边的群众联系起来,对野生动物活动的区域进行不间断巡护擦看。
  5.全社会参与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由于国家财力有限,难以给予保护栖息地充足的巨额资金。呼吁全社会有爱心人士捐款,从中弥补保护区资金不足问题。同时欢迎有责任心的人士献计献策,共同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使野生动物有个安静祥和的场所。
  6.强化管理体制。要提高自然保护区现有专业队伍人员的责任感,强化管理体制,分片到人,填写每天巡查日记,做到每人所管辖区域心中有数。
  7.促进野生动物保护。通过建议期望能够有助于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立法的完善,促进我国保护野生动物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海根.中国生物多样性本底评估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2]黄恭情,黄兆峰,殷毓中,何明会.野生动物移动保护技术。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
  [3]李世广, 张海峰.山西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管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4.
  [4]国家林业局保护司,自然保护区巡护管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5]郑实,田执民,朱磊.我国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对策的探讨[J],野生动物,2004,(5):54-55.
  作者简介:尹继峰(1974-)男,甘肃天水人,长期从事林业资源管护工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937848.htm